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是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因此必须站在更高的产业层面,把国内产业战略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出发点。文章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分布的现实基础上,从战略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型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角度,提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调整策略,以期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现状 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6-092-03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外投资合作的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宽,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明显提高,步入了高速增长、快速发展的阶段。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绩喜人,势头正劲,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正视的问题。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竞争力水平不高,产业分布不尽合理,投资地区过于集中,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为了更好地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维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现状
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已连续12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达49.9%。2013年,我国共有5090家企业对世界的15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增长了16.8%,达到901.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世界对外投资国中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在发展中国家居首位。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绿地投资”外,并购、参股、交叉换股等其他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我国企业采用;跨国并购交易金额出现大幅上扬,实现514.63亿美元,比2012年上涨了53.7%,共完成跨境并购案件138起,平均交易金额达到4.86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然是中央企业,可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增长势头强劲。我国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比36.6%,其中,居于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山东和江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仍然集中,对我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东盟、欧盟的投资额达到654.5亿元,占比七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金额具体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2年到2013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901.7亿美元,年度流量额扩大了30倍以上;存量2002年末的299亿美元扩大到2013年末的6041.1亿美元,规模增长了20倍以上,说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速迅猛。此外,2013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175.86亿美元,说明二者的差距正逐步缩小。预计,在今后二、三年中,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还会超过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力度,重视对能源等战略型资源的控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也顺应改革的潮流,已经逐步摆脱了以前投资产业过于低级,投资结构过于单一的尴尬局面。(具体见表2)
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九成都流向了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增长最快的是建筑业,同比增长了129.1%;其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102.2%;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也都实现较快增长。而其他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产业,比如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些新兴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规模仍然很小,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具体见表3、图1。
按三个大产业划分来看,位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规模非常小,增速也不能让人满意,这既和我国目前农业粗放型的生态有关,也和农业本身所处的产业链较为下游,附加值不高,边际收益赶不上边际成本,回收周期也慢。第二产业中,采矿业由于东道国逐步加大对本国资源类行业监管,设置外国企业准入障碍,发展已处于停滞状态,甚至规模有所萎缩;制造业比重适当降低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初级的加工制造业对外投资减少,另一方面却是涉及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先进制造业,在国家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引领和指导下,却增速突飞猛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资源供应生产型的行业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也为建筑业特别是国际承包市场提供了不错的发展机遇;第三产业整体都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头羊和重头戏。其中,租赁和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俨然成为引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三驾马车,成绩斐然。另外,科学技术、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潜力也在一步步挖掘,这些都将极大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稳固的方向发展。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各大产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顺应我国经济高度增长的大趋势,服务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大格局,为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的腾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我国企业“走出去”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走出去”的规模还不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就产业分布来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1.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重视不够,发展过于缓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集中度高,资源开发业、低端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我国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投资,使得我国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要想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就应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重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技术进步快的产业,才能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吸引生产要素流入,还能带动相关产业获得更快地发展。 2.第三产业中各个行业的发展不均衡,亟待调整。目前,国外直接投资的交通运输等领域在整个第三产业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大大下降,而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成为了各国争相着力的领域,特别是银行、保险、电信、媒体业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大大上升。反观我国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逐步摆脱了过去以低层次的贸易、旅游餐饮等为主传统三产项目,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品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太慢,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服务并购没有急速上升,这与金融领域的并购程序复杂、有许多审查等客观因素相关。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东道国本身的地域特点,资源型不强,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和家族型企业,而且高昂的人工成本,比如养老金等成为中国企业望而却步的原因。由此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因素和效应,都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与国内连锁效应较弱,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之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资源开发采矿业、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行业的投资过大,但对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过低。投资比重大的行业属于低附加值的产业,对国内产业的波及效应弱。实证分析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变化,依次波动传递影响。这种影响具体分两类渠道展开,一类是对外直接投资最终需求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包括国内相关产业的产出同时发生变化,另一类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毛附加值变化以后,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国内的相关产业。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的选择策略
1.将资源开发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性产业。资源开发业仍值当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项重要任务。依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在产业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选择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
从我国国情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资源开发也符合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再者针对我国资源缺乏而进行资源开发型的跨国经营可以缓解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相对提高了我国资源拥有量。我国应通过对外投资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不仅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2.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输出型产业。虽然我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将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非洲等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调整优化我国的制造业结构,带动劳务和产品输出,还可以给这些国家带来工业化实现的历史性机遇,从而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迈进。国际研究也表明,随着我国进入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内的土地、人工等资源成本会逐步上升,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低端制造业向更贫穷国家转移,国内的企业也会逐步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所以,可以根据优势产业基准,即将在国际分工中梯度低的边际产业向更低收入国家逐步转移。
3.将服务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导型产业。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在一个国家所占到的比重和地位,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程度的发达与否。目前,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服务业已经成为对外直接投资中最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一部分。特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未来会厚积薄发,相关企业“走出去”意愿强烈,会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带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
4.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要重点扶持学习型产业。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我国有必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学习型投资, 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为了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可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在发达国家投资设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应从注重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政府应该实施更加开放的战略,从战略性、重点输出型、主导型和学习型产业方面调整方向,使得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张春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3(3).
[2] 李逢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区位和产业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2013(2).
[3] 干春晖.产业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 刘宏,张蕾.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研究[J].财贸经济,2012(1).
[5] 周建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人力资源管理,2013(8).
[6] 2003-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
(责编:李雪)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现状 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6-092-03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外投资合作的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宽,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明显提高,步入了高速增长、快速发展的阶段。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绩喜人,势头正劲,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正视的问题。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竞争力水平不高,产业分布不尽合理,投资地区过于集中,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为了更好地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维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现状
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已连续12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达49.9%。2013年,我国共有5090家企业对世界的15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增长了16.8%,达到901.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世界对外投资国中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在发展中国家居首位。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绿地投资”外,并购、参股、交叉换股等其他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我国企业采用;跨国并购交易金额出现大幅上扬,实现514.63亿美元,比2012年上涨了53.7%,共完成跨境并购案件138起,平均交易金额达到4.86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然是中央企业,可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增长势头强劲。我国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比36.6%,其中,居于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山东和江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仍然集中,对我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东盟、欧盟的投资额达到654.5亿元,占比七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金额具体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2年到2013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901.7亿美元,年度流量额扩大了30倍以上;存量2002年末的299亿美元扩大到2013年末的6041.1亿美元,规模增长了20倍以上,说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速迅猛。此外,2013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175.86亿美元,说明二者的差距正逐步缩小。预计,在今后二、三年中,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还会超过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力度,重视对能源等战略型资源的控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也顺应改革的潮流,已经逐步摆脱了以前投资产业过于低级,投资结构过于单一的尴尬局面。(具体见表2)
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九成都流向了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增长最快的是建筑业,同比增长了129.1%;其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102.2%;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也都实现较快增长。而其他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产业,比如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些新兴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规模仍然很小,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具体见表3、图1。
按三个大产业划分来看,位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规模非常小,增速也不能让人满意,这既和我国目前农业粗放型的生态有关,也和农业本身所处的产业链较为下游,附加值不高,边际收益赶不上边际成本,回收周期也慢。第二产业中,采矿业由于东道国逐步加大对本国资源类行业监管,设置外国企业准入障碍,发展已处于停滞状态,甚至规模有所萎缩;制造业比重适当降低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初级的加工制造业对外投资减少,另一方面却是涉及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先进制造业,在国家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引领和指导下,却增速突飞猛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资源供应生产型的行业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也为建筑业特别是国际承包市场提供了不错的发展机遇;第三产业整体都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头羊和重头戏。其中,租赁和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俨然成为引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三驾马车,成绩斐然。另外,科学技术、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潜力也在一步步挖掘,这些都将极大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稳固的方向发展。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各大产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顺应我国经济高度增长的大趋势,服务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大格局,为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的腾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我国企业“走出去”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走出去”的规模还不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就产业分布来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1.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重视不够,发展过于缓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集中度高,资源开发业、低端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我国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投资,使得我国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要想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就应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重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技术进步快的产业,才能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吸引生产要素流入,还能带动相关产业获得更快地发展。 2.第三产业中各个行业的发展不均衡,亟待调整。目前,国外直接投资的交通运输等领域在整个第三产业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大大下降,而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成为了各国争相着力的领域,特别是银行、保险、电信、媒体业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大大上升。反观我国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逐步摆脱了过去以低层次的贸易、旅游餐饮等为主传统三产项目,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品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太慢,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服务并购没有急速上升,这与金融领域的并购程序复杂、有许多审查等客观因素相关。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东道国本身的地域特点,资源型不强,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和家族型企业,而且高昂的人工成本,比如养老金等成为中国企业望而却步的原因。由此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因素和效应,都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与国内连锁效应较弱,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之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资源开发采矿业、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行业的投资过大,但对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过低。投资比重大的行业属于低附加值的产业,对国内产业的波及效应弱。实证分析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变化,依次波动传递影响。这种影响具体分两类渠道展开,一类是对外直接投资最终需求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包括国内相关产业的产出同时发生变化,另一类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毛附加值变化以后,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国内的相关产业。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的选择策略
1.将资源开发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性产业。资源开发业仍值当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项重要任务。依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在产业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选择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
从我国国情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资源开发也符合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再者针对我国资源缺乏而进行资源开发型的跨国经营可以缓解我国资源不足的矛盾,相对提高了我国资源拥有量。我国应通过对外投资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不仅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2.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输出型产业。虽然我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将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非洲等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调整优化我国的制造业结构,带动劳务和产品输出,还可以给这些国家带来工业化实现的历史性机遇,从而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迈进。国际研究也表明,随着我国进入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内的土地、人工等资源成本会逐步上升,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低端制造业向更贫穷国家转移,国内的企业也会逐步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所以,可以根据优势产业基准,即将在国际分工中梯度低的边际产业向更低收入国家逐步转移。
3.将服务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导型产业。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在一个国家所占到的比重和地位,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程度的发达与否。目前,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服务业已经成为对外直接投资中最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一部分。特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未来会厚积薄发,相关企业“走出去”意愿强烈,会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带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
4.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要重点扶持学习型产业。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我国有必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学习型投资, 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为了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可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在发达国家投资设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应从注重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政府应该实施更加开放的战略,从战略性、重点输出型、主导型和学习型产业方面调整方向,使得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张春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3(3).
[2] 李逢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区位和产业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2013(2).
[3] 干春晖.产业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 刘宏,张蕾.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研究[J].财贸经济,2012(1).
[5] 周建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人力资源管理,2013(8).
[6] 2003-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