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佞人是让人防不胜防的一种人。
佞人有两大特点,一是会说话,二是会来事。比如秦朝的赵高。胡亥当皇上之后,赵高说:“皇上要显得尊贵,应当深居简出,不要轻易和大臣见面。现在皇上年纪轻,处理事务未必做得件件恰当,如果在大臣面前暴露了弱点,对您的形象影响不好。以后皇上最好不要上朝,有什么事就由我向您报告。这样一来,大臣们就不敢小看您了。”这番话,表面上时时处处在为秦二世着想,实际上方方面面在为自己考虑,这就是佞人的高明之处。
佞人有三大危害,一是弄权,二是贪腐,三是不仁。佞人一旦把权力抓到手,就拉大旗作虎皮,连主人带权力都玩弄于股掌之间。赵高便搞出了指鹿为马的故事。而佞人掌权之后,往往还会疯狂地聚敛财富。为汉文帝吸吮脓血的邓通钱布天下,宋理宗时的“蟋蟀丞相”贾似道家中玉石堆积如山,乾隆时被称为“二皇帝”的和珅富可敌国。这样的佞人历史上不少。
佞人误国误民误事,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口诛笔伐。不过,要将佞人揪出来似乎不那么容易,得讲点智慧。
东汉的王充做过一篇《答佞》的文章。他认为,尽管佞人打击陷害别人时常常使出“誉(称赞)而危之”“厚(优待)而害之”等烟雾弹,使人“不知”,让人“不疑”,但并非不可识别。他提出一个简单而直接的办法是,考察他们的动机(“察其发动”)、手法(“观其所权”)以及言行是否一致。
唐太宗也有个识别佞人的经典故事。据《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有一次站在树下,说:“这是棵很好的树。”宇文士及马上就跟着赞美这棵树,并且说起来没完。于是,唐太宗很严肃地说:“魏公常常劝我疏远巧言献媚的佞人,我不知道佞人是谁,心里常疑是你,但没有弄清楚,今天证实果然如此。”有句话叫“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一个人说话辦事总是看主人眼色,丝毫没有自己的主见,甚至完全不顾自己的尊严,这种人就可以打一个问号了。
历史不断,佞人不绝。但有的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佞人,有的佞人也并不永远都是佞人。最典型的例子是裴矩。在隋炀帝手下做丞相时,裴矩很是善于揣摩帝王心思,为迎合帝王的好大喜功,出了不少“馊主意”。跟了唐太宗之后,他却直言敢谏,成为有名的诤臣。对待佞人,有时候可以不去防他,重要的是想办法去改变他。
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家特别是那些负有领导之责的人知道怎么做了吧。(摘自《北京日报》)
佞人有两大特点,一是会说话,二是会来事。比如秦朝的赵高。胡亥当皇上之后,赵高说:“皇上要显得尊贵,应当深居简出,不要轻易和大臣见面。现在皇上年纪轻,处理事务未必做得件件恰当,如果在大臣面前暴露了弱点,对您的形象影响不好。以后皇上最好不要上朝,有什么事就由我向您报告。这样一来,大臣们就不敢小看您了。”这番话,表面上时时处处在为秦二世着想,实际上方方面面在为自己考虑,这就是佞人的高明之处。
佞人有三大危害,一是弄权,二是贪腐,三是不仁。佞人一旦把权力抓到手,就拉大旗作虎皮,连主人带权力都玩弄于股掌之间。赵高便搞出了指鹿为马的故事。而佞人掌权之后,往往还会疯狂地聚敛财富。为汉文帝吸吮脓血的邓通钱布天下,宋理宗时的“蟋蟀丞相”贾似道家中玉石堆积如山,乾隆时被称为“二皇帝”的和珅富可敌国。这样的佞人历史上不少。
佞人误国误民误事,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口诛笔伐。不过,要将佞人揪出来似乎不那么容易,得讲点智慧。
东汉的王充做过一篇《答佞》的文章。他认为,尽管佞人打击陷害别人时常常使出“誉(称赞)而危之”“厚(优待)而害之”等烟雾弹,使人“不知”,让人“不疑”,但并非不可识别。他提出一个简单而直接的办法是,考察他们的动机(“察其发动”)、手法(“观其所权”)以及言行是否一致。
唐太宗也有个识别佞人的经典故事。据《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有一次站在树下,说:“这是棵很好的树。”宇文士及马上就跟着赞美这棵树,并且说起来没完。于是,唐太宗很严肃地说:“魏公常常劝我疏远巧言献媚的佞人,我不知道佞人是谁,心里常疑是你,但没有弄清楚,今天证实果然如此。”有句话叫“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一个人说话辦事总是看主人眼色,丝毫没有自己的主见,甚至完全不顾自己的尊严,这种人就可以打一个问号了。
历史不断,佞人不绝。但有的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佞人,有的佞人也并不永远都是佞人。最典型的例子是裴矩。在隋炀帝手下做丞相时,裴矩很是善于揣摩帝王心思,为迎合帝王的好大喜功,出了不少“馊主意”。跟了唐太宗之后,他却直言敢谏,成为有名的诤臣。对待佞人,有时候可以不去防他,重要的是想办法去改变他。
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家特别是那些负有领导之责的人知道怎么做了吧。(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