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56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3386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丙种球蛋白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5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4例,对其中14例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静滴,辅以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川崎病 早期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 丙种球蛋白(IVIG)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4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6个月~10岁,其中~1岁4例,1~3岁24例,~4岁19例,>4岁9例。全部病例均符合1984年日本MCLS研究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56例均有持续发热,平均热程5~11天,热程最长25天,体温最高达40℃,多呈弛张热;皮疹41例(73.2%),分别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麻疹样皮疹、荨麻疹样皮疹,一般在发病3~5天内出现;球结膜充血34例(60.7%);口唇鲜红、皲裂、杨梅舌51例(91.1%);手足硬肿、掌趾红斑、指(趾)膜状脱皮56例(100%);肛周脱皮45例(80.3%),颈淋巴结肿大28例(50.0%);咳嗽24例(42.8%),腹泻23例(41.7%),肝肿大12例(21.4%),心包积液2例(3.8%);胸闷1例(1.7%),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多汗1例(1.7%),头痛、呕吐8例(14.2%),易激惹5例(8.9%),惊厥3例(5.3%)。平均确诊时间为8天。
  实验室检查:多有白细胞升高,白细胞<10×109 /L10例(17.8%),(10~20)×109/L 42例(75.0%),~30×109/L4例(7.1%),均以中性占优势。血小板>300×109/L 48例(85.7%),正常8例(14.2%)。血沉增快51例(89.2%),正常5例(8.9%),C-反应蛋白增快50例(89.2%),正常6例(10.7%),ALT增高7例(12.5%),7例治疗2周后复查正常。心肌酶检查,异常12例(21.4%),其中LDH、HBDH增高12例,CK增高2例。56例均于病程第2周开始进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瘤4例(7.1%),冠状动脉扩张、内膜粗糙10例(17.8%)。56例均于病程第2周开始进行心电图检查,正常43例(76.7%),窦性心动过速6例(10.7%),窦性心律不齐5例(8.9%),阵发性室性期前收缩2例(3.5%)。2例做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1例(50.0%),细胞数增高2例(50.0%),白细胞(11~50)×106/L,均以淋巴结细胞增高为主;生化改变为蛋白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均正常。胸部X线片检查异常15例(26.7%),有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12例,多发类似粟粒样改变或双肺透亮度下降3例。
  治疗及转归:确诊后立即静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将56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400mg/(kg•日)静滴,连用5天,另一组:1000mg/(kg•日)静滴,连用2天。两组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复方丹参片、维生素E等。其中给予丙种球蛋白(IVIG)1000mg/(kg•日)静滴治疗者,1~2天退热,给予丙种球蛋白(IVIG)400mg/(kg•日)静滴治疗者,4~6天退热。阿司匹林急性期50~80mg/(kg•日),分3次,体温降至正常后,减量至5mg/(kg•日),1次顿服,至血沉降至正常,共约1~3个月。有冠状动脉扩张者,服药至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均临床治愈。冠状动脉受累的14例中,2例发生于病程10天内确诊并静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者,12例发生于病程10天以上确诊并静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者。对冠状动脉受累的14例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
  
  讨 论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达20%~30%[2],治疗不及时可遗留冠状动脉损害,成为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川崎病的诸多表现中,指(趾)端沿指甲与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为特征性表现,发生率高,本文56例(100%),但症状出现较晚,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而口唇鲜红、皲裂、杨梅舌51例(91%),症状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肛周脱皮45例(80%)出现早于指(趾)端膜状脱皮。故对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患儿有口唇鲜红、皲裂、杨梅舌、肛周脱皮者,应高度怀疑川崎病。
  结合其他表现及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和心脏彩超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大剂量静滴,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以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必须强调发病10天内用药[3]。有关研究证明: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IgG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呈负相关。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可以阻断引起血管壁损伤的免疫反应,通过抑制内源性致热因子、中和微生物毒素、抑制细胞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活化、中和补体激活后的产物和防止补体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降低血小板凝集机能,具有直接的免疫调节效应。丙种球蛋白(IVIG)可能是在中和超抗原、抗独特性抗体、抑制T细胞活化、纠正细胞凋亡延迟等方面发挥作用[4]。而内皮细胞凋亡可能是川崎病血管炎致动脉狭窄、闭塞、冠状动脉瘤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丙种球蛋白(IVIG)还可迅速提高IgG浓度,改善机体的免疫状况,使临床表现迅速缓解。丙种球蛋白(IVIG)还能阻止血小板粘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7-188
  2 梁诩常.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3):132-134
  3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87-693
  4 李永柏,易岂建,李秋,等.优选静脉免疫球蛋白剂量治疗川崎病临床与免疫学效应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9,37(2):97-100
其他文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50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42岁。孕周:34周至42+5周。产次:最少1次,最多4次,平均1.8次。分娩方式:剖宫产21例,阴道分娩29例。产后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2例,胎盘早剥10例,前置胎盘14例,胎盘植入2例,子宫不全破裂1例,羊水栓塞1例。产后出血量:最少800ml,最多2200ml,平均1400ml。  方法:置患者于介入治疗床上,以铅护颈保护好甲状
期刊
摘 要 对妊娠12~15周的孕妇,采取哪种方法终止妊娠在计划生育四术中是一个难题,这样的受术者门诊经常遇到,终止妊娠心情迫切。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对来诊者采取做早、做小的办法。对324例受术者采用利凡诺100mg羊膜腔内注射,除204例能自娩外,对不能自娩的120例行钳刮术,均无不良反应,获得成功。通过采用这种方法,减少了计划外出生,为控制人口增长、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过去对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本组1996年7月~2006年6月10年间有排尿困难的1458例患者,男1307例,女151例。年龄60岁1179例。机械性排尿困难1308例,功能性排尿困难136例,另有14例机械性和功能性排尿困难因素皆有。  机械性排尿困难:因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引起的排尿困难数量大,与尿路刺激症状易混淆,发病时间相对短而易诊断,故未列入统计中。①前列腺增生898例,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及意愿分别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B超确诊的子宫肌瘤30例,每日10mg米非司酮口服,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前后B超测定子宫和肌瘤体积,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血糖、血脂指标。结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子宫肌瘤平均缩小(36.6±18.7)%,子宫体积平均缩小(26.7±20.8)%。结论: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小,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好的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0年4月~2006年6月,在本站要求取宫内节育器(IUD)的绝经期妇女132例,其中取器困难者48例,13例曾在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分别经过1~2次取器失败转入本站。平均年龄54(45~62)岁,绝经时间0.5~8年,放置年限6~21年。  术前检查:术前询问病史及体检,无取器禁忌证[1],B超检查IUD位置及种类,并仔细进行妇科检查。于取器前15~20分钟肛管内置入宫术安栓1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总结表面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病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对41例43膝的骨关节病病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单膝关节置换39例,双膝关节置换2例4膝。应用后放稳定型假体12例12个膝关节,保留后交叉带型假体29例31个膝关节。结果:35例36个膝关节获1年以上随访,采用HSS评分标准,膝关节评分从术前35分提高到术后89分,术后34个膝关节活动度≥90°,34/36膝关节术后膝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诊疗情况。方法:对126例胎膜早破合并早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2%的胎膜早破合并早产有易发因素存在。孕周34周,胎肺己成熟而应慎用,孕28~34周必须用糖皮质激素,以降低RDS及IVN的发生。③抗生素的应用。对破膜后是否给予预防性抗生素,多数学者认为预防性用药对产妇发病率的减少作用甚微,且围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并不减少。此外,抗生素通过胎盘,可使新生儿日
期刊
资料和方法    我院妇产科门诊自1997年5月~1998年10月17个月间药物流产共302例,其中12~16周30例,占药物流产率9.9%,年龄20~45岁,初产妇6例,经产妇24例。  服药方法:米非司酮50mg,每日3次,口服,连服2日,于服药前后2小时内禁食水,第3日晨空腹1次服米索前列醇片1200μg,服药后即来院观察。  观察项目:观察患者服药后出现的异常反映,服药后腹痛开始出现的时间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我院及榕江县医院两家医院1982年1月~2002年12月20年间收治的出血性输卵管炎共104例(占同期妇科急症病例的7.41%),年龄17~45岁,平均31.4岁,未婚、有人流史11例,GiPO46例,其余47例均为经产妇。病史中有人工流产史者30例(占28.84%),宫内置环20例(占19.23%);输卵管结扎术后16例(占15.38%);清宫术史14例(占13.46%);诊刮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尤其是28~36周胎膜早破临床处理。方法:对816例胎膜早破处理及预后回顾性分析。将28周≤孕周≤36周胎膜早破288例分成2组。A组109例,破膜后即用地塞米松10mg(im)。B组179例,给地塞米松针10mg(im )×3天,硫酸舒喘灵片2.4~4.8mg,tid,120,B组早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A组,B组26.82%,A组33.03%,有明显差异(P<0.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