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拟人隐喻的认知探寻及文化诠索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拟人辞格在汉英中不胜枚举。本文作者通过大量搜集、整合和分析汉英拟人辞格案例的基础上发现,拟人辞格涉及两个认知域,即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解构过渡,即涉及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映射,詮释了认知隐喻的本质。通过汉英拟人辞格的对比,发现汉英拟人存在相同的本质,但也存在表现和内涵差异。通过对比其异同,从中西方文化模型来阐释汉英拟人隐喻异同的深层次理据。
  【关键词】拟人 隐喻 映射理论 文化模型 概念隐喻
  一、引言
  英语辞格personification在《韦氏新世界词典》中被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thing, quality, or idea is represented as a person”。汉语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传统上对于拟人的研究拘泥于定义、类型、修辞效果、语用功能等方面。本文将拟人辞格研究深入至人类思维的认知科学层面,研究拟人生成的心理机制,并且从中西方文化机制方面深入探索拟人隐喻,探讨其异同和存在依据。
  二、拟人的认知隐喻模式
  拟人是将通常用于描写人的词语用于描写物,赋予“物”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将“死物”变“活物”。借用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描写对象栩栩如生,借此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动性,更加吸引读者。拟人辞格形成和理解涉及两项不同的事物,需要读者通过想象这一普遍具有的认知能力完成。而想象作为隐喻的重要手段,它在拟人辞格中的存在就证明拟人本身具备隐喻的潜质。Lakeoff在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层面的表达手段,而且是人类思维过程的表现。他同时指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结构的。人们靠隐喻来思考,隐喻实质上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正是因为隐喻这种认知本质,所以隐喻无处不在。这种隐喻理论被称为“概念隐喻理论”。Lakeoff认为人的心里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一个为始发域,一个为目标域。概念隐喻是跨认知域的映射,是以始发域之经验来解读目标域的经验。始发域的部分特征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为前者的一些行为、神态等得到部分理解。在这一角度来看,拟人本质上与隐喻是相同的,这也就造就了拟人本身的隐喻模式。
  三、汉英拟人隐喻的异同
  汉英拟人隐喻运用广泛,抒发强烈感情、语言感染力极强的一种隐喻方式。它们的共性也是显著的。
  1.汉英拟人隐喻的趋同。通过搜集大量实例,不难发现汉英拟人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相同点。
  1)把抽象概念当做人来描写。通过比较汉英拟人隐喻,不难发现大量汉英拟人隐喻都存在将抽抽象概念拟人化的现象。
  (1)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the door, love flies out of the window. (贫穷进门来,爱情越窗飞。)
  例(1)中,“come in”和“fly out of”都是拟人化的动作,将“贫穷”和“爱情”这一对抽象事物比作“人”,阐述二者的格格不入,将“贫穷”与“爱情”对立的一面表现地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2)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上述例句中,将“正义”和“真理”两个抽象概念当做人来描写,赋予人的行为和感情,充分体现作者的不满与愤怒。
  2)把非生物当做人来描写。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为了寄托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启用了大量的拟人来增强表现力。
  (3)The storm was raging and an angry sea was continuously tossing their boat. (暴风雨在怒吼,汹涌的海浪不停地撞击他们的船。)
  在常理中,暴风雨来临会发出声音,但不会带有感情色彩“怒吼”。汹涌的海浪会拍打,但不会赋予人的行为而主动“撞击”船只。该句中这样使用拟人辞格,将暴风雨和汹涌的海浪绘画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读者。
  (4)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予以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例(4)中,动词“送来”和“眨眼欢笑”这一对动作都是人特有的动作和表情,此处用来形容“春风”和“星星”看起来有点脱节,却将张老师心中的满足与欢喜表现的非常生动形象。
  3)把有生物当做人来写。汉英拟人隐喻中都存在将植物、动物等有生命事物当做人来描写。将动物赋予人的行为动作,使得动物的世界像人的世界一样丰富多彩。将花草树木等拟人化,托物寓意,从中表现人的不同心境、不同的情感。
  (5)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雪绒花,雪绒花,
  每天清晨你向我问早,
  你白皙又娇小,
  高高兴兴把我拥抱。
  这首英文歌曲中,作者将田野中普通常见的火绒草用“greet”和“happy to meet”等形容人的词语描写,将其勾画成一个可爱天真的小顽童,向他问好拥抱,赋予了人的行为,从中体现了作者对火绒草喜爱的情感。
  (6)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通常来讲,只有人类具备感情变化,可以“高兴”、“卖弄”、“应和”等。从例句中可以看出作者赋予“鸟儿”如此丰富的情感,旨在传递给读者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景象。   2.汉英拟人隐喻的差异。中西方在文化以及个人认知方面存在相通之处,但在个人价值取向与群体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语言的拟人隐喻也存在差异。最显著的差异表现为:英语中由动词构成的词汇化拟人比汉语更普遍;汉语中指称系统的词汇化拟人。
  1)英语动词系统的词汇化拟人。
  (7)Rome witnessed great historic events. (罗马见证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8)Love rules his kingdom without a sword. (爱情的王国不用刀剑统治。)
  (9)恐惧和我们同住在那间屋子里。
  以上英汉例句中用了动词“witness”、“rule”和“住”表达了拟人隐喻,说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然而,由于英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导致英语中动词构成的拟人隐喻比汉语更具普遍性。英语中常用无生命的事物作主语,却仍然使用人的“动作”作谓语,导致拟人隐喻的普遍性。而在汉语中,习惯使用人或生物作主语,从而造成一部分拟人隐喻的缺失。
  2)汉语指称系统的词汇化拟人。汉语中指称系统丰富,多存在指称事物、现象、行为、情感、状态等拟人隐喻符号,汉语中造出的形象性语词也较英语明显丰富。
  (10)山顶、山巅、山肩、山腰、山腹、山脚、山头
  (11)the shoulder of a mountain, the foot of a mountain
  从上述对比例词中可以看出,这类拟人的表达在汉语中较为丰富,并且这种拟人表达已经成为习惯,搭配成为完整词汇,削弱了拟人的意味。而英语中这种拟人性依旧明显,表达独立。这其中的差异跟两种语言构成差异相关,但更深层次映射出两种文化模型、两种认知表现。英汉中西方文化价值差异,导致其各自在语言的应用中“人”的显性特点都不尽相同。
  四、汉英拟人隐喻差异的文化模型依据
  黄锦章(2010:25)指出,语言表层的各种隐喻形式都是以隐喻的土壤为基础衍生出来的。隐喻本身具有系统性。同时,隐喻本身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必然和使用语言者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不同民族的隐喻造就不同语言的隐喻。而除了其中存在的认知共性方面,各自也必然拥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环境特色,具有独特的民族性。Zoltán K?vecses在其《文化中的隐喻:普遍性与变异性》一书中主张“两种语言也许会分享同一则概念隐喻,而同一则概念隐喻也许会由几乎重叠的隐喻表达式所表达,但这些表达式可能揭示概念隐喻借以起效的文化——意识形态的细微差别。”实际上,相似的体验造就相同的隐喻存在,然而源域、靶域和体验性基础在运用的时候也存在种种差异。同一靶域在不同语言中的概念化方式也不同,不同语言中的同一源域与不同靶域可能也互相关联。何况,同一种语言的文化、种族、地域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各不相同。虽然,汉英拟人隐喻都是揭示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的手段,但在各自语言中存在不同的特点。
  (12)a tongue of land(岬)、an arm of the sea(海湾)、a neck of the sea(海峡)、Father Thames(泰晤士河)、Father of Waters
  (密西西比河)
  (13)耳门、耳房、墙脚、母亲河
  英国属于岛国,所以其语言中含有大量与航海相关的拟人表达,如例(12)中呈现的一样。而中国多山,但是汉语中对于山的描述往往平铺直叙。此外,在中国自古以农业为主,河流哺育了整个华夏民族,因此汉语中往往将长江、黄河比作“母親河”,然而,英语中人们习惯用Father来拟称河流。汉英拟人隐喻的差异都暗含两种语言的文化、价值观、认知和环境不同。
  五、结语
  拟人隐喻虽然是把物比作人,使物具有人的情感、外表及活动形式,但它是以人类的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为基础,拟人隐喻的实现也是以激活这些意象为核心的。这是由于这些特性,才使得文本、表达更鲜明、更有趣味,格外生动形象、引人注目,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汉英拟人隐喻的既相同又相异,他们的相似之处来源于共同的认知模式和体验哲学,而其差异则归因于中英文化模型的分歧。
  参考文献:
  [1]Lakeoff,G
其他文献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道路交通发展也不断提升,许多公路桥梁工程在不断启动.通过研究发现,在公路桥梁建设过程中,对公路桥梁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防排水是隧道施工中重要的环节,贯穿隧道洞口工程、洞身开挖、衬砌施工及后期运营养护全过程.隧道防排水对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运营及使用寿命有重要的影响,分析施工中各个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其核心目的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而且前提是对“整合”一词的理解不能出现偏差。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根据学科特点、课程特点而定,而不是“一刀切”地运用。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另一方面,却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偏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建筑工程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此,建筑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转变,那么就会很容易在未来受到很多的冲击,被社会所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