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观察及分析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ao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天:夏,比较文静。亲子活动由父亲陪伴,教师问她名字,她没有回答,在父亲的一再鼓励下,轻声地说了。在玩的时候她比较开心。
  第二天:夏正式来园,哭闹得比较厉害,不肯让父亲离去。教师把她抱进活动室,她虽没有挣扎,但哭泣不止,任凭如何安慰还是哭泣,要回家,要爸爸妈妈,并发生呕吐。教师被她吐了一身,但没有责怪她,而是立即为她处理了弄脏的衣物,夏渐渐停止了哭泣。接着教师带她去玩秋千,她紧紧抓住教师的手不放开。之后她一直跟着教师,牵着教师的手。
  第三天:夏来园后,有哭泣,但是哭泣的时间明显减少,大概只持续了几分钟,哭声也减弱,不过还是紧紧抓住教师的手。教师的言语安慰很有效,“不要哭了,再哭老师就不喜欢你了”,听了这句话,她较快地停止了哭泣,并安静下来。虽然还有呕吐现象,但很轻微。教师鼓励她自己去玩,她选择了秋千,另外她对电视也比较感兴趣,能集中注意看动画片。
  第四天:父亲要回去时,夏虽然不舍,双眼有泪,但是不哭了。教师见状立即迎上去,叫她的小名,表扬道:“你真乖,老师真喜欢你,老师最喜欢不哭的孩子了。”进活动室后,教师让她自己找好玩的东西,她就去找秋千和电视。情绪很快安静下来,没有呕吐。
  以后的一个星期,除星期一有短暂的哭泣,其他的时间,夏都能很快地投入游戏中,再没有哭泣和呕吐的现象,基本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新生活。
  
  一、教师和幼儿建立安全的依恋
  
  依恋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六个月到两岁半左右,是婴儿形成依恋的阶段。婴儿一旦和父母建立了依恋,在分离时,诸如上幼儿园时就会表现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在行为上会表现出哭闹,这就是“分离焦虑”。如果幼儿长期处于焦虑中,他的人格、情感、认知等就会发生负面变化。但是研究表明,依恋对象不是单一固定的,婴儿可以建立多重的依恋,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可以是祖父母,甚至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这就为教师如何帮助新入园的幼儿摆脱焦虑提供了思路。
  夏,每次哭泣之后都会呕吐,由于教师事先并不知道,在抱夏的时候,从头到脚被吐到了。但教师并没有生气责怪,而是急忙帮她擦洗衣物,并轻声安慰。之后夏就一直跟着这位教师,对该教师表现出了很强的依恋感。后来教师又通过情感安抚、身体接触、语言交流,进一步使夏在教师那儿体验到了安全感。因此之后的几天,夏的哭泣行为渐渐停止,每次都能在教师的劝慰下,开开心心地去找玩具玩,展现出自己活泼的一面。
  
  二、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力也因而比较容易转移。研究表明,中等难度的事物对幼儿的吸引力是最大的。所以,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在帮助幼儿摆脱分离焦虑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为此,在环境布置上,我们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投放的玩具不是很难,但也不过于简单;有些玩具和幼儿家里的玩具很接近,使幼儿有亲切和熟悉之感,有些则是市场上买不到的由教师自制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具,它们新颖、奇特,能够紧紧地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在正式入园之前,我们开展了亲子活动,孩子们玩过幼儿园的玩具。所以正式入园的第一天,很多幼儿在暂时的哭泣之后,被玩具所吸引,停止了哭泣,有的甚至还带着眼泪开始找玩具玩。夏对动画和秋千很感兴趣,第二天来时,虽然双眼含泪,但还是爬上秋千玩了起来,好奇心帮助幼儿转移了注意力,稳定了情绪。
  
  三、正面强化,树立正确的观念
  
  幼儿常常通过哭闹来达到他们的要求,有时甚至是无理的要求,成人不能一味地给予满足。对于幼儿的哭闹,教师可通过身体动作、表情以及语言告诉幼儿,你不哭不闹了,老师就会抱你,喜欢你。如果幼儿一哭教师就抱,以后幼儿就会建立不良的反应模式,影响其正确行为规范的形成。
  不同的孩子入园时会有不同的反应,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应对。通过家访、实地观察等途径,我们基本了解了幼儿的特点、个性,并有效地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四天下来,除个别幼儿还在来园时哭闹之外,绝大多数幼儿都能情绪稳定、积极愉快地投入幼儿园的活动之中。
其他文献
纵观鲍勃·迪伦一生,辍学、玩摇滚、参加民权运动,拍电影、办画展,20岁出道,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21岁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至今共发行48张专辑,可谓传奇。在《西方音乐史上的Top100》一书中,作者将鲍勃·迪伦排在第58位,对他的简介是“作曲家、诗人、歌手、演奏家”①,显然,不论外界如何界定,作者无疑是承认鲍勃·迪伦的“诗人”身份的。  一提到某位名人,人们总是倾向于以单一或多重的身份标签对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