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3年,我国第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该法规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迈入法律体制规范发展道路,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规对于农业保险的定位表现出明显的政策性导向,将指导我国农业保险未来的发展性质和道路走向。那么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否适应当前我国国情,是否能够成为农户的最佳选择,又能够为农户带来怎样的福利呢?各方主体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职能角色,又该在实践操作中如何运行呢?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农业保险性质定位的分析之后,从数理角度分析农户在商业性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之间的理性行为决策,采用福利最大化分析法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民产生的福利效应,并从农户的角度提出适合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议,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民福利;政策性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92-03
1引言
2013年,我国第一部专门性农业保险法规《农业保险条例》出台启用,填补了我国在农业保险法律法规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进入到有法可依的阶段,国家以法律形式规范农业保险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在曲折中前进,究其原因,我国对农业保险缺乏明确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定位是一个主要方面。我国先后对农业保险尝试了公营农业保险制度、私营(商业性)农业保险制度、公私合营农业保险制度等多种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和试点经验的积累,我国在第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农业保险条例》中,提出“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该法规对农业保险性质定位的政策导向性明显,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性质道路,保障农业保险在法律框架下的蓬勃发展。
对于农业保险性质的理论研究中,早期使用福利经济学分析农业保险的代表Hazell(1981)提出农业保险具有收益外溢特点并存在正外部性:农业保险使得产出增加并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当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生产者的平均收入则会降低,消费者将全部占有农业保险带来的收益。也有学者认为农业保险属于私人物品,Siamwalla和Valdes(1986)使用图形表示农业保险通过影响作物曲线,进而影响社会福利的过程,计算出农业保险补贴所得到的社会福利增加小于补贴本身,通过对比农业保险与农作物种子生产、农业科研活动的不同,得出农业保险私人物品的属性,不应该被补贴。印度学者Mishra(1996)以印度农业保险的现实情况得出即使农业保险不是公共品,但是也同样有收益溢出现象的结论。国内学者李军(1996)提出由于农业保险社会效益高而自身经济效益低,公益性明显,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应当属于准公共产品。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提出农业保险存在利益外在性,在经营过程中农户和保险公司需求双冷,因而不能够相交的观点。冯文丽(2003,2004)认为农业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通过农民购买农业保险、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使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农业稳定发展带来的好处。张跃华和施红(2007)采用农业保险福利分析的方法探讨农业保险和农业产量增加之间的问题,认为农业保险社会外部性的说法并不严密,这是由于农产品交换在市场条件价格机制下进行,农业保险对农业的作用仅仅取决于它相对于其他支农工具重要性的程度。
2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民理性的行为选择
农业保险存在的经济意义是集体分散农业风险的成本小于农民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农业风险较一般风险而言,造成的损失程度大,系统风险严重,定损及理赔过程更为复杂,且易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而农业保险纯保险费和附加保费都远远高于自然费率和其他险种,是普通商业财产保险费率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以上。农民无力承受高额的农业保险费用,致使保险需求不够旺盛,商业农业保险难以开展。下面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力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农民在存在农业风险情况下购买保险的行为决策,从而进一步考察农民的投保行为。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民福利;政策性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92-03
1引言
2013年,我国第一部专门性农业保险法规《农业保险条例》出台启用,填补了我国在农业保险法律法规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进入到有法可依的阶段,国家以法律形式规范农业保险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在曲折中前进,究其原因,我国对农业保险缺乏明确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定位是一个主要方面。我国先后对农业保险尝试了公营农业保险制度、私营(商业性)农业保险制度、公私合营农业保险制度等多种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和试点经验的积累,我国在第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农业保险条例》中,提出“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该法规对农业保险性质定位的政策导向性明显,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性质道路,保障农业保险在法律框架下的蓬勃发展。
对于农业保险性质的理论研究中,早期使用福利经济学分析农业保险的代表Hazell(1981)提出农业保险具有收益外溢特点并存在正外部性:农业保险使得产出增加并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当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生产者的平均收入则会降低,消费者将全部占有农业保险带来的收益。也有学者认为农业保险属于私人物品,Siamwalla和Valdes(1986)使用图形表示农业保险通过影响作物曲线,进而影响社会福利的过程,计算出农业保险补贴所得到的社会福利增加小于补贴本身,通过对比农业保险与农作物种子生产、农业科研活动的不同,得出农业保险私人物品的属性,不应该被补贴。印度学者Mishra(1996)以印度农业保险的现实情况得出即使农业保险不是公共品,但是也同样有收益溢出现象的结论。国内学者李军(1996)提出由于农业保险社会效益高而自身经济效益低,公益性明显,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应当属于准公共产品。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提出农业保险存在利益外在性,在经营过程中农户和保险公司需求双冷,因而不能够相交的观点。冯文丽(2003,2004)认为农业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通过农民购买农业保险、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使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农业稳定发展带来的好处。张跃华和施红(2007)采用农业保险福利分析的方法探讨农业保险和农业产量增加之间的问题,认为农业保险社会外部性的说法并不严密,这是由于农产品交换在市场条件价格机制下进行,农业保险对农业的作用仅仅取决于它相对于其他支农工具重要性的程度。
2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民理性的行为选择
农业保险存在的经济意义是集体分散农业风险的成本小于农民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农业风险较一般风险而言,造成的损失程度大,系统风险严重,定损及理赔过程更为复杂,且易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而农业保险纯保险费和附加保费都远远高于自然费率和其他险种,是普通商业财产保险费率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以上。农民无力承受高额的农业保险费用,致使保险需求不够旺盛,商业农业保险难以开展。下面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力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农民在存在农业风险情况下购买保险的行为决策,从而进一步考察农民的投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