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辞旧迎新,中国人又迎来春节。在一派喜庆气氛里,一个只属于中国人的年度终点又轮回到新的起点。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从古到今,人们都会在新春到来之际,以各种方式营造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的气氛,表达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这不仅是一时的事,而是象征着未来一年的幸福与否。正是在彼此的祝福与个人的祈愿中,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这个时刻焕发出来,而这种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的氛围,就是年的意味。
过年的关键在一个“过”字,它指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把旧的一年送走,同时意味着开始新的一年。因此,过年实乃是联系两个年度而又兼跨两个年度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也因此,过年就不仅仅是从每年正月初一开始的一个假期。
中国的春节也是全球华人心中最牢固的情结,哪里有华人,哪里肯定就有春节。哪怕在欧洲只有一户中国人的偏僻小城,那家人也会在除夕夜包饺子、守岁;甚至在有些上世纪初期就移居海外的华人家里,其子孙后代连中国话都不大会说了,但每逢春节,一家人照样会聚在一起按照中国的习俗过年。
过年的那几天,也许是中国人最善待自己的日子。
过年的那几天,也许是中国人最淡化自我的时间。
过年的那几天,也许每个中国人都在理想中苛求着自己,并且把这种苛求集体升华成为共同的企盼。
显然,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可恰恰是因为物质的不断丰富,现代人正在不知不觉中减退了对“年”的虔诚。事实上,过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作为一个重大的民族节日,“年”首先是精神的,其次是物质的。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方式来表现,轻视精神的意义,也就会漠视相关的文化,如果仅仅是将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当成服装节与食品节,自然也就淡化了“年”的意境。
任何民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俗传承过程,也是变异的过程。很显然,现代化的生活必然给古老的春节增添许多现代元素,但现代化的无知,也往往来自对属于自己文化的迷失与背叛。至少,我们现在还没有从文化的高度来享受祖先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也没有创造出让现代人普遍接受的新年俗,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寻找失去或淡化的年味,重新学会过年。所幸,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放鞭炮、拜年等年文化的方式,依然在代代延续。
更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意识到团圆、亲情、祥和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时,感叹年味的寡淡,也是在寻找一种精神。
年味归来,不是形式的复辟,而是文化的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