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在大都市郊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农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顶层设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都市郊区的美丽乡村的建设,更具有涵养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供应、承接城市资源和要素的重要意义。基于对北京市郊区密云县的蔡家洼村和古北口村进行的实地调研,总结了两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是农村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并就利用农村基层组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发挥乡村精英在基层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实行村民自治,推动内生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形成等。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基层组织;农村合作组织;北京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l6120025
  0引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取得一定的成效;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之后全国各地也广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而“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美丽乡村建设从内涵上是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美丽乡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村社会的内涵,为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的巨大差距和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必要准备。从发展看,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战略,跨二进三,变农业资源为农业资本,在要素重新定价、重新分配中占据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
  从已有经验来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层政府发动群众,基层组织的宣传与动员对于获得群众的支持非常重要。政府动员下的基层社会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在于村规民约的局限性、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和第三方治理的缺失,通过内外动员互补与财政支出优化为导向的政府动员和以服务下沉与多元协同治理为导向的基层互动,才能突破困境,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化。农村基层组织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服务性组织3类。其中,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乡级组织(乡政府、乡党委)和村级组织(主要是指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会等),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核心。基层政治组织在组织发动、部门协调、财政引导上充分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推动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促使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政治和组织保障。在农村基层政治组织与农民的互动中,往往以农村合作组织作为桥梁。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民依法自愿联合组成,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民有、民管、民享原则,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农村合作组织进入了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新阶段。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到位等问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下的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有利于带动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与整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强化农民的有序参政意识,建立农民的正当利益诉求机制。要更好地发挥乡村组织的职能、实现基层政府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是最佳途径。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如何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实现互动和联系?这种联系和互动又如何影响农村的良性发展?本研究试通过北京市郊区的个案调研,分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特征与困境,以及在村一级的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农村合作组织如何与农民互动,如何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并提出优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1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特色
  北京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同时还下辖多个远郊区县。作为大都市的郊区,腹地乡村不仅是城市的生态屏障,也承担着保障供应的重要职能。对于北京市来讲,郊区农村更是承接城市资源和要素、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腹地,因此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的发展应该实现共赢互补。北京市从2014年起在全市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到2020年把京郊农村基本建成“田園美、村庄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使郊区农村成为农民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和致富增收的就业田园,成为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笔者选取北京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两个村庄进行分析。
  1.1蔡家洼村——盘活土地,富民强村
  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位于密云县城东5km处,面积73hm2,人口约2600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林木覆盖率80%以上,两面依山,西傍潮河,环境优美,近年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以让村民过上“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幸福生活为发展目标,并逐步得以实现。
  1.1.1通过置换,实现土地由分散到集中 蔡家洼村2005年开始新农村建设,是北京市13家旧村改造试点村之一,新农村建设之初就进行了规划。以前的7个生产队,占地147hm2的村庄,散落在蔡家洼区域。村委会经过宣传讲解、入户调查,通过置换土地的方式进行旧村改造,无偿让村民搬进新居。通过充分整合建设用地,集中建设了多层住宅楼27栋,占地27hm2,不仅没有占用农民耕地,还节省出120hm2村庄占地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形成一大居住区,三大产业区。一大居住区内建成的27栋搬迁楼,全部精装修,每户宅基地置换两套楼房,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1.1.2实现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在解决了农民的住房问题后,还要解决就业的问题,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各种公共服务的提供,这些都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而这就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为解决资金问题,蔡家洼村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品牌化的思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业,形成三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建立了三大产业区:占地333hm2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7hm2的农产品深加工观光工业园区和占地87hm2的绿色旅游商务区。然而,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最大的障碍是整合土地资源,如何让农民自愿把承包土地纳入到统一的大规模的生产经营中,一直是困扰很多乡村发展的难题。蔡家洼村在通过“三起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土地流转起来,以流转合同的形式,将耕地、山场等从农民手中有偿流转到村里合作社,村民每年享受土地补偿款和股份分红,即土地股和户籍股的分红。二是资产经营起来。统一规划建设设施齐全的村民居住区、农产品加工区、绿色商务旅游区、现代农业园区,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进行高效集约化配置。三是农民组织起来。凡是有劳动能力愿意上班的村民,全部安排就业,促进村域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蔡家洼村的产业发展不仅解决了本村劳动力就业,还解决了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513人,形成了人人认真做事、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
  1.1.3重视公共服务,建设幸福新村 “农民上楼”不仅仅意味着居住形式上的改变,更要有各项公共服务的到位。在蔡家洼村,村集体出资为全体村民购买合作医疗保险,60岁以上村民政府每月补助200元,在此基础上,村集体又给每人每月至少补助200元;教育、医疗服务事业发展完善,与空军蓝天幼儿园合作,建起占地3.33hm2的空军蓝天宇峰蔡家洼幼儿园;村里孩子三餐两点免费,托儿费由家长和村委会各负担一半;由于土地较为充裕,教学大楼和户外活动空间比市内的幼儿园更加宽敞,各类课程都有专门的教室,如舞蹈教室、美术教室、手工教室等,都非常宽敞明亮;伙食、起居条件都不逊于市里最好的幼儿园。孩子上学由村内发校车统一接送,学生考上大学给予每人8000~20000元奖励。村里还建成了1000m2的村级卫生医疗服务站,使村民不出村就能看病;村里每年为每位村民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的物业、供暖等费用都是从集体经营收益中统一支出。
  1.1.4产业融合创新,强化乡村发展实力 蔡家洼村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过程中也使得乡村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使得山更绿、水更清,又以此为依托发展旅游业,使传统的第一与第二、三产业相融合,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衔接,加快农民致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产业突出特色,向三产延伸。农业发展突破传统形式,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与设施农业。村里已建设了333hm2现代农业园、26.7hm2联栋温室大棚,栽植了10余种热带果树、20多个品系的名优特菜、反季节蔬菜以及多个品种的花卉,成为北京市最大的热带果树观赏基地;发展精品林果业,种植十多种中草药。占地107hm2的玫瑰园,种植着各类玫瑰花和薰衣草,形成花海世界,在园区中设立多处景观节点,供游人摄影和拍照;发展景观农业47hm2,利用园区内的沟路林渠、山坡地种植向日葵、荞麦等适宜的景观作物,打造优美的田园风光。
  第二产业面向都市,与第一和第三产业衔接。建设27hm2现代观光工业园区,将当地干鲜果品、豆类、菌类、蔬菜等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开发生产系列食品。挖掘当地特色产品,搭建农民自主创业平台,如利用蔡家洼特色卤水豆腐,形成规模化产业。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中将产品加工、商品销售、休闲观光融于一体,以独具特色的旅游形式吸引游客,形成观光工业新亮点。
  1.2古北口村——依托资源,寻求突破
  古北口村位于北京最东北部,紧邻河北承德,素有燕京门户、京师锁钥之称,全村共有398户,1060人左右,5个自然村,满、回等少数民族全村总人口的40%,是北京市少数民族村。古北口村依托古北口文化文物旅游区,以民俗旅游为主导产业,目前共有民俗户130户,可同时容纳1200多人食宿。2015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民俗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955万元。古北口村有得天獨厚的生态环境,加之发展民俗旅游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2008年在由北京市委组织的活动中被评为北京市最美丽乡村,2010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乡村之一,是北京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村落。
  1.2.1人文资源丰富,重视挖掘整合 古北口村由于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遗留下来很多文物和文化资源,这为当地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村干部将古北口村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进行了挖掘整合,打造“5个文化”名片——长城文化、抗战文化、庙宇文化、边塞文化和爱国文化。这“5个文化”不仅有历史典故,更有实物实景。古北口长城是今天唯一一段完整保留了明长城的最精华部分原貌的古长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由于近些年的封山育林,古长城所盘踞的蟠龙山上植被丰茂,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市内,吸引了众多市内及周边地区游客。抗战文化主要缘于1933年发生的古北口长城战役,这里打响了北京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村里建有古北口长城纪念馆;古北口村原有72座庙,近十年进行了修复或复建,现在对外开放的有令公庙、财神庙、娘娘庙、二郎庙、关帝庙、龙王庙、观音阁等,形成了庙宇文化资源;边塞文化起因于贯穿村落的古御道原先是繁华的商铺街市,是南来北往必经之地;爱国文化是因为这里有很多中华民族战争的历史典故,村里有7勇士纪念碑、辽国萧太后建的杨令公庙等,具有一定的游览价值。   1.2.2发展民俗旅游,迎合市场需求 民俗旅游业是古北口村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古北口村的5个自然村中3个自然村在做民俗旅游,村里除了老人和一些在村里干建筑活的青壮年,剩下的村民全部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甚至由于村里劳动力短缺,需要雇佣河北邻村的村民。村里景点资源较多,游客可以在这里爬山游玩,在临近旅游的游客,也可这里吃、住和游玩。古北口村除接待散客以外,也面向团体游客。如各种类型的会议会选择这里作为住宿点,北京市内的一些中学会组织学生来这里体验农村生活。口碑的树立使得来此的游客不断增多。由于民俗旅游接待户越来越多,到处可见村民大兴土木翻新房屋或是修缮景点,为的是扩建宅院房屋,提高档次,做好民俗旅游接待。针对现代都市人群逐渐提高的讲究生活品质的理念,古北口村也在提高客栈的档次,迎合高档次、有特色的、有品味的客房需求。
  1.2.3成立农合组织,统一规范管理 走进古北口村,可以看到古御道路旁的民俗接待户的门上都挂着古雅的木雕牌子和对联,如“叠翠居”、“醉候亭”、“潮河鲜”等,形制统一而各具特色。为使古北口村的民俗旅游规范有序发展,村里成立了民俗旅游合作社,将民俗“四化”——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化和网络化要素植入民俗户,注重长远及可持续发展。全村的所有民俗接待户都是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制作了门匾;所有民俗户的床上用品统一运送洗涤;所有团体的接待由合作社统一接待开票;宣传上由合作社统一来宣传,建立村级旅游网站,设专人管理和更新,并请专业摄像师给各民俗接待户拍照,做网上宣传。目前市区已有9家旅行社与古北口村的民俗旅游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长期的业务联系,切实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民就业的渠道。考虑到村民的惰性心理,注重眼前得利的特点,针对当客流量大时,服务质量会下降的问题,合作社每年举办多次民俗大会,帮助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和经营理念。
  发展民俗旅游涉及很多事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软件建设、接待管理、景区管理等,为此,村里配备了保洁员、管水员、护林员、网格员(网格化管理)等共100人左右,其中生态林管护兼着村里治安30多人,保沽员15人,在景区安置40岁以上的村民20人。
  2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分析
  2.1基层政治组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推手
  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的组织,是村里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而村委会从职能上看,兼有成员自治、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与保障和集体财产的管理与经营等多种职能。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作为重要的农村社会主体,在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支撑农村社会运行的组织机制。蔡家洼村和古北口村發展到今天,主要是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之下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村干部一般是村里的能人精英,了解村里的情况,在村里有威信和号召力,能够从实际出发带动村民参与到集体建设中来,实现村集体自治。
  蔡家洼村的村干部带头人是在当地成长起来的成功的企业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回报乡亲,筹资解决了村民吃水、街道整治、看病就医、孩子上学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几个问题;带领村干部对全村的整体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创新经营模式;在充分保障农民个体利益的前提下,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把全村土地及山场从农民个人手中流转集中到村集体,由村集体进行集约化经营;立足于密云作为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招商引资,使全村所有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蔡家洼村也摆脱了昔日的贫困面貌,成为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模范村。
  古北口村的发展,也是由于当地村干部能够带领村民不断开拓、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带动商贸、农产品及手工艺开发、民俗旅游服务的经济发展之路,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提高了村民素质。村集体围绕民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集中供水、污水改造、改厕、绿化、美化街道、建文化广场及全村的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工作。对于古北口未来的发展道路,当地村干部也不断思索着:如何迎合未来游客群个性化、体验化、多元化的休闲需求,如何进行创新,在众多的民俗村落中体现出特色而避免衰退趋势,如何设计规划体现出景区的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并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实践。
  2.2农村合作组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制度
  农村合作组织的形成是介于政府强制与农民逐利动机下自发行动之间的政府主导下内生需求诱导型的制度变迁。在蔡家洼和古北口村的发展中,农村合作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乡村旅游是两村都大力扶持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3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和基础
  乡村是农民的居住地,也是农民从事生产的重要场所。美丽乡村的建设只有得到村民的支持和投入才能真正具有成效。但是固有的“小农意识”,又往往使得村民往往注重眼前小利益,企业化、产业化意识不强,合作意识较淡薄,诚信不足,自律意识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发动起农民投入美丽乡村的建设是难点和基础。从两村的经验来看,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都是把农民放在了主体地位,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主要作用是编制规划、筹集资金、建立机制、搞好服务,同时又不能包办代替和强迫命令,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而是切实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通过参与式的治理模式,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使村民参与到乡村环境治理和发展建设中,形成“基层政治组织一农村合作组织一村民”的多元互动关系,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与困境
  3.1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美丽乡村”首先意味着乡村环境的整洁和现代生活设施的具备。基础设施的薄弱却成了最困扰北京郊区不少乡村尤其是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乡村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北口村就非常突出。由于发展民俗旅游,客流量大,基础设施压力大,目前村里供水、供电、污水、垃圾、道路、停车等各项基础设施均已不能满足需求。2006年新农村建设修建了污水处理厂,当时没有考虑到后面规模不断增大的客流量,目前的4个小型污水处理池已不够用,污水外溢,原来设计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0t,现在至少得40t才能满足,上一套新设备需要70~80万,但是资金问题难以解决;供水方面,有的村每天只能供水1h;供电方面,有的村里,周六、周日用不了空调,现在村里每年拿出30万元做一个自然村的电改造项目,而这方面政府没有补贴政策;道路方面,老村道路难以拓宽,当初规划时没有考虑到客流量会猛增,路窄剐蹭事件频发,停车难等都是突出问题。   3.2国家财政投入较少,公共资金缺乏
  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费用,民俗旅游合作社的运行费用,均靠村集体自己筹集,捉襟见肘。合作社最早成立时,县里合作社拨给20万资金,主要用于给民俗户做了门头牌匾,村民仅入社时每户交200元。合作社沒有自己的收入,为村民服务,民俗旅游接待户也不交管理费。古北村的村干部工资只有每月1500元,但由于发展民俗旅游业,工作量非常大,与收入不成正比。
  3.3景观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旅游业的灵魂和动力在于文化,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业是乏味而苍白的、缺乏生命力的。休闲农业旅游或生态农业旅游同样如此。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具有的教化、激励和导向的功能,能够引起人们心里的共鸣和震撼。尤其中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将其注入到古朴的乡村旅游设施中,将会产生巨大的精神财富,构成乡村旅游发展内生动力。不论是蔡家洼村还是古北口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单纯侧重对乡村固有自然资源的开发,提供的旅游服务项目主要以食宿和餐饮等低层次服务为主。事实上,笔者所考察很多的景观都可以在文化创意方面进行挖掘改造,提升景点的文化价值,强化游客对景点的认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品牌。
  3.4规划和发展有一定的盲目性
  “美丽乡村”的最大价值在于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的在当今城市不断扩张情形下的稀缺性,因此,在乡村发展旅游业时应珍惜自身所依托的生态环境,不能急功近利,把资源吃干榨净。当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群涌向郊区农村寻找原生态时,有的乡村往往只看到市场,一切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部分民俗旅游项目模仿跟风,而不是从实际出发,缺乏立足于本地区旅游资源和实际情况的论证和规划,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扩,使乡村旅游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乡村的核心旅游资源。这种发展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4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
  当前,在中国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农民从整体上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许多农村合作不能形成或缺乏稳定性,突出表现在土地资源整合困难,土地难以盘活流转,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农民难于合作并不是农民不知道合作的益处,不想合作,其原因还在于缺乏一种力量和条件来启动农民的合作,形成和维护内生型组织。正如梁漱溟先生曾指出的,乡村之病在于散漫,救之之道,在于团结组织。蔡家洼和古北口村的发展从根本上都是得益于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分散的农户被凝聚在一起,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分。农村基层政治组织进行规划和制度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将外部市场内部化,起到联结农户与企业、联结生产与市场的作用,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提高了农户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有助于形成乡村旅游的“精品名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4.1挖掘和培养乡村的能人、精英,使其在基层组织中发挥核心作用
  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中,乡村精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乡村精英主要是在农村中先富裕起来并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如种养能手、私营企业老板、个体大户等。乡村精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发起者,是制度创新的推动者,乡村精英崛起的前提包括潜在获利机会的存在,农民的合作欲望十分强烈,政府制度供给不足等。在制度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运转主要依赖于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在社会资本中,信任、互惠和合作构成其主要元素。针对制度供给的不足,乡村精英提供了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具有替代政府正式制度供给的功能。
  无论是蔡家洼村还是古北口村,村干部、带头人都是当地的能人精英,具有极大的威信。在传统文化心理的作用下,农民信任自己所熟悉的精英,相信这些精英能带给他们公平有效的合作。因此,应在农村建立合作组织之前,挖掘和培养农村的精英,由精英利用其特有的影响力,遵循农村熟人社会的逻辑,团结农民,形成农民合作组织。而且这些精英应是内生型的,也就是说这些精英应由农民自己举荐,由农民中产生。这样,这些精英与农民的关系才是和谐的,才能发挥领导农民合作的作用。
  4.2实行村民自治,推动内生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形成
  实行村民自治,能够能增强村民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自下而上的内部驱动力。但在目前条件下,中国的村民自治、内生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和正常运行,离不开自上而下的政府的支持和推动。首先是财政支持,即对农村合作组织运行给以适当补贴,二是对农合组织成员的经营活动在税收和贷款上给予优惠和扶持。三是政府应当健全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及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服务意识,为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创造有利的环境。
  4.3建立乡村合作组织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当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让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乡村发展的重心。一是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就必须因地制宜,发展适宜类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如蔡家洼村大力发展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企业为载体的合作经济组织,融农产品种植、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于一体,使农民从二、三产业的增值中获得更多利益。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针对当地的重点产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如古北口村的民俗旅游合作社,无论是从硬件设施建设还是软件建设上,都给当地的民俗旅游业提供的巨大的支持。三是将股份合作制引入农村合作组织,依靠农民合作的力量,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蔡家洼村用股份制解决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使农民保留了原有的资产价值,解决了就业,而村集体更获得了发展的资本。
  4.4上级政府各部门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形成外动力
  美丽乡村的建设在解决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后,还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各方面的规划、管理、规范、支持,各负其职、统筹协调,以实现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多重目标的实现,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密云县的调研中发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涉及到众多的政府部门,包括农委、发改委、旅游委、农业局、农业服务中心、农业合作中心、水务局、市政市容委、环保局、园林绿化局和文物局等多家部门共同实施创建与推进。要建立起各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才能形成创建首都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撑动力。
其他文献
编者按: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现在很多农民已实现脱贫致富,他们愿意花更多的钱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广大农村社会注入了商机。    农户住宅设计业  盖房是农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住宅也向实用、美观、个性化等方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富裕农民在建房时更加慎重,以图百年大计,这就需要有人专门设计、研究新型住宅建设。    老人服务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观念的更新,老人服务业
期刊
摘要:为了解长期施用由集约化养殖场畜禽粪堆制的有机肥对蔬菜地土壤与蔬菜中重金属积累的影--响,设计了对照(化肥)、化肥+猪粪堆肥、猪粪堆肥和2倍猪粪堆肥等4种施肥方法,进行了为期3年的田间小区蔬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猪粪堆肥可促进蔬菜地土壤养分的提高,减弱土壤酸化。但试验也表明虽然施用的猪粪堆肥符合中国有机肥的行业标准(NY 525-2012),当猪粪堆肥被单独作为肥源用于蔬菜地时,其可显著增加土
期刊
摘要:为推动农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浙江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笔者以杭嘉湖平原稻田为例,分析了浙江水资源状况、农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的意义,探索分析稻田节水的主要途径与方法。研究结果得出:农田可采用价格低廉且对水质要求低的常压软管灌溉系统实现节水节肥,并提出了稻田的水肥技术方案。开展稻田节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即适应现代农业简约、规模经营需求,又有助于实现农业的节水减排增效和防洪排涝,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期刊
摘要:科技服务是农业科技社团向社会提供的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农业科技社团推进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其发展趋势。笔者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科技社团承担科技服务任务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科技服务工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表明,科技社团从事科技服务立场更中立、专业化程度更高、资源整合能力更强、运行模式更接地气。科技社团从事科技服务也存在政府职能转移阻力大、民众接受程度较低、自身能力建设不够
期刊
摘 要: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扶贫工作中潜匿和顽固因素是当今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度贫困问题的消除需要更为精准与创新型动力的推进,故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下以体育学理论框架为基础,从体育扶贫的视域探究新时代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路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剖析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结构、文化和混合机制,进而发掘贫困代际传递在主体禀赋、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三维隐性困境。研究表明,应从贫困主体出发,“
期刊
摘要:森林公园以原有植被为基础,以植物设计为主要工作,营造自然的园林氛围。通过对延庆妫河森林公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其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景观空间。分析发现公园植物群落组成的树种类型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各层间分化清晰,树种种类丰富。在植物配植方面,公园以生态为出发点,体现植物的群体美,突出季相特征。通过几个典型植物空间的具体分析,研究植物与道路、水體空间的关系,希望对今后森林公园植物配植
期刊
摘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碳库,其恢复对于增强土壤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涵养水源,减少大气C02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性耕作对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碳、,增加农作物产量等方面有显著效果。笔者综述了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对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为合理制订耕作措施和农业生产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摘要:城口县作为重庆市的农业大县,近年来核桃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提高城口县核桃产量和品质,促进核桃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对核桃种植情况及相关产业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核桃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口县具有地理位置优越、林地资源丰富、国内外市场广阔、当地政府重视等优势和机遇;同时,也存在着核桃产业布局混乱、资金投入匮乏、国内外核桃市场的竞
期刊
摘要:为了促进上海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笔者选择上海D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区271户新立家庭农场以问卷调查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简要分析了家庭农场成员基本情况、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经营类型及经营效益。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农场经营中面临土地流转费较高、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农业加工辅助设施有待加强、金融配套服务亟待完善、农业培训有待强化的问题,并提出提
期刊
摘要:微课是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在高职院校开展比较多的是微课比赛,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较少。笔者针对蔬菜生产技术的学科特点,选取蔬菜生产教学中的重要技能点如蔬菜嫁接技术、苗床播种育苗等,以及教学中知识难点、习题及课外训练内容制作成微课,并在蔬菜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既促进了学生对重要技能点、知识难点的掌握,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