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贯穿在中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兴趣培养 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和創造的动力之源,学生如果对所学科目有兴趣,就会更加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科的兴趣入手。教师应组织好课内、课外的历史学科活动,营造“兴趣氛围”。要使一个班、一个学校形成学历史、通古今、明道理的氛围。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功夫也极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力争每一堂课准备一个相关历史小故事、小知识竞赛、历史谜语竞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每学期组织二至三次校级历史学科活动如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手抄报评比、历史辩论会等活动,以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潮。通过这些课堂内外的历史学科活动,学生学习历史变得有劲头了,觉得不枯燥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也达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同时又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学生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往往是以对教师的信任为基础的。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育方法好的教师是敬佩的,对他所教的学科也容易产生兴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而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地进行。反之,若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学生则会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厌倦的心理。首先教师要微笑以待。一个时常面带笑容的教师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使学生感到亲切、亲近,愿意接近、愿意沟通。教师的微笑不仅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得知识,接受知识。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内容,并且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倾诉,教师才能较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学生启迪和疏导。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
历史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某种原因和各方的影响,在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主轻辅”的不良现象。根据我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和观察,这些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对学习历史虽有兴趣,却浅尝辄止,不求深入;有的只对听历史故事有兴趣,对一般历史知识则不感兴趣;有的只关心考试分数的高低;还有个别学生虽屡经诱导,但仍不能引起重视。诸如此类的种种现状,需要教师根据这种差异,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喻之以理,有的放矢,寻求脱俗的办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使之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发生根本改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标》提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模式。其中最根本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何谓“自主学习”呢?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让学生“能学”、“会学”;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互动式、沟通式和交流式的学习,让学生做到“想学”和“坚持学”。譬如,在课的开始,通过讲故事、表演、运用多媒体、学生讨论、比赛、鼓励等多种方式引入课堂,学生在一种高昂的热情中进入一节课的学习,肯定是想学、能学。在上课的过程中指导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解题的方法,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诱导学习、小组互动合作质疑释疑等策略,指导学生做到会学。而要让学生做到“坚持学”更是我们老师也要坚持的目标。在这方面,可以利用学生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促成学生自律学习。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之后产生的成就感会激励自己继续坚持不懈的学习,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感。同时,结合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让学生明白自己担负有一种责任——为祖国强大、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通过这种责任感来约束、激励自己继续学习。
五、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
依据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发展,基本素质有所提高,学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了解、熟悉自己的学生,不仅要深知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基础,而且要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等,然后据此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备课。如在问题的设计上,哪些问题的难度高,适合成绩优秀的同学回答;哪些问题中等难度,适合中等生回答;哪些问题必须降低难度并且需要适合学困生解答等,这样才不至于难度太低使优秀学生感到“吃不饱”,甚至绰绰有余;难度太高使学困生一问三不知,既耽搁了课堂时间,又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在问题的安排及提问的方法上,应考虑哪些问题安排在前面比较好,比如提问学困生前,可以把对这一问题有启发的另一问题放在前面提问中等生,以便于启发学困生,让学困生能够顺利解答,使学困生增强自信心。
总之,要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探索和创造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能在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兴趣培养 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和創造的动力之源,学生如果对所学科目有兴趣,就会更加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科的兴趣入手。教师应组织好课内、课外的历史学科活动,营造“兴趣氛围”。要使一个班、一个学校形成学历史、通古今、明道理的氛围。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功夫也极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力争每一堂课准备一个相关历史小故事、小知识竞赛、历史谜语竞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每学期组织二至三次校级历史学科活动如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手抄报评比、历史辩论会等活动,以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潮。通过这些课堂内外的历史学科活动,学生学习历史变得有劲头了,觉得不枯燥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也达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同时又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学生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往往是以对教师的信任为基础的。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育方法好的教师是敬佩的,对他所教的学科也容易产生兴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而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地进行。反之,若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学生则会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厌倦的心理。首先教师要微笑以待。一个时常面带笑容的教师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使学生感到亲切、亲近,愿意接近、愿意沟通。教师的微笑不仅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得知识,接受知识。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内容,并且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倾诉,教师才能较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学生启迪和疏导。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
历史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某种原因和各方的影响,在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主轻辅”的不良现象。根据我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和观察,这些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对学习历史虽有兴趣,却浅尝辄止,不求深入;有的只对听历史故事有兴趣,对一般历史知识则不感兴趣;有的只关心考试分数的高低;还有个别学生虽屡经诱导,但仍不能引起重视。诸如此类的种种现状,需要教师根据这种差异,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喻之以理,有的放矢,寻求脱俗的办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使之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发生根本改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标》提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模式。其中最根本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何谓“自主学习”呢?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让学生“能学”、“会学”;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互动式、沟通式和交流式的学习,让学生做到“想学”和“坚持学”。譬如,在课的开始,通过讲故事、表演、运用多媒体、学生讨论、比赛、鼓励等多种方式引入课堂,学生在一种高昂的热情中进入一节课的学习,肯定是想学、能学。在上课的过程中指导读书的方法、思考的方法、解题的方法,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诱导学习、小组互动合作质疑释疑等策略,指导学生做到会学。而要让学生做到“坚持学”更是我们老师也要坚持的目标。在这方面,可以利用学生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促成学生自律学习。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之后产生的成就感会激励自己继续坚持不懈的学习,以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感。同时,结合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让学生明白自己担负有一种责任——为祖国强大、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通过这种责任感来约束、激励自己继续学习。
五、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
依据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发展,基本素质有所提高,学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了解、熟悉自己的学生,不仅要深知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基础,而且要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等,然后据此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备课。如在问题的设计上,哪些问题的难度高,适合成绩优秀的同学回答;哪些问题中等难度,适合中等生回答;哪些问题必须降低难度并且需要适合学困生解答等,这样才不至于难度太低使优秀学生感到“吃不饱”,甚至绰绰有余;难度太高使学困生一问三不知,既耽搁了课堂时间,又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在问题的安排及提问的方法上,应考虑哪些问题安排在前面比较好,比如提问学困生前,可以把对这一问题有启发的另一问题放在前面提问中等生,以便于启发学困生,让学困生能够顺利解答,使学困生增强自信心。
总之,要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探索和创造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能在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