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也就是说,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教学的任务,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标》明确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就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数学是各位数学教师当前较为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间合作交流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的差异合理安排合作伙伴。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宜,每组推选一名责任心和协调能力较强的担任小组长!
同时,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角色分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组长是整个小组的核心人物,负责组内成员讨论,分配组员的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过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结果;发言人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提问、质疑和评价。组内成员应定期交换角色,这样,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为自己的小组争得荣誉,又能培养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精神。
2、学生合作技能的养成
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合作的技能,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合作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同计算方法、概念的教学一样,是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教师必须用心渗透在每一节课中的一个内容。
3、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交流与合作没有必要也不能简单地用一节课活动几次为好来规定,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服务于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
(1)小组合作学习应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是,首先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难于解决问题时,才考虑寻找帮助或与别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丧失,学生走向社会后也难以独挡一面。因此,合作学习要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2)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我认为,越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越是要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效果比教师的讲解会让学生明白更透彻。
(3)在教学混淆的概念、规律等知识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它是数学教学的基础,由于小学数学概念较多,而这些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这些概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4)在巩固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练习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环节的内容之一,它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巧,通过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4、营造和谐氛围,创设合作学习情景
合作学习如同生命的网络各个因素是不孤立的存在的,任何一个因素对合作学习的作用都可能导致整个合作学习的成败。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安全且自由的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必须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使教师更具有亲和力。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彼此互相欣赏互相悦纳。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学生均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与接纳。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除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合作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的情感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教师提供的合作问题或交流内容是那种单靠学生个人智慧或能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或者是学生迫切需要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或需别人帮助的,这样才能从内因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也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
5、给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
从课堂实际不难发现,小组合作时间不够,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本人认为,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发言、补充、更正、甚至辩论,千万不要忘记这正是学生思维火花最容易闪现的时候。
6、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承当什么样的任务,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决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前转向幕后,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为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让他们来说。必须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更有效;必须随时处理合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生成性的问题,随时地利用合作学习产生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引导。
(1)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参与者,要参与到其中,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是引导者,要一道学生功课探究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注意收集学生们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后面的引导辩论、总结升华打好基础;教师是组织者,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后的信息进行指导和总结。
(2)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要适当。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有两个或多个时,该学习方式的三个阶段(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交流反馈)是可以循环的,但次数要适当,一般不超过3次。7、尊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与评价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并非要达成共识,而是扩大视野,促进发展。既然学生对外部世界理解可以是不同的,合作学习成果的也应是开放的,我们不能强求学生在经过合作讨论和交流后,一定要形成一致的看法或解题方法。结果虽然重要,但过程本身更重要,我们更应注意的是合作过程而不是结果,允许多种结果的存在。因此,评价也应是开放的,评价应注重个体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更注重由一个一个的个体而缔结成的群体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间合作交流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的差异合理安排合作伙伴。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宜,每组推选一名责任心和协调能力较强的担任小组长!
同时,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角色分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组长是整个小组的核心人物,负责组内成员讨论,分配组员的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过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结果;发言人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提问、质疑和评价。组内成员应定期交换角色,这样,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为自己的小组争得荣誉,又能培养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精神。
2、学生合作技能的养成
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合作的技能,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合作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同计算方法、概念的教学一样,是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教师必须用心渗透在每一节课中的一个内容。
3、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交流与合作没有必要也不能简单地用一节课活动几次为好来规定,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服务于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
(1)小组合作学习应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是,首先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难于解决问题时,才考虑寻找帮助或与别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丧失,学生走向社会后也难以独挡一面。因此,合作学习要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2)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我认为,越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越是要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效果比教师的讲解会让学生明白更透彻。
(3)在教学混淆的概念、规律等知识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它是数学教学的基础,由于小学数学概念较多,而这些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这些概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4)在巩固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练习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环节的内容之一,它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巧,通过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4、营造和谐氛围,创设合作学习情景
合作学习如同生命的网络各个因素是不孤立的存在的,任何一个因素对合作学习的作用都可能导致整个合作学习的成败。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安全且自由的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必须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使教师更具有亲和力。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彼此互相欣赏互相悦纳。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学生均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与接纳。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除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合作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的情感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教师提供的合作问题或交流内容是那种单靠学生个人智慧或能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或者是学生迫切需要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或需别人帮助的,这样才能从内因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也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
5、给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
从课堂实际不难发现,小组合作时间不够,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本人认为,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发言、补充、更正、甚至辩论,千万不要忘记这正是学生思维火花最容易闪现的时候。
6、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承当什么样的任务,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决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前转向幕后,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为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学生能说的让他们来说。必须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更有效;必须随时处理合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生成性的问题,随时地利用合作学习产生的教学资源及时进行引导。
(1)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参与者,要参与到其中,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是引导者,要一道学生功课探究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注意收集学生们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后面的引导辩论、总结升华打好基础;教师是组织者,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后的信息进行指导和总结。
(2)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要适当。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有两个或多个时,该学习方式的三个阶段(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交流反馈)是可以循环的,但次数要适当,一般不超过3次。7、尊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与评价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并非要达成共识,而是扩大视野,促进发展。既然学生对外部世界理解可以是不同的,合作学习成果的也应是开放的,我们不能强求学生在经过合作讨论和交流后,一定要形成一致的看法或解题方法。结果虽然重要,但过程本身更重要,我们更应注意的是合作过程而不是结果,允许多种结果的存在。因此,评价也应是开放的,评价应注重个体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更注重由一个一个的个体而缔结成的群体在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