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子翻译“三步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uj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文言文,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翻译所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为了保证试题的区分度和阅卷标准的统一度,命题人往往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让考生翻译,并将其作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一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从历年高考的作答情况看,为数不少的考生容易出现并且易造成失分的错误主要有三种:一是脱离语境,误译词语;二是以今测古,替代不当;三是粗释大意,遗漏要点。为此,考生必须将上述内容列为复习重点,注意字词和句子的关系,并加以重点强化和灵活把握。不擅翻译的学生更应该把“取法于课内,巩固积累于课外”作为备考的基本原则,因为这是考生准确翻译句子的必备条件。
  翻译句子题要坚持“三步走”:读—译—验。
  一、读——联想所学,通读全文
  首先,要读懂读通,能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其次,要正确理解句子之间、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要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一)阅读时要注意句子的停断。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能读作“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要留意句中的专用名词,细心体会。
  如称谓、地名、国名、典章制度等,不要错读导致误解。
  (三)要注意古今异义现象,勿将两个单音词误作一双音节词理解。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其/实汉贼也”等。
  (四)要体会古今语言的语法差别。
  特别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如倒装句、被动句及使动、意动用法等。
  平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字词,要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查阅工具书时,要注意词的义项选择。
  二、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要考虑采分点的问题,就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样,原文字字有落实,译文字字有根据,得分必高。
  (一)直译。
  1.直译的原则: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尽量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和原文一致。
  2.直译的方法:“对、留、换、删、补、调”。
  (1)“对”,字字落实。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把文言句翻译成现代白话句,尽量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2013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卷Ⅰ《马文升传》),可译为“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对译时多选用与文言实词相对应的、有共同语素的双音节词。
  (2)“补”,补足成分。我们要翻译的句子会有此处省略N字的情况,必须增补省略句中被省略、而今天又不应省略的部分。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可译为“(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3)“换”,以白换文。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替换原文词句。主要是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例如:“(卢)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杜慧度传》)中的“造、乃、食”就不便对译,就用替换法译为“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4)“留”,保留名号。就是要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某些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
  (5)“删”,省去不译。对于在句子中只起协调音节作用的词语(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词等),和只有语法功能而无实际含义的词语(如结构助词、某些连词等),在翻译时就应删去。另外,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应在翻译时删掉。
  (6)“调”,调顺语序。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务必调整,如“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2010年全国卷一)中,“胁王以危言”是倒装句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这句应译为“拿吓人的话威胁梁王”。再有,古人一句两断的句子需要调整语序。如“馆陶众庶,合境悲泣”(2009年全国卷一),应翻译为“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
  (二)意译。
  如果语句难以直译,就遵循原文的意思予以意译。但仍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需要意译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1.处理某些词语的词典意义或典故意义,要意译。当词语的词典意义和这个词的语境意义有相当距离时,就不能用词典意义简单替换,而应该意译。例如“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就需要意译为“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2.处理一些修辞格,一般要意译。例如:“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2010年全国卷一)中的“爝火余烬”、“与日月争明”是比喻,翻译时就要意译为“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
  3.处理一些特殊句子,要用意译。例如:“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论积贮疏》)把“汉之为汉”译为“汉朝成为汉朝”或“汉朝建立汉朝”都讲不通,如果意译为“汉朝建立政权以来”就通顺了。
  三、验——“信”与“达”
  译文要准确、通顺,就要讲究规范,符合“信、达、雅”的前两个标准。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具体来说,翻译句子应对关键词语提出较高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统计近几年的考题,关键词语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二是有词类活用的词语,三是表现句间关系的虚词,四是复音词。例如,2013年高考安徽卷的翻译句子题考查了古今异义词“中国”,新课标卷Ⅰ考查了复音词“耆硕”、“颦蹙”。由此可见,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必须带回文本,联系语境。
  以上所讲的翻译技巧,来源于也应用于平时复习中,否则,什么妙招都是浮云。如果学生坚持“取法于课内,巩固积累于课外”的备考原则,考试时就必能做好文言文翻译题。
其他文献
摘 要: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和谐、民主,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使学生爱上语文,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想学语文,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想要的课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趣 改变观念 主动参与  教师应改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学的主宰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教学宗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
摘 要: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文章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对话 情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摘 要: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打造多彩灵动的语文课堂,回归语文本真的课堂,以及呼唤个性张扬的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范读。教师怎样恰当运用范读呢?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阐述看法,和同行一起探讨。  关键词: 范读 中职语文教学 作用  一、教师范读,以情感染学生  范读就是教师用心用情把课文读通、读懂、读顺。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传情达意,师生相互协作,共同表达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