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是当今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特色,而如何有效的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是其最重要的问题,本文在对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原则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文化具有高度的相融性,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多地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合理元素,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多地融入企业文化的因素,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是高职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应有之义。
一、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缺少平台和载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发展失衡。
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得到发展的同时,第二课堂与企业的对接机会甚少,校企合作过程中凸显专业、课程合作而忽略了与第二课堂的合作。此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缺乏共同搭建的桥梁,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第一课堂课业压力之下,无法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多种素质;学校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相对单一化导致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得不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使第二课堂浮于表面化、形式化。
2.缺乏机制和规范,合作无长效保障,学校“一头热”现象突出。
目前部分企业、行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和规范尚未建立。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有效的合作模式、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3.欠缺广度和深度,校企合作未能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形式过于局限。
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对校企合作的认知程度逐渐提高,但在具体实践层面却反映出较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这是因为企业和高职院校尚未形成长期伙伴关系,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更多的高职院校在合作的方式上过于受限,目前更多的合作只停留在现金赞助,未能有效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二、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兼具职业性、实践性。
高职院校应更注重对人才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和校园活动等方面重视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校园文化,在服务社会中彰显校企合作的高职特色文化。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搞好顶层设计、科学组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短期计划和长期的规划,需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从而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教学环节与企业实践相一致、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吻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健康、常态、可持续发展。
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校企合作,开门办活动。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关门办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吸纳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企业家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和“企业进校园”为载体开展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企业岗位练兵、创业就业教育等,培育学生创业、诚信和担当等企业家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素质。
三、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1.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既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文化的主体作用,又要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高职院校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在:一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他们同时带去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高职文化互相渗透和融合,从而提升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三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来实施。
2.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地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 (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达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目的,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
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特色,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高职院校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企业、市场的衔接,充分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方式、战略目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的精神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向学生传递典型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训、校纪教育要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 3.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模式上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强化诸如诚信守纪、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要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有的高职院校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应努力实现“三个零距离”: 一是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二是以应用为主旨,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三是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例如,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4.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要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另一方面要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去参与企业生产。学校不仅应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二是举办科技创新和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技能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校园文化中;三是经常举办优秀企业家报告会和交流会,让学生了解最新市场动向、人才需求等信息。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第二批高职教育科研课题项目课题,项目编号:2011YGZ30。
[参考文献]
[1]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 职成教育研究,2006(12)
[2]陈丛耘.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融合的途径与对策[J]. 科技资讯,2008(11)
[3]吴亚红.打造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4]高维峰.融合企业文化、推动高职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5]徐畅.基于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4)
[6]邓菲,卿臻.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J].黑河学刊,2013(6)
(作者单位:1.云南工商学院 人文基础部 云南昆明,2. 云南大学 教务处 云南昆明)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文化具有高度的相融性,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多地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合理元素,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多地融入企业文化的因素,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是高职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应有之义。
一、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缺少平台和载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发展失衡。
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得到发展的同时,第二课堂与企业的对接机会甚少,校企合作过程中凸显专业、课程合作而忽略了与第二课堂的合作。此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缺乏共同搭建的桥梁,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在第一课堂课业压力之下,无法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多种素质;学校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相对单一化导致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得不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使第二课堂浮于表面化、形式化。
2.缺乏机制和规范,合作无长效保障,学校“一头热”现象突出。
目前部分企业、行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和规范尚未建立。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有效的合作模式、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3.欠缺广度和深度,校企合作未能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形式过于局限。
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对校企合作的认知程度逐渐提高,但在具体实践层面却反映出较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这是因为企业和高职院校尚未形成长期伙伴关系,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更多的高职院校在合作的方式上过于受限,目前更多的合作只停留在现金赞助,未能有效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二、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兼具职业性、实践性。
高职院校应更注重对人才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和校园活动等方面重视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校园文化,在服务社会中彰显校企合作的高职特色文化。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搞好顶层设计、科学组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短期计划和长期的规划,需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从而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教学环节与企业实践相一致、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吻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健康、常态、可持续发展。
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校企合作,开门办活动。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关门办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吸纳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企业家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和“企业进校园”为载体开展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企业岗位练兵、创业就业教育等,培育学生创业、诚信和担当等企业家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素质。
三、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1.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既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文化的主体作用,又要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高职院校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在:一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他们同时带去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高职文化互相渗透和融合,从而提升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三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来实施。
2.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地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 (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达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目的,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
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特色,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高职院校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企业、市场的衔接,充分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方式、战略目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的精神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向学生传递典型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训、校纪教育要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 3.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模式上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强化诸如诚信守纪、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同时,高职院校要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有的高职院校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应努力实现“三个零距离”: 一是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二是以应用为主旨,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三是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例如,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4.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要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另一方面要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去参与企业生产。学校不仅应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二是举办科技创新和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技能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校园文化中;三是经常举办优秀企业家报告会和交流会,让学生了解最新市场动向、人才需求等信息。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第二批高职教育科研课题项目课题,项目编号:2011YGZ30。
[参考文献]
[1]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 职成教育研究,2006(12)
[2]陈丛耘.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融合的途径与对策[J]. 科技资讯,2008(11)
[3]吴亚红.打造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4]高维峰.融合企业文化、推动高职校园文化创新发展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5]徐畅.基于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4)
[6]邓菲,卿臻.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J].黑河学刊,2013(6)
(作者单位:1.云南工商学院 人文基础部 云南昆明,2. 云南大学 教务处 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