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青岛开发区物流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来,青岛市“挺进西海岸,构建青岛新的经济发展重心”战略的全面实施,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航线的整体西移,为青岛开发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马士基、伊藤忠、以星航运、胜狮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推动了开发区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青岛开发区日益成为货物流通量大,辐射能力强,形成连接东南沿海,辐射华东、华北、西北、沿黄流域乃至全国和全世界的物流分拨中心和仓储中心。
(一)物流业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青岛开发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有力地推动着青岛开发区经济的发展。2002年,青岛开发区物流货值总额达248.7亿元,流通费用99619万元,出口73421万美元。同时,青岛开发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且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外商企业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量日益加大且增长较快,有力地促进了青岛开发区专业物流服务的发展。二是区内大企业开始尝试和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区内海尔、海信、澳柯玛、国风等大企业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纷纷建立建设了各自的物流配送中心。其中,海尔创造了“一流三网”的物流发展模式,被称为“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所建立的海尔国际物流中心,拥有18056个标准托盘位,其中原材料9768个,成品8288个,每月平均接到6000多个销售订单,定制产品品种达7000多个,需要采购的物料品种达15万种,供应商2000多家。采用世界上先进的激光导引技术开发的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系统、巷道堆垛机、机器人、穿梭机等,全部实行现代物流的自动化和职能化。三是快递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经济领域,对物流配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
(二)专业化物流园区和企业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逐步拓展
近年来,青岛开发区专业化物流园区和企业开始涌现,发展势头比较迅猛,正在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发展,多样化的物流服务正逐步拓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物流大企业、大公司,形成了外商合资、外商独资、国有、民营等多种所有制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引进马士基物流、伊藤忠国际物流、韩国韩进海运、胜狮国际货柜、以色列以星航运、山东海丰集团、远洋大亚货运、中储股份等世界500强和国内外著名大公司,建设了前湾国际物流园区、远洋大亚物流园、中储物流基地、青岛交运国际物流园、中胶粮油储备库等一批专业物流园区,提供港口操作、货运代理、船务代理、水路和公路运输、仓储及其他物流增殖服务,满足了区内进出口企业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二是充分发挥区内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作用,积极鼓励其在为本集团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向同行业或相关行业拓展业务。三是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成立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物流设备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方面,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齐备的现代立体化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在中央、省、市、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加大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区内形成了“三纵两横一环”的公路交通网络,相继建成了与全国铁路联网的胶黄铁路、与青岛老市区相连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一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途经开发区、贯穿中国南北的环海公路干线同三高速公路青岛段的建设进展顺利,有望今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海湾大桥即将动工兴建,基本形成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二是信息通讯方面,全区已形成以程控交换为主体,大容量光纤、数字微波传输为主,有线与无线通信相结合、基本业务与增殖业务相互促进的现代化通信网络。电讯传输网、计算机数据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基础网络覆盖全区,实现了农村光缆到村、城区光缆到楼。
二、青岛开发区物流业发展前景分析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和关注,从全世界、全国到山东省、青岛市,开发区物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18年的建设,开发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需的各项基础条件也已经基本具备。
(一)优越的国内外环境
首先,世界看好中国。近一段时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萎靡不振,各大物流公司业绩纷纷下滑。从几个大物流公司在全球的业绩表现来看,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在描绘亮色。 2002年上半年,各大物流公司在中国业务增长幅度超过30%。在发展物流业上,中国被公认为世界物流业的“掘金之地”。其次,国内经济形势很好。根据国家“十五”计划,2001~2005年经济增长年均为7%左右。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物流业的支持。国家计委正在编制国家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研究重点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交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运输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政府部门对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科技部已专门立项研究物流标准体系,推进物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陆续研究和颁布政策法规,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国外物流企业加强与国内物流企业合作。行业协会加强物流中介服务,尤其对行业内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即推行资质认证管理。另外,物流技术应用突飞猛进。各种物流新技术的应用更趋活跃,这将进一步推动物流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物流服务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生产和消费的要求。再次,青岛市明确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沿海城市的优势,加快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用5~10年的时间,把青岛建设成区域型的国际物流中心。“十五”期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匹配,依托海港、空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和大企业集团,分别加快建设六个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即:一是依托前湾港的集装箱、矿石、煤炭、原油四大货种及铁路、公路集疏运网络,建设前湾港物流园区;二是依托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大企业集团和开发区的优势,建设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三是依托粮食、化肥、纯碱等货种建设老港物流园区;四是依托青岛航站,建设为航空物流提供各种服务的航空物流园区;五是按照公路主枢纽规划,建设为公路运输提供仓储、配载、信息等服务的综合物流园区;六是在高新区建设以货物配送为主的、为城市服务的物流园区。六大物流园区中,与开发区直接有关的就占了1/3。
(二)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是青岛“西进”战略为青岛开发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港口西移的成功,“三点布局”的起步,滨海大道的建设,都会对西海岸特是青岛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带来巨大的商机。随着“西进”战略的全面实施,港口和市里摆放在开发区的一些龙头项目成为新区发展的最大优势。二是山东省建设胶东半岛城市群和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开发区带来了巨大机遇。在全省、全市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青岛开发区必将向建设半岛城市群中心区和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带动辐射区的目标加快迈进。三是正在推进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青岛开发区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无论是对于拟建的国家框架之下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还是对于山东省提出的建设中日韩产业协作区,青岛开发区都处在推进的最前沿,完全有条件争取先行先试权,争创全国、全省的政策试点区和运作示范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四是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为青岛开发区带来了重大机遇。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步伐正在加快,青岛开发区毗邻亚洲产业转移的主要输出国,处在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沿。
(三)便捷的交通条件
青岛开发区毗邻青岛国际机场,拥有与全国铁路联网的胶黄铁路、青银铁路,拥有贯穿中国南北的环海公路干线同三(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高速公路,与青岛市区相连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轮渡码头,连接青岛老市区的海湾大桥即将动工兴建。发达的交通,为开发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四)独特的区位优势
青岛开发区位于胶州湾西海岸,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海上最近距离2.26海里,而青岛西靠沿黄省区和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北牵华北、东北地区,南连华东、中南地区,东侧隔海与韩国、日本等国相望,是“环黄海经济圈”中最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亚太地区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开发区可以积极承接青岛市的产业转移,成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集聚与辐射之地,发挥核心地位的作用。
(五)独一无二的港口优势
青岛港是中国沿海五大港口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最大的冷藏箱进出口港,冷藏箱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拥有全国最大的可接卸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的深水泊位,吞吐能力超过1.2亿吨,以集装箱、煤、油、矿石四大货种为特色,已与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目前已开辟国际集装箱干线32条,每月300多个航班把青岛港和美东、美西、欧洲、地中海、波斯湾、澳洲、东南亚等世界主要航区连为一体,并开通了青岛港区至郑州、西安、成都、济宁的集装箱火车专列线和青岛港区至欧洲的新亚欧大陆桥运输;区内的前湾港是天然良港,水深域阔,不冻不淤。1987年开始投资建设,已建成一期工程的六个矿石、煤炭泊位和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年吞吐能力为3820万吨,已成为我国五大煤炭出口基地之一和北方最大的矿石中转基地;位于前湾港北侧的黄岛油港,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原油、成品油输出输入码头之一,年吞吐能力3000万吨,可停靠30万吨级的油轮*9鸦与英国铁行集团合资1.76亿美元兴建的前湾港二期码头,可以靠泊第5、第6代集装箱运输船,设计规模达150万标箱;英国铁行、马士基和青岛港强强联合投资的前湾港三期工程业已启动。2002年青岛港外贸集装箱业务全部西移至前湾港区,给青岛开发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实现吞吐量已达9149万吨,占全港吞吐量的75%。在前湾新港区实现外贸集装箱运输量达170万标箱。预计到2005年,前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将达740万标箱。
(六)日益增强的综合经济实力
到2003年7月底,青岛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26.3亿美元,引进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07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35个。1995年以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都达到30%以上。2002年,全区完成GDP169亿元,工业总产值353亿元,区域性地方财政收入9.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今年1~7月份,完成GDP119.5亿元,工业总产值236.3亿元,地方性财政收入6.7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5亿美元,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34个,世界500强6个。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青岛开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开发区第四位,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量首次超过广州和昆山开发区,上升到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三位,沿海开发区第二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第一产业是2%,第二产业是66%,第三产业是32%,目前,青岛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工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业也发展较快。
三、青岛开发区关于物流业的未来设想
下一步,开发区将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导向,营造环境”的发展原则,以商贸流通为依托,充分发挥海陆空主要枢纽和大港口的综合优势,围绕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一个目标”,力争“一个突破”,构筑运输、信息、政策、人才“四大”平台,立足开发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提高开发区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围绕“一个目标”:
大力发展以港口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努力建设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
力争“一个突破”:
更新观念,强化物流意识,力争在物流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推进物流资源整合,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发展。
构筑“四大平台”:
一是积极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支持物流企业采取多种途径筹集资金,鼓励、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进一步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加快同三高速前湾港疏港连接线、前湾港疏港专用通道、黄张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形成城区内快速疏港通道。
二是积极构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改进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总抓手,利用EDI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对口岸物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推动电子商务建设,开发建设面向口岸,辐射腹地物流企业,集电子数据交换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的物流综合信息平台,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平台。要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系统。以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电子、医药、建材、汽车等重点行业,以建立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服务和交易网率先起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积极鼓励生产和外贸企业上网,建立网站,开展国际贸易的网上交易,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要积极引导面向中小企业的中介商务网的建立,吸引企业上网开展广告宣传、咨询服务,逐步向网上交易、结算服务等深层业务拓展。
三是积极构筑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积极研究和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相关政策规定,以有效引导和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推进物流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为各类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宽松良好的环境。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要大力推行“一条龙”服务,为物流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要降低工业企业收费,积极推进“零收费区”建设。要不断深化货物“大通关”、“无假日”和“无纸化”通关,不断缩短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要在财税、土地等方面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给予物流业更优惠的土地、贷款、税收、工商登记及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和鼓励海内外大公司参与开发区的物流中心建设。
四是积极构筑以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的人才平台。加快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物流人才,重点引进管理人才和信息人才,积极抓好开发区内现有物流人才培训、培养,鼓励区内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努力构筑开发区物流人才高地,为开发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证。
青岛开发区锁定的目标是“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显然我们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们深信,通过群策群力,将使青岛开发区现代物流业迈升一个台阶。
相关连接
现已投资落成的青岛开发区主要工业园
海尔开发区工业园
位于青岛开发区临港工业区,1999年初开工,占地面积2500亩就,规划总投资32亿元,是海尔集团海内外12个工业园占地面积最大、生产加工能力最强的工业园,经济规模占海尔集团的1/8。现已生产商用空调、特种冰箱、特种冷柜、微波炉、热水器、彩色钢板、整体厨房、物流立体仓库以及钣金部件等。2002年,园内产品销售收入达到97亿元。2002年12月,与日本三洋电机(株)合资兴建了青岛三洋电机有限公司,总投资2980万美元,主要生产无氟利昂节能环保变频压缩机*9熏年生产能力可达100万套,以后将逐步达到500万套,成为国际一流的压缩机生产基地。
海信信息产业园
位于青岛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占地面积1200亩,计划总投资20亿元。2000年8月开工建设。一期主要生产多媒体电视、背投影电视、CDMA手机、计算机以及模具、注塑喷涂等。达产后,可形成年产电子产品300万台,计算机100万台、手机(基站)300万台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可达260亿元。二期计划2004年开工,主要项目为海信日立商用空调项目,由海信集团与日本日立(株)合资兴建,一期投入2亿元,形成10万套商用空调生产能力。2002年海信工业园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 。
澳柯玛工业园
位于青岛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占地1000亩,总投资10亿元。现已形成中国最大的冷柜(年生产量200万台)、洗碗机(年生产量50万台)生产基地。此外,拥有60万台微波炉、20万台DVD、12万台电脑、50万台DFT功放、30万台空调器、50万台饮水机、50万台热水器、30万台吸排油烟机、5000套桑拿浴房等产品的生产能力。该工业园不仅是澳柯玛集团传统家电产品的制造中心,也是澳柯玛集团高科技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目前,3000万只锂离子电池、货币自动识别控制系统、智能控制器、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芯片等项目已投产。2002年工业园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
位于胶州湾口南侧,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基地总体规划占地面积近4平方公里,设有大型船坞4座、深水码头4890米及其全部配套工程,年造船能力180万吨,年修船能力201艘,预计近期总投资42亿元。工程完工后,海西湾将成为具有修船、造船、建造海洋平台和制造大型钢结构等综合能力的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大型船舶工业基地之一。为配合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建设,青岛北船重工于2003年2月份已启动了从原址向基地的搬迁工作。
国风生物海洋药物工业园
由青岛国风制药厂投资兴建,规划占地1000亩,2000年9月正式动工,总投资7亿元,主要包括海洋药物、生物工程产业及现代中成药的研究开发及生产。一期工程海洋药物生物工程中心已建成投产,此工程被列为国家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之一,主要产品为二类新药3个(海舒康胶囊、糖耐欣胶囊、吡嘧司特钾),三类新药3个(血瘀通颗粒、芪归药宁心颗粒、苦金片),海洋保健食品3个(海洋多营养素、新海康、骨密健)以及五类新药1个(深海龙胶囊),达产后可形成年产30亿片剂、2亿胶囊、500吨颗粒、5亿瓶口服液的生产规模。二期工程即将开工,主要生产以海洋资源为原料的抗肿瘤、抗心衰药品。
钢铁工业园
与韩国浦项合资设立的不锈钢项目已经启动,中外方股份分别为20%和80%,主要产品为冷轧不锈钢卷板,年产18万吨。该项目总投资18049万美元,注册资本6016万美元,这是目前为止青岛市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机械工业园
位于青岛开发区海尔大道西侧,黄河西路以南,占地669亩,由青岛市机械工业总公司及所属企业投资兴建。2001年9月21日签订《机械工业园建设协议》后,由青岛捷能电工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在园区内注册青岛捷能汽轮机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电缆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将工业拖动汽轮机、燃气轮机、通信光纤电缆、电源模块、电网有源滤波器等项目作为先期入园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的钢结构、船用锅炉等项目也正在筹备入园。□
编辑/崔秀
近几年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来,青岛市“挺进西海岸,构建青岛新的经济发展重心”战略的全面实施,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航线的整体西移,为青岛开发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马士基、伊藤忠、以星航运、胜狮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推动了开发区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青岛开发区日益成为货物流通量大,辐射能力强,形成连接东南沿海,辐射华东、华北、西北、沿黄流域乃至全国和全世界的物流分拨中心和仓储中心。
(一)物流业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青岛开发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有力地推动着青岛开发区经济的发展。2002年,青岛开发区物流货值总额达248.7亿元,流通费用99619万元,出口73421万美元。同时,青岛开发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且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外商企业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量日益加大且增长较快,有力地促进了青岛开发区专业物流服务的发展。二是区内大企业开始尝试和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区内海尔、海信、澳柯玛、国风等大企业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纷纷建立建设了各自的物流配送中心。其中,海尔创造了“一流三网”的物流发展模式,被称为“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所建立的海尔国际物流中心,拥有18056个标准托盘位,其中原材料9768个,成品8288个,每月平均接到6000多个销售订单,定制产品品种达7000多个,需要采购的物料品种达15万种,供应商2000多家。采用世界上先进的激光导引技术开发的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系统、巷道堆垛机、机器人、穿梭机等,全部实行现代物流的自动化和职能化。三是快递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经济领域,对物流配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
(二)专业化物流园区和企业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逐步拓展
近年来,青岛开发区专业化物流园区和企业开始涌现,发展势头比较迅猛,正在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发展,多样化的物流服务正逐步拓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物流大企业、大公司,形成了外商合资、外商独资、国有、民营等多种所有制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引进马士基物流、伊藤忠国际物流、韩国韩进海运、胜狮国际货柜、以色列以星航运、山东海丰集团、远洋大亚货运、中储股份等世界500强和国内外著名大公司,建设了前湾国际物流园区、远洋大亚物流园、中储物流基地、青岛交运国际物流园、中胶粮油储备库等一批专业物流园区,提供港口操作、货运代理、船务代理、水路和公路运输、仓储及其他物流增殖服务,满足了区内进出口企业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二是充分发挥区内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作用,积极鼓励其在为本集团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向同行业或相关行业拓展业务。三是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成立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物流设备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方面,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齐备的现代立体化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在中央、省、市、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加大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区内形成了“三纵两横一环”的公路交通网络,相继建成了与全国铁路联网的胶黄铁路、与青岛老市区相连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一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途经开发区、贯穿中国南北的环海公路干线同三高速公路青岛段的建设进展顺利,有望今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海湾大桥即将动工兴建,基本形成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二是信息通讯方面,全区已形成以程控交换为主体,大容量光纤、数字微波传输为主,有线与无线通信相结合、基本业务与增殖业务相互促进的现代化通信网络。电讯传输网、计算机数据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基础网络覆盖全区,实现了农村光缆到村、城区光缆到楼。
二、青岛开发区物流业发展前景分析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和关注,从全世界、全国到山东省、青岛市,开发区物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18年的建设,开发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需的各项基础条件也已经基本具备。
(一)优越的国内外环境
首先,世界看好中国。近一段时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萎靡不振,各大物流公司业绩纷纷下滑。从几个大物流公司在全球的业绩表现来看,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在描绘亮色。 2002年上半年,各大物流公司在中国业务增长幅度超过30%。在发展物流业上,中国被公认为世界物流业的“掘金之地”。其次,国内经济形势很好。根据国家“十五”计划,2001~2005年经济增长年均为7%左右。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物流业的支持。国家计委正在编制国家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研究重点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交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运输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政府部门对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科技部已专门立项研究物流标准体系,推进物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陆续研究和颁布政策法规,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国外物流企业加强与国内物流企业合作。行业协会加强物流中介服务,尤其对行业内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即推行资质认证管理。另外,物流技术应用突飞猛进。各种物流新技术的应用更趋活跃,这将进一步推动物流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物流服务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生产和消费的要求。再次,青岛市明确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沿海城市的优势,加快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用5~10年的时间,把青岛建设成区域型的国际物流中心。“十五”期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匹配,依托海港、空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和大企业集团,分别加快建设六个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即:一是依托前湾港的集装箱、矿石、煤炭、原油四大货种及铁路、公路集疏运网络,建设前湾港物流园区;二是依托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大企业集团和开发区的优势,建设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三是依托粮食、化肥、纯碱等货种建设老港物流园区;四是依托青岛航站,建设为航空物流提供各种服务的航空物流园区;五是按照公路主枢纽规划,建设为公路运输提供仓储、配载、信息等服务的综合物流园区;六是在高新区建设以货物配送为主的、为城市服务的物流园区。六大物流园区中,与开发区直接有关的就占了1/3。
(二)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是青岛“西进”战略为青岛开发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港口西移的成功,“三点布局”的起步,滨海大道的建设,都会对西海岸特是青岛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带来巨大的商机。随着“西进”战略的全面实施,港口和市里摆放在开发区的一些龙头项目成为新区发展的最大优势。二是山东省建设胶东半岛城市群和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开发区带来了巨大机遇。在全省、全市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青岛开发区必将向建设半岛城市群中心区和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带动辐射区的目标加快迈进。三是正在推进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青岛开发区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无论是对于拟建的国家框架之下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还是对于山东省提出的建设中日韩产业协作区,青岛开发区都处在推进的最前沿,完全有条件争取先行先试权,争创全国、全省的政策试点区和运作示范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四是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为青岛开发区带来了重大机遇。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步伐正在加快,青岛开发区毗邻亚洲产业转移的主要输出国,处在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沿。
(三)便捷的交通条件
青岛开发区毗邻青岛国际机场,拥有与全国铁路联网的胶黄铁路、青银铁路,拥有贯穿中国南北的环海公路干线同三(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高速公路,与青岛市区相连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轮渡码头,连接青岛老市区的海湾大桥即将动工兴建。发达的交通,为开发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四)独特的区位优势
青岛开发区位于胶州湾西海岸,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海上最近距离2.26海里,而青岛西靠沿黄省区和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北牵华北、东北地区,南连华东、中南地区,东侧隔海与韩国、日本等国相望,是“环黄海经济圈”中最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亚太地区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开发区可以积极承接青岛市的产业转移,成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集聚与辐射之地,发挥核心地位的作用。
(五)独一无二的港口优势
青岛港是中国沿海五大港口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最大的冷藏箱进出口港,冷藏箱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拥有全国最大的可接卸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的深水泊位,吞吐能力超过1.2亿吨,以集装箱、煤、油、矿石四大货种为特色,已与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目前已开辟国际集装箱干线32条,每月300多个航班把青岛港和美东、美西、欧洲、地中海、波斯湾、澳洲、东南亚等世界主要航区连为一体,并开通了青岛港区至郑州、西安、成都、济宁的集装箱火车专列线和青岛港区至欧洲的新亚欧大陆桥运输;区内的前湾港是天然良港,水深域阔,不冻不淤。1987年开始投资建设,已建成一期工程的六个矿石、煤炭泊位和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年吞吐能力为3820万吨,已成为我国五大煤炭出口基地之一和北方最大的矿石中转基地;位于前湾港北侧的黄岛油港,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原油、成品油输出输入码头之一,年吞吐能力3000万吨,可停靠30万吨级的油轮*9鸦与英国铁行集团合资1.76亿美元兴建的前湾港二期码头,可以靠泊第5、第6代集装箱运输船,设计规模达150万标箱;英国铁行、马士基和青岛港强强联合投资的前湾港三期工程业已启动。2002年青岛港外贸集装箱业务全部西移至前湾港区,给青岛开发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实现吞吐量已达9149万吨,占全港吞吐量的75%。在前湾新港区实现外贸集装箱运输量达170万标箱。预计到2005年,前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将达740万标箱。
(六)日益增强的综合经济实力
到2003年7月底,青岛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26.3亿美元,引进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07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35个。1995年以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都达到30%以上。2002年,全区完成GDP169亿元,工业总产值353亿元,区域性地方财政收入9.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今年1~7月份,完成GDP119.5亿元,工业总产值236.3亿元,地方性财政收入6.7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5亿美元,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34个,世界500强6个。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青岛开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开发区第四位,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量首次超过广州和昆山开发区,上升到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三位,沿海开发区第二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第一产业是2%,第二产业是66%,第三产业是32%,目前,青岛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工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业也发展较快。
三、青岛开发区关于物流业的未来设想
下一步,开发区将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导向,营造环境”的发展原则,以商贸流通为依托,充分发挥海陆空主要枢纽和大港口的综合优势,围绕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一个目标”,力争“一个突破”,构筑运输、信息、政策、人才“四大”平台,立足开发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提高开发区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围绕“一个目标”:
大力发展以港口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努力建设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
力争“一个突破”:
更新观念,强化物流意识,力争在物流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推进物流资源整合,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发展。
构筑“四大平台”:
一是积极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支持物流企业采取多种途径筹集资金,鼓励、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进一步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加快同三高速前湾港疏港连接线、前湾港疏港专用通道、黄张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形成城区内快速疏港通道。
二是积极构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改进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总抓手,利用EDI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对口岸物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推动电子商务建设,开发建设面向口岸,辐射腹地物流企业,集电子数据交换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的物流综合信息平台,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平台。要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系统。以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电子、医药、建材、汽车等重点行业,以建立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服务和交易网率先起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积极鼓励生产和外贸企业上网,建立网站,开展国际贸易的网上交易,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要积极引导面向中小企业的中介商务网的建立,吸引企业上网开展广告宣传、咨询服务,逐步向网上交易、结算服务等深层业务拓展。
三是积极构筑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积极研究和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相关政策规定,以有效引导和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推进物流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为各类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宽松良好的环境。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要大力推行“一条龙”服务,为物流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要降低工业企业收费,积极推进“零收费区”建设。要不断深化货物“大通关”、“无假日”和“无纸化”通关,不断缩短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要在财税、土地等方面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给予物流业更优惠的土地、贷款、税收、工商登记及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和鼓励海内外大公司参与开发区的物流中心建设。
四是积极构筑以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的人才平台。加快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物流人才,重点引进管理人才和信息人才,积极抓好开发区内现有物流人才培训、培养,鼓励区内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努力构筑开发区物流人才高地,为开发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证。
青岛开发区锁定的目标是“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显然我们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们深信,通过群策群力,将使青岛开发区现代物流业迈升一个台阶。
相关连接
现已投资落成的青岛开发区主要工业园
海尔开发区工业园
位于青岛开发区临港工业区,1999年初开工,占地面积2500亩就,规划总投资32亿元,是海尔集团海内外12个工业园占地面积最大、生产加工能力最强的工业园,经济规模占海尔集团的1/8。现已生产商用空调、特种冰箱、特种冷柜、微波炉、热水器、彩色钢板、整体厨房、物流立体仓库以及钣金部件等。2002年,园内产品销售收入达到97亿元。2002年12月,与日本三洋电机(株)合资兴建了青岛三洋电机有限公司,总投资2980万美元,主要生产无氟利昂节能环保变频压缩机*9熏年生产能力可达100万套,以后将逐步达到500万套,成为国际一流的压缩机生产基地。
海信信息产业园
位于青岛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占地面积1200亩,计划总投资20亿元。2000年8月开工建设。一期主要生产多媒体电视、背投影电视、CDMA手机、计算机以及模具、注塑喷涂等。达产后,可形成年产电子产品300万台,计算机100万台、手机(基站)300万台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可达260亿元。二期计划2004年开工,主要项目为海信日立商用空调项目,由海信集团与日本日立(株)合资兴建,一期投入2亿元,形成10万套商用空调生产能力。2002年海信工业园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 。
澳柯玛工业园
位于青岛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占地1000亩,总投资10亿元。现已形成中国最大的冷柜(年生产量200万台)、洗碗机(年生产量50万台)生产基地。此外,拥有60万台微波炉、20万台DVD、12万台电脑、50万台DFT功放、30万台空调器、50万台饮水机、50万台热水器、30万台吸排油烟机、5000套桑拿浴房等产品的生产能力。该工业园不仅是澳柯玛集团传统家电产品的制造中心,也是澳柯玛集团高科技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目前,3000万只锂离子电池、货币自动识别控制系统、智能控制器、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芯片等项目已投产。2002年工业园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
位于胶州湾口南侧,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基地总体规划占地面积近4平方公里,设有大型船坞4座、深水码头4890米及其全部配套工程,年造船能力180万吨,年修船能力201艘,预计近期总投资42亿元。工程完工后,海西湾将成为具有修船、造船、建造海洋平台和制造大型钢结构等综合能力的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大型船舶工业基地之一。为配合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建设,青岛北船重工于2003年2月份已启动了从原址向基地的搬迁工作。
国风生物海洋药物工业园
由青岛国风制药厂投资兴建,规划占地1000亩,2000年9月正式动工,总投资7亿元,主要包括海洋药物、生物工程产业及现代中成药的研究开发及生产。一期工程海洋药物生物工程中心已建成投产,此工程被列为国家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之一,主要产品为二类新药3个(海舒康胶囊、糖耐欣胶囊、吡嘧司特钾),三类新药3个(血瘀通颗粒、芪归药宁心颗粒、苦金片),海洋保健食品3个(海洋多营养素、新海康、骨密健)以及五类新药1个(深海龙胶囊),达产后可形成年产30亿片剂、2亿胶囊、500吨颗粒、5亿瓶口服液的生产规模。二期工程即将开工,主要生产以海洋资源为原料的抗肿瘤、抗心衰药品。
钢铁工业园
与韩国浦项合资设立的不锈钢项目已经启动,中外方股份分别为20%和80%,主要产品为冷轧不锈钢卷板,年产18万吨。该项目总投资18049万美元,注册资本6016万美元,这是目前为止青岛市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机械工业园
位于青岛开发区海尔大道西侧,黄河西路以南,占地669亩,由青岛市机械工业总公司及所属企业投资兴建。2001年9月21日签订《机械工业园建设协议》后,由青岛捷能电工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在园区内注册青岛捷能汽轮机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电缆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将工业拖动汽轮机、燃气轮机、通信光纤电缆、电源模块、电网有源滤波器等项目作为先期入园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的钢结构、船用锅炉等项目也正在筹备入园。□
编辑/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