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的终身发展过程中,接受基础教育的时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并使其顺利成才。传神的进步、发展,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要求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并能迅速入时地分析判断,提取有效信息,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这方面良好素质的体现即是快速、准确和有效地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研究认为,我们尽量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只直到一个引航的作用。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学生的基本素质。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贯彻“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这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
1.精选语段,培养语感
语感,即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即对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局面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表现为瞬时的理解语言和判断语言。良好的语感,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极大的意义。对语言的感悟,如同对生活的感悟,积累越多,经验越丰富,感悟能力也就越强。所以我强调四多——多说、多听、多读和多想,特别是多读,进一步丰实学生的语言积淀,具备基本的综合分析能力。
1.1借助教材这个范本
课程体系改革之后的语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具有典范性的美文和时文,这些课文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1.1启发学生细读深思,琢磨体会。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细节和景物的描绘、叙述,表达了自己‘不平静’的心境。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就文中对荷塘的具体描绘的语句仔细阅读,划出能打动人心的句子。学生在朗读默读之后,划出了下面一些句子:(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女如刚出浴的美人。(2)叶子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道凝碧的波痕。(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4)但光与影子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奏着的名曲。这些都是学生认真阅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感悟。表明他们对课文的主体内容是弄清楚了的。
1.1.2通过诵读,结合语境,联系生活,揣摩体验。同样是《荷塘月色》,作者所写的是月色里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很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动静、虚实、浓淡、疏密的设置富有画意、诗意。据此,我要求学生诵读第二部分,特别是文中使用的叠词,如“田田”“亭亭”“缕缕”“粒粒”“脉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
1.2写作片断,培养语感
片断写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通过写作这一环节培养其语感。
1.2.1写作训练语感的有效方法是记感悟随笔。
学生们专门准备一个用于写日记、随笔和语言积累的本子,当在学习、生活中目见耳闻得到点滴感受 ,迅速及时的写在本子上,并经常翻阅,重新感受,以得到语感训练的目的。
1.2.2写读后感片断
在学习了《拿来主义》后写读后感片断,就学习本文中感受最深的地方找一个切入点来写,“如烟灯”“烟枪”是否该扔,对“送去的和拿来的东西”的看法。在思考和写作过程中又归纳和概括了本文的思想内容。
1.2.3上面提到,学生有一个专门的本子,可以写景记事。学习《荷塘月色》后,我让学生自由写景,在300写左右。他们写了:“雨过了,那柳叶和小草更绿得透亮,微风一过,摇来晃去,似乎是在感谢这场春雨。”“抬头一望,一棵棵大树错落有致地挺立着,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守着校园;也像一个个闭月羞花的美人;……”“夜晚,淡淡的月光照耀着,使大地多了几分艳色,更成了如花似玉的倩女。”这不是学生对美的感悟吗?
2.注意语言积累,为阅读打下基础
积累语言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口语,加强语言修养,更可以为阅读做准备,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要求学生多从各种渠道积累语言。分为三个大类:(1)成语、熟语和谚语。(2)名言、格言和警句。(3)摘抄精美的片断和制作卡片。学生利用学习间隙,不费力气便可收集,每天一点,注明出处,体会含义,写出心得。日积月累,几年下来,就可以有较丰富的语言积淀,而且印象深刻,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除了学生自己收集以外,我还注意向他们介绍和讲解,一般在上课前写出一个成语,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词典,弄清楚出处、含义和用法,试着造句,或引用一小段要讲的与课文有关的语言片断,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听,仔细体会语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谈谈听后感受,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从不定时的抽查翻看的情况中了解到,他们积累语言的情况较好,至少能够主动去收集
整理,将这些东西分成不同的类别写在本子上。通过语言的专门积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学生习作交流,学会读懂同学作文
每次作文讲评课,我都给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作文。根据实际情况,至少读五篇其他同学的作文,多则不限,阅读时应将作文内容加以概括,读懂主题,分析语言和写作方面的特色,将之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分析不足,取长补短,适当地也可以摘录好的语句,这种活动,学生既可以借鉴同等水平的作文好的方法,又进行了阅读能力的训练,学会自己阅读,不失为一举两得的事。
在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后,写了一篇陶渊明的评述,因为各有的认识和观点都不一样,互读作文后就了解了别的同学对于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有什么不同。这样既交流了思想,又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4.学生自当小老师,训练阅读概括和创造力
教与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学相长”阐明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既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来品尝当老师的滋味,锻炼一下他们的能力呢?所以我尝试着做了这方面的工作。首先,选择一些较浅易的语段,事先布置给学生,采取自愿结合的办法,确定二至三名学生讲一次课,时间定为五分钟左右,学生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我加以适当的指导、点拨,解答他们的疑难。第二步是课堂亮相,小老师依次上讲台讲自己要讲的段落,主要内容是字形、读音、词义、句法和段落主旨及语言特色等。最后当堂给予点评,这一过程除了肯定以外,更主要的是指出不足之处,分析当的地方,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表现。通过此活动,学生自己能去探究、创造、学会分析,学会设疑,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分析,把教材上的课文作为范例,让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研究认为,我们尽量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只直到一个引航的作用。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学生的基本素质。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贯彻“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这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
1.精选语段,培养语感
语感,即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即对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局面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表现为瞬时的理解语言和判断语言。良好的语感,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极大的意义。对语言的感悟,如同对生活的感悟,积累越多,经验越丰富,感悟能力也就越强。所以我强调四多——多说、多听、多读和多想,特别是多读,进一步丰实学生的语言积淀,具备基本的综合分析能力。
1.1借助教材这个范本
课程体系改革之后的语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具有典范性的美文和时文,这些课文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1.1启发学生细读深思,琢磨体会。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细节和景物的描绘、叙述,表达了自己‘不平静’的心境。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就文中对荷塘的具体描绘的语句仔细阅读,划出能打动人心的句子。学生在朗读默读之后,划出了下面一些句子:(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女如刚出浴的美人。(2)叶子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道凝碧的波痕。(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4)但光与影子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奏着的名曲。这些都是学生认真阅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感悟。表明他们对课文的主体内容是弄清楚了的。
1.1.2通过诵读,结合语境,联系生活,揣摩体验。同样是《荷塘月色》,作者所写的是月色里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很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动静、虚实、浓淡、疏密的设置富有画意、诗意。据此,我要求学生诵读第二部分,特别是文中使用的叠词,如“田田”“亭亭”“缕缕”“粒粒”“脉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
1.2写作片断,培养语感
片断写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通过写作这一环节培养其语感。
1.2.1写作训练语感的有效方法是记感悟随笔。
学生们专门准备一个用于写日记、随笔和语言积累的本子,当在学习、生活中目见耳闻得到点滴感受 ,迅速及时的写在本子上,并经常翻阅,重新感受,以得到语感训练的目的。
1.2.2写读后感片断
在学习了《拿来主义》后写读后感片断,就学习本文中感受最深的地方找一个切入点来写,“如烟灯”“烟枪”是否该扔,对“送去的和拿来的东西”的看法。在思考和写作过程中又归纳和概括了本文的思想内容。
1.2.3上面提到,学生有一个专门的本子,可以写景记事。学习《荷塘月色》后,我让学生自由写景,在300写左右。他们写了:“雨过了,那柳叶和小草更绿得透亮,微风一过,摇来晃去,似乎是在感谢这场春雨。”“抬头一望,一棵棵大树错落有致地挺立着,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守着校园;也像一个个闭月羞花的美人;……”“夜晚,淡淡的月光照耀着,使大地多了几分艳色,更成了如花似玉的倩女。”这不是学生对美的感悟吗?
2.注意语言积累,为阅读打下基础
积累语言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口语,加强语言修养,更可以为阅读做准备,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要求学生多从各种渠道积累语言。分为三个大类:(1)成语、熟语和谚语。(2)名言、格言和警句。(3)摘抄精美的片断和制作卡片。学生利用学习间隙,不费力气便可收集,每天一点,注明出处,体会含义,写出心得。日积月累,几年下来,就可以有较丰富的语言积淀,而且印象深刻,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除了学生自己收集以外,我还注意向他们介绍和讲解,一般在上课前写出一个成语,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词典,弄清楚出处、含义和用法,试着造句,或引用一小段要讲的与课文有关的语言片断,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听,仔细体会语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谈谈听后感受,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从不定时的抽查翻看的情况中了解到,他们积累语言的情况较好,至少能够主动去收集
整理,将这些东西分成不同的类别写在本子上。通过语言的专门积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学生习作交流,学会读懂同学作文
每次作文讲评课,我都给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作文。根据实际情况,至少读五篇其他同学的作文,多则不限,阅读时应将作文内容加以概括,读懂主题,分析语言和写作方面的特色,将之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分析不足,取长补短,适当地也可以摘录好的语句,这种活动,学生既可以借鉴同等水平的作文好的方法,又进行了阅读能力的训练,学会自己阅读,不失为一举两得的事。
在学习了《归去来兮辞》后,写了一篇陶渊明的评述,因为各有的认识和观点都不一样,互读作文后就了解了别的同学对于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有什么不同。这样既交流了思想,又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4.学生自当小老师,训练阅读概括和创造力
教与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学相长”阐明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既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来品尝当老师的滋味,锻炼一下他们的能力呢?所以我尝试着做了这方面的工作。首先,选择一些较浅易的语段,事先布置给学生,采取自愿结合的办法,确定二至三名学生讲一次课,时间定为五分钟左右,学生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我加以适当的指导、点拨,解答他们的疑难。第二步是课堂亮相,小老师依次上讲台讲自己要讲的段落,主要内容是字形、读音、词义、句法和段落主旨及语言特色等。最后当堂给予点评,这一过程除了肯定以外,更主要的是指出不足之处,分析当的地方,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表现。通过此活动,学生自己能去探究、创造、学会分析,学会设疑,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分析,把教材上的课文作为范例,让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