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实生物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5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基础。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实验课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例如:课堂效率低,课堂内容量小,知识点独立,缺乏相关的背景资料等等。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我们可以尝试着将此手段引入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让实验课教学丰富起来,生动起来。将多媒体用到实验课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增加背景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形成完成完整的思路
  
  实验课的课前准备很多,由于受时间限制,有一部分由实验老师提前准备好了,还有一些准备知识要求学生自己提前预习,加上要求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实验课的效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有时拖堂才能完成实验,有时忙于动手而疏于对知识的理解思考,不知实验为什么成功,更不知实验为何失败,更有甚者一堂课下来什么收获也没有,不知从何而起亦不知因何而止。如此恶性循环带来的结果是有的学生觉得实验课上不上均可。通过多媒体的加入,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学生回顾相关的背景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把实验课内容与生物课所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他们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高二下册[实验十]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在学生进行组装前,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细胞核—染色体—DNA—DNA的亚显微结构图”;展示DNA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受大纲课时的限制,很多实验都只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对于一些程序较多,比较复杂的实验,时间是最重要的一个限制因素。例如:高二下册[实验九] DNA的粗提取实验,步骤较多,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照猫画虎”不能有半点闪失,可是紧紧跟随的结果并不能保证100%的成功率,而且除了面对结果似乎别无所得,一切问题只能到课后思考。而作为老师也不敢对一些原理知识细讲,否则实验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是会考、高考的实验考查,又具多方向性,课后再讲难免重复,浪费时间,在一节实验课内的确难以兼顾。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提前制作成幻灯片,即省去了上课的板书时间,又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可模仿性、如果需要还可以任意重复。即使实验不成功的同学也能对正确的操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强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正确的结果。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对实验结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一起用比较的方法,找到每种错误的原因所在,使他们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共同进步。对老师而言,可以变个别辅导为集体学习,提高了劳动的效率。
  
  增加教学实验的完成率,弥补当地当时不能做的实验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受所在学校的设备的限制等客观因素,有些实验不能与教学同步进行,有的甚至不能开设。例如:高二上册[实验二]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中要求取黑藻的幼嫩小叶,而笔者所在当地却不便准备,只能用菠菜叶或其他所代替。但是,在会考、高考的备考习题中却经常可以见到“为什么用黑藻做实验?它有什么特点?”学生总觉得陌生,只得死记硬背。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弥补此遗憾,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大家简介黑藻的情况,或者用黑藻制作的装片的动态效果图。这样可以保证初、高中教材实验的开设率,给学生一个“公平”的起点。
  
  挖掘教材,拓展相关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原理,还有可能挖掘出一些基本原理,来据此创设情境,出一些实验设计题。而且,在高考生物的历年考试题中,都有实验设计题出现,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所占分值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不仅要做好每一堂实验课,而且要培养学生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实验能力和研究方法与手段。通过多媒体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实验,即减少了经济开支、时间,又对学生有所裨益。
  
  补充一些相关的实验习题
  
  在常规实验教学中,时间总是紧张,基本没有机会在当堂课给学生作一些与实验相关的习题,不能对本实验知识进行巩固和拔高。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们可以适当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通过大屏幕给学生进行小结,并补充相关的习题。
  
  直观高效地进行实验复习
  
  在进行高考备考时,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做所有的实验。要在最少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最佳选择。借多媒体来回顾所学的实验,具有直观性、高效性,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唤醒”。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加以相关讲解,例如:实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可能出错误的地方及原因、常用的知识储备、常见的经典考题等,帮助他们修正在实验中存在的误区,形成正确的实验知识与实验能力。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生物实验中,一些常用的仪器和化学实验用的是相同的,如试管、胶头滴管、培养皿等,很多老师在操作时,没有强调正确的是有方法,或操作有误。学生往往会出现在化学实验课堂会操作,到生物实验课就违规操作的现象,不能把不同学科的相同的知识连接起来,用多媒体准备或复习相关的实验时,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得到了强化,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某个实验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方式使学生形成、发展和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基本能力。用多媒体将实验教学加以充实,使我们的实验课生动起来,丰富起来,让学生爱上实验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绝对不能取代实验课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此文中只列举了一些高中的实验,这种方式同样可以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小学自然课的教学中。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种方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介绍了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先导,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思维、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结合光催化降解环境污
通过对加拿大博物馆里的化石进行研究,科学家最近辨认出两种此前未知的角龙(有角的恐龙)。其中一种身长大约2米,头部有短皱褶,喙像鹦鹉,颚似小斧。
科学家于2012年5月宣布,观测到一个黑洞吞噬一颗恒星。而科学家一直在怀疑,在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中心,也潜伏着一个超大黑洞,它撕碎恒星,上演着一幕幕“宇宙谋杀大戏”。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4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化学教学中应
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在荷兰画家梵高(1853-1890)最著名的作品——《向日葵》系列画中,有一种有着黄色“双重花瓣”的变异花,它与常见的单一、扁平的轮生小花明显有别,前者的内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