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发生在1989年加拿大的无数场派对中的一场,像任何我们所熟知的情节那样,一个男生接近了一个女生,他们开始聊天,内容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构想。在某一个时刻,男生开始说起科幻小说里的概念:“其实我思考了很多电动车的事情;你有想过电动车吗?”
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当年的女生大概早就忘记了这场不着边际的对话,但故事的男主角却将当年看似白日梦的科幻设想发展成了改变人类生活的事业。而这个故事,也被记载在了他的传记里。那个男生叫伊隆·马斯克,他一手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电动车企业特斯拉;与此同时,他还创立了航天公司SpaceX,并作为董事长而执掌着全美最领先的太阳能服务公司SolarCity。
这三家公司分处不同的行业,彼此独立运营,但在大大小小的方面却又相互关联。特斯拉汽车在发售的时候就保证,用户可以在特斯拉自营的充电桩免费充电,而这个充电桩的能源正是来自于SolarCity开发的太阳能板;至于特斯拉汽车的成功关键——让它能在5秒内从静止加速到60英里时的电池技术,又可以用来对付太阳能行业最大的敌人,那就是太阳能板无法正常采能的阴雨天和暗夜。两者相辅相成,就带来了马斯克在今年春天霸气的发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彻底改变这个世界使用能源的方式。”
“对我来说最关键的事情,是发展能够运送大批量的人和物资到火星的技术……”
一个更显著的关联是:马斯克在致力于推进清洁能源以遏制全球气候恶化的同时,他也在为一个更大胆更极端的未来而做准备。如果我们现在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未能见效,地球终究无法负荷人类的发展,那么,马斯克SpaceX会把我们送到火星上的人类殖民地。
如其官网上所述,SpaceX的建立宗旨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人类要去探索星辰大海,这样的未来比龟缩在地球更有前途。所以,今天的SpaceX就在致力于发展航天技术,而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讲人类送上火星。
“对我来说最关键的事情在于,”马斯克在2013年接受《卫报》采访时说,“是发展能够运送大批量的人和物资到火星的技术……我们并不是为了末日而仓促准备,人类并不一定会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也并不认为我们一定会走向末日,但我们确实面临着一些危险。这就像买保险一样,不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明天就会死,而是因为你可能会死。”
要知道,马斯克所设想的火星殖民地不是那种只有几百人的小规模“诺亚方舟”,而是跟SpaceX总部所在地霍桑(Hawthorne)的规模相近,能容纳将近10万人的大规模移民。
在马斯克和他的巨资进场之前,美国的航天探索受到了极大的阻碍。马斯克还记得,他当时去NASA的网站想看看他们“火星计划”的日程计划,结果根本没有找到,他本以为是自己点错了页面,但后来才发现,由于政府大幅度削减相关预算,NASA的火星计划已经在事实上停滞了。马斯克决定,既然政府不给钱做,那么他就打算自己来。2012年,他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我启动了一个疯狂的计划,来刺激国家意志。我称它为‘火星绿洲’计划,就是把一个小型温室送到火星表面,带上可以再吸水的脱水养料,这样,我们就会在红色的大地上培养出绿色的植物——火星的第一代生命,也是我们所知的,生命所涉足的最远之处。这当然会很花钱,需要很多科研数据,怎么在火星上维持温室运作,怎么样让植物维持生命。如果我能花得起这钱,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花钱方式,我也根本不指望从中获得什么金钱回报。”
需要指出的是,马斯克此前没有任何建造火箭的经验,他对航天和宇宙探索的一切,都是从书籍和训练手册中得来。他就像一个任性的小男孩一样,决定从零开始建造一只NASA级别的火箭。“我是个亿万富翁,我就要启动一个航天项目。”他曾经去到莫斯科,希望俄罗斯能卖给他一架洲际弹道火箭,他打算用来发射飞船,结果没能成功——马斯克认为俄罗斯人把他当成了冤大头——于是他计算了一下数字,决定还是自己造火箭更好。这样的火箭必须有着较低的成本,低轨道,而且能够定期发射卫星。当时,他跟新公司的第一批雇员说,他们会成为“航天界的西南航空”。
作为一个私营企业,SpaceX可以遵循敏捷原则来运营,没有繁复的部门管理,也不像政府承包商波音那样需要反复核算预算,而更像是硅谷的创业小企业,从实践中学习,而且永远以效率为第一准则。像那些创业企业一样,他们也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得到了好处,软件开发人员能够在电脑上设计和模拟调试航天器,与此同时,火箭工程师则尽量组装能买到的部件。不过,当供应商无法及时将产品送达的时候,或是遇上部件达不到马斯克标准的情况,他就会宣布,SpaceX自己能多快好省地生产出这些部件来。然后,又因为马斯克四处网罗最好的年轻工程师和编程人员,并不断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没过多久,SpaceX的内部研发组就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核心部门之一,确保他们能够依靠足够低的成本,以私营企业的身份来运营一个航天项目。
唯一的问题出在马斯克在2002年公司创始之时所提出的日程——在15个月之后就发射第一架火箭,再过7年就发射火星探测器。现实世界的发展远没有马斯克设想得那样顺利,SpaceX花了4年多的时间,才在2006年3月发射了他们的第一架火箭。为了制造这架火箭,SpaceX团队设计、制造并组装了火箭的引擎、舱体和航天软件系统,他们还在马绍尔群岛上建了一个发射台和控制塔。然而不幸的是,它只在空中待了不到半分钟就宣告坠毁。
第一架火箭失败之后,他们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分析自己的失误,并且一一予以调整改正,建造新的航天器,再将它送上天。尽管这一次的成果比上次坚持得久了一点,但它也依然没有逃脱坠毁的命运。整个公司就是在烧马斯克的钱;它的容错界限在不断变窄,而马斯克在坊间的名声,则逐渐变成了“又一个闲得没事乱搞航天项目的有钱人”。终于,在2008年,也就是马斯克宣布其庞大野心后的第六年,SpaceX猎鹰一号抵达了绕地轨道,它也是第一架能做到这一点的私营企业建造火箭。至此为止,整个项目耗资至少一亿美元,而人力成本也几乎与其相等。
“我们正在改变世界和改变历史,你要么得全心投入,要么就滚蛋!”
在这些马斯克高薪聘请来的人之中,有些人在岛上一待就是好几年,他们被迫跟家人分开,在炎热的天气里,每日每日都在他们狭小的发射台上工作,有时候甚至连吃的都没有。他们服务于人类历史上最异想天开的工程项目之一,常常要为了马上要到来的发射窗口而加班加点,却又在最后时刻被告知本次发射计划被取消。所有的这些痛苦和苦难,在发射成功的那个瞬间就能全部被忘却吗?
或许如此,或许人们也有不同的答案。但当我们阅读传记中这一段的时候,从纸面之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马斯克是一个这样的形象:高瞻远瞩、野心勃勃、极其富有,但在情感上已经全然破产。“我们中的许多人为他卖命工作了很多年,最后却被他像废纸一样随便扔掉,”一位前员工告诉传记作者阿什利·凡斯,“为他工作的人就好像手榴弹一样,只有特定的功能,一旦耗尽能量就被立即抛弃。”
凡斯给我们讲述了玛丽·贝斯·布朗的故事,她为马斯克担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个人助理,也是SpaceX项目最早的雇员之一,她为他安排会议、选择衣服、做公关、安排会谈,甚至做一些执行上的决策,有需要的时候,她会每天工作12个小时。但,当她向马斯克开口要求加薪的时候,她丢掉了自己的工作:
马斯克对布朗说,她应该休两周假,他会试着做做她的工作,来亲自评估这个难度和价值。然后,等她回来以后,马斯克告诉她,他已经不再需要她了……这也是许多其他忠心员工的下场。在这里,你理所应当付出你的忠诚,但你却不会因此得到任何回报和奖励。因为害怕会被马斯克公开责骂甚至羞辱,“有时候,哪怕是在电子邮件里发生了简单的语法错误,市场营销人员都会被开除,”凡斯写道。然后还有一次,一个雇员因为太太生孩子而缺席了一次会议,马斯克怒气冲冲地给他发了一封邮件:“这不是理由!我现在对你极度失望!你需要认清楚自己位置,我们正在改变世界和改变历史,你要么得全心投入,要么就滚蛋!”
马斯克的过度理性和缺乏感性,以及他能够迅速掌握复杂项目的超能力,让公司内部论坛里出现了一个玩笑——他一定是个外星人,从太空之中来改变地球。(难怪他如此热衷于殖民火星!)事实上,这个男人拥有典型自恋狂的所有特质——意图宏伟、扬名立万的追求、缺乏共情、认为自己比其他所有人都聪明,以及拯救人类和文明的救世主计划。你可以因此联想到史蒂夫·乔布斯,但乔布斯的野心跟马斯克比起来真是小菜一碟。当然,现在这种超级富有兼完全以自己为正确标杆的自恋狂几乎是硅谷CEO的标配,在技术圈里,这种非人行为似乎是必备而且理所应当的,要不然,故事就会黯然失色。像这样的一本传记,如果主角不是这样一个超级混蛋的话,大概也丧失了半数的魅力。
不可否认,马斯克工业所取得的成就巨大。特斯拉所制造的电动车展现出来迄今为止最强大的续航能力,加上SolarCity的太阳能计划,让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不必降低生活标准就可能完全过上低碳生活。虽然不是每个人都用了特斯拉和SolarCity的产品,但它们的存在,至少在心理层面上让我们开始向往一个没有燃油的世界,而不是对它感到恐惧。
以特斯拉的售价之高,注定了它目前还是有钱人的玩物,但这些车是一种新概念的证明,其影响超越了它们的销量数字,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受到了消费者和汽车工业的广泛认可,也因为它们启发了其他汽车生产商。2014年,除了特斯拉Model S之外,还有12款电动车上市,2015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4款,其中一款是在克罗地亚设计和生产的。如果这些公司中的随便哪一家,能够制造出续航能力能与特斯拉媲美的廉价汽车,那么电动车在不远的未来就会成为一种新常态,逐步取代目前的内燃机汽车,而汽车尾气污染也将就此成为历史。至少,我们现在得到了马斯克本人的承诺——两年之内,就给我们一款便宜的长续航电动车。
马斯克的Powerwall(家庭供电电池)也是这样的一个证明,它可能并没有凭空发明一种发电和储电的方式,但至少,它比以前的同类产品都更容易也更便宜。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能更大,它能够让没有钱建造煤电站或大型水电站的地方都能够找到供电的方式。现在,马斯克就在内华达州建造一个大型工厂,去尽量满足供不应求的电池订单。这是一个好消息,不仅是对马斯克而言;这证明了,只要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不太高,消费者是会买单的。
这就是市场规律。去年马斯克将所有特斯拉的汽车相关专利开源,让任何人都能够学习参考甚至投入使用,以激发更多的电动车行业发展。不过,就算他没有如此直接地邀请竞争者来投入战场,其他制造厂商也已经跟上了步伐。在马斯克发布Powerwall之后没多久,戴姆勒,也就是梅赛德斯-奔驰的专利公司,也发布了他们自己的壁装家庭电池组。这并不是巧合。在2009年,戴姆勒购入了特斯拉10%的股权,而特斯拉也曾经为一款梅赛德斯-奔驰A Class汽车提供电池组,还答应成为戴姆勒智能汽车的电池供应商。
“火星也需要一个全球通信系统,这听上去有点疯狂,但我们为了地球开发的这一套通信系统,回头也都可以应用到火星上去。”
作为第一个为国际空间站运输补给的私营公司,SpaceX计划在2017年进行载人飞行,将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这样的壮举和野心也刺激了空中客车公司。空客目前正在开发一款可重复使用的太空飞船,其系统非常像SpaceX,目前正在处于测试阶段。如果成功的话,未来的太空飞船会越来越像飞机,而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SpaceX曾在2014年完成猎鹰火箭的水上回收,并正在测试将火箭引导回发射台的回收方式;不过,6月28日发生了一起意外,猎鹰九号火箭在给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时不幸坠毁,其运送的4300磅货物随之烟消云散。这是猎鹰九号19次发射中的唯一一次失败。)
马斯克所鼓舞的不仅是工业界。在SpaceX创立的两年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了一项宏伟的太空探索计划,称为“太空探索构想”。三年后,NASA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建议,他们应该要在30年内开始送人上火星的计划。(NASA科学家已经开始模拟火星上的生活条件了。)而不服输的马斯克则表示,他会在2026年之前将人送上火星。所以,比赛已经开始。 但那些火星移民要怎么跟地球上的亲朋好友联系呢?马斯克也在为此而努力。他已经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申请测试基于卫星的互联网服务,按他的说法,“就是要在太空中建造互联网”。这套系统由4000个小型的低轨道卫星组成,环绕地球,在太空中持续提供服务。以前也有人尝试过卫星互联网,但马斯克认为他的系统,依托于SpaceX自己的火箭和相对廉价和小型的卫星而搭建,最终成功的希望很大。谷歌和Fidelity显然也支持他的想法,他们最近给SpaceX投资了10亿美元,以支持马斯克的卫星互联网项目。
SpaceX的四千绕地卫星会从我们头顶的每片星空向下俯瞰,将万维网编织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对马斯克而言,它们还有额外的意义。“火星也需要一个全球通信系统,”今年1月,他在试图招募一批工程师时说,“这听上去有点疯狂,但我们为了地球开发的这一套通信系统,回头也都可以应用到火星上去。”
说到疯狂的东西,我们也不能忘了“超回路列车”hyperloop,在马斯克的理想中,它是在充气隧道里运行的高铁,能以不低于700英里的时速行驶,乘坐它从旧金山到洛杉矶,你只需要花费短短30分钟。他认为这才是所谓能改变世界的“第五类交通”,而不像加州交通运输局所提出的子弹头列车计划那样,只是“世界上最昂贵、速度也最慢的高速列车”。他的想法是在列车前部装一个电动涡轮压缩机风扇,可将前部所受的高压空气送入滑板和客舱,减缓整个车辆前部所受空气阻力的同时,滑板中的磁体和电磁脉冲可让其获得最初的推动力。用生活化的比喻来形容,就像是高压锅放气时气阀会被冲开的过程。
又因为,马斯克说,他本人要忙于建造火箭和电动车,所以他公开了自己的技术论文《超回路列车阿尔法》,希望其他人能够实践这个理论。
于是其他人去实践了。现在有两个团队,他们的名字都差不多,一个叫Hyperloop科技,另一个是Hyperloop交通运输科技,前者有硅谷风投全明星的资本支持,后者则是一个众筹项目,但他们都在为超回路列车而努力。最近几个月,马斯克保证会在SpaceX旁边建设一条测试轨道,让学生和独立工程团队来设计和建造超回路列车的原型机。目前,已经有超过700个团队入场研究。
马斯克的批评者——实话说还为数不少——很快就指出,他其实基本上就是在既存的技术上前进,而不是发明新的技术。在特斯拉之前,电动车就业已存在;SpaceX之前也已有了火箭;而SolarCity也不是太阳能板的发明者,连充气隧道也都有着很长的历史。这些批评都属实,但都不在点上,因为他们完全没理解伊隆·马斯克的野心。现在,“硅谷”和“颠覆性创造”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已经不新鲜,但马斯克的每一个新项目都有一个致力于颠覆的内核,他的商业计划本身就是颠覆,而且居然还能运作。你要有多狂妄自大才会去以一己之力去挑战整个航天业、汽车工业和能源业,但他就这样做了,还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在从现在开始10年之内的时间里,这样的莽撞能带我们登上火星吗?
(来源:纽约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