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的一位同行报怨,最近几个月,每逢周一都要接到几个员工请假电话,理由五花八门,有时候明知对方在说谎,却不好直接去揭穿。诸般理由归结为简单四个字:不想上班。尤其到年底时,这种“怕上班”的感觉更甚。而“编故事”请假,则反映出他们潜意识里对上班的排斥。
美国著名动画明星加菲猫说:“星期一是用来给你快乐的一周加点失落感的。”加菲猫不需要工作,却道出了众多神情疲惫、精神倦怠的职场人的心声。对于令人无力的“倦怠”,“喵星人”给出的对策是:“星期天晚上早点上床睡觉,把闹钟定到星期二!”当然,这不是一个恪尽职守的职场人该有的态度,那我们到底能为这些可怜的职场“倦鸟”做些什么?
迷失方向的职场“倦鸟”
一份对中国人开展的年度感受调查显示,2013年,九成以上国人最大的感受是“累”:有人“身累”,有人“心累”,有人“特别累”,还有人“越来越累”。而且,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年薪3万元的人相比,年薪10万元的人反而“更累”。
31岁的李琳在一家大型国企机关任职,工作稳定,薪水和福利待遇都不错。刚参加工作时,李琳热情满怀,可新鲜劲儿过后,按部就班的工作再也无法令她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眼前的工作开始令她生厌,甚至在单位“连话都懒得说”。为调整一下情绪,李琳利用年休痛痛快快出去旅游了一圈,可是,一回来上班,她立刻又恢复到“懒洋洋”的状态,只要看到办公桌上堆得小山一样高的文件,李琳的心情就降到谷底。同事间的明争暗斗也让她对上班更加厌倦。“不想上班的念头每个清晨都会不自觉地从脑子里跳出来,我觉得自己像一口即将被抽干的水井,暮气沉沉,渐渐枯竭,对啥都提不起兴趣。”
仔细打量我们周遭,像李琳这样对工作失去兴趣、“累觉不爱”的职场人越来越多,从事销售工作的郭凯也是如此。
去年年初,郭凯跳槽到现在的公司,满怀豪情的他给自己拟订了一个宏伟的销售目标。但一
年过去了,尽管郭凯工作非常努力,可连1/3目标都没完成。沮丧和焦虑令郭凯失去了冲劲和动力,他开始失眠,有时勉强入睡也总做梦,要么梦到考试,考卷上全是自己不会解答的题目;要么梦见自己到了陌生的地方,找不到回家的方向,甚至拨电话也总拨不对号码。早晨醒来时,郭凯的心头总像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
郭凯说:“我为工作付出很多,很用心地去做,但总感觉是在‘隔山打牛’,有力气却使不出来,这可真让人丧气。我也曾试图改变这种状态,比如试着保持微笑,或者早起对着镜子给自己打气加油,但是都没啥效果。唉,我咋这么累呢,真是快要疯了!”
为什么职场人普遍喊累?专家指出,李琳和郭凯所表现出的是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通俗地讲,就是感觉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刻意和与工作相关的人、事保持距离,对工作不热心,对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
2013年秋末,一项关于职场倦怠指数的调查显示,有近30%的上班族每到星期一就想请假,甚至有36%的上班族曾经因工作倦怠而离职,半数以上的上班族对于目前的工作有明显倦怠感。
“累觉不爱”易致病
“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表明,“工作倦怠”已成中国职场人的通病。这种对工作的倦怠多发于都市白领阶层,可以说是一种“都市白领病”,它一般有三大表现: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
情绪衰竭,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职场人士,尤其是中高级白领,长期处于高压下的紧张状态,很容易情绪衰竭。
玩世不恭,是指刻意与工作以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热心,总是被动地完成分内的工作,对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
成就感低落,是指个体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工作,或者怀疑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都没有什么贡献。这种情绪主要出现在部分公务员、老师以及公司的普通职员身上。
上述案例中,李琳虽工作稳定,但工作比较枯燥,长此以往,逐渐失去了工作的乐趣,焦虑、沮丧日积月累,形成了倦怠心理。这种工作倦怠虽然不表现为身体组织上的病态,但是副作用明显,轻则让人产生强烈的疲累感,重则令人出现嗜睡或者失眠、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吃不下饭甚至呕吐的情况。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甚至引发抑郁。调查数据显示,持续的倦怠心理使青年人容易出现性格孤僻、郁闷、精神异常等;而中年人则表现为器官损害,出现脑出血、心肌梗塞等病症。因此,当工作使你失眠的时候,就应该警惕职业倦怠的降临,及时引起重视并加以调整。
三类人易“中枪”
有人这样形容职业倦怠者:“他们每天不是上班,而是假装在上班”,“他们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连钟都懒得撞。”那么,哪些人易被职业倦怠症“光顾”呢?
从事助人职业的人。教师、医护工作者、公司普通职员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当其将内部资源耗尽时就会引发倦怠。另外,从事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的人,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得成就感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者。具有“工作狂”特质的A型性格、外控性格者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这类人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看上去好像冲劲十足,实际上身心透支,因此极易导致精神倦怠。
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失衡易导致倦怠。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职场人际关系疏离等,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有专家称,职业倦怠主要因为缺乏职业规划,选择职业时没有考虑兴趣和优势因素。英国作家毛姆曾塑造了这样一个小说主人公:一个证券交易所经纪人,工作体面,家庭和美;他循规蹈矩了二十多年,每天做同样的事、见同样的人,连上下班的时间和路线都一成不变。工作令他生活稳定,却再也无法燃起他心中的激情,他开始感到身心俱疲,进而由厌倦转
美国著名动画明星加菲猫说:“星期一是用来给你快乐的一周加点失落感的。”加菲猫不需要工作,却道出了众多神情疲惫、精神倦怠的职场人的心声。对于令人无力的“倦怠”,“喵星人”给出的对策是:“星期天晚上早点上床睡觉,把闹钟定到星期二!”当然,这不是一个恪尽职守的职场人该有的态度,那我们到底能为这些可怜的职场“倦鸟”做些什么?
迷失方向的职场“倦鸟”
一份对中国人开展的年度感受调查显示,2013年,九成以上国人最大的感受是“累”:有人“身累”,有人“心累”,有人“特别累”,还有人“越来越累”。而且,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年薪3万元的人相比,年薪10万元的人反而“更累”。
31岁的李琳在一家大型国企机关任职,工作稳定,薪水和福利待遇都不错。刚参加工作时,李琳热情满怀,可新鲜劲儿过后,按部就班的工作再也无法令她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眼前的工作开始令她生厌,甚至在单位“连话都懒得说”。为调整一下情绪,李琳利用年休痛痛快快出去旅游了一圈,可是,一回来上班,她立刻又恢复到“懒洋洋”的状态,只要看到办公桌上堆得小山一样高的文件,李琳的心情就降到谷底。同事间的明争暗斗也让她对上班更加厌倦。“不想上班的念头每个清晨都会不自觉地从脑子里跳出来,我觉得自己像一口即将被抽干的水井,暮气沉沉,渐渐枯竭,对啥都提不起兴趣。”
仔细打量我们周遭,像李琳这样对工作失去兴趣、“累觉不爱”的职场人越来越多,从事销售工作的郭凯也是如此。
去年年初,郭凯跳槽到现在的公司,满怀豪情的他给自己拟订了一个宏伟的销售目标。但一
年过去了,尽管郭凯工作非常努力,可连1/3目标都没完成。沮丧和焦虑令郭凯失去了冲劲和动力,他开始失眠,有时勉强入睡也总做梦,要么梦到考试,考卷上全是自己不会解答的题目;要么梦见自己到了陌生的地方,找不到回家的方向,甚至拨电话也总拨不对号码。早晨醒来时,郭凯的心头总像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
郭凯说:“我为工作付出很多,很用心地去做,但总感觉是在‘隔山打牛’,有力气却使不出来,这可真让人丧气。我也曾试图改变这种状态,比如试着保持微笑,或者早起对着镜子给自己打气加油,但是都没啥效果。唉,我咋这么累呢,真是快要疯了!”
为什么职场人普遍喊累?专家指出,李琳和郭凯所表现出的是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通俗地讲,就是感觉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刻意和与工作相关的人、事保持距离,对工作不热心,对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
2013年秋末,一项关于职场倦怠指数的调查显示,有近30%的上班族每到星期一就想请假,甚至有36%的上班族曾经因工作倦怠而离职,半数以上的上班族对于目前的工作有明显倦怠感。
“累觉不爱”易致病
“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表明,“工作倦怠”已成中国职场人的通病。这种对工作的倦怠多发于都市白领阶层,可以说是一种“都市白领病”,它一般有三大表现: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
情绪衰竭,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职场人士,尤其是中高级白领,长期处于高压下的紧张状态,很容易情绪衰竭。
玩世不恭,是指刻意与工作以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热心,总是被动地完成分内的工作,对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
成就感低落,是指个体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工作,或者怀疑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都没有什么贡献。这种情绪主要出现在部分公务员、老师以及公司的普通职员身上。
上述案例中,李琳虽工作稳定,但工作比较枯燥,长此以往,逐渐失去了工作的乐趣,焦虑、沮丧日积月累,形成了倦怠心理。这种工作倦怠虽然不表现为身体组织上的病态,但是副作用明显,轻则让人产生强烈的疲累感,重则令人出现嗜睡或者失眠、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吃不下饭甚至呕吐的情况。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甚至引发抑郁。调查数据显示,持续的倦怠心理使青年人容易出现性格孤僻、郁闷、精神异常等;而中年人则表现为器官损害,出现脑出血、心肌梗塞等病症。因此,当工作使你失眠的时候,就应该警惕职业倦怠的降临,及时引起重视并加以调整。
三类人易“中枪”
有人这样形容职业倦怠者:“他们每天不是上班,而是假装在上班”,“他们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连钟都懒得撞。”那么,哪些人易被职业倦怠症“光顾”呢?
从事助人职业的人。教师、医护工作者、公司普通职员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当其将内部资源耗尽时就会引发倦怠。另外,从事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的人,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得成就感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者。具有“工作狂”特质的A型性格、外控性格者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这类人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看上去好像冲劲十足,实际上身心透支,因此极易导致精神倦怠。
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失衡易导致倦怠。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职场人际关系疏离等,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有专家称,职业倦怠主要因为缺乏职业规划,选择职业时没有考虑兴趣和优势因素。英国作家毛姆曾塑造了这样一个小说主人公:一个证券交易所经纪人,工作体面,家庭和美;他循规蹈矩了二十多年,每天做同样的事、见同样的人,连上下班的时间和路线都一成不变。工作令他生活稳定,却再也无法燃起他心中的激情,他开始感到身心俱疲,进而由厌倦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