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人才培养已远远的不能满足现今的社会需求。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更新以及探索过程中,环境设计专业一直是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伴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技术的发展,各民办高校不断探索自身的办学及优势的前提下,探索产教融合,强化专业建设,是当前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协同视域下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视域下;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引言
现阶段,民办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积极性更是不强。就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最为首要的任务便是给当地培养优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一些高校认知落后,在教育教学中一味的应用统一式手段,这样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与当地要求不符,难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为此,相关方面需要积极做出改变,在专业建设中加强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这样才能满足教育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基于地域文化背景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探究意义重大。
一、研究背景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可以邀请相关部门、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和探究。同时,还得充分考虑到行业与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并基于此进行专业课程的优化。除此之外,积极促进教学改革,引入多样化的方式,如演绎法、案例式以及慕课教学法等。通过这种方式,便能有效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为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引,使得建设能够稳定有效地进行,最终达成理想的建设效果。
(二)共享地方资源
积极宣扬与传承地方文化,并将其合理引入课堂上。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二是将其渗透进课程项目设计中;三是聘请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定期进行讲课。例如开设民间手工艺、传统村落等的研究课程,将一些地域文化元素合理引入,并且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这样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就南岭民族走廊地区来说,便增设了乡村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班,课程比较丰富,教学形式具体是网络授课、集中面授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当地乡村旅游服务业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专业发展定位模糊,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未结合地方和工科学校的实际条件,完全借鉴国内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偏重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次是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相关行业标准的参照,虽然制定了较清晰的毕业要求,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毕业目标点没有形成完全的对应关系;最后,部分师生片面追求设计方案的新颖和视觉效果,对行业标准不熟悉或不重视,标准化意识不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就需要对照行业标准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三、协同视域下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建立行业专家顾问团
建立行业顾问团是加强协同育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高校与企业互通的一个弹性机制,既可以保证教育教学、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同时又促进学生对职业能力及职业规划的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做法上,一是建立行业专家库,邀请战略企业家、专家等担任教授或讲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课程和专题讲座,传授实战经验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拓展知识,用更为广阔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或在企业实战中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二是通过校企平台,产学研项目构建,定期邀请产学研项目专家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及信息指导,既能保证项目的运营实施,实现对学生学习路径的指导,以形成一门课乃至一门学科的知识地图,辅助学生更好地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成果的质量,同时借助于产学研项目,也可以让学生掌握岗位任务所需的知识点和能力,更符合未来行业发展;三是建立校企导师制,除了为学生配备高校的专业导师以外,还可以积极邀请合作单位的专家担当学生的导师,在专业知识、实战能力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参与企业项目或专业赛事,使学生能够在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提高;四是开展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展广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课题,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来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找准专业定位,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专业优势和生源特点,持续关注学生就业去向和市场需求趋势,结合由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估机构提供的历年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反馈意见,精准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其次,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的质量要求,强调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双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明确课程内容体系中每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使之与毕業要求形成清晰的对应关系,并将行业标准有侧重、有选择地对接到教学内容体系,规范装饰工程中的技术理论和制图理论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
(三)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专业建设中,需要综合性的考量,并且不断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引入一些全新的载体。以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为例,高校方面可以将本地的工作坊等合理利用起来,加强与其合作,聘请企业优秀员工全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中,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这样,便能很好解决校内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建立研究所与研究振兴,注重高素质、高能力设计工程师的培养,探索产学研相融合的全新模式,之后根据自身实际合理贯彻,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提供助力。
(四)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确保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紧跟产业技术创新步伐,紧跟市场发展新模式,必须让教师先做到“理实结合”、“知行合一”,成为上得了讲堂、下得了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我校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水平。一方面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超过10%的专业教师每年进企业、进工地,进行为期两个月“专业落地”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另一方面,又结合专业建设,聘请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行业专门人才、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者为兼职教师,进入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双向流通,提升了教师素质,完善了师资结构,“双师”型教师比达到50%以上。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了解和学习行业标准,将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体系有机结合,是地方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实现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强调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盲目借鉴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找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定位,摸索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设计成果的客观评价,使设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1]魏瑛.协同视域下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风,2019(26):39-41.
[2]谢雪甜.论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三方高效联动协同育人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9(14):207-208.
[3]张雯靖.协同创新视域下民办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导师制工作室构建[J].艺术品鉴,2019(12):84-85.
[4]彭锦.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8.
[5]吴安新.民办高校政府干预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
关键词:协同视域下;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引言
现阶段,民办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积极性更是不强。就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最为首要的任务便是给当地培养优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一些高校认知落后,在教育教学中一味的应用统一式手段,这样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与当地要求不符,难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为此,相关方面需要积极做出改变,在专业建设中加强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这样才能满足教育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基于地域文化背景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探究意义重大。
一、研究背景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可以邀请相关部门、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和探究。同时,还得充分考虑到行业与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并基于此进行专业课程的优化。除此之外,积极促进教学改革,引入多样化的方式,如演绎法、案例式以及慕课教学法等。通过这种方式,便能有效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为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引,使得建设能够稳定有效地进行,最终达成理想的建设效果。
(二)共享地方资源
积极宣扬与传承地方文化,并将其合理引入课堂上。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二是将其渗透进课程项目设计中;三是聘请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定期进行讲课。例如开设民间手工艺、传统村落等的研究课程,将一些地域文化元素合理引入,并且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这样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就南岭民族走廊地区来说,便增设了乡村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班,课程比较丰富,教学形式具体是网络授课、集中面授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当地乡村旅游服务业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专业发展定位模糊,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未结合地方和工科学校的实际条件,完全借鉴国内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偏重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次是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相关行业标准的参照,虽然制定了较清晰的毕业要求,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毕业目标点没有形成完全的对应关系;最后,部分师生片面追求设计方案的新颖和视觉效果,对行业标准不熟悉或不重视,标准化意识不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就需要对照行业标准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三、协同视域下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建立行业专家顾问团
建立行业顾问团是加强协同育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高校与企业互通的一个弹性机制,既可以保证教育教学、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同时又促进学生对职业能力及职业规划的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做法上,一是建立行业专家库,邀请战略企业家、专家等担任教授或讲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课程和专题讲座,传授实战经验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拓展知识,用更为广阔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或在企业实战中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二是通过校企平台,产学研项目构建,定期邀请产学研项目专家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及信息指导,既能保证项目的运营实施,实现对学生学习路径的指导,以形成一门课乃至一门学科的知识地图,辅助学生更好地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成果的质量,同时借助于产学研项目,也可以让学生掌握岗位任务所需的知识点和能力,更符合未来行业发展;三是建立校企导师制,除了为学生配备高校的专业导师以外,还可以积极邀请合作单位的专家担当学生的导师,在专业知识、实战能力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参与企业项目或专业赛事,使学生能够在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提高;四是开展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展广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课题,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来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找准专业定位,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专业优势和生源特点,持续关注学生就业去向和市场需求趋势,结合由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估机构提供的历年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反馈意见,精准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其次,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的质量要求,强调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双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明确课程内容体系中每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使之与毕業要求形成清晰的对应关系,并将行业标准有侧重、有选择地对接到教学内容体系,规范装饰工程中的技术理论和制图理论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
(三)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专业建设中,需要综合性的考量,并且不断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引入一些全新的载体。以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为例,高校方面可以将本地的工作坊等合理利用起来,加强与其合作,聘请企业优秀员工全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中,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这样,便能很好解决校内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建立研究所与研究振兴,注重高素质、高能力设计工程师的培养,探索产学研相融合的全新模式,之后根据自身实际合理贯彻,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提供助力。
(四)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确保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紧跟产业技术创新步伐,紧跟市场发展新模式,必须让教师先做到“理实结合”、“知行合一”,成为上得了讲堂、下得了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我校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水平。一方面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超过10%的专业教师每年进企业、进工地,进行为期两个月“专业落地”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另一方面,又结合专业建设,聘请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行业专门人才、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者为兼职教师,进入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双向流通,提升了教师素质,完善了师资结构,“双师”型教师比达到50%以上。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了解和学习行业标准,将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体系有机结合,是地方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实现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强调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盲目借鉴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找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定位,摸索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设计成果的客观评价,使设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1]魏瑛.协同视域下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风,2019(26):39-41.
[2]谢雪甜.论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三方高效联动协同育人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9(14):207-208.
[3]张雯靖.协同创新视域下民办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导师制工作室构建[J].艺术品鉴,2019(12):84-85.
[4]彭锦.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8.
[5]吴安新.民办高校政府干预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