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 赵 莹
执行 黄厚瀚 代 曼
剑道攻于有的放矢,巧于点到为止,精于出其不意,胜于细节为王。高考,其实就是一个整顿停当的剑道场,它倾注我们的梦想和成长,却又要我们干净利落地赢下这一次决战,
在高三最后的节点上,亮出你的剑,用勇者的姿态,漂亮地指向高考,不为别的,只因我们胸中有志,心有所想。
力度 四两拨千斤巧力化铁绕指柔
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御剑之道,在于用力。”坚守只要拥有足够的力量,飞花摘叶,也可伤人:枯木小竹,也可成剑。任由对方招式如何花巧,如何巧妙,中宫直入,奋力一击,足以破解所有招式。
置身于五月的队列中,每个高三考生都血该明白六月那场高考的重要性。自己能攀多高,是由以往的艰辛和付出来决定的。每一份力量决定一个高度,关键是在最后,我们能否积聚这份力量,巩固这份力量,巧用这份力量,走得最远,攀得最高。
台风中心的脆弱
每一个人都相信奇迹,即使所有人都坚信一切已经尘埃落定的时候,你或许还会相信奇迹。只是,你并不相信奇迹会降临在你身上,也不知道你的潜能有多强。寒窗数十年,每一个人其实都已经积聚了势不可挡的潜能。
我们似乎华美的模拟成绩里面,可能衣衫褴褛,衣不遮体。外表强大的人,往往有一颗脆弱的心。
淡忘了之前的按部就班,如今,翻开试卷,是可怜而可悲的分数。想起未来,是遥不可及的大学梦想。面对现实,是夜夜“挑灯夜读”却收效甚微的惨痛。迫切地想做点什么,因为内心是那么慌张,但是触目而及,尽是一片迷茫,却不知从何入手。
静下心来,仔细看看,其实数学并不总是不及格,偶尔有几次超过100分的惊喜;语文也并不总是被“糟蹋”得一塌糊涂,不时有一两篇文章,同样让老师拍案叫好;物理虽然不好,但是每次该拿的分数却一分未丢。
翻开那些尘封已久的试卷,或许会从中找到昔日的辉煌。曾经,地理总是做得那么酣畅淋漓,即使是很难的“大气运动”等内容,都可以从容应对。而如今,却疲于应付。或许昔日里,那些描写自己乡土童年的文章屡屡被老师津津乐道,此刻,在高考的“八股文”面前却败下阵来;抑或是有的数学题,每次考试没有一道解答题可以拿到满分,都是因为那些微不足道的计算,步骤缺失等一些低级错误所造成;每次文科综合考试,总有那么一两道题审错题干,将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看做“正确的一项”;也会有好几次,英语作文里的短语用错了介词,将“turn up”看做。“turn up”……
我们与天下高手决战,不曾败过一招一式。下山来,却不慎被一个无名小卒击败。越是细微之处,越是影响了数十年来积累了许久的力量强度。削弱了砸向高考那只拳头的力度。这些弱点就像是一些恶心的蛀虫,不断侵蚀着日渐成型的知识大厦。找出它们,并给以彻底地杀除,这座苦心经营的知识大厦方能抵挡高考的风雨。
巧力之道,在于安排
你是否很久以前就开始计算高考到来的时间呢?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个自制的高考倒计时牌。每一天,撕掉一页,提醒自己和高考的距离又近了24小时。一年后的五月,那厚厚的倒计时牌仅仅惨留下30来张薄薄的纸片。而课桌上那一摞摞的试卷猛然间惊醒了自己,竟然还有这么多内容没有弄明白。
但事实已经摆在面前,命运给我们一万块钱,却要令我们盖一座摩天大楼。诚然,我们只能建造一间小木屋。
离高考还有二三十天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巧用身上的力度呢?在将所有的知识点总结之后,虽然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弄清楚,但有的自己必须选择放弃。太难的,放弃;太生僻的,打个招呼混个脸熟,了解大概意思即可;内容太多,但又不是重要内容的,总结归纳一下足矣,不必深究。再将所有内容进行排名,最重要但不是太难的,需要马上解决,排第一位;重要的但内容多,较复杂的,排第二位;不是很重要的内容,排在第三位;生僻及太困难的内容,排最末位。先集中精力和时间解决第一位的问题,之后再依次解决其他问题。
而那些排在第一位、第二位不得不解决的内容,仅仅占所有知识点的一半。真正再去回顾这些内容之时,发现自己以前已经很深入地学习过,仅仅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找回以往的感觉。而那些太困难、太生僻的,如果只是大致了解一下,并不会耗费太多时间。通过这样的“放弃”和“重点培养”,将自己身上的力度合理运用和安排,你会发现问题并不是像看上去那么困难。周末的时候我们可以坦然地在家睡一个美美的懒觉,爬到山上去尽情地享受初夏的阳光。高考的最后,从容应对,更显风采!
角度 出其不意:返璞归真臻化境
攻,不意,攻其不备;守,则稳如磐后。攻,必须是致命的短时突袭,给出致命一击。守,必须能够坚守自己的阵地,保住已经取得的成果。
高考日记(二)林向阳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2008年5月10日
五月里的南方,天气变得微微有些湿润,而且渐渐热起来,让人烦躁,更何况模拟考试的成绩又让我倍受打击。越是到了最后关键的时刻,我越发困窘。月考成绩一次次下降,我拼命地做题,祈求能够从中找回阔别已久的感觉,事实总是对我说抱歉。很多以前手到擒拿的题目,如今面对它们竟然一筹莫展;以前似乎很熟悉的历史知识点,如今却模糊起来;数学试卷上几乎全是完成了八成的题目,虎头蛇尾的答案残留下几丝对我能力退化的讥笑。
我,从何入手?
面对书桌上横七竖八的书本和练习题,面对依旧模棱两可的知识,迷茫和徘徊折磨着每一个人。“我多想把每本书的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多想把每道题做得酣畅淋漓。但是当我面对书海的时候,我却真的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这是一个高三学生的博客语录。在剩下不多的复习时间里,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在仅有的二三十天里,如何才能准确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角度呢?书说:“相忘于江湖,而不知江湖之远;茕茕独立,而不知所往。携剑跃马,从何处来,便往何处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人人都说,这是最后的冲刺时刻。其实。高考并不是百米赛跑,而是考验耐力和体力的马拉松。我们已经冲刺了数十年,此时,已筋疲力尽,需要将最后的力量用于最能够节省体力,却又能够迈出最大的步伐的方向。
现在,你把所有课本放到桌上,从历史到地理,从物理到生物……每一个章节地查看,要清楚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栽倒。这么多课本的内容,它们虽面目狰狞,但只是吓吓你而已。绝大多数内容。自己几乎已经重复了数百遍。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你关注得很少但考试却考得不少的内容。
绝大多数内容,就好比在饭桌上天天见面的父母一样熟悉。但实际上,细微之处的真情并未体会,因为我们几乎 不会注意到母亲的头上又增添了银丝,甚至会在她们生日的时候将买礼物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很了解父母,这种过分的自信是否让你忽略了太多的细节了呢?你是否也会这样抱怨:“我能够清楚地记住北纬30°穿过的地区,但总是很难想起来开罗是在北纬30°之南还是之北;或许我已经几百次地重复过‘主要矛盾’这个哲学观点,但却很难系统记住这个哲学观点后面的方法论;我还能够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全部过程,但是从未仔细地阅读过英军进攻的路线图……”
而有一部分知识点,自己明白了大概的意思和框架,实际的内容却难以说出个所以然。好比只和我们见过一两次的陌生同学,大家都说那是个善良的同学,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但如果要真真切切地说出他如何善良,自己却哑口无言。
如我们知道河海交界处的地带适合建立港口,但是河海交界处建立港口的优势是什么却依然是模棱两可;虽然也知道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大于部分”,但两者间具体的辩证关系并不能系统地罗列出一点两点;唐朝前期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和亲”“会盟”的政策,但是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和亲”“会盟”?如何进行?影响怎么样?这些依然一问三不知。
有很少很少的一些内容,自己几乎只是听说过,却从未学习过。好比是理解丢根尼的犬儒主义哲学观,谁是丢根呢?什么是犬儒主义?自己连大致的意思都不知道。这些内容如此生僻,如此隐秘,如此稀少,但偶尔也会碰到这样的“意外”,而心里期盼并不希望有意外。商周时期的“五谷”名称是什么,非洲整体的地形如何分布,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尽管自己并不要求能够深切地领会它们,但至少要知道它们是什么。
而对于求解根号下二次函数的最值,一旦二次项系数是未知字母,或者固定一个区间,你一碰到是否就会一筹莫展;虽然你大概知道数列求和方法中放缩法的意思,也见过几道放缩法的题目,但操作根本就不熟练……这些不足和弱点,都是现在你需要正视且改正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一种错误,是可以挽回的;有一种无知,是可以亡羊补牢的。而有的错误,已经没有机会再来一次;有的无知,也不再有机会学习。
仔细地阅读一遍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的进攻路线图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将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理解清楚也不过几小时;但是,要将放缩法掌握得得心应手,熟练运用二次导数的意义,恐怕花一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成效,甚至并没有任何意义。
有的简单内容,决定了高考的成败。就像一个正余弦公式决定了一道解答题的成败一样。它们是基础,只需要付出一点点关怀,便可收获更多的回报。困难的内容,点缀了高考。就好比在英语作文中的高级词汇一样,它们只是生日礼物的包装袋,永远取代不了礼物的重要性。付出再多。恐怕也不过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我们急切地向上延伸自己的知识大厦,不停地做题,为这栋大厦添砖加瓦,已经将大厦的基底遗忘已久。如今,风蚀雨打,它的基础已经支撑不住这栋华美的大厦了。或许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摇摇欲坠的危险,在大厦倾塌之前,在这个关键的五月,加固那风雨飘摇的基础,让这栋大厦可以经历高考风雨的洗礼。
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就是支撑着我们前进的基础。
速度 逆势而动,催撑拔寨谈笑间
御剑,则剑遂人意。心之所往,剑之所至。狭路相逢,谁能抢先占领最有利的位置,谁能先把剑指向对方的要害,谁就是胜利者。
高考日记(三)小熊 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三2008年5月16日
语文老师说:“现在我们最缺少的,是时间;我们有点饿,也只有时间。一个月,我的旅程还可以走多远?”
同桌说数学选择题只需要20分钟,填空题只需要10分钟,简单的解答题每道只需10分钟,我很奇怪那些在1个半小时就完成所有题目,并且拿到满分的牛人竟然能够有这样的效率。
朋友嘲笑我的愚蠢。大伙都说我的作文字写得很好看,但是谁又知道我每次语文考试里作文花了多长时间呢?又有多少题目是因为没有时间而草草结束呢?英语阅读理解我的准确率确实很高,但是读完阅读理解后,我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采设计一篇完美的英语作文,甚至没有时间来检查自己的答题卡是否涂错。
我相信,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时间,我会倍加珍惜。但此时,谁能给我再来一次的时间?
时间和每一个人都在玩一场游戏,它说:“爱我的人,珍惜我;懂我的人,管理我;弃我的人,疏离我。”如果这个时候问高三考生最大的愿望,恐怕“如果时间再慢一点。慢一点走,该有多好”这句话会位居榜首。现在的每一分钟,甚至是每一秒钟都很关键。好比我们此时必须要依靠50元度过一个月,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而每一分额外的支出都必须依靠节约。这样才能逆转时同之势,在谈笑同摧城拔寨。
最有效+最直接+最简单=最多的时间
我们在高考坚守的阵地上,企图在一个月内尽快、尽量多地攻下它的阵地。我们没有时间打一场场的持久战,只能是速战速决。用一次次快速而有力的冲锋,将高考的阵地攻陷。
谁能在2分钟之内将英语的答题卡全部检查完毕?谁能不经过演算就得出数学选择题的答案?谁能在35分钟内写出一篇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谁能在文科综合答题中2小时书写4000字?
每个人都能!
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如此关键。好比我们此时必须要依靠50元人民币度过一个月,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刀刃上,而每一分额外的支出都要依靠节约。数学选择题可以采用带入选项检验法、特殊值法、排除法、举例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巧妙的捷径方法正是为这些题目设计的,比常规解法节省了太多的时间。如遇到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可以列出式子并不计算,等到所有题目解决后再进行演算。
或许你会因为填涂眼花缭乱的英语答题卡出错,又因为检查答题卡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或许也会因书写速度过慢,导致没有时间将答案完全抄写在试卷上而留下遗憾;或许因为阅读速度太慢而导致在审题时花费太多时间。这些与智商无关,是可以通过刻苦的训练改变的。就如赛跑并不需要太高的智商,但是绝对需要刻苦的训练一样。
用最有效、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赢得复习中最多且最充分的时间。
从自己做过的数学试卷,或者是历年高考试题里挑出3份分数最为惨烈的综合试卷,将所有的选择题集中在一起对比,或许会发现前三道选择题考查的范围很集中,一般是三角、集合与逻辑。数列中的简单内容,难度很小,不会存在不可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节省耗费在这类简单题型上的时间。那么。就不能使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演算,就需要选择题的一些技巧性方法来解决。 将高考英语的标准答题卡复印数十份,试着用最快的速度去填涂它们,并用最快的方法去检查其中出现的错误。几十份答题卡训练之后,基本上可以节约耗费在答题卡上的2至3分钟时间,而这点时间,足以完成2道单项选择题。
文科综合阅读大量的题干材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吗?其实大可不必,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审读只需要了解大意,弄清楚材料层次即可。
这些方法是从平时对做过的题目进行大量总结后提取出来的,这就是规律。有了规律,去推算出规律这一复杂的步骤就可省略,而这些节约的时间,或许决定了高考录取时那一两分之差的遗憾和幸运。
鱼和熊掌,也可兼得
利用一些小窍门,可以获得一些时间,但不会太多。能够节约出充分的时间,供我们从容地应对那些难题,才是追求速度的根本目标。
有一位高考数学考满分的同学这样介绍他的学习速度:“我能在不到8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题目,并且提前20分钟交卷,却能够获得满分。”
能够考满分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考满分的,寥寥无几。
“从三月开始,我每天做一套综合试题。刚开始,这耗费了我近2个小时的时间。一个月后,这个时间变成1个半小时;五月,这个时间已经是75分钟。而且,我做完题目后,只会逐步核对答案。而绝不会将错误修改在试卷上。”他的艰苦训练,换来了准确度和速度。
鱼和熊掌,有时也可兼得。
我们要找到一个固定的答题模式,一旦这个模式确定,并经过千锤百炼,做题如信手拈来。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如何求不定区间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那么如何作图分析,书写的步骤,分类讨论的原则和分类点等。都必须非常熟练。并且能够处理区间与对称轴之间不同关系的不同情况。
能够从容而迅速地解决掉那些囊中之物,更多的时间将会被节约下来。但一切都建立在对这些常规题型熟练操作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题海战术无可避免。
精度 细节为王,一剑飘零浣春秋
以静制动,不动则已,一击必中。出剑,需要力度,击铁如泥;需要速度,步步为先;需要角度,出其不意;更需要精确度,一击,必中要害,毫无偏差。
高考日记(四)苏沫 贵州省六盘水市三中2008年5月18日
又是一次课堂测试后的试卷评讲,我百无聊赖,毫无兴致。老师在讲台上兴致勃勃阐述的方法,几乎就和我答题的思路一样。我似乎学到一些东西,又学得不伦不类。但某些小小的细节之处,其实并不大对。
对待细节,没有捷径可言。
有人说,如果你对一件事情一无所知,那么,即使不能做出这件事情,这并不能称之错,因为本身就不会。错,是明知故犯,本来是能够正确完成的,因为细节的疏忽,一败涂地。学习,我们需要用严谨、踏实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这些细节,决定了高考的成败,甚至是人生的成败。
纸上谈兵之痛
一位高三老师在博客中写道:“不管是大考还是小考,只要学生拿到成绩,看着试卷,总会说,很多题,自己是知道怎么做的。但是为什么每次考试总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每道题都仅仅差一两个小小的细节没有考虑到,因此都未能得到满分。每道题扣掉一两分,一张试卷被扣得七零八落,剩下的就寥寥无几……我相信这些学生并不笨而是不踏实。”
我们热衷于纸上谈兵,却不实际地执行自己的思想,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知道对于物理力学的内容,应该先进行力的分析,将力的平衡关系转化为物理方程。或许我们知道得更为细致。但是遇到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如何分解?如何将动量与力进行转化?这几乎是一个没有窍门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动量公式,利用扎实的力的分析能力来实现,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推演出来,而不是要我们高屋建瓴地高谈阔论。
准确,这几乎是高三考生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一位经历了高考的学子说:“我希望自己做过的事情,能够没有什么差错,不至于后悔终身。换言之,或许当年我能够在100分钟完成所有的数学题,但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准确率只有60%,那么数学仅能考90分;但如果我120分钟仅仅做了120的题,准确率90%,就可以拿到108分。更为遗憾的是,那些最最简单,即使数学成绩再差的同学都不会做错的选择题,仅仅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看错了题目,却丢掉了5分,这样还能厚颜无耻地标榜自己拥有强大的能力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做数学练习题时,你会不会具体地看自己的某一个步骤是否缺少,思路是否不够严谨,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有些高三考生崇尚“粗枝大叶”,认为这就是豪迈的性情。而如今,我们在练习时应该将重要的步骤,演算的逻辑顺序罗列在稿纸上,容易犯错的计算也写在稿纸上,最后通过与标准答案逐个步骤进行对比,会发现自己有极少的步骤中存在微小的错误,但只需要这样重复几次,这些错误竟然不再重现。
知识上的“粗枝大叶”是需要我们抛弃的。如我们知道拿破仑战争是利于欧洲融合的,但是并不知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更不知道具体是如何影响到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等方面。在考试的时候,仅仅只能够凭借自己对“战争有利于融合”的个人理解来扯淡,既不能全面地囊括所有内容,甚至是与真实的答案风马牛不相及。只需要将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对比,自己的丑陋,显露得淋漓尽致。
聪明的人,往往不屑于做小事,就像那个认为“大丈夫当扫天下,何扫一屋”的陈蕃一般。但事实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
在冲刺的五月,不妨拿起历史课本,偶尔看看明治维新重点改良的领域,每一个领域又是如何改良的;偶尔推导一下以往并不熟悉的正余弦公式之间的关系;再重温一下并不扎实,马马虎虎的力的分析……
五月,每个高三考生都在修正出剑时如何避免受到风向的影响,如何避开对方的干扰,如何在精疲力竭之时保证出剑时手不颤抖,只为了在决战时刻的奋力一击,精确命中!
编后语:夕阳西下,剑客屹立山顶,他在思索明日的生死决战。
这一夜,夜不眠,红日余威,教给他力度,飞云红霞,教给他速度:月出东山,教给他角度;流星坠地,教给他精确度。
翌日,朝阳升起,彩霞满天。决战,剑客微笑着,拔剑、亮剑、出剑……
(编校 赵 莹)
执行 黄厚瀚 代 曼
剑道攻于有的放矢,巧于点到为止,精于出其不意,胜于细节为王。高考,其实就是一个整顿停当的剑道场,它倾注我们的梦想和成长,却又要我们干净利落地赢下这一次决战,
在高三最后的节点上,亮出你的剑,用勇者的姿态,漂亮地指向高考,不为别的,只因我们胸中有志,心有所想。
力度 四两拨千斤巧力化铁绕指柔
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御剑之道,在于用力。”坚守只要拥有足够的力量,飞花摘叶,也可伤人:枯木小竹,也可成剑。任由对方招式如何花巧,如何巧妙,中宫直入,奋力一击,足以破解所有招式。
置身于五月的队列中,每个高三考生都血该明白六月那场高考的重要性。自己能攀多高,是由以往的艰辛和付出来决定的。每一份力量决定一个高度,关键是在最后,我们能否积聚这份力量,巩固这份力量,巧用这份力量,走得最远,攀得最高。
台风中心的脆弱
每一个人都相信奇迹,即使所有人都坚信一切已经尘埃落定的时候,你或许还会相信奇迹。只是,你并不相信奇迹会降临在你身上,也不知道你的潜能有多强。寒窗数十年,每一个人其实都已经积聚了势不可挡的潜能。
我们似乎华美的模拟成绩里面,可能衣衫褴褛,衣不遮体。外表强大的人,往往有一颗脆弱的心。
淡忘了之前的按部就班,如今,翻开试卷,是可怜而可悲的分数。想起未来,是遥不可及的大学梦想。面对现实,是夜夜“挑灯夜读”却收效甚微的惨痛。迫切地想做点什么,因为内心是那么慌张,但是触目而及,尽是一片迷茫,却不知从何入手。
静下心来,仔细看看,其实数学并不总是不及格,偶尔有几次超过100分的惊喜;语文也并不总是被“糟蹋”得一塌糊涂,不时有一两篇文章,同样让老师拍案叫好;物理虽然不好,但是每次该拿的分数却一分未丢。
翻开那些尘封已久的试卷,或许会从中找到昔日的辉煌。曾经,地理总是做得那么酣畅淋漓,即使是很难的“大气运动”等内容,都可以从容应对。而如今,却疲于应付。或许昔日里,那些描写自己乡土童年的文章屡屡被老师津津乐道,此刻,在高考的“八股文”面前却败下阵来;抑或是有的数学题,每次考试没有一道解答题可以拿到满分,都是因为那些微不足道的计算,步骤缺失等一些低级错误所造成;每次文科综合考试,总有那么一两道题审错题干,将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看做“正确的一项”;也会有好几次,英语作文里的短语用错了介词,将“turn up”看做。“turn up”……
我们与天下高手决战,不曾败过一招一式。下山来,却不慎被一个无名小卒击败。越是细微之处,越是影响了数十年来积累了许久的力量强度。削弱了砸向高考那只拳头的力度。这些弱点就像是一些恶心的蛀虫,不断侵蚀着日渐成型的知识大厦。找出它们,并给以彻底地杀除,这座苦心经营的知识大厦方能抵挡高考的风雨。
巧力之道,在于安排
你是否很久以前就开始计算高考到来的时间呢?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着一个自制的高考倒计时牌。每一天,撕掉一页,提醒自己和高考的距离又近了24小时。一年后的五月,那厚厚的倒计时牌仅仅惨留下30来张薄薄的纸片。而课桌上那一摞摞的试卷猛然间惊醒了自己,竟然还有这么多内容没有弄明白。
但事实已经摆在面前,命运给我们一万块钱,却要令我们盖一座摩天大楼。诚然,我们只能建造一间小木屋。
离高考还有二三十天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巧用身上的力度呢?在将所有的知识点总结之后,虽然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弄清楚,但有的自己必须选择放弃。太难的,放弃;太生僻的,打个招呼混个脸熟,了解大概意思即可;内容太多,但又不是重要内容的,总结归纳一下足矣,不必深究。再将所有内容进行排名,最重要但不是太难的,需要马上解决,排第一位;重要的但内容多,较复杂的,排第二位;不是很重要的内容,排在第三位;生僻及太困难的内容,排最末位。先集中精力和时间解决第一位的问题,之后再依次解决其他问题。
而那些排在第一位、第二位不得不解决的内容,仅仅占所有知识点的一半。真正再去回顾这些内容之时,发现自己以前已经很深入地学习过,仅仅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找回以往的感觉。而那些太困难、太生僻的,如果只是大致了解一下,并不会耗费太多时间。通过这样的“放弃”和“重点培养”,将自己身上的力度合理运用和安排,你会发现问题并不是像看上去那么困难。周末的时候我们可以坦然地在家睡一个美美的懒觉,爬到山上去尽情地享受初夏的阳光。高考的最后,从容应对,更显风采!
角度 出其不意:返璞归真臻化境
攻,不意,攻其不备;守,则稳如磐后。攻,必须是致命的短时突袭,给出致命一击。守,必须能够坚守自己的阵地,保住已经取得的成果。
高考日记(二)林向阳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2008年5月10日
五月里的南方,天气变得微微有些湿润,而且渐渐热起来,让人烦躁,更何况模拟考试的成绩又让我倍受打击。越是到了最后关键的时刻,我越发困窘。月考成绩一次次下降,我拼命地做题,祈求能够从中找回阔别已久的感觉,事实总是对我说抱歉。很多以前手到擒拿的题目,如今面对它们竟然一筹莫展;以前似乎很熟悉的历史知识点,如今却模糊起来;数学试卷上几乎全是完成了八成的题目,虎头蛇尾的答案残留下几丝对我能力退化的讥笑。
我,从何入手?
面对书桌上横七竖八的书本和练习题,面对依旧模棱两可的知识,迷茫和徘徊折磨着每一个人。“我多想把每本书的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多想把每道题做得酣畅淋漓。但是当我面对书海的时候,我却真的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这是一个高三学生的博客语录。在剩下不多的复习时间里,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在仅有的二三十天里,如何才能准确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角度呢?书说:“相忘于江湖,而不知江湖之远;茕茕独立,而不知所往。携剑跃马,从何处来,便往何处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人人都说,这是最后的冲刺时刻。其实。高考并不是百米赛跑,而是考验耐力和体力的马拉松。我们已经冲刺了数十年,此时,已筋疲力尽,需要将最后的力量用于最能够节省体力,却又能够迈出最大的步伐的方向。
现在,你把所有课本放到桌上,从历史到地理,从物理到生物……每一个章节地查看,要清楚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栽倒。这么多课本的内容,它们虽面目狰狞,但只是吓吓你而已。绝大多数内容。自己几乎已经重复了数百遍。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你关注得很少但考试却考得不少的内容。
绝大多数内容,就好比在饭桌上天天见面的父母一样熟悉。但实际上,细微之处的真情并未体会,因为我们几乎 不会注意到母亲的头上又增添了银丝,甚至会在她们生日的时候将买礼物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很了解父母,这种过分的自信是否让你忽略了太多的细节了呢?你是否也会这样抱怨:“我能够清楚地记住北纬30°穿过的地区,但总是很难想起来开罗是在北纬30°之南还是之北;或许我已经几百次地重复过‘主要矛盾’这个哲学观点,但却很难系统记住这个哲学观点后面的方法论;我还能够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全部过程,但是从未仔细地阅读过英军进攻的路线图……”
而有一部分知识点,自己明白了大概的意思和框架,实际的内容却难以说出个所以然。好比只和我们见过一两次的陌生同学,大家都说那是个善良的同学,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但如果要真真切切地说出他如何善良,自己却哑口无言。
如我们知道河海交界处的地带适合建立港口,但是河海交界处建立港口的优势是什么却依然是模棱两可;虽然也知道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大于部分”,但两者间具体的辩证关系并不能系统地罗列出一点两点;唐朝前期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和亲”“会盟”的政策,但是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和亲”“会盟”?如何进行?影响怎么样?这些依然一问三不知。
有很少很少的一些内容,自己几乎只是听说过,却从未学习过。好比是理解丢根尼的犬儒主义哲学观,谁是丢根呢?什么是犬儒主义?自己连大致的意思都不知道。这些内容如此生僻,如此隐秘,如此稀少,但偶尔也会碰到这样的“意外”,而心里期盼并不希望有意外。商周时期的“五谷”名称是什么,非洲整体的地形如何分布,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尽管自己并不要求能够深切地领会它们,但至少要知道它们是什么。
而对于求解根号下二次函数的最值,一旦二次项系数是未知字母,或者固定一个区间,你一碰到是否就会一筹莫展;虽然你大概知道数列求和方法中放缩法的意思,也见过几道放缩法的题目,但操作根本就不熟练……这些不足和弱点,都是现在你需要正视且改正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一种错误,是可以挽回的;有一种无知,是可以亡羊补牢的。而有的错误,已经没有机会再来一次;有的无知,也不再有机会学习。
仔细地阅读一遍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的进攻路线图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将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理解清楚也不过几小时;但是,要将放缩法掌握得得心应手,熟练运用二次导数的意义,恐怕花一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成效,甚至并没有任何意义。
有的简单内容,决定了高考的成败。就像一个正余弦公式决定了一道解答题的成败一样。它们是基础,只需要付出一点点关怀,便可收获更多的回报。困难的内容,点缀了高考。就好比在英语作文中的高级词汇一样,它们只是生日礼物的包装袋,永远取代不了礼物的重要性。付出再多。恐怕也不过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我们急切地向上延伸自己的知识大厦,不停地做题,为这栋大厦添砖加瓦,已经将大厦的基底遗忘已久。如今,风蚀雨打,它的基础已经支撑不住这栋华美的大厦了。或许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摇摇欲坠的危险,在大厦倾塌之前,在这个关键的五月,加固那风雨飘摇的基础,让这栋大厦可以经历高考风雨的洗礼。
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就是支撑着我们前进的基础。
速度 逆势而动,催撑拔寨谈笑间
御剑,则剑遂人意。心之所往,剑之所至。狭路相逢,谁能抢先占领最有利的位置,谁能先把剑指向对方的要害,谁就是胜利者。
高考日记(三)小熊 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三2008年5月16日
语文老师说:“现在我们最缺少的,是时间;我们有点饿,也只有时间。一个月,我的旅程还可以走多远?”
同桌说数学选择题只需要20分钟,填空题只需要10分钟,简单的解答题每道只需10分钟,我很奇怪那些在1个半小时就完成所有题目,并且拿到满分的牛人竟然能够有这样的效率。
朋友嘲笑我的愚蠢。大伙都说我的作文字写得很好看,但是谁又知道我每次语文考试里作文花了多长时间呢?又有多少题目是因为没有时间而草草结束呢?英语阅读理解我的准确率确实很高,但是读完阅读理解后,我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采设计一篇完美的英语作文,甚至没有时间来检查自己的答题卡是否涂错。
我相信,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时间,我会倍加珍惜。但此时,谁能给我再来一次的时间?
时间和每一个人都在玩一场游戏,它说:“爱我的人,珍惜我;懂我的人,管理我;弃我的人,疏离我。”如果这个时候问高三考生最大的愿望,恐怕“如果时间再慢一点。慢一点走,该有多好”这句话会位居榜首。现在的每一分钟,甚至是每一秒钟都很关键。好比我们此时必须要依靠50元度过一个月,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而每一分额外的支出都必须依靠节约。这样才能逆转时同之势,在谈笑同摧城拔寨。
最有效+最直接+最简单=最多的时间
我们在高考坚守的阵地上,企图在一个月内尽快、尽量多地攻下它的阵地。我们没有时间打一场场的持久战,只能是速战速决。用一次次快速而有力的冲锋,将高考的阵地攻陷。
谁能在2分钟之内将英语的答题卡全部检查完毕?谁能不经过演算就得出数学选择题的答案?谁能在35分钟内写出一篇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谁能在文科综合答题中2小时书写4000字?
每个人都能!
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如此关键。好比我们此时必须要依靠50元人民币度过一个月,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刀刃上,而每一分额外的支出都要依靠节约。数学选择题可以采用带入选项检验法、特殊值法、排除法、举例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巧妙的捷径方法正是为这些题目设计的,比常规解法节省了太多的时间。如遇到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可以列出式子并不计算,等到所有题目解决后再进行演算。
或许你会因为填涂眼花缭乱的英语答题卡出错,又因为检查答题卡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或许也会因书写速度过慢,导致没有时间将答案完全抄写在试卷上而留下遗憾;或许因为阅读速度太慢而导致在审题时花费太多时间。这些与智商无关,是可以通过刻苦的训练改变的。就如赛跑并不需要太高的智商,但是绝对需要刻苦的训练一样。
用最有效、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赢得复习中最多且最充分的时间。
从自己做过的数学试卷,或者是历年高考试题里挑出3份分数最为惨烈的综合试卷,将所有的选择题集中在一起对比,或许会发现前三道选择题考查的范围很集中,一般是三角、集合与逻辑。数列中的简单内容,难度很小,不会存在不可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节省耗费在这类简单题型上的时间。那么。就不能使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演算,就需要选择题的一些技巧性方法来解决。 将高考英语的标准答题卡复印数十份,试着用最快的速度去填涂它们,并用最快的方法去检查其中出现的错误。几十份答题卡训练之后,基本上可以节约耗费在答题卡上的2至3分钟时间,而这点时间,足以完成2道单项选择题。
文科综合阅读大量的题干材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吗?其实大可不必,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审读只需要了解大意,弄清楚材料层次即可。
这些方法是从平时对做过的题目进行大量总结后提取出来的,这就是规律。有了规律,去推算出规律这一复杂的步骤就可省略,而这些节约的时间,或许决定了高考录取时那一两分之差的遗憾和幸运。
鱼和熊掌,也可兼得
利用一些小窍门,可以获得一些时间,但不会太多。能够节约出充分的时间,供我们从容地应对那些难题,才是追求速度的根本目标。
有一位高考数学考满分的同学这样介绍他的学习速度:“我能在不到8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题目,并且提前20分钟交卷,却能够获得满分。”
能够考满分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考满分的,寥寥无几。
“从三月开始,我每天做一套综合试题。刚开始,这耗费了我近2个小时的时间。一个月后,这个时间变成1个半小时;五月,这个时间已经是75分钟。而且,我做完题目后,只会逐步核对答案。而绝不会将错误修改在试卷上。”他的艰苦训练,换来了准确度和速度。
鱼和熊掌,有时也可兼得。
我们要找到一个固定的答题模式,一旦这个模式确定,并经过千锤百炼,做题如信手拈来。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如何求不定区间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那么如何作图分析,书写的步骤,分类讨论的原则和分类点等。都必须非常熟练。并且能够处理区间与对称轴之间不同关系的不同情况。
能够从容而迅速地解决掉那些囊中之物,更多的时间将会被节约下来。但一切都建立在对这些常规题型熟练操作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题海战术无可避免。
精度 细节为王,一剑飘零浣春秋
以静制动,不动则已,一击必中。出剑,需要力度,击铁如泥;需要速度,步步为先;需要角度,出其不意;更需要精确度,一击,必中要害,毫无偏差。
高考日记(四)苏沫 贵州省六盘水市三中2008年5月18日
又是一次课堂测试后的试卷评讲,我百无聊赖,毫无兴致。老师在讲台上兴致勃勃阐述的方法,几乎就和我答题的思路一样。我似乎学到一些东西,又学得不伦不类。但某些小小的细节之处,其实并不大对。
对待细节,没有捷径可言。
有人说,如果你对一件事情一无所知,那么,即使不能做出这件事情,这并不能称之错,因为本身就不会。错,是明知故犯,本来是能够正确完成的,因为细节的疏忽,一败涂地。学习,我们需要用严谨、踏实的态度去认真对待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这些细节,决定了高考的成败,甚至是人生的成败。
纸上谈兵之痛
一位高三老师在博客中写道:“不管是大考还是小考,只要学生拿到成绩,看着试卷,总会说,很多题,自己是知道怎么做的。但是为什么每次考试总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每道题都仅仅差一两个小小的细节没有考虑到,因此都未能得到满分。每道题扣掉一两分,一张试卷被扣得七零八落,剩下的就寥寥无几……我相信这些学生并不笨而是不踏实。”
我们热衷于纸上谈兵,却不实际地执行自己的思想,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知道对于物理力学的内容,应该先进行力的分析,将力的平衡关系转化为物理方程。或许我们知道得更为细致。但是遇到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如何分解?如何将动量与力进行转化?这几乎是一个没有窍门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动量公式,利用扎实的力的分析能力来实现,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推演出来,而不是要我们高屋建瓴地高谈阔论。
准确,这几乎是高三考生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一位经历了高考的学子说:“我希望自己做过的事情,能够没有什么差错,不至于后悔终身。换言之,或许当年我能够在100分钟完成所有的数学题,但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准确率只有60%,那么数学仅能考90分;但如果我120分钟仅仅做了120的题,准确率90%,就可以拿到108分。更为遗憾的是,那些最最简单,即使数学成绩再差的同学都不会做错的选择题,仅仅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看错了题目,却丢掉了5分,这样还能厚颜无耻地标榜自己拥有强大的能力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做数学练习题时,你会不会具体地看自己的某一个步骤是否缺少,思路是否不够严谨,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有些高三考生崇尚“粗枝大叶”,认为这就是豪迈的性情。而如今,我们在练习时应该将重要的步骤,演算的逻辑顺序罗列在稿纸上,容易犯错的计算也写在稿纸上,最后通过与标准答案逐个步骤进行对比,会发现自己有极少的步骤中存在微小的错误,但只需要这样重复几次,这些错误竟然不再重现。
知识上的“粗枝大叶”是需要我们抛弃的。如我们知道拿破仑战争是利于欧洲融合的,但是并不知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更不知道具体是如何影响到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等方面。在考试的时候,仅仅只能够凭借自己对“战争有利于融合”的个人理解来扯淡,既不能全面地囊括所有内容,甚至是与真实的答案风马牛不相及。只需要将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对比,自己的丑陋,显露得淋漓尽致。
聪明的人,往往不屑于做小事,就像那个认为“大丈夫当扫天下,何扫一屋”的陈蕃一般。但事实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
在冲刺的五月,不妨拿起历史课本,偶尔看看明治维新重点改良的领域,每一个领域又是如何改良的;偶尔推导一下以往并不熟悉的正余弦公式之间的关系;再重温一下并不扎实,马马虎虎的力的分析……
五月,每个高三考生都在修正出剑时如何避免受到风向的影响,如何避开对方的干扰,如何在精疲力竭之时保证出剑时手不颤抖,只为了在决战时刻的奋力一击,精确命中!
编后语:夕阳西下,剑客屹立山顶,他在思索明日的生死决战。
这一夜,夜不眠,红日余威,教给他力度,飞云红霞,教给他速度:月出东山,教给他角度;流星坠地,教给他精确度。
翌日,朝阳升起,彩霞满天。决战,剑客微笑着,拔剑、亮剑、出剑……
(编校 赵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