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想国》作为政治学经典书籍,可以为我们思考政治提供全新视角。在《理想国》中,正义分为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种形式,两者同构统一。当个人灵魂的三部分与城邦的三大阶级都各司其职,秩序井然时,正义方会实现。本文客观归纳《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总结有关正义的问题。通过联系柏拉图的生活背景,了解这一思想背后的时代渊源。当人们以现代政治思维看待《理想国》中的正义,又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关键词:理想国 正义 柏拉图
一:理念论—柏拉图的思考方法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只是客观存在的理念世界的表象。经验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派生物,理念世界是经验世界的根据和原因。受制于感官经验的束缚,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经验世界的表象层面。只有智慧的哲学家才能够认识理念世界。
二:城邦—正义的寄居地
在《理想国》一书中,为解决个人能力供给有限性与生存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需要聚居在一起分工合作,在此基础上交流并建立关系,这便是城邦的起源。城邦主要有三个阶级构成:生产者、卫士、护国者。公民应只从事自己最适合的职业,充分发挥潜能以实现个体卓越。城邦的每个阶级都有专属使命,应各司其职。按照这样的社会规则运转的城邦,是支撑正义的实体背景。
三:正义—理想国的主题
1、正义之辩
Ⅰ.第一轮辩论
从事商业的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诚信,面对诚信有时对朋友无利的质疑,玻勒马霍斯对这一说法进行完善,正义是给人恰当的报答—助友害敌。这一观点也面临挑战:敌友的标准是什么?伤害是正义之人应该做的事吗?
Ⅱ.第二轮辩论
“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利益。做不正义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一般人之所以谴责不正义,不是怕做不正义的事,而是怕吃不正义的亏。不正义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仁义道德,肚子里男盗女娼。”[1]
关于“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2]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政治统治是一门技艺,和其他技艺一样,为使技艺完美,虽然统治者支配公民,但他必须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利益,作为技艺的报偿,统治者理应获取利益。但当统治者将政治作为自身谋利的工具,他就不应被称为统治者。
关于“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利益”[2]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健康一样,人们追求它,是因为其本身就是善的。不正义不利于心灵健康,不正义的城邦是好斗的,不可能实现分工合作。
从以上辩论可以发现人们是在特定语境下思考正义,关于正义的标准是相对不固定的,这要求我们要从普遍意义上探讨正义。
2、城邦与个人的正义
Ⅰ.城邦的正义
上文提出,城邦是人们分工合作的产物,由生产者、卫士、护国者三个阶级组成。公民根据才能分配职业。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专属职能,每一职能也都有需匹配的品德要求。生产者负责物质创造活动,这一阶层需要节制的美德。卫士阶级对内维护统治秩序,对外保持城邦独立。这一阶层需要勇敢的美德。对这一阶层的培养极为重要,通过体育和音乐训练,让他们对朋友友爱,对敌人勇猛;通过共产主义生活模式培养,让他们克服私利,保持对城邦的绝对忠诚。护国者承担分配公民工作,指挥城邦运作职能,这一群体需要智慧,只有哲学王能胜任。各个阶级分工明确,职能不能错位、越位。
Ⅱ.个人的正义
个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用于思考的理性需要智慧支撑,用于反思的激情需要勇敢才能付诸实践,而无止境的欲望需要节制。当激情辅助理性,理性和激情领导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协调统一时,方是健康完善的灵魂。
当个人灵魂的每一部分与城邦的每个阶级都正确行使职能,灵魂秩序和社会秩序井然,正义的城邦和个人就形成了,两者是同构统一的关系。
四:正义之我见
Ⅰ.正义的可行性与可欲性
在理想国中,正义有利于人的卓越发展,灵魂的健康。只有当哲学王统治,政治与哲学统一时,正义方有实现的可能。
Ⅱ.时代背景与后世启蒙
柏拉图出生于奴隶主贵族阶层,生活在雅典衰落时期。他推崇贤者治国,哲学与政治统一;主张根据才能分配职业。这些政治构想表达了对民主制下多数暴政、机会主义现象盛行的不满。
柏拉图对人性抱以乐观期待,注重教育对人的教化,肯定哲学王的存在,没有过多关注法规建设,当代社会否定哲学王存在,通过民主、法治进行国家治理。但其他思想如精英治国理念,对公民的德育培训手段依旧值得后世思考。
即使理想國较乌托邦,但其对美德的尊崇应被我们内化于心,这也是一个良好公民应具备的素质。即使在传统信仰崩塌,拜金主义日益喧嚣的当前,对知识、美德的敬仰也丝毫不能动摇。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张竹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一卷344C—第二卷361B。
[2]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张竹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一卷344C。
关键词:理想国 正义 柏拉图
一:理念论—柏拉图的思考方法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只是客观存在的理念世界的表象。经验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派生物,理念世界是经验世界的根据和原因。受制于感官经验的束缚,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经验世界的表象层面。只有智慧的哲学家才能够认识理念世界。
二:城邦—正义的寄居地
在《理想国》一书中,为解决个人能力供给有限性与生存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需要聚居在一起分工合作,在此基础上交流并建立关系,这便是城邦的起源。城邦主要有三个阶级构成:生产者、卫士、护国者。公民应只从事自己最适合的职业,充分发挥潜能以实现个体卓越。城邦的每个阶级都有专属使命,应各司其职。按照这样的社会规则运转的城邦,是支撑正义的实体背景。
三:正义—理想国的主题
1、正义之辩
Ⅰ.第一轮辩论
从事商业的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诚信,面对诚信有时对朋友无利的质疑,玻勒马霍斯对这一说法进行完善,正义是给人恰当的报答—助友害敌。这一观点也面临挑战:敌友的标准是什么?伤害是正义之人应该做的事吗?
Ⅱ.第二轮辩论
“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利益。做不正义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一般人之所以谴责不正义,不是怕做不正义的事,而是怕吃不正义的亏。不正义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仁义道德,肚子里男盗女娼。”[1]
关于“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2]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政治统治是一门技艺,和其他技艺一样,为使技艺完美,虽然统治者支配公民,但他必须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利益,作为技艺的报偿,统治者理应获取利益。但当统治者将政治作为自身谋利的工具,他就不应被称为统治者。
关于“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利益”[2]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健康一样,人们追求它,是因为其本身就是善的。不正义不利于心灵健康,不正义的城邦是好斗的,不可能实现分工合作。
从以上辩论可以发现人们是在特定语境下思考正义,关于正义的标准是相对不固定的,这要求我们要从普遍意义上探讨正义。
2、城邦与个人的正义
Ⅰ.城邦的正义
上文提出,城邦是人们分工合作的产物,由生产者、卫士、护国者三个阶级组成。公民根据才能分配职业。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专属职能,每一职能也都有需匹配的品德要求。生产者负责物质创造活动,这一阶层需要节制的美德。卫士阶级对内维护统治秩序,对外保持城邦独立。这一阶层需要勇敢的美德。对这一阶层的培养极为重要,通过体育和音乐训练,让他们对朋友友爱,对敌人勇猛;通过共产主义生活模式培养,让他们克服私利,保持对城邦的绝对忠诚。护国者承担分配公民工作,指挥城邦运作职能,这一群体需要智慧,只有哲学王能胜任。各个阶级分工明确,职能不能错位、越位。
Ⅱ.个人的正义
个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用于思考的理性需要智慧支撑,用于反思的激情需要勇敢才能付诸实践,而无止境的欲望需要节制。当激情辅助理性,理性和激情领导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协调统一时,方是健康完善的灵魂。
当个人灵魂的每一部分与城邦的每个阶级都正确行使职能,灵魂秩序和社会秩序井然,正义的城邦和个人就形成了,两者是同构统一的关系。
四:正义之我见
Ⅰ.正义的可行性与可欲性
在理想国中,正义有利于人的卓越发展,灵魂的健康。只有当哲学王统治,政治与哲学统一时,正义方有实现的可能。
Ⅱ.时代背景与后世启蒙
柏拉图出生于奴隶主贵族阶层,生活在雅典衰落时期。他推崇贤者治国,哲学与政治统一;主张根据才能分配职业。这些政治构想表达了对民主制下多数暴政、机会主义现象盛行的不满。
柏拉图对人性抱以乐观期待,注重教育对人的教化,肯定哲学王的存在,没有过多关注法规建设,当代社会否定哲学王存在,通过民主、法治进行国家治理。但其他思想如精英治国理念,对公民的德育培训手段依旧值得后世思考。
即使理想國较乌托邦,但其对美德的尊崇应被我们内化于心,这也是一个良好公民应具备的素质。即使在传统信仰崩塌,拜金主义日益喧嚣的当前,对知识、美德的敬仰也丝毫不能动摇。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张竹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一卷344C—第二卷361B。
[2]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张竹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一卷34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