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三大策略

来源 :考试·双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96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头戏,而现代文阅读试题是大部分考生比较发愁不愿面对的,得分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不外这么几条:1.读不懂文本,不能把握文本的要旨;2.审不准题目,不能确定命题人的设问方向;3.答不出要点,不能掌握规范的答题路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的放矢,注重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就可以找到现代文阅读的突破点,提高答题的效率。根据多年来指导学生复习现代文阅读的经验,我们总结出了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三大策略,以期为迎考复习的考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强化文体意识,读懂文本
  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读懂文本是关键。而在我们实际的阅读训练中,常常颠倒阅读文本与解答试题的关系,把阅读文本仅仅当手段,把解答试题当目的。其实,从阅读训练的角度来讲,阅读文本与解答试题是互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首先,解答试题是检验是否读懂文本的手段,读懂文本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其次,读懂文本才能正确答题,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读懂文本成了条件,成了手段,解答试题也就成了结果和目的。由此看来,读懂文本是现代文阅读的关键所在。
  那么,怎样才能读懂文本呢?
  读懂文章有许多要件和方法,但,关键的还是文体意识。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呈现样式也千差万别,从文体入手就能够按住文本的“命门”,从而打通解读文本的坦途。对于文体,不仅要看宏观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微观上的区别,但是,不少学生由于文体意识不强,只对文体有一个宏观的大概的认识,缺少局部的具体的细微的分析,以一种模糊的理念、囫囵的做法来应对现代文阅读,尽管做了不少的题,但答题水平却一直不见提高。一些指导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文章虽然也都提到文体意识,但大多止于表面,分析肤浅,因而,也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起不到相应的指导作用。由此看来,文体意识的培养与训练,要具体,要深入,要真切。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切口,读懂文本。
  比如,文学类文本中,大家似乎感觉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仔细推敲起来还是有许多的道道的。从内容上说,散文情、事、物、理皆可入文,注重抒情、明理,真实真切;小说注重故事性、形象性,有情节、有形象,属于作者的虚构加工。从结构上说,散文往往是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统领全文,有一条明晰的线索贯穿始终,不注重内容上的连贯性和紧凑性,显得松散;小说则是围绕核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连贯紧凑。从手法上说,散文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等各种手法随需而用,不拘一格;而小说中则侧重于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以及伏笔铺垫、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即使同样是散文,文体上也有所不同,有侧重于描写的写景抒情散文,有侧重于叙事的写人记事散文,有侧重于议论的哲理感悟散文。从宏观到微观对文本进行文体上的区分,能让学生借助文体这一概念分门别类地读出不同类型的文章的不同滋味,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结构方式以及写作手法,从而理解和把握文本,正确地解读文本、解答题目。
  强化文体意识的目的不仅仅是在外在形式上对文本作一个大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进行由大到小的具体的分辨,从而,让学生从体式上把握文本,进而深入地扩展性地对文本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文体特征各有不同,阅读方法自然有别;针对不同文体的文本,命题的方向、考查的角度各异,解答题目的角度和方法也就不一样。因此,解答试题,读懂文本是关键;读懂文本,文体特征是最佳切入点。
  二、明确试题类型,弄清方向
  特征和类别是我们学习知识,理清事物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两个重要的观念。抓住特征,分清类别,我们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掌握知识、认识事物。如果我们把历年来现代文阅读的试题进行一下全面的归类和分析就会发现,命题的角度、形式等呈明显的类型化特点。由于这些类型的题目都是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关于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而设计的,设计上依据并尊重文本,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所以,不管选用的文本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体裁的文本的命题方向和路子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从中我们可以找出这些题目的类型特点。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最常见的题目类型有:
  1.语句理解(或赏析)类,如,2014年山东卷第20题:
  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2.分析概括类,如,2014年北京卷第20题: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3.艺术手法赏析类,如,2014年浙江卷第12题:“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4.作用类,如,2014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探究类,如,2014年北京卷第21题: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
  这些类型还都是大的类型,具体到每一种类型之中还有若干小的类型。比如,作用类试题,可分为题目的作用、开头的作用、结尾的作用、语句或语段的作用、手法的作用、情节的作用、意象的作用等等。弄清了题目的类型及其特点,就能够有目的有方向地寻求到答题的方法和路径。
  三、掌握答题套路,遵循规范
  既然题目大多具有类型化的特点,那么,解答问题也就有套路可寻。认真研究历年来的高考命题及其参考答案,我们不难总结出不同类型的试题的不同的答题套路。就上面所列试题类型,答题的套路大致如下:
  1.语句理解类。这类试题一般是采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的含蓄语句或结构复杂的语句,解答的基本思路就是剥去“伪装”,“还原”本义。答题的方法就是将语句中的关键成分逐点还原,再表述整句的意思或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2014年山东卷第20题第(2)小题答案: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而解答语句赏析类试题的基本套路就是: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表达效果。简单表述就是:手法+内容+效果。
  2.分析概括类。这类试题实际就是一种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或不同阶段等按照试题确定的标准对文本相关信息进行提炼与整合。答题一般应分条列举。如,2014年北京卷第20题的参考答案是:
  ①(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作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②(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妤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③(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识。
  3.艺术手法赏析类。首先指出所使用的手法,然后具体分析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使用这种手法的效果。简单表示就是:手法+用法+效果。
  如,2014年浙江卷第12题的答案是:(手法题干中已经指明)①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如何使用手法)造成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效果)②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如何使用手法)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效果)
  4.作用类,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先回答内容方面的作用,有几条列举几条,在回答形式方面的作用,也是分条列举,形式方面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上的作用。如,2014年四川卷第17题参考答案: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内容)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内容)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形式)
  5.探究类,就是在原文本的基础上,或就思想内容、或就艺术手法等作进一步的延伸、生发。具体呈现样式有争鸣型(如,2014年北京卷第21题)、感悟型(如,2014年山东卷第22题)、个性解读型(如,2014年四川卷第18题)等。争鸣型、个性解读型的答题基本套路是先表明观点,再简要阐述理由,简单说,就是:观点+分析。感悟型一般分条答出所受的启发或产生的感悟即可。
  套路是一种基本模式,但不能僵化地使用,应在此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灵活变通的地方一定要灵活变通。同时,为确保会做的题的答题效果,必须讲究答题的规范化。所谓规范化具体来说就是:1.方向明朗化,就是依照试题的设问方向答题,不旁逸斜出;2.表达术语化,就是使用规范的专业化术语来答题,不用口语和外行话;3.列举要点化,能分条列举的就分条列举,充分体现要点或关键词;4.语言简明化,就是简单明了,扼要清楚,不拖泥带水,不重复啰嗦。做到了这样几点,就保证了答题的最终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学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从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高度发挥想象能力的习惯。那么我们在音乐课中如何溶入创新教学呢?这里我想就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新教学幻想的翅膀  一、打开学习之门,架一座
“妈,今晚你能不能睡在我的房间里?”很突然地,我家的小男子汉开口了,“咱俩也说说悄悄话。”  我很爽快地答应了,心里更多的是激动——我的孩子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长而拒绝他的妈妈!  躺在床上,直到拉灭了灯,儿子才开了口:“妈妈,你得保证,不能笑话我!”我看不见他的表情,可通过他略微有些发颤的声音能想象出他神情的不自然。我马上很配合地答应了,作为一个妈妈,我很希望自己能和孩子一直保持着心灵的沟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