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独生子女的意外死亡让失独家庭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对失独家庭现状进行分析,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探究社会工作介入路径,以期能为解决失独家庭心理健康疾病严重、家庭结构解体风险、物质生活保障危机、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路径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的执行,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持续高增长,为降低人口压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也随之出现一个问题,即产生了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子女一旦因为意外事故去世,并且其父母不再领养或生育其他孩子,我们便称这样的家庭为失独家庭。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7.6万独生子女死亡,这就意味着每年至少增加7.6万个失独家庭[1]。随着失独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许多相关问题逐渐显现,主要集中在失独家庭精神状态、物质生活、社会支持等方面。对此,政府也加强了对失独家庭的政策扶助,并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助人活动,能更好地为失独家庭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有许多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对此展开研究并且开展实践活动,为解决失独家庭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失独家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突出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子女是整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子女意外死亡,会给父母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失独父母普遍出现自卑的心理,还容易被他人贴上“克子”“没孩子的可怜人”等标签,这也使他们不愿与他人交流。对于不善于情感发泄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父母,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甚至出现自杀的行为倾向[2]。所以,对于失独家庭而言,失独父母的心理问题是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家庭结构解体风险
  独生子女家庭为“父亲—母亲—子女”的“倒三角”家庭结构,有着稳定的特征且家庭成员间互动关系良好,其中,子女是维系家庭稳定关系的重要纽带,承载着整个家庭的未来。即使夫妻之间感情不和,由于子女的维系,家庭结构也处于稳定的状态。但是,子女意外死亡后,家庭结构便缺失了重要的一环,给独生子女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父母因为子女的去世会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心理,情绪上出现巨大波动,并且会相互指责,使二者情感出现破裂,家庭结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严重的会导致家庭结构解体,出现离婚的情况。
  (三)物质生活保障危机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在家庭发展的初期是家庭的主要资源投入对象,承载着家庭的期望;在家庭发展的后期,子女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承担着反哺家庭、维系家庭正常发展的责任。然而,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将会导致家庭陷入经济危机,失独父母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并且,随着家庭中父母年龄的增长,劳动力下降,家庭的经济来源将无法有效保障;随着失独父母逐渐步入老龄阶段,许多老年病症出现,且无人照料,养老保障问题也亟待解决。
  在国家政策方面,虽然近些年来失独家庭的问题得到高度关注,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扶助金偏少,难以满足失独家庭的物质生活需求。相关数据显示,即使在高度发达的地区,失独家庭每月能领到的扶助金也未达到1000元[3],如江苏省自2016年起,失独家庭每人每月仅可领取700元的扶助金。此外,还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分类不明确等问题。例如,失独家庭领取的扶助金和独生子女伤残家庭领取的一样,没有细化主体和精准扶助,使得失独家庭无法得到更稳定的物质生活保障。
  (四)社会支持网络缺失
  根据相关调查,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缺失的现象。一方面,失独家庭的父母由于失去唯一的子女而产生自卑、自责的负面情绪,加之存在一些对于失独家庭的负面舆论,他们更不愿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从社会支持网络中获得的资源有限;另一方面,目前政府是失独家庭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无法满足失独家庭的多样性需求,所以急需建立更加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路径研究
  (一)宏观方面
  1.完善政策机制
  对于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采取的扶助方式要具有全方面、多层次、精准度高等特点。政策扶助要以经济扶助为主,同时注重精神关怀。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医疗、养老、物质生活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合理分配资源,给失独家庭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为了使政策有效落实,政府还需要和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合作,这样既能满足失独家庭的特殊需求,也为他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4]。
  2.整合社区资源
  首先,为了打造和谐的社区环境,社会工作者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提倡互助友爱的价值观,消除社区居民对于失独家庭的偏见,让社区居民更加关注失独家庭,为失独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形成团结友爱的社区氛围。其次,组织社区中同为失独家庭的成员成立“互助会”,便于失独家庭更好地进行情感沟通,在此过程中失独家庭成员能够实现情感的宣泄和彼此之间的劝勉。再次,多开展社区活动,让失独家庭与社区成员更好地交流,进而更好地融入社区[5]。
  3.提高社会参与度
  一方面,政府应该调动社会上各主体的积极性,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扶助失独家庭的队伍,开展相关慈善活动,链接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失独家庭的扶助项目。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简政放权,打造一个专业的扶助平台,让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扶助失独家庭,这样既可以提高服务质量,也能够使政策的落实更有保障。政府从一个大包大揽的角色转变成资源调配者,建立良性的社会参与模式,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度,让失独家庭得到更加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更好地助力其走出困境。
  (二)微观方面
  1.以人为本,立足失独家庭个体
  首先,对于失独家庭而言,最重要的是解决其成员的心理问题,因为他们的心理扶助需求远比物质扶助需求大得多。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关注失独家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对其进行评估,对于出现心理健康危机的个体采取哀伤辅导、心理慰藉等方法,帮助其宣泄情緒,走出低谷,使其回归正常的生活。其次,社会工作者还要激发失独家庭个体的潜能,让他们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估自己,挖掘所处环境中的社会资源和自身优势,并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困境。
  2.对症下药,科学选择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要依据每个失独家庭的特殊性,科学地选择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帮助失独家庭解决问题,走出困境。首先,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失独家庭个体可以采取个案工作方法进行哀伤辅导,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其次,可以组织同样为失独家庭的群体展开小组工作。在同质性的群体中,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经历,更了解彼此的需求。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工作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相互扶持,共同走出困境。再次,积极开展社区工作,充分调动社区资源。通过建立邻里互助组织、开展失独家庭慰问活动等方式,让失独家庭在社区活动中增强归属感,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怀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
  [2]倪小玲,谢聪,刘晓东,等.失独家庭人群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20(14):2211-2214,2218.
  [3]赵仲杰,郭春江.失独家庭扶助政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9(33):58-60.
  [4]姜珊,李婉.失独家庭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8):182-183.
  [5]陶文慧.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失独家庭困境研究[J].法制博览,2018(27):220-221.
其他文献
摘 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这一目标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为例,总结安吉县基层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体系建设经验,分析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促进我国社会治理发展。  关键词:基层社会矛盾;矛盾调处化解;基
期刊
摘 要: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是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居民对美好社区的向往愈加强烈,但我国在社区治理的进程中,社区中的公共精神培育往往被忽略和遗忘。本文首先从城市社区治理中公共精神的起源入手,探讨城市社区公共精神现状,然后从个人、社区组织、社会结构、传统文化等方面分析社区公共精神缺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公共精神的途
期刊
摘 要:精神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以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为主要治疗方式。在康复期,精神障碍人士出现私自减药、换药、停药等行为,此举易使疾病复发,给其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损害。个案工作介入提高精神障碍人士服药管理能力和药物依从性具有积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此,文章提出通过加强社会工作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学习、协助精神障碍人士建立良好家庭支持系统以及链接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作用等措施,提高精神
期刊
摘 要:本文先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就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然后以重庆市梁平区为例,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巩固脱贫成效、制度化建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相对贫困治理方面,提出梁平区“四转变+一统筹”衔接策略,最后就具体衔接中的注意事项一一进行阐述。  关键词:梁平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自2015年精准扶
期刊
摘 要:工伤是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意外事故,会给个体带来沉重的负担,具有突发性、危机性和损害性较强的特点。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介入理论,对工伤患者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介入过程、方法,总结成效。研究发现,在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社会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工伤患者的负面情绪,而且可以增加患者关于工伤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患者的成长与工伤维权的成功。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支持理论;工伤患者;个案  一线工人们的辛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河南省信阳市帅洼村融合社区营造理念进行乡村建设,开展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帅洼村的社区营造现状,以内生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帅洼村的资源、技术、产业、文化等内生性动力,了解其优势与不足,并尝试从多个层面激发帅洼村的内生性动力,以期推动帅洼村的振兴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社区营造;内生发展理论;内生性动力 
期刊
摘 要:网络成瘾现象危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青少年个人发展、人际交往,甚至引发犯罪,这一系列危害致使青少年社会化进程迟缓。针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社会工作拥有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实务方法,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和解决其问题。本文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对青少年所处的环境以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微观系统进行划分,根据各个系统对青少年的影响,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和原因,从多层面提出介入对策,总结社会工作介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仍有部分学生因为贫困无法安心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从国家到各高校都应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太原工业学院在实际资助工作中尽管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资助体系,但是贫困认定无法量化给基层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一困难,本文将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相对比较法”引入贫困认定工作,分析排序法、强制分配法、配对比较法的优点以及使用对象,以大大提高贫困认定效率,并为后期审查提
期刊
摘 要:村改居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异化现象。从空间实践视角来看,村改居的异化实则为空间关系的异化,其表现在村民与居住环境的生态关系中、居民之间的交际关系中、居民与象征符号的认同关系中、居民与政商之间的权力关系中。人地分离的居住环境、立体封闭的住宅设计、造成区隔的符号消费、缺失主体的项目进程共生了这种异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居住空间,打造舒适环境;制定适宜政策,满足居住需求;创建公共空间,
期刊
摘 要:本文是在医养结合理念下,将智慧健康养老模式和运用“时间银行”的储蓄式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相结合,进一步探索结合二者之优点的智慧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服务平台的建立,以及该模式运行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  关键词:医养结合;智慧互助养老;养老平台建设  基金项目:河北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 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医养结合下的智慧互助养老模式探究》(项目编号:JXC2019006)。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