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黄埔军校生忆入缅作战:跪别母亲出国打鬼子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7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过去了,96岁的尤广才老人仍会不时感到腰间隐隐作痛。面对北京晨报记者,聊起当年远征缅甸时残酷惨烈的战斗情景,他会陡然拉起上衣,露出一道长长的疤痕,“看,这就是拼刺刀时被日本人刺的!”生于1919年的尤广才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在在时代动荡的洪流中,个人的尊严,家庭的幸福,乃至国家的命运都被撕扯得粉碎,只有意志最坚强的人才能够在困境中苦熬出来。对于那段九死一生的战争经历,他觉得如果要总结的话,就是四个字:抗战不悔。
  跪别慈母黄埔求学
  尤广才1919年9月3日生于鲁南台儿庄,用他的话说,自己的一生正是社会发生暴风骤雨变化的时代。
  尤广才不满4岁,父亲和祖父就同时去世。他还依稀记得家里同时停着两口棺材,全家都在哭。“父亲死了,撇下40岁的母亲、15岁的哥哥和不懂事的我。母亲为了我没有再嫁人,一个人靠缝补衣服做零活把我养大。”
  尤广才说,1937年年底,他小学毕业后,因家中拮据,无力再升学,就在家乡峄县图书馆谋得练习生的工作。此时敌人已日益迫近,全城男女老少都越来越关心战局的发展。那时他的心里便有了定局,就是一定要把青年时光投入到抗敌救亡的战斗中。
  1938年3月,日军兵临峄县城下,尤广才跪别母亲,准备投军抗敌。离开母亲后,他一路都在抽泣,直到后来考上黄埔军校,思母之情才逐渐被繁忙的学习和训练取代。黄埔军校本来很难考,但政府为了吸收流亡青年增补抗战后备力量,降低了要求。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应抗战需要,还是被录取了。尤广才被编入战干一团三总队,而当时的战干团团长就是蒋介石。
  火线突击战友惨死
  1939年秋天,尤广才从军校毕业,被留团使用。1940年,战干一团解散,大部分军官充实到抗战前线,他被分配到54军军部特务营当中尉排长。大约一年多时间,又被调到50师150团2营5连任上尉连长。1944年4月,第50师被调赴印缅战场,尤广才受命参加了反攻缅甸作战,亲历了西保攻城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在西保战役中,战友在身边惨死的景象他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率领第1排和第2排正面攻击,第3排为预备队。为了察看敌情,我带着号兵和两个传令兵,向火线跃进,只听子弹在头顶嗖嗖地穿过。”尤广才回忆着战斗中那惊险的一幕,敌人躲在树上的狙击手发现了他,只听一声尖利的子弹破空声在耳边响起,号兵周勇在他身边倒下了。“他为我挡下了狙击手的狙杀。”尤广才叫传令兵把倒下的周勇拖到一棵树下。周勇靠在他怀里说,“我再也不能给你吹号了。”尤广才含着泪叫他的名字,可再没有回音。
  残酷的战斗还在继续。尤广才留下一个传令兵,带着另一个传令兵,继续摸爬、翻滚、跃进,不久来到顶在前沿的第1排。这时,阵地上刀光剑影,杀声震灭,战士们正与敌人拼刺刀。尤广才大喊,“周勇吹冲锋号!冲呀!”因为杀红了眼,他都忘了周勇已经牺牲了。全连在尤广才的带领下都冲上来,一阵厮杀,敌人终于抵挡不住,留下横七竖八的尸体,逃走了。
  演习重伤胜利回国
  尤广才回忆,在战争后期,部队驻扎在西保,一面休整,一面进行军事训练。在一次实弹演习中,一个士兵误触了未排除的地雷,当场死伤几个人,他也受了重伤,失去知觉。
  “第一天清醒后,才知道弹片从右胁和右下膝关节穿进。”尤广才说,当时他所住的美军野战医院都是男性医护人员,因为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拒绝中美政府派女性工作人员来印缅战场。“大概是环境太艰苦了,不适合女人。”
  “照顾我的护士是一个20多岁的美国小伙子,态度和蔼,时间长了,我们成了朋友,他主动把家人照片拿给我看,还劝我礼拜天和他一起去教堂。”尤广才说,由于医院的精心护理,一个月后他就痊愈了,重新回到战场。1945年3月30日,他所在的第50师攻占了缅甸曼德勒东北部的皎梅,与英军36师会师。攻占皎梅是中国驻印军缅甸反攻的最后一战,日军已经溃不成军。不久中国远征军将士们就凯旋班师,乘飞机同国。“在缅甸战场经历一年艰苦的战斗,给我留下了宝贵的回亿。”
  董岩据人民网整理
其他文献
前一阵子,我带了一本《李小龙传》去见邹市明。我把那本书送给他,其实是想问他问题。李小龙能得到美国人的认同,不只因为他能打,他还在华盛顿大学上过哲学课,懂得怎么把东方哲学和西式搏击结合起来——他有他的武术哲学,你有你的拳击哲学吗?  邹市明一愣。他可能没有想到,会有人问他这么不着边际的问题。他试着回答我的问题,最后却给我讲了两个故事。  一是在他还没出名的时候,有一次上台打拳,和一个南美人打。那是业
期刊
敲锣打鼓唱大戏,6月7日,西安市城西南河村比过年还热闹。原来是村里的一位老人要过百岁大寿。这位老人名叫王志恭,不仅长寿,还是一位抗战老兵。为给他过这个百岁生日,全村人都行动了起来。  王老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7岁加入国民革命军第38军,历任教导团机枪连排长、连长,参加过“西安事变”、“娘子关战役”、“中条山战役”和“韩阳狙击战”等,1946年,38军在河南巩县起义。  图为王老被儿孙们举上
期刊
别让孩子考第一  我小叫候读书差,考试都不及格。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考了一个超过60的分数,很高兴,把成绩拿回家给我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都很奇怪,我考得这么烂,爸爸为什么还笑呢?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所以后来就开始用功努力读书了。  我发现大陆家长都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了考第一
期刊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正赶写一部作品,十分紧张。可社交活动占去他不少时间。一天,他想了个绝招,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分别剃去了半边。亲朋好友再来邀请他出席某个社交活动时,他就指指自己的滑稽相,说:“你看我这个样子怎么出门呢?”
期刊
良心是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还是一种本能。——康德  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苏格拉底  无聊,对于道德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罪过半数以上都是源于对它的恐惧。——罗素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雪莱
期刊
1957年,天津市第一届曲艺杂技会演举行,当时天津曲艺界的名家张寿臣、马三立、韩德全、刘文友、侯月秋、小彩舞(骆玉笙)等都参加了会演。会后,全体相声演员合影,留下了天津相声界珍贵的一瞬间。当时参加会演的年龄最小的演员是只有12岁的王双福。  半个多世纪后,当年的小演员如今已是古稀之年,那个在曲艺杂技会演上获特等奖,并受到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等前辈悉心指导的小男孩,后来在相声、快板、太平歌词、竹板
期刊
作家常风曾说:“钱钟书这个人性格很是孩子气。”也的确如此。他每天临睡前,都要在女儿钱瑗的被窝里埋置“地雷”,即把各种玩具、镜子、梳子,甚至砚台、毛笔、扫帚、簸箕都塞进去。等女儿发出惊叫时,他就会得意的大乐。女儿临睡,必定要小心搜查一遍,把被窝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难怪女儿会说:“我和爸爸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哥哥,只配做弟弟。”  又,留学牛津时,一天中午,钱钟书一觉醒来,见杨绛睡了,就饱蘸浓
期刊
2006年10月10日,画家郭海平拖着一只黑色的拉杆箱住进了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院长带他穿过医院的走廊时,有人指着他问:“是新来的吧?”半夜里,住在顶楼的他被楼下传来的凄历的惨叫声惊醒了。“那个女人的声音,音调高亢,毫无来由,叫人毛骨悚然!”出于恐惧,他挨个打开了精神病院四楼的电灯,开了整整一夜。  这是郭海平入住精神病院的第一天。在郭海平的行李中,除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和几身换洗的衣服外,全都是绘画
期刊
林则徐有一个叫沈葆桢的外甥,自幼聪明过人,16岁就考取了秀才,接着又考取了举人,官位不断上升。仕途如意的他,渐渐有了骄傲之心。  一次,沈葆桢和朋友在月夜中饮酒,喝得十分起兴。沈葆桢渐渐有了几分醉意。他听见酒桌上的朋友奉承自己,十分得意,于是诗兴大发,借着月题写了两句诗: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此话一出,在场的朋友都脸面上不太好看,纷纷挥袖而去。因为他的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在讽刺其他官员的“无
期刊
张自忠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国在抗战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为纪念将军,北京的一条街道、一所小学以他的名字命名。70多年过去了,回顾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前后的历史细节,他率部多次痛击日寇的骄人战绩、“武官不惜死”的军人武德、尽忠爱国的牺牲精神,至今仍令人感动。  探访 地铁站立铜像 故居办小学  北京只有三处以现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即东城区的张自忠路和西城区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这三位都是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