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刘勰《文心雕龙》经典观之建构

来源 :长江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59516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之经典观,最为重要的是围绕“言为文之用心”这一宗旨,着力彰显儒家思想中的“尚文”精神传统.这种以论“文”为中心的经典观之构建,一方面得益于儒家五经的“贵文”观念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则深受当时文坛风气之启发.因此,刘勰进一步推进了儒家五经的辞章化,提升了文章的地位,以经典之“雅丽”,纠正时文之“淫丽”.
其他文献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网络.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网络语言形态发展而来.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为了提升网络交流的频率,人们使用计算机技术创造了简单化的网络语言形式,如谐音、表情等.此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丰富的网络语言形式被创造出来.由韩凝所著的《网络语言传播与社会效应》一书,从网络语言概述、网络语言教学、网络语言传播、网络语言流行语等多个角度对网络语言的语用特点、交际场合进行了论述,又结合网络亚文化、社会学等对社会思潮进行了研究.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清谈”这个词在不同的地方常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有古今之不同,广狭之不同,褒贬之不同,泛指特指之不同.用“清谈”特指“魏晋玄谈”,其实是后世的一种误用,魏晋文人特指“玄谈”时,从不使用“清谈”一词,用得最多的是“清言”与“谈”.
从主动性、积极性、持续性、规模性四个维度去衡量中唐文学,可以抽绎出“文学交游的自觉”这个命题.文学交游的自觉渗透到中唐文坛的诸多新现象中.首先是诗文唱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文学互动表现出跨地域、长时段的特点,文学传播因之呈现网络状.其次是在文人交游过程中,书信被大量运用,书信讨论的内容更丰富多元,以书信论文的现象尤其值得注意;联句唱和在文人交游中呈复兴之态,其形式、风格上发生了新变.最后是文人心态与动机表现出强烈的辩论、竞争色彩.文学交游的自觉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关,它为中唐文学的繁荣提供了内在动力.
西周初年,武王既死,成王诵幼冲即位,周公摄政.武庚反叛,管蔡附逆,这一历史隐痛,日后终为周成王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至死也没有彻底抹去.成王临终,所顾虑的是:长子姬钊能否顺利嗣位;当年的历史梦魇,会不会在太子钊即位之后再度上演.而这一隐藏在“刑措四十年而不用”的历史大幕背后的成王临终心结,正是理解本篇思想主旨的重大关键所在.而且,由成王这一历史隐痛切入,从成王顾命,到康王报诰,中间铺敏册命场景与册命过程,环环相扣,针脚绵密.整篇文章,主题突出,首尾一气;足见无论前人在何处割《顾命》而分出《康王之诰》,都是割
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中国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此前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恶劣观感都随《大地》的流行而一笔勾销.电影通过对王龙叔父角色的改编,利用历史符号将中国人的负面形象以隐讳的方式注入次要人物王龙的叔父身上.正面和负面形象在同一部电影中共存,昭示着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态.
“秒”最初为长度单位,经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的时间改革,才开始成为一个时间单位.而拥有秒针的三针表于清朝中叶进入到中国以后,“秒”这个时间尺度才真正被用于计量.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把三针表只当做一种高级饰品来看待.因此,中国人关于“秒”的时间意识并没有因为三针表的流行而觉醒.之后,随着西方科学知识以及文化思想势不可挡地涌入晚清中国,“秒针”所象征的更加精确化的“时间”,终于开始像蒸汽机和“电气”一样,渐渐与科学及文明关联起来.而积极使用“时间”元素,完全由中国人创作的科学小说,也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
全国小说写作月肇始于美国,由克里斯·巴蒂1999年发起,后逐步演变为国际性写作活动.回顾全国小说写作月的创设初衷、举办过程和20多年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该活动对“网络写作社区”构建的重要贡献.每年11月份的全国小说写作月的规则极为简单:在一个月内写5万个字,人人皆可参与;以完成字数为目标,不关注小说的质量.除了这一主体活动外,还逐渐开发出了夏令营、青年作家项目、“进来写作”、“现在怎么办?”月等亚活动类型,这扩大了活动周期覆盖面,提高了群体参与度.全国小说写作月是一场“文学马拉松”,它创造了一套专有词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