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05—01
在农村初中学校,“留守儿童”和寄宿生可以说是普遍现象,这些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是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为此,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办法,具体详述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和寄宿生面临的新问题和难点问题
(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正是他们一生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在其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的现实情况是,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而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抚养,甚至有的还托付给亲戚朋友,使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也尽不到教育、监护、管理的责任。祖辈们由于对孩子溺爱、要求不严、管理不到位,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基本脱节,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困难,这成为农村初中教育的难点问题。
(二)在农村中学,由于受办学条件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很多学生需要寄宿。这些学生大多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农民家中,居住分散、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相比较而言,这些学生更难管理,家人“管不上”,房东“不好管”,学校“不便管”。在管理上容易出现漏洞,导致部分学生两头钻“空子”,易发生旷课、逃课,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现象,成为教育中的“死角”。
二、应对措施和办法
(一)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该承担起必要的责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第一,摸清底子,建立档案。每学期初,组织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以及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建立各年级“留守儿童”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底。
第二,重视家访,相互沟通。家访是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家访工作也带来了很大方便,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通电话,保持与家长的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同时利用农闲季节或家长返乡的机会,及时约家长面谈或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互通信息,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帮助和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第三,关注个别,重点引导。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或倾向,教师可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孩子常接触,然后耐心说服教育,促使其改正不足,端正品行。对个别“留守儿童”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典型的、影响和危害较大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召开班会或全校大会,通报事情真相,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讨论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将讨论结果在全班或全校交流,形成共识,达到教育全体的目的。
(二)把寄宿生管理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在农村初中,寄宿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单从数量来说,寄宿生管理不容忽视,应纳入学校重点管理的范畴。
第一,做好摸底建档工作。学期初,由政教处组织班主任对校外寄宿生情况进行摸底,造册登记,建立寄宿生管理档案。
第二,加强寄宿生管理队伍建设。组建由校长、政教处主任、班主任、房东代表组成的寄宿生管理队伍,对各住宿点实行划片包干,靠实责任,使寄宿生有人抓,有人管。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寄宿生管理制度,坚持定期查访制度和寄宿生考评制度,狠抓制度落实,及时了解学生住宿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住宿安全。
第四,学校联合派出所,与学生、家长、房东共同签定安全责任书,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各方责任,进一步规范寄宿生管理工作。
第五,加快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规划,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招商引资、捐资助教,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住宿难、管理难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05—01
在农村初中学校,“留守儿童”和寄宿生可以说是普遍现象,这些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是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为此,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办法,具体详述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和寄宿生面临的新问题和难点问题
(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正是他们一生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在其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的现实情况是,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而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抚养,甚至有的还托付给亲戚朋友,使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也尽不到教育、监护、管理的责任。祖辈们由于对孩子溺爱、要求不严、管理不到位,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基本脱节,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困难,这成为农村初中教育的难点问题。
(二)在农村中学,由于受办学条件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很多学生需要寄宿。这些学生大多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农民家中,居住分散、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相比较而言,这些学生更难管理,家人“管不上”,房东“不好管”,学校“不便管”。在管理上容易出现漏洞,导致部分学生两头钻“空子”,易发生旷课、逃课,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现象,成为教育中的“死角”。
二、应对措施和办法
(一)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该承担起必要的责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第一,摸清底子,建立档案。每学期初,组织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以及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建立各年级“留守儿童”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底。
第二,重视家访,相互沟通。家访是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家访工作也带来了很大方便,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通电话,保持与家长的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同时利用农闲季节或家长返乡的机会,及时约家长面谈或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互通信息,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帮助和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
第三,关注个别,重点引导。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或倾向,教师可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孩子常接触,然后耐心说服教育,促使其改正不足,端正品行。对个别“留守儿童”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典型的、影响和危害较大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召开班会或全校大会,通报事情真相,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讨论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将讨论结果在全班或全校交流,形成共识,达到教育全体的目的。
(二)把寄宿生管理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在农村初中,寄宿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单从数量来说,寄宿生管理不容忽视,应纳入学校重点管理的范畴。
第一,做好摸底建档工作。学期初,由政教处组织班主任对校外寄宿生情况进行摸底,造册登记,建立寄宿生管理档案。
第二,加强寄宿生管理队伍建设。组建由校长、政教处主任、班主任、房东代表组成的寄宿生管理队伍,对各住宿点实行划片包干,靠实责任,使寄宿生有人抓,有人管。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寄宿生管理制度,坚持定期查访制度和寄宿生考评制度,狠抓制度落实,及时了解学生住宿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住宿安全。
第四,学校联合派出所,与学生、家长、房东共同签定安全责任书,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各方责任,进一步规范寄宿生管理工作。
第五,加快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规划,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招商引资、捐资助教,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住宿难、管理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