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来源 :大众科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00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
  前言
  人类社会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马克思在借鉴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历史演变和优化发展的一系列的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具有系统性、开放性、科学性和包容性,为后人研究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及其内部要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对有关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阐述了对社会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的理解。
  1 社会系统
  社会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整体。
  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和在不断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必然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阐述道,“社会不是由个人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5]。”因此,社会就是一个由经济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相互作用并产生有机联系的整体。
  社会系统有不同的要素和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从要素出发,社会系统包括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文化要素等,从层次上来说,社会这个巨大的系统中包含了无数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下又有许许多多的小系统[6]。这样要素与层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社会这个大系统的整体。
  社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是动态的,并非静止绝对的。张曙光[7]从总体性的层面指出,当社会发展到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时,并不会凝固停止下来,任何总体都是自我扬弃自我超越的,它所达到的完整也是相对的,所以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并非“坚实的结晶体”,而是经常处于变化的机体。
  1.1 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在传统的生产力观中人们只片面地强调了生产力的社会属性,而忽略了其自然属性,没有将自然生态系统纳入生产力的范畴[8]。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包括了诸多不同要素的大系统,他虽然并没有将全部生产力进行准确地定义,但他提到过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资本生产力等,他在《资本论》中还提出,全面发展生产力就是各种生产力的全面发展[9]。
  对于生产力系统的构成,理论界对于要素有着不同的说法,目前我们认为生产力由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构成,而“多要素论”中所说的分工合作、管理和科技技术等都属于运筹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即影响生产力的外部因素,而非生产力本身。有学者认为,生产力系统包含五要素,包括自然力、劳动力、社会结合力、科学技术力和社会自然和谐力。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自然和谐力并非与前四者存在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是前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是生产力系统整体状态的反应。[10]
  1.2 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社会经济关系和组织经济关系,即反应社会形态本质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在具体组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1]。对于生产关系不能从静止的角度去理解,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1.3 上层建筑系统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系统中包括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制度如政权组织形式、相关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和政治法律设施如政权机构、军队、警察、监狱和法院等构成。思想上层建筑以意识形态为主,包括如哲学、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宗教和道德等。
  1.4 人口系统
  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和上层建筑系统共同构成人口系统。人口系统是全部人类历史的一个前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它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区域分布和发展变化状况等。
  1.5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如大气、水、太阳等,以及人为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汽车尾气等。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非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又分为生活资料类和生产资料类,气候条件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非自然环境要素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12]。
  2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一个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严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樣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及其生活过程的本质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活动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当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世界上的万物包括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是不断在变化的,不存在任何绝对的、亘古不变的东西。在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为上层建筑提供了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上层建筑是发展经济基础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条件。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上层建筑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影响它的巩固和变化。
  其实早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有思想家对时代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而马克思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划分时代的依据和标准。首先他认为,时代的划分必须以历史自身的发展进程作为客观依据,不能以人的意志为标准,应回归到现实的物质生产当中。其次,他强调时代划分的方法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正确面对历史中出现的杂多现象,形成对历史时代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最后,马克思坚持“物-关系-人”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标准,他认为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杂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了以人的现实生存为核心的社会物质表层结构和深层社会关系结构[13]。   马恩二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将时代理论和社会发展形态联系起来,揭示了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形态演化的规律和替代趋势[14]。
  3 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
  3.1 社会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他认为社会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15]。而在马克思与蒲鲁东的论战中,他批判否决了蒲鲁东将社会中各个环节割裂的想法,并揭示了社会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的,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基础所在,这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正式提出。
  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构成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构成骨骼,政治上层建筑好思想上层建筑构成血肉。这三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这种有机整体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幻的性质。
  3.2 从社会经济形态考察社会性质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强调,生产关系是区分时代的重要标志,社会生产关系随物质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其总和构成一个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16]。对于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有两个较为流行的观点,即“五形态理论”和“三形态理论”。
  “五形态理论”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衍生出来的,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三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中提到的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的三种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认为,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个体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特别是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必须要在群体的力量之下才能实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尽管有了社会分工,但由于当时人们的个别劳动几乎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故人对人(奴隶对奴隶主、农民对地主)仍然存在紧密的依赖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商品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人对人之间的依赖关系逐渐被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替代,这标志着巨大的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自由且全面的发展而存在一定的弊端。在马克思的预测中,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形态,将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分工、商品和货币将会消失,人类将会从根本上摆脱对物的依赖,物质和与精神生活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17]。
  3.3 从社会技术形态考察发展水平
  马克思曾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并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8]”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劳动工具。马克思认为,从事物的本性可以得出,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劳动资料或者说生产工具的发展上[19]。按照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来划分,人类社会能被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而根据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获得生活资料所用的工具,大体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20]。从产业结构角度划分,能划分为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4 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4.1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即客观存在,指事物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21]。在研究和分析社会系统的时候要求我们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坚持事物的一般规律,避免主观人为地思考问题。
  4.2 整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属性[22],整体性是指系统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协同效应。马克思常用“有机体”、“统一体”、“总体”等词语来表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思想[2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整体性实际由两种逻辑组成,一是外部逻辑,即理论形成的逻辑,包含思想演变、批判推进和实践展开三种逻辑;二是内在逻辑,即理论本身的逻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范畴和理论内涵的逻辑[24]。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个别部分简单相加所不具备的。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运用系统论、重点论和两点论一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遵循整体性研究,考察要素之间的联动关系,实现统筹兼顾,纵览全局。
  4.3 结构性原则
  结构性原则要求我們在分析和揭示事物现象时,注重分析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结构,包括分析要素间的比例、秩序等。大量事实表明,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与它们之间联系所形成的结构对事物的功能有着决定作用,社会的结构影响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实践中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优化结构可以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故应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及其内部结构的研究。
  4.4 层次性原则
  马克思社会系统思想所涉及到的另一方面就是层次性,它是指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是马克思对社会层次作出的划分方式之一[25]。在实践中要求我们探究不同层次的一般规律和特有属性,研究各个层次的差异性。
  4.5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相对于封闭性来说的,它是系统与外界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维持更新自身的结构,确保无序向有序的演化的性质。开放则有序,封闭则无序,开放是实现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26],系统开放性原则的出色应用之一就是改革开放。在新时代中我们必须树立全球视野,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恩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2]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3] 张静.论社会系统与改革的系统整体性[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3):34-37.
  [4] 张曙光 社会的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J],中州学刊 1993 (5): 47-53.
  [5] 任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系统理论及其现实诉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5):5-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第3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122.
  [7] 姜正冬.论生产力系统的形态、构成及其重心转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73-79.
  [8] 周新城.生产关系是一个有多层次内容的系统,应该全面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若干问题之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1):37-40+107.
  [9] 唐梦亭.从中国实践谈马克思主义社会大系统的划分[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70-73.
  [10] 毛加兴.马克思时代理论三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86-89.
  [11] 王艳.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关系[J].理论月刊,2015(09):21-24.
  [12]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秦宣,郭跃军.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9(01):53-59.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 秦宣,郭跃军.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9(01):53-59.
  [18] 张忠山.毛泽东《实事求是》讲话及其影响[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02):1-7.
  [19] 劉晨.浅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法制博览,2020(06):235-236.
  [20] 王俊华.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大学,2011.
  [21] 钟明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整体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6):42-44.
  [22] 王俊华.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大学,2011.
  [23] 张少锋.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感[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8(02):7-9.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兆瓦级风电机组在装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机架翻转装置为研究对象,克服传统设计工艺的不足,研发了一种操作方便、效率高、翻转过程稳定可靠的自动化翻转装置,可实现风电机组机架在装配过程中的快速稳定翻转。  关键词:风电机组;机架翻转装置;自动化翻转  1、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能源不断消耗,寻求新能源已迫在眉睫。风能作为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世界各地纷纷加大了研究扶持力度,使风力发电成
期刊
摘 要:我国很多盐碱地区建筑工程的钢筋混凝土,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下,就投入到实际使用中。不仅缩短了使用寿命,还无法保障质量与安全。当其遭受腐蚀破坏后,如果继续重新建造,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浪费大量的资源与资金。因此就需要针对盐碱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混凝土结构腐蚀破坏的原因,然后提出合理的防护措施,才能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节约更多的成本费用。  关键词:盐碱地区;混凝土;腐蚀破坏;防护  一、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很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以往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因为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缺乏,促使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能源消耗日益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合理应用绿色建筑技术,采取相应的策略优化,促使两者相互融合,推动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技术;优化  中圖
期刊
摘 要:建筑工程精细管理是对整个工程项目运行的核心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将施工目标细化分解。就建筑工程而言,施工管理内容纷繁复杂,许多工作需要同众多部门开展沟通协调、共同完成。所以,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繁杂化、系统化的工作,保障工程建设能够按时完成,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建筑工程;原则;应用
期刊
摘 要:现代GIS技术是新时期下的一种先进的测绘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GIS技术也跟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具体的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基于此,文章就GIS系统组成和功能模块以及在工程测量中现代GIS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提高我国工程测量整体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的工程建设等方面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工程测量;现代GIS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文
期刊
摘 要:深基坑支护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施工技术,在建筑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基坑支护技术主要用于加固地基和降低支护强度,通过强有力的支持,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目前,随着公众对建设项目要求的提高,该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深基坑支护技术已经成熟,不需要改进。然而,在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仍存在安全隐患和不可控因素,需要加强可控性,本文对深
期刊
摘 要: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重点内容,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电、农业灌溉、输水送水、治旱防涝以及航运事业的正常发展。水文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决定着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所以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机制是水利事业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本文分析了水文水资源的管理现状和必要性,并对水文水资源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  引言:  我国的土地面积辽阔,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储量
期刊
摘 要:施工单位需要对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相较于传统的施工方式,现浇梁板模板这项技术具有更加安全、稳定的特性,可以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本文对房建施工中现浇梁板模板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现浇梁板模板;房建施工;梁板模板  引言:  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建筑业得到了高效的发展。在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建筑材料的质量、施工技术等因素,都会对房屋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生产与运行模式都有所改变,各類电气设备得到了广泛普及应用。但在电气设备运行、使用过程中,往往受到环境、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影响,时常出现设备运行故障问题,不但在间接层面与直接层面上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增加了设备安全风险系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则从高低压配电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加以着手,深入分析配电设备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关键点。  关键词:高低压配电设备;电气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就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现场管理措施展开讨论。随着建筑工程形式的不断变化,施工技术理念和规范也发生变化,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施工现场情况复杂,施工现场管理需要侧重于完善组织机构和制度、现场材料管理、施工安全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  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情况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尤其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促使各项建筑工程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