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和豆腐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d3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督考秀才们的学政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县教委主任),对考不及格的秀才,是有权打板子的,所以秀才们个个怕得要死。但这个教委主任是个清苦的行当,清代就有人曾经写过一副对联自讽:“极恶元凶。随棍打板子八百;穷奢极侈,连篮买豆腐三斤。”他老人家打不及格的秀才八百板子不在话下,可要买三斤豆腐就得算是穷奢极侈了。
  县教委主任买不起豆腐?这可不奇怪,明清两朝公务员法定薪水奇低,明洪武年间正七品的知县老爷一月俸禄只有7.5石米,正、从九品的学正、教谕更低,不过5.5石和5石米。著名的清官样板海瑞,当知县时都买不起肉。工资更低而且衙门冷清的学政官员。自然就更不在话下了,他们也只能吃吃豆腐而已。
  豆腐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后代的人们通常都将其归功于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传说刘安和那个时代的其他大人物一样,对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充满了眷念之情,不愿意面对冥冥的召唤,于是就爱上了神仙术,成天搞化学实验——也就是所谓的炼丹。据说豆腐就是他在做这些化学实验时得到的副产品。
  豆腐因为价廉物美,从而成为吃不起肉的穷书生们餐桌上的佳肴,知识分子讲究知恩图报,所以总喜欢转着圈圈说豆腐的好话。
  元代的大诗人虞集写过《豆腐三德赞》来吹嘘豆腐的优良品质,而清朝学者褚人获就更是肉麻,居然给豆腐总结出了十“德”。褚人获以为:湿豆腐软,叫作“柔德”;豆腐干硬,叫作“刚德”;普及得到处都是。叫作“广德”;可以治水土不服,叫作“和德”:贱到一个钱就能买,叫作“俭德”;在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徽州,一两银子一盅也卖得掉,叫作“贵德”;营养丰富,叫作“厚德”;可以去垢,叫作“清德”;掉到烂泥里就不能吃,叫作“圣德”;建宁人用豆腐来做糟菜。叫作“隐德”。
  晚明初清的文坛是桐城派的天下。于是桐城的豆腐也跟着秀才们出了名。有好事之徒把著名词牌《忆江南》硬生生地改成《桐城好》,用来赞美桐城豆腐:“桐城好,豆腐十分娇。把足酱油姜汁拌。煎些虾米火锅熬,人喝两三瓢。”人杰地灵,竟能惠及豆腐。爱屋及乌以至于此。想来写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白居易先生泉下有知,要老大地不以为然了。
  总之,在他们眼中豆腐浑身都是优点,家乡的豆腐就更是美上加美了。
  不过就像褚人获说的那样。豆腐有俭德,可是也有贵德。
  歙县人对豆腐特别讲究,用来做豆腐的石磨,都是紫石细棱,一扇石磨就要两三两银子——这么贵当然是有些道理的,他们居然是用做砚台的石材来做石磨的!这样昂贵的石磨磨出来的豆腐,不消说,就算不加鸡精也该是美味的。可怜紫石之材,不能佐呵墨飞书之雅兴,却成了豆腐参军,多少也算是斯文扫地了。
  不过歙县的石头还不是最倒霉的。
  清代的大才子袁枚靠炒地产发了财,加之此人又是个馋鬼,所以他们家的厨子竟敢用山珍海味来给豆腐作配料——这哪里还是在做豆腐!随便举《随园食单》中“杨中丞豆腐”为例, “用嫩腐,煮去豆气。入鸡汤,用鳆鱼片滚数刻,加糟油、香菌起锅。鸡汁要浓,鱼片要薄。”鳆鱼就是名贵的鲍鱼,是与燕窝、鱼翅齐名的食材,按如今的行情看,酒楼里一只小干鲍的价钱,就足够一个人吃大半年的豆腐了——可是,这鲍翅席上的主角,也有沦落到给豆腐当伴娘的地步。
  不过,秀才当中也有不喜欢豆腐的。宋代的大知识分子,前湖南大学校长朱熹就走得很远,他好好的一个儒门圣贤,却偏偏要学刘安这样的歪门邪道,去搞理化实验。据说朱老师曾把做豆腐用的豆子、水和其他相关原料都用秤称量好,然后再把制成的豆腐和下脚料重新称量一次,不知道是实验步骤设计得不科学还是怎么地,总之做出来的豆腐比原料重了。他老先生既然是讲“格物致知”的,对这“格”不清的物自然就不肯下嘴了。不过这理由怎么看都像个站不住脚的借口,朱校长不喜欢吃豆腐。大概才是事实的真相吧!
  不过喜欢归喜欢,其实吹捧豆腐的秀才们都有欺师灭祖之嫌。这话怎么讲?又得扯到淮南王爷刘安身上。话说这厮除了做化学实验,还有一个毛病:喜欢批评儒家思想,总说孔老二的徒子徒孙们如何如何媚俗。所以挨了骂的书呆子们一生气,就拒绝在祭祀孔夫子的时候用豆腐。
  所以,至今孔庙祭菜里,还是看不见豆腐。
  
  编辑 姚晟
其他文献
3月12日 晴    她安静地存在着,连绵的青山与温润的流水环绕着她,她就是边城——凤凰。  初中时,读过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我便知道了凤凰,从那之后那座古老而美丽的小城便住进了我的心灵深处。终于有机会在假期里随老师一起前往这被不尽的传奇装扮的古城,去领略一下作家饱含深情的文字里的湘西凤凰。  我们沿虹桥踏上了被鞋底打磨得光滑发亮的青石桥路,走进了临江老街。小街幽深而神秘的氛围,唤起了我对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