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中午,我去妹妹家午休,因为前一天夜里我和妹妹在医院陪护病人没睡觉,我想在她那儿睡一觉。不料,小外甥正痴迷于电视中的一个武打片,嘈杂的声音吵得我们无法睡。妹妹哄孩子去睡觉,说:“我们家的宝宝最乖了,每天按时睡午觉。”孩子仍旧一动不动地看电视。妹夫走过来冲孩子喊:“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快去睡觉!不然我打你!”孩子委屈地撇起小嘴,几乎要哭出来。这时,我走到孩子面前,和蔼地对他说:“宝宝,你很喜欢看电视里的武打片。”他点点头。我又说:“我和你妈妈昨夜在医院陪护病人,没睡觉,我们很困,你看电视我们就没法睡觉,我很不舒服。”孩子露出关切的表情说:“那你们睡吧。”说完,他关上电视去睡觉。我又对他说:“下回再演的时候,我陪你一起看。”
妹妹夸我会说话。其实,这不是语言艺术问题,而是属于“父母效能”的范畴。如果将其看作是语言艺术,那就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这里要提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你讯息”,一个是“我讯息”。
“你讯息”是对他人或其他事物加以评判。“你讯息”一般以“你”开头,如:“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这么讨厌!”“你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你讯息”是有位差的,一般父母居高临下。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尤其当孩子做出父母不能接受的行为时,过多地使用“你讯息”,一方面无法表示出父母内心的感觉和需求;另一方面,会使孩子感觉到评价、被操纵,从而产生抗拒心理。
“我讯息”是自我表露自己的内在体验以及自身需求的一种讯息,不具“伤害性”,往往以“我”开头,如:“我很难过”,“我很累”,“我很担心”等。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尤其是孩子做出父母不能接受的行为时,多用“我讯息”,孩子可以了解你的感觉及需求,他不会感到茫然困惑;而且孩子往往愿意满足父母的需求,想让父母活得更加愉快,当孩子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会有成就感;同时,这种坦诚的表达方式也会营造家庭平等、和谐、亲密的氛围。
文章开头所举的案例中,孩子父亲使用的是典型的“你讯息”。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快去睡觉!”他这样说,并没有说出为什么要孩子这么做,不但对孩子没有产生成效,而且造成了伤害。
而且,他的三句话都涉及到被心理学家界定为不利父母与孩子沟通的“12块绊脚石”。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属于“绊脚石”中的“批、平、责备”,这样导致小孩子会接受父母判断,认为“我是不好的”,而且孩子因为怕得到否定的判断或斥责,会拒绝和父母沟通。“快去睡觉”属于“绊脚石”中的“命令、指示”,小孩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较低,而且不必为自己的责任负责,甚至促使孩子产生反抗或报复行为。“不然我打你”属于“绊脚石”中的“警告、威胁”,孩子可能因为害怕而顺从,会导致孩子愤怒、生气以及疏远父母。
孩子的母亲虽然话中没有用“你”字,实际上使用的也是“你讯息”,是用“我们家的宝宝”代替了“你”。她的话对于孩子同样没有产生成效。她虽然用的是赞美的语言,其实这种“赞美”也属于“12块绊脚石”之一,因为这种赞美暗示父母对小孩有较高的期待,在操纵他,小孩子会感到焦虑。
而“我”使用的主要是“我讯息”,如:“我们昨夜在医院陪护病人,没睡觉,我们很困。你看电视我们就没法睡觉我很不舒服。”说出了“我”的内在需求和感受。其实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天性;他愿意满足你,只是你不跟他说出来,他不知道。因此,“我”的话对孩子产生了成效,而且丝毫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反而营造了大人与孩子之间和谐的关系。
编辑/沈万臻
妹妹夸我会说话。其实,这不是语言艺术问题,而是属于“父母效能”的范畴。如果将其看作是语言艺术,那就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这里要提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你讯息”,一个是“我讯息”。
“你讯息”是对他人或其他事物加以评判。“你讯息”一般以“你”开头,如:“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这么讨厌!”“你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你讯息”是有位差的,一般父母居高临下。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尤其当孩子做出父母不能接受的行为时,过多地使用“你讯息”,一方面无法表示出父母内心的感觉和需求;另一方面,会使孩子感觉到评价、被操纵,从而产生抗拒心理。
“我讯息”是自我表露自己的内在体验以及自身需求的一种讯息,不具“伤害性”,往往以“我”开头,如:“我很难过”,“我很累”,“我很担心”等。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尤其是孩子做出父母不能接受的行为时,多用“我讯息”,孩子可以了解你的感觉及需求,他不会感到茫然困惑;而且孩子往往愿意满足父母的需求,想让父母活得更加愉快,当孩子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会有成就感;同时,这种坦诚的表达方式也会营造家庭平等、和谐、亲密的氛围。
文章开头所举的案例中,孩子父亲使用的是典型的“你讯息”。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快去睡觉!”他这样说,并没有说出为什么要孩子这么做,不但对孩子没有产生成效,而且造成了伤害。
而且,他的三句话都涉及到被心理学家界定为不利父母与孩子沟通的“12块绊脚石”。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属于“绊脚石”中的“批、平、责备”,这样导致小孩子会接受父母判断,认为“我是不好的”,而且孩子因为怕得到否定的判断或斥责,会拒绝和父母沟通。“快去睡觉”属于“绊脚石”中的“命令、指示”,小孩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较低,而且不必为自己的责任负责,甚至促使孩子产生反抗或报复行为。“不然我打你”属于“绊脚石”中的“警告、威胁”,孩子可能因为害怕而顺从,会导致孩子愤怒、生气以及疏远父母。
孩子的母亲虽然话中没有用“你”字,实际上使用的也是“你讯息”,是用“我们家的宝宝”代替了“你”。她的话对于孩子同样没有产生成效。她虽然用的是赞美的语言,其实这种“赞美”也属于“12块绊脚石”之一,因为这种赞美暗示父母对小孩有较高的期待,在操纵他,小孩子会感到焦虑。
而“我”使用的主要是“我讯息”,如:“我们昨夜在医院陪护病人,没睡觉,我们很困。你看电视我们就没法睡觉我很不舒服。”说出了“我”的内在需求和感受。其实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天性;他愿意满足你,只是你不跟他说出来,他不知道。因此,“我”的话对孩子产生了成效,而且丝毫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反而营造了大人与孩子之间和谐的关系。
编辑/沈万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