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以及创客教育的火速发展,各地科技馆纷纷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探索适合本馆自身特色的展览模式。本文主要以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现行的“创客+展览”模式为例,通过分析目前科技馆展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简析创客教育对丰富科技场馆展览教育及作品展览对弘扬创客精神的相互作用,并以此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当前科技馆行业在展览教育方面提供一些经验。
科技馆作为未成年人校外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科普展览教育来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科技馆经常会通过展品展览的形式和自身资源向公众展开非正规化的科学教育活动,这对人们的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机器人教育培训、开源软硬件等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原本的素质教育要求已不足以满足社会对新型全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客教育也就迅速地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人创新,全民创造”这样一个创新大潮给科技馆行业带来了新挑战和机遇。为此,本文主要以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东莞科技馆)现行的“创客+展览”模式为例,通过分析目前科技馆展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简析创客教育对丰富科技场馆展览教育及展览对弘扬创客精神的相互作用。
科技场馆展览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地科技场馆也在不断地紧跟时代改进展览方式和开发各类的展教活动,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展品更新速度较慢。展品和展项是科技馆的灵魂,是科技馆展览系统的主要载体。但是由于展品更新的费用需要经过各类审批和流程,效率低下,且对部分高科技展品的更新费用过高,因此大多数科技馆的更新速度仍难以及时跟进,这就使得参观者对科技馆失去了新鲜感。
2)展品研发能力较弱。目前,不少科技馆的展品缺乏科学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大部分展品依赖于于生产厂家,而厂家提供的产品却往往滞后于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二是由于科技馆展教人员居多数,而真正处在研发一线的人员却极其紧缺,大多都是负责维修工作,而非真正的专业研究人员。
3)展览内容单一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多数科技馆也在与时俱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展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多样化的展教活动确实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参与。但展教活动的开展成果并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有些活动只注重了当期参与人员的过程,并没有将其产生的成果发挥后续的展览作用,浪费了部分资源。是否可以将这些活动产生的资源进行优化,制成灵活有趣的展品来迎合大众的需求在目前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深讨的问题。
“创客+展览”的案例分析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人人创新,全民创造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是否可以集合众人的力量一起来设计展品呢?2014年美国地平线报告就确切地指出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美国高校的青少年逐渐从知识的消费转变为对知识的创造,这一环节的转变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客教育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它使得青少年能够自主发明一些学科外范畴的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它是指能够将新型的创意转换成现实,且愿意分享出去的这样一批人群。基于此,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结合馆内的创客教育,开设了“创客+展览”的科普展览活动,通过展览的方式将参与者的创意散播开来,同时也通过创客的主题丰富馆内的展览形式。展览形式主要分为3种类型。
第一,在学校开设创客展览。
目前,广东省粤西、粤东、粤北地区经济条件不及珠三角地区,其相应的教育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因此,公民的创新意识和整体科学素质比较薄弱。科技馆作为科技教育的公共平台,更应该将时代前沿的相关科技知识带入偏远地区,惠及更多的民众。
为了更好地普及创客文化,科技馆此次活动采取先培训后展览的方式。创客培训内容首先是熟悉积木式的编程软件Scratch的基本功能,学习基本编程理念和锻炼编程思维;其次是学习各类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合生活实际布置编程任务,让学生可以从身边的问题及需求出发,思考设计实用有意义的作品;最后则是围绕主题进行大作品创意设计,这里主要是让学员在完成创意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互相交流,互相成长。培训完成后,学生的作品则作为展品供全校师生参观体验。在与参与者互动过程中,学生则化身为解说员,每一个团队为参观的观众各自介绍自己的作品的功能及意义。事实上,我们可以将学生完成的作品当作户外展览的展品,而学生则是讲解员,这是实际上是一种创新的移动展品展览,他不局限于批量生产特定科学原理的科技馆展品,而是富含了学生想象力的新型展品,对弘扬创客精神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这种“创客+展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偏远地区创客教育的问题,也给科技馆的展览教育开拓了新的方式,以当地学生的作品及创新思維方式为主来带领大众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觉得原来自己的孩子也是可以进行发明创造的,增加当地民众的自信心,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具有极其大促进作用。
第二,在本馆开设优秀学生创客作品展览。
以创客为主题的新闻在当今依旧是非常火热的,在全民创新的大背景下,学校方面也在大力推广创客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技馆可以利用这一点开设相关的临展来吸引游客。目前,东莞科技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省内多个地区开设创客教育培训,汇集了许许多多有趣的、实用的、新颖的创客作品。那应该如何发挥这些作品的后续作用呢?当然,目前已经有部分学校带领学生改进作品用于参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毕竟这只是少数人的参与,大多数优秀作品还是被遗忘了。那对于这些花费了学生大量心思的作品但却没用于比赛的作品就可以采取另外的方式来发挥作用。
基于此,该馆集合学生优秀的创客作品,在馆内进行展览,并邀请部分优秀作品的设计学员前来开展路演活动,为大众介绍。众人拾柴火焰高,集整体的智慧一起设计展览作品的方式确实也受到了游客好评,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科技场馆创客培训教育的品牌地位,吸引游客积极参加馆内教育活动。 第三,将学生创客作品转化为馆内常设展品供游客体验。
目前,大多数科技馆自身的展品研发项目存在不少问题,难以及时跟上大众的需求,因此急需寻找另一种方式来补充这种需求,对学生作品进行转化便是其中一种方式。东莞科技馆对较为优秀的创客作品进行筛选,选取出具有展品开发潜能的作品进行改进。目前,现已成功转化的展品共有五件,分别是能辨别音量大小的LED灯、能辨别白天黑夜的光敏灯、智能风扇、人体红外泡泡机、身高测距仪。这些展品内置了相应的传感器,充分体现了物联网科技知识,同时,在学生编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让展品性能更加稳定。在宣传方面,展品的主要设计理念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的在学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不改变设计的初衷,充分展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作品的转化一方面震撼了参观的游客,有助于保持展览教育的新鲜感,另一方面也给科技场馆展品研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减缓展品研发压力。
第四,基于现有展品开展创客活动,丰富现有展品展示形式。
“创客+展览”的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创客教育与科技馆展览需求的融合,但是创客并不局限于以上电子类作品设计,它也可以包含陶泥作品、木质作品以及生活中的废料制成的作品等等。科技场馆可以基于现有展品,开发创客活动,从而衍生出新一批的展览作品。就如山东省科技馆,其科学与艺术展厅内就有一个关于鞋子的作品,通过某一特定主题如“火星上的鞋子”,提供种类多样的材料,如:丢弃的布料、吸管、绳子、筷子等等,组织亲子家庭分组进行鞋子设计和现场动手制作,通过一定的方式完成科普教育后,可以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展示架上转为常设展品,并且每批活动更新一次作品,增加了观众对科技馆的新鲜感,确保了活动的可持续性。
创客教育与科技馆展览需求融合的发展策略
随着科技馆创客教育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创客教育与科技馆展览需求也逐渐融合起来。但这种自然融合的速度非常缓慢,科技馆需要采取措施提供动力,促进融合,才能紧跟时代潮流。
1)培养优质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推进创客与展览的融合。科技馆面对的社会群体种类繁多,受众的种族、受教育程度、参观目的、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对此类观众开展创客活动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科技馆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增强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能力,只有师资队伍强大起来,才能够得心应手开展各类创客活动,才得以开发出适合大众的创客内容。
2)多与各地学校、社区交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由此开展的创客活动结出的果实也是不同的。对科技馆而言,通过收集各地创客学员的创意,并通过展览的方式展示给更多的人看,有助于宣传地方特色以及弘扬创客精神。而对当地受众来说,更多的交流与展览可以帮助当地打开世界,与世界接轨,从而不至于落后太多。
3)与当地教育部门沟通合作,联合发展。科技馆除了为各位学校带去创客教育和展览外,还需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与当地的教育部门进行沟通,例如是否可以联合举办创客竞技比赛、创意设计比赛等等,为当地培训的学员创造表现的机会,提供展示的平台。
4)与媒体多交流,多报道。科技馆创客活动与展览的融合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值得各地科技馆参考和学习,通过媒体报道,一方面可以为后者提供一些思路,互相学习与改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弘扬创客精神,让更多不能亲临现场的伙伴们感受创客的氛围,勇于创新。
5)丰富创客活动类型,促进展览内容多样化。例如:创客教育贯穿着“STEAM”教育理念,由此产生的作品就更具展览的必要性了,学员还可以通过对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来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但创客不仅局限于电子领域,还可以根据馆内现有展品来研发更多的活动,如前面所提及的根据制鞋展品,开展让全民共同运用多种材料制作一双能够在火星上行走的鞋子,然后将其一期期地展示出来。此外,也可以通过大众投票的方式,让展示的作品活起来,由观众选出最优作品作为擂主,予以嘉奖鼓励等等方式。
结论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信息内容的多样化,公众对科学的需求从传统自上而下的灌输逐渐转变为参与型的学习。“创客+展览”的形式很好地满足的观众的需求,参与者可以在互相的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探索,实现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展览的方式分享给参观的游客,真正的成為一名弘扬创客精神的小创客。同时,对于科技场馆而言,以创客为主题的展览教育新颖而有趣,不但丰富了馆内的科普展览形式,也为全民提供了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科学平台。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人来科技馆实现他们的创意,而对于观众的优秀创意,如何通过更有趣的方式展览给更多的人看,也是目前需要不断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唐剑波,李沫,赵荃.科技馆展厅内的创客教育尝试[C]//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15.
[2]范义娜.科技馆展教模式的探讨[C]//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15.
[3]张娜.融合与创新——创客文化与科技馆发展刍议[J].未来与发展,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科普创新发展领域项目(项目编号:2017A070708001)。
(作者简介:黄聪俐,谢健君,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
科技馆作为未成年人校外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科普展览教育来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科技馆经常会通过展品展览的形式和自身资源向公众展开非正规化的科学教育活动,这对人们的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机器人教育培训、开源软硬件等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原本的素质教育要求已不足以满足社会对新型全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客教育也就迅速地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人创新,全民创造”这样一个创新大潮给科技馆行业带来了新挑战和机遇。为此,本文主要以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东莞科技馆)现行的“创客+展览”模式为例,通过分析目前科技馆展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简析创客教育对丰富科技场馆展览教育及展览对弘扬创客精神的相互作用。
科技场馆展览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地科技场馆也在不断地紧跟时代改进展览方式和开发各类的展教活动,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展品更新速度较慢。展品和展项是科技馆的灵魂,是科技馆展览系统的主要载体。但是由于展品更新的费用需要经过各类审批和流程,效率低下,且对部分高科技展品的更新费用过高,因此大多数科技馆的更新速度仍难以及时跟进,这就使得参观者对科技馆失去了新鲜感。
2)展品研发能力较弱。目前,不少科技馆的展品缺乏科学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大部分展品依赖于于生产厂家,而厂家提供的产品却往往滞后于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二是由于科技馆展教人员居多数,而真正处在研发一线的人员却极其紧缺,大多都是负责维修工作,而非真正的专业研究人员。
3)展览内容单一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多数科技馆也在与时俱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展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多样化的展教活动确实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参与。但展教活动的开展成果并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有些活动只注重了当期参与人员的过程,并没有将其产生的成果发挥后续的展览作用,浪费了部分资源。是否可以将这些活动产生的资源进行优化,制成灵活有趣的展品来迎合大众的需求在目前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深讨的问题。
“创客+展览”的案例分析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人人创新,全民创造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是否可以集合众人的力量一起来设计展品呢?2014年美国地平线报告就确切地指出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美国高校的青少年逐渐从知识的消费转变为对知识的创造,这一环节的转变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客教育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它使得青少年能够自主发明一些学科外范畴的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它是指能够将新型的创意转换成现实,且愿意分享出去的这样一批人群。基于此,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结合馆内的创客教育,开设了“创客+展览”的科普展览活动,通过展览的方式将参与者的创意散播开来,同时也通过创客的主题丰富馆内的展览形式。展览形式主要分为3种类型。
第一,在学校开设创客展览。
目前,广东省粤西、粤东、粤北地区经济条件不及珠三角地区,其相应的教育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因此,公民的创新意识和整体科学素质比较薄弱。科技馆作为科技教育的公共平台,更应该将时代前沿的相关科技知识带入偏远地区,惠及更多的民众。
为了更好地普及创客文化,科技馆此次活动采取先培训后展览的方式。创客培训内容首先是熟悉积木式的编程软件Scratch的基本功能,学习基本编程理念和锻炼编程思维;其次是学习各类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合生活实际布置编程任务,让学生可以从身边的问题及需求出发,思考设计实用有意义的作品;最后则是围绕主题进行大作品创意设计,这里主要是让学员在完成创意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互相交流,互相成长。培训完成后,学生的作品则作为展品供全校师生参观体验。在与参与者互动过程中,学生则化身为解说员,每一个团队为参观的观众各自介绍自己的作品的功能及意义。事实上,我们可以将学生完成的作品当作户外展览的展品,而学生则是讲解员,这是实际上是一种创新的移动展品展览,他不局限于批量生产特定科学原理的科技馆展品,而是富含了学生想象力的新型展品,对弘扬创客精神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这种“创客+展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偏远地区创客教育的问题,也给科技馆的展览教育开拓了新的方式,以当地学生的作品及创新思維方式为主来带领大众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觉得原来自己的孩子也是可以进行发明创造的,增加当地民众的自信心,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具有极其大促进作用。
第二,在本馆开设优秀学生创客作品展览。
以创客为主题的新闻在当今依旧是非常火热的,在全民创新的大背景下,学校方面也在大力推广创客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技馆可以利用这一点开设相关的临展来吸引游客。目前,东莞科技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省内多个地区开设创客教育培训,汇集了许许多多有趣的、实用的、新颖的创客作品。那应该如何发挥这些作品的后续作用呢?当然,目前已经有部分学校带领学生改进作品用于参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毕竟这只是少数人的参与,大多数优秀作品还是被遗忘了。那对于这些花费了学生大量心思的作品但却没用于比赛的作品就可以采取另外的方式来发挥作用。
基于此,该馆集合学生优秀的创客作品,在馆内进行展览,并邀请部分优秀作品的设计学员前来开展路演活动,为大众介绍。众人拾柴火焰高,集整体的智慧一起设计展览作品的方式确实也受到了游客好评,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科技场馆创客培训教育的品牌地位,吸引游客积极参加馆内教育活动。 第三,将学生创客作品转化为馆内常设展品供游客体验。
目前,大多数科技馆自身的展品研发项目存在不少问题,难以及时跟上大众的需求,因此急需寻找另一种方式来补充这种需求,对学生作品进行转化便是其中一种方式。东莞科技馆对较为优秀的创客作品进行筛选,选取出具有展品开发潜能的作品进行改进。目前,现已成功转化的展品共有五件,分别是能辨别音量大小的LED灯、能辨别白天黑夜的光敏灯、智能风扇、人体红外泡泡机、身高测距仪。这些展品内置了相应的传感器,充分体现了物联网科技知识,同时,在学生编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让展品性能更加稳定。在宣传方面,展品的主要设计理念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的在学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不改变设计的初衷,充分展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作品的转化一方面震撼了参观的游客,有助于保持展览教育的新鲜感,另一方面也给科技场馆展品研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减缓展品研发压力。
第四,基于现有展品开展创客活动,丰富现有展品展示形式。
“创客+展览”的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创客教育与科技馆展览需求的融合,但是创客并不局限于以上电子类作品设计,它也可以包含陶泥作品、木质作品以及生活中的废料制成的作品等等。科技场馆可以基于现有展品,开发创客活动,从而衍生出新一批的展览作品。就如山东省科技馆,其科学与艺术展厅内就有一个关于鞋子的作品,通过某一特定主题如“火星上的鞋子”,提供种类多样的材料,如:丢弃的布料、吸管、绳子、筷子等等,组织亲子家庭分组进行鞋子设计和现场动手制作,通过一定的方式完成科普教育后,可以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展示架上转为常设展品,并且每批活动更新一次作品,增加了观众对科技馆的新鲜感,确保了活动的可持续性。
创客教育与科技馆展览需求融合的发展策略
随着科技馆创客教育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创客教育与科技馆展览需求也逐渐融合起来。但这种自然融合的速度非常缓慢,科技馆需要采取措施提供动力,促进融合,才能紧跟时代潮流。
1)培养优质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推进创客与展览的融合。科技馆面对的社会群体种类繁多,受众的种族、受教育程度、参观目的、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对此类观众开展创客活动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科技馆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增强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能力,只有师资队伍强大起来,才能够得心应手开展各类创客活动,才得以开发出适合大众的创客内容。
2)多与各地学校、社区交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由此开展的创客活动结出的果实也是不同的。对科技馆而言,通过收集各地创客学员的创意,并通过展览的方式展示给更多的人看,有助于宣传地方特色以及弘扬创客精神。而对当地受众来说,更多的交流与展览可以帮助当地打开世界,与世界接轨,从而不至于落后太多。
3)与当地教育部门沟通合作,联合发展。科技馆除了为各位学校带去创客教育和展览外,还需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与当地的教育部门进行沟通,例如是否可以联合举办创客竞技比赛、创意设计比赛等等,为当地培训的学员创造表现的机会,提供展示的平台。
4)与媒体多交流,多报道。科技馆创客活动与展览的融合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值得各地科技馆参考和学习,通过媒体报道,一方面可以为后者提供一些思路,互相学习与改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弘扬创客精神,让更多不能亲临现场的伙伴们感受创客的氛围,勇于创新。
5)丰富创客活动类型,促进展览内容多样化。例如:创客教育贯穿着“STEAM”教育理念,由此产生的作品就更具展览的必要性了,学员还可以通过对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来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但创客不仅局限于电子领域,还可以根据馆内现有展品来研发更多的活动,如前面所提及的根据制鞋展品,开展让全民共同运用多种材料制作一双能够在火星上行走的鞋子,然后将其一期期地展示出来。此外,也可以通过大众投票的方式,让展示的作品活起来,由观众选出最优作品作为擂主,予以嘉奖鼓励等等方式。
结论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信息内容的多样化,公众对科学的需求从传统自上而下的灌输逐渐转变为参与型的学习。“创客+展览”的形式很好地满足的观众的需求,参与者可以在互相的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探索,实现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展览的方式分享给参观的游客,真正的成為一名弘扬创客精神的小创客。同时,对于科技场馆而言,以创客为主题的展览教育新颖而有趣,不但丰富了馆内的科普展览形式,也为全民提供了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科学平台。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人来科技馆实现他们的创意,而对于观众的优秀创意,如何通过更有趣的方式展览给更多的人看,也是目前需要不断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唐剑波,李沫,赵荃.科技馆展厅内的创客教育尝试[C]//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15.
[2]范义娜.科技馆展教模式的探讨[C]//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15.
[3]张娜.融合与创新——创客文化与科技馆发展刍议[J].未来与发展,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科普创新发展领域项目(项目编号:2017A070708001)。
(作者简介:黄聪俐,谢健君,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