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重庆特殊市情,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重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提高质量效益的迫切需要;是重庆改善民生,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举措;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力举措;是事关重庆发展全局的长远大计。重庆坚持教育优先、切实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对于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意义重大。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就潼南县而言,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由“小马车”到“大引擎”的转变,实现由“人口大县”到“人才强县”的转型,是建成“中国西部菜都、生态名城、新型工业基地”的现实选择和迫切需要。
四两亦能拨动千斤
一个国家的崛起,根本上是人的崛起;一座城市的兴盛,核心是人才的涌现。近年来,潼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农民纯收入达7300余元,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职业技术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效益,其特色有三。
“小而巧”。虽然潼南仅有 公职中、恩威职中、进修校、远荣职中四所中等职教校,可谓体量偏小,但小得灵巧,小而灵敏。近年来,潼南在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机械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上取得“帶动周边、走进成渝、知名西南”的良好效果。在目前招生规模还不大的情况下,每年向广东、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输出1000多名新型应用型人才,熟练技术工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
“专而精”。工业的现代化,离不开人才的专业化和技能化。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就在其“一招鲜吃遍天”,一技傍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潼南坚持按照“着眼市场,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输出关系,学生就业出路非常广阔,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陆续向重庆保税港区和西永微电园输送技能型劳动人才近5000人。
“特而好”。潼南尤其注重职业劳务输出的专业化和品牌化,先后与重庆国际公司、冠华英才集团,以及四川、山东、上海等多家专业劳务中介公司合作,累计向美国、日本、斐济、洪都拉斯、约旦等15个国家和地区输送技工4000多人,行业涉及缝纫、建筑、机械、海上捕捞、农工、驾驶等十个门类。如今,“潼南缝纫”、“潼南捕捞”、“潼南建筑”等技术人才品牌声名远播,用工单位上门觅才络绎不绝。
潜势亦能化为优势
从全市看,中、高职教在校生已突破70万人,累计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110万人;从周边看,近邻永川区,过去五年培育技能人才近十万人,职业教育成为产业聚集和壮大的“看得见的指挥棒”。就潼南技术职业教育而言,把自身潜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有三。
“做大蛋糕”。加快整合县内中职教育资源,打好 公职中这张市级重点牌,采取整合模式将恩威职中融入,全县中职教在校学生数量突破8000人。推进教师进修学校“升院”(晋升为学院)工程,通过“内部挖潜力,外部强招引”等方式,力促招生规模突破3000人,从而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推动实现由“校”到“院”的升级。
“引凤筑巢”。实施院校合作工程,与重庆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引入重庆市语言文化学院等一批职教学院,改变“潼南无大学”的资源局限,形成以“人气聚人才,以人才建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新格局。
“校企联动”。把企业的需求当作办学的追求,把企业成长作为学生的未来。与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在维尔美纸业率先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实行“定向培养”、“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等办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书本+操作”的滚动交替,实训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比例达到60%以上,使企业成为提升学生技能的“主阵地”和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打靶场”。
职业亦能成就事业
技术本身不能改变世界,有技术的人却能改变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培育的人才,既是重庆城乡统筹、服务产业的生力军,又是就业创业、民生改善的创造者,更是创新创富、引领潮流的先行者,关键要推动“三变”。
“资源”变“资本”。潼南人力资源充沛,仅农村劳动力就达46.7万人,但技能人才却偏少。目前,每年新增不能进入上级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新生代劳动力超过3000人,四川安岳、遂宁等周边市县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超过万人。我们采取“政府资助、学校减免、学工融合”等措施,制定企业接收职教学生奖励政策,加快推动“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型。
“粗放型”变“集约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应遵循市场对人才稀缺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要求,技术人才培养就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大路货”向“大品牌”的跨越。在专业配置上,依托潼南“中国西部菜都”的金字招牌,重点发展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机械模具、美食烹饪、高端旅游、食品加工等专业。通过2—3年努力,每年向重庆和西南一线城市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一万人以上。
“职业教育”变“社会效益”。社会上多一个就业人员,就多一份和谐安康。潼南依托职教资源,积极开展对下岗职工、城镇无业人员、农转城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拓展创造就业门路。通过3—5年的努力,解决好“就业难”、“招工难”的现实发展和民生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社会有用、终身受益的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群众安稳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潼南县委副书记、县长)
四两亦能拨动千斤
一个国家的崛起,根本上是人的崛起;一座城市的兴盛,核心是人才的涌现。近年来,潼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农民纯收入达7300余元,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职业技术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效益,其特色有三。
“小而巧”。虽然潼南仅有 公职中、恩威职中、进修校、远荣职中四所中等职教校,可谓体量偏小,但小得灵巧,小而灵敏。近年来,潼南在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机械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上取得“帶动周边、走进成渝、知名西南”的良好效果。在目前招生规模还不大的情况下,每年向广东、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输出1000多名新型应用型人才,熟练技术工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
“专而精”。工业的现代化,离不开人才的专业化和技能化。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就在其“一招鲜吃遍天”,一技傍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潼南坚持按照“着眼市场,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输出关系,学生就业出路非常广阔,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陆续向重庆保税港区和西永微电园输送技能型劳动人才近5000人。
“特而好”。潼南尤其注重职业劳务输出的专业化和品牌化,先后与重庆国际公司、冠华英才集团,以及四川、山东、上海等多家专业劳务中介公司合作,累计向美国、日本、斐济、洪都拉斯、约旦等15个国家和地区输送技工4000多人,行业涉及缝纫、建筑、机械、海上捕捞、农工、驾驶等十个门类。如今,“潼南缝纫”、“潼南捕捞”、“潼南建筑”等技术人才品牌声名远播,用工单位上门觅才络绎不绝。
潜势亦能化为优势
从全市看,中、高职教在校生已突破70万人,累计为社会输送技能人才110万人;从周边看,近邻永川区,过去五年培育技能人才近十万人,职业教育成为产业聚集和壮大的“看得见的指挥棒”。就潼南技术职业教育而言,把自身潜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有三。
“做大蛋糕”。加快整合县内中职教育资源,打好 公职中这张市级重点牌,采取整合模式将恩威职中融入,全县中职教在校学生数量突破8000人。推进教师进修学校“升院”(晋升为学院)工程,通过“内部挖潜力,外部强招引”等方式,力促招生规模突破3000人,从而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推动实现由“校”到“院”的升级。
“引凤筑巢”。实施院校合作工程,与重庆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引入重庆市语言文化学院等一批职教学院,改变“潼南无大学”的资源局限,形成以“人气聚人才,以人才建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新格局。
“校企联动”。把企业的需求当作办学的追求,把企业成长作为学生的未来。与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在维尔美纸业率先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实行“定向培养”、“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等办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书本+操作”的滚动交替,实训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比例达到60%以上,使企业成为提升学生技能的“主阵地”和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打靶场”。
职业亦能成就事业
技术本身不能改变世界,有技术的人却能改变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培育的人才,既是重庆城乡统筹、服务产业的生力军,又是就业创业、民生改善的创造者,更是创新创富、引领潮流的先行者,关键要推动“三变”。
“资源”变“资本”。潼南人力资源充沛,仅农村劳动力就达46.7万人,但技能人才却偏少。目前,每年新增不能进入上级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的新生代劳动力超过3000人,四川安岳、遂宁等周边市县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超过万人。我们采取“政府资助、学校减免、学工融合”等措施,制定企业接收职教学生奖励政策,加快推动“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型。
“粗放型”变“集约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应遵循市场对人才稀缺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要求,技术人才培养就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大路货”向“大品牌”的跨越。在专业配置上,依托潼南“中国西部菜都”的金字招牌,重点发展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机械模具、美食烹饪、高端旅游、食品加工等专业。通过2—3年努力,每年向重庆和西南一线城市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一万人以上。
“职业教育”变“社会效益”。社会上多一个就业人员,就多一份和谐安康。潼南依托职教资源,积极开展对下岗职工、城镇无业人员、农转城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拓展创造就业门路。通过3—5年的努力,解决好“就业难”、“招工难”的现实发展和民生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社会有用、终身受益的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群众安稳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潼南县委副书记、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