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的茶有多“好喝”


  说起这类“鲜为人知”且值得回味的历史典故,比起沙场政坛的博弈杀伐来,一些“生活类”典故,也同样值得好好聊聊。比如三国时代的“茶文化”。
  在当代许多“三国题材”影视剧里,“三国人物喝茶”的桥段屡见不鲜。特别是智如泉涌的诸葛亮,也常见泡一壶好茶撑场面。甚至十几年前某部“三国题材大戏”里,还有诸葛亮请关羽张飞喝茶,边品茶边谆谆教诲天下大事的“神剧情”。剧中张飞喝茶时的痛苦表情,还被热心网友制成了表情包。不过,倘若三国历史上真有这么“阖家欢乐”的一幕,张飞的痛苦,十有八九不是装的——三国年间的茶,真不好喝。
  以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说,三国确实是个重要时期,当时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确实有饮茶习俗。生活在南中国的诸葛亮爱喝茶,似乎也有点道理。可那时的“茶”是啥样?里面可不只是茶叶,还有葱姜红枣橘子皮薄荷叶等各种“佐料”,几乎是什么“刺激”放什么。这么一堆“食材”煮出来的茶水,又该是啥味道?唐朝品鉴师陆羽一语道破:“斯沟渠间弃水耳”。也就是和阴沟里的水一个味道。“张飞喝茶”时的感受,也就可以想象。
  也正是在“陆羽吐槽”的唐朝年间,中国人喝茶的方式才渐渐成熟起来,饮茶的习俗也遍布大江南北。茶叶不但成为了重要的生活消费品,还从此成了历代中原王朝的“刚需出口货物 ”。中晚唐年间,仅一个浮梁地区,每年就“出茶七百万驮”,从回纥等地换来唐朝急需的优良马匹。然后宋元明清几朝代里,茶叶的出口量更是一代代暴增,为古代中国换回巨量财富。
  倘若三国年间的饮茶风气,真成了影视剧里的“雅事”。那么茶叶很可能会如唐宋明清几朝代一般,成为赚取钱粮的硬货,矢志北伐的诸葛亮,又何须为缺粮草发愁?

辽国科技很强大


  作为和北宋王朝打了二十年,而后又“好”了百年的“兄弟之国”。雄踞东北亚的大辽帝国,常给人“很凶悍很落后”的印象。但事实是,辽国凶悍不假,却真不落后。比如1954年,考古工作者就在辽驸马卫國王墓葬里,就发现了两支做工精致的骨柄牙刷。这奇特发现,不但把“牙刷诞生年代”向前推进了八百年,两支牙刷21厘米长八个植毛孔的强大设计,更叫多少后人感叹辽国的技术工艺。

  其实,对于辽国科技来说,“造牙刷”只是个“小目标”。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辽国铁器,竟是用优质低碳钢制成,现代测试结果更证实其“接近现代的08板和生铁的成分”。
  这强大的冶铁水平,不但撑起了武装到牙齿的辽国铁骑,甚至还用到了宋辽“生意场”上。凭着自家雄厚的铁矿储备与冶炼能力,辽国长期大量铸造铁钱,然后砸到宋辽榷场上兑换宋朝铜钱,导致宋钱大量流入辽国,以至于北宋多次陷入“钱荒”里。这“贸易战”,打得轻车熟路。
  甚至在高精尖的科技领域——天文历法领域。辽国更和“大哥”宋朝来了场“面对面较量”:宋神宗熙宁年间,宋辽双方为冬至日的推算问题发生争执,担任宋使的正是彼时北宋“科技界第一人”苏颂,在经过缜密测算之后,苏颂最终承认,辽国的历法比宋朝更科学。此事也令北宋改进天文仪器,修订出更精准宋历。苏颂的科学精神值得尊敬,而历法精准的辽国,却也是“科技强国”的古代版见证。

宋高宗“给母亲改年龄”


  说起大金朝的“好侄子”,冤杀大英雄岳飞的宋高宗赵构,历代史家无不狠踩猛锤。但公平点说,这位“大金好侄子”也确实有个“优点”:孝顺母亲。
  比如在宋金“绍兴和议”期间,不惜杀害岳飞换和平,连宋军已收复的秦州等重镇都放弃,全程低三下四的赵构,却唯独在“母亲回归”问题上异常强硬,坚决要求金人送回“靖康之耻”时沦落北国的母亲韦太后,甚至表示“若今虽未也,则誓文(绍兴和议)为虚设”。不把我妈送回来,这“议和”你就休想。如此强硬态度,也叫对这事儿推三阻四的金朝,终于让了步,把韦太后从五国城送回了临安。
  但是,也正是在韦太后归来后,一个奇特的事情发生了:以《开封府状》等史料证实,“靖康之耻”爆发,韦太后与宋高宗母子分离时,她才只有三十八岁。但《绍兴和议》签完,南宋的各类文献却都统一口径,声称“韦后北狩,年近五旬”,甚至称当时的韦太后是“五旬老妇”,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就把太后给“改老十岁”?
  如此闹剧,也是和当时“太后改嫁”的传言有关。《靖康稗史笺证》等文献记载,“靖康之耻”后,受尽磨难的韦太后,曾经嫁给了金国贵族完颜宗贤,成了金朝“贵族圈”里的“韦夫人”。韦太后归国时,这“疑似后夫”完颜宗贤也受命护送,一路把韦太后送了回来。所以“改年龄”的事儿,等于是宋高宗堵宋朝官民的嘴:靖康之耻时太后明明快五十岁了,怎么可能改嫁嘛,分明是金人污蔑嘛。

  说实话,别看没了骨气,但在“精神胜利”这条上,“孝顺孩子”宋高宗还真在行。
  而且太后归国后,作为儿子的宋高宗,也是真孝顺,每年供给太后的“岁奉钱”就有二十万缗,外加二万匹绸缎。这笔钱韦太后也不独享,每年要拿出“以巨万计”的钱财给金国皇后送礼物,每次金人使者来到临安,太后也有“密赐”厚礼。而且要知道,南宋每年的铸币量也不过二十万缗,宋高宗的“孝敬”,以及太后给金人的“孝敬”,对于当时“积贫”的南宋来说,堪称巨额民脂民膏。   以这意义说,“孝顺孩子”宋高宗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真心不冤。

明清小车走红欧洲


  明末清初年间,全球进入了著名的“大航海时代”,东西方交往日益火热,明清同时代的欧洲,还曾掀起了持久的“中国热”。而在这场热潮里,两样来自中国的“小车”,却一度比瓷器丝绸还红。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扬谷扇车”。
  扬谷扇车,又名风扇车,诞生于汉代,是古代中国农村一件给谷物脱粒时的专用农具。而到了明清年间,当欧洲農民还只能用手工脱粒时,中国风扇车的“机械化”程度已极高。以《天工开物》记载,当时的“中国风扇车”,已经成了闭合式设计,装有轮轴和扇叶和手摇曲柄,只要摇动曲柄,就能带来强大风力,快速在封闭空间里完成谷物脱壳,生产率十分强大。
  如此“机械化”物件,也在明末清初年间,惹来不少外国人的注意:1705年,荷兰海员第一次将这个“神器”带到欧洲大陆,然后迅速在欧洲各国风靡。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中国风扇车”不但成了欧洲农村的流行物件,且出现了不少改进款,最终变成了近代欧洲农村常见的“簸扬机”。
  而比起这在农村掀起热潮的“中国风扇车”来,当时中国农村常见的加帆独轮车,也叫好些外国人连呼不可思议。他们把这种小车称为“旱船”。而当时中国出口欧洲的瓷器与丝绸,也顺应了这“市场潮流”,常在上面印“旱船”的图案,果然也卖火欧洲市场。

  如此在当时欧洲人眼里十分奇特的“旱船”,接着也催动了欧洲人的改装热情。十七世纪时,许多欧洲人就凭着想象,把中国“旱船”绘制成“陆地帆车”,许多欧洲学者还开动脑筋,生产出了奇特的“中国陆地风帆马车”,即按照“中国旱船”的模样,造出杨帆的大马车来,1600年,荷兰人史蒂文制造的“扬帆马车”,竟然还创造了40英里的高速,好些欧洲学者都纷纷围观……
  这样看上去不可思议的改装热,缩影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带来了深深的思考:正是这样的开放与积极学习,才催动了当时的西方世界,沿着科技革命的道路大踏步前进。对比接下来古老中国闭关锁国的教训,这热闹一幕,也有着不过时的思考。(来源:朝文社)
其他文献
2003年11月22日,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穿汉服走上郑州繁华的街头,尘封数百年的服饰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后来这一天被汉服爱好者定为汉服出行日。  十余年前,穿著“奇装异服”的王乐天在人群中尚属另类;而在今天,不管是在校园、闹市,还是在景区、博物馆,衣袂飘飘、束发佩环的汉服爱好者,已成为随处可见的风景线。  汉服,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潮流。而今年汉服市场格外火爆,在菏泽曹县,这个拥有全国三分之一汉服销售市场
前不久,上流君研究了一下国内几所“委屈”的985学校,不少211院校的朋友在评论区直呼“更委屈”。  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top3的有五所,top5的有十所。既然实力都差不多,那谁高谁低可是得争一争。但有个东西是争不了的,那就是985名校的头衔,毕竟985,真的只有39所。  这可就苦了刚好卡在985门槛上的顶尖211了,虽然它们已经有了不亚于985学校的水平,但没有985的名号,只能自嘲把自己
与活到120岁相比,他的经历更传奇!  他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修行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同时他也经历了无数常人难以置信的磨难,其中有十次都是在生死的边缘。  以下节选虚云老和尚经历的“十难”,来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考验,共同追忆百年虚云传奇的一生一难生为肉球  老和尚是在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七月三十日寅时诞生于福建泉州府衙门内,那时他的父亲在泉州府做官。他堕地后为一肉球,母大骇恸,遂一
中元节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人们会举行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  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共同组成了“三元节”。“三元”的说法来源于古代道教。在道教中,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其中,中元节最为特殊。地官的所检重点是
凌晨,贝壳CEO彭永东在朋友圈中,再次更新了几张左晖的素描照,“别老左”三个字,透露着他对老友的思念。  时间拉回至9个月前,在2020年贝壳找房上市仪式上,左晖直言道,“有我们和没有我们,是否能为行业和消费者的居住带来改变,这个很关键。”相比于上市,他向媒体说,自己更在意的是贝壳找房能不能让行业效率提高,让消费者满意,让经纪人职业化。  只不过如今,这个过程无法再由左晖亲自来带领。昨天下午,贝壳
每一位做慈善的老人,都极不平凡。  92岁高龄的尹高兰老人,坚持多年捐款捐物。34年来,他每年通过民政局、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以及居委会的捐款累计超过16万元,捐赠冬衣棉被等150余件。日前,尹高兰被市慈善基金会评为本届“上海市慈善之星”。精神富足的“幸福老人”  尹高兰老夫妇住在浦东新区惠南镇,尹高兰离休前是原南汇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记者最近到他家中采访。走进这个家,记者便感受到这位生活简朴、衣着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时隔35年,神秘的三星堆祭祀坑再次备受瞩目。3月20日三星堆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挖掘成果,多件文物破土重生,神奇、诡谲、丰富、瑰丽,这些时隔三千年,带着历史尘埃的文物再一次现世,三星堆的“上新”震撼了所有人。随着考古工作者们的一步步复原、唤醒,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传奇或将掀起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  三星堆背后的考古经济如何从一时热变一直热  时隔35年再“上新”,三星
四川广汉有一个地方,一经出世便引起世界瞩目,这就是古蜀文明的标志——三星堆。从20世纪20年代末三星堆遗址开始被世人知晓以来,三星堆已历经近100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  最近,三星堆新发现的6个坑正在开展前期考古发掘,考古人员预判,这次出土的文物将媲美30多年前的1、2号坑,还将有此前不曾出现过的器物。专家预测,此次将是三星堆祭祀区的一次重要发掘。为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三星堆新发现》直播特
近日,随着考古发掘进展不断曝光,三星堆火爆“出圈”,持续“霸屏”,社会各界探索古蜀文明的热情被点燃,至今仍在持续发酵中……甚至连广大网友都感叹:三月的“顶流”终于不再是某位明星的“瓜”。大家在迎接考古文物力压娱乐八卦而“上位”之时,三星堆自带高光,裹挟着诸多千古谜团“款款而来”,凭实力“硬核圈粉”。哪怕只是“吃瓜群众”也会为之着迷,好奇、惊叹、一探究竟之余,心里也不免藏满了一连串疑问,有待发掘研究
2020年,一个颇为跌宕的年份,注定会在史册里留下深深的刻度。  我们从未像2020年这样,被影响全人类的疾疫困住脚步;但我们也因此激发出巨大的勇气和热情,去接受和参与每一种变化,去怀念和珍惜往昔的美好。  这一年,因为疫情,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生活都被彻底改写,也因为这场不知何时结束的危机,文化产业不同层面都在接受改变,开始摸索新的出路。  或许你会感慨,2020没能完成最初的愿望,或许你好想“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