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足球的起源时间,最早可追溯至二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曾记载苏秦与齐宣王会面时,提及人民安居乐业,喜欢“蹋鞠”。
早期球类活动的痕迹
人类的社会活动很早就跟球类器物有关。中国球类活动的历史痕迹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在原始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就依靠简单的球类工具进行狩猎活动。球形物体容易得到,俯拾皆是,如河边的石头,植物的果实等。因为它的形状以及它所具有的跳跃和运动的功能,逐渐成为人类日日相伴的游戏活动用具。人们可以蹴之、掷之、击之、踏之。这时的球类工具就不仅仅作为简单的生产工具而存在,而是以附加的娱乐器具的功能而存在了,这种兴趣的形成就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球类游戏活动的原始本源,是足球和其他球类活动的共源。
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黄河、长江流域甚至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球类活动的痕迹,中国是世界上“球类游戏”起源最早的地区。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发现了一件帛书《十六经·正乱》,其中一段文字是:“……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说的是大约四千六百年前,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进行了一场战争。黄帝大战蚩尤并擒杀了他,为了发泄余恨就把蚩尤的皮剥下来做成箭靶让士兵射箭,把他的胃填充起来做成“鞠”,让部下戏玩。帛书中还说,因黄帝的这种做法过于残忍,遭到禁止。
按照古人探讨事物起源的惯例,常将事物的发明和起因追溯到远古时代,借以证明其根源的久远,又同时喜欢选择一个历史伟人为其标识以表明其权威性。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共祖,是传说中的人物,因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发生的事情都是口口相传的。这个故事虽然不能当作信史来使用,但能够说明当时球类活动已经在黄河流域开始萌芽和酝酿了。
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发掘的石器中有不少石球,磨得光滑而规则,直径在1.5至6厘米。其中152号墓中有一个女孩,脚下摆放着三个石球。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以球类的物体作为游戏器物了。
体育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中发现了这样一段卜辞:庚寅,卜、贞,呼“(1)”舞,从雨。其中“(1)”字,象两只脚在踢一个球,有人推测这就是“鞠”字,这种舞应该是一种祭祀的时候跳的一种鞠舞。也有专家(如郭沫若先生)认为这是品酒的“品”字。还有专家(如陈梦家)认为这是征伐的“征”字,甲骨文中表示征伐意义时都用到这个字。
文中(1)为:
齐风齐俗与蹴鞠的诞生
任何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的发生、形成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有其物质、文化的条件和土壤,蹴鞠也是一样。
古代齐国地处海岱之间,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非常优越,适宜人类生存、居住。也正是因为这样,也使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是被争夺的对象,经常陷入战争的漩涡。当在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遭到侵略时,生活在这里的东夷族奋起反抗、殊死斗争。所以从远古时期的东夷族开始这里的人们就是一个勇敢的民族,他们在部族领袖的率领下进行过无数次的战斗,人人都成为斗士。他们身材高大、强健,性格豪放,热爱自由,崇拜英雄。在长期的渔猎生活方式中磨炼得机智灵活,具有搏斗的优势。
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蚩尤,就是一个勇猛善战的英雄。他发明了冶炼术和金属兵器,增强了东夷族的战斗力。蚩尤在与黄帝的大战中死后,天下大乱,黄帝只好命人画蚩尤像威吓八方,天下才复归平静。东夷人的另一个首领是大力士后羿,传说他发明了弓箭且射术精湛,他曾射落天上多余的九个太阳和山泽中的吃人怪兽,为民除害。传说是现实的折射,东夷族自古就具备爱国的英雄主义和战斗精神。
通过现代的史籍研究和考古发现证实,东夷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他们最先使用弓箭和金属兵器使人类结束了只能以木棒、石块用作武器的历史,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技术的一个革命性飞跃。所以蚩尤、后羿受到东夷人和华夏民族的崇拜,被尊为神祗。蚩尤是“东方八神”之首的“兵祖”(又称兵主、武祖),后羿是八神中的箭神,尤其是受到秦始皇、汉武帝这样有为的重视武功帝王的顶礼膜拜。另外,考古发现东夷原始宗教中有含球的习俗。含球者年龄有老有少,最小的只有6岁,球体一般在15~20毫米,说明东夷祖先对圆形物体有原始崇拜的习俗和情结。
东夷人民曾长期抵抗夏、商统治者的镇压,在周统治者怀柔政策的感召下,渐渐融入后来齐国,成为齐人的主要成份。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立齐国,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略。东夷人尚武、好勇、好田猎、擅技击的习战传统和剽悍性格,也被齐人继承、发扬。
现代汉语中“齐”字是个象形字,解释为三个排列整齐的箭头。在中国的文献中,把生活在齐地的先民称为“东夷人”,《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夷,东方之人也,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大,人也。”就是说,“夷”是个会意字,象一个人背着弓箭。如前所说,传说中箭射太阳的后羿就是东夷人。《诗经》中的《卢令》等篇章就描写了当时齐人放犬打猎的生活。
齐人的尚武传统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和激励下,更加发扬光大。春秋战国之际,齐人以勇武著称,历代齐君都喜爱善斗之士。《国语·齐语》说:“庄公陈武夫,尚勇力。”《晏子春秋·外篇》说:“是时齐王好勇”。
《荀子》《孙膑兵法》等都记载了齐人尊崇、擅长技击的事实。《荀子·议兵篇》说:“齐人隆技击。”“隆”就是尊崇的意思,齐地的人素有尊崇技击的民俗。《汉书·刑法志》说:“齐愍以技击强。”非常肯定地说明了齐人的技击水平。《管子·七发篇》更是总结了齐人技击的水平和能力:“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闪电,发之如风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驱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齐国的技击水平达到并代表了很高的境界。 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军事文化的普及、人民群众的尚武习战等因素的结合,使齐国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兵力和战斗力。春秋齐桓公时,经管仲的改革,齐国已拥有三万士兵和左、中、右三军编制,千辆战车。
受传统的影响齐地居民酷爱练武竞技和研究兵法,赛马、比剑、比射、角力等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齐人的好胜心还体现在他们爱好娱乐体育竞技上,《管子》说“齐民贪粗而好勇”,“士民贵勇武而贱利”,就是对齐民尚武好技击、好勇力习俗的注解。
正是这种尚武的渊源和长期战争的实践,齐国还成为我国古代兵学的中心。在齐国八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了一大批军事家和著名将领,如:姜太公、管仲、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田单等,还诞生了《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穰苴兵法》等中国十大兵书中近乎一半的作品。
刘向在《别录》中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蹋鞠是军事训练科目,靠它来检验士兵的训练水平,并且是通过嬉戏游乐的方法来讲练,这与春秋中期齐国宰相管仲在《管子·小匡》中“春搜秋弥以治兵”的阐述是一致。
尚武、好勇、好田猎、擅技击正式竞技和游乐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和精神内涵。可以说,齐地尚武、好勇、好田猎、擅技击的民风和深厚的军事文化背景为蹴鞠在临淄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和民俗基础。
世界足球的起源—蹴鞠
国际足联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让很多中国人都吃了一惊。中国古代足球的起源时间,
最早可追溯至二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曾记载苏秦与齐宣王会面时,提及人民安居乐业,喜欢“蹋鞠”。所谓“蹴鞠”或“蹋鞠”,就是指一种足球游戏;“蹋”或“蹴”都是指踢,“鞠”则是指球。
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十分盛行,成为宫廷中的高雅活动。
水浒里高俅平步青云,源于端王府的一场皇家足球赛。
按大宋规矩,皇家足球队的直接管理机构是教坊,由宣徽院主管。专业足球队员一般配置24或32名,和杂技、歌舞、戏曲演员等一道,平时生活在左右军,属于军事编制,类似今天的部队文工团、体工大队。
皇家足球队员对礼仪要求挺高,即使是临时选派的民间队员,都得接受教坊老师的专业培训。比如统一着装、赛前奏乐,赛后赢球还要谢主隆恩,身披皇帝赏赐的锦缎。
太后、皇帝寿辰,得搞足球比赛;册命亲王大臣、节日庆典、诸王赐会,也得搞比赛;每年春秋圣节,皇家举行三大宴,宴席程序如下: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吹觱篥,伴奏……第十二,足球队上场表演。足球赛是压轴大戏。
接待外宾,还得搞足球赛。高宗朝绍兴末期,宋政府和金国使者谈判,在杭州的招待晚宴上,共动用乐工300人、百戏演员70人、筑球队员32人、摇旗击鼓专业啦啦队员40人、相扑队员15人,其中筑球赛就是有球门的足球赛(《宋史》),场面壮观,朱门酒肉,却令偏安一隅的市民心寒。
北宋有位有心人孟元老,记述了开封一场皇家足球赛盛况。左军队长苏述,带领队员10多人,均穿红棉袄上场。右军队长孟宣,带领队员10多人,穿青棉袄上场。胜队奖赏丰厚,如银碗、锦缎;输家则大不幸,队长要挨鞭子,全体队员脸上涂满白粉,像奇怪的小丑,还得向胜队敬酒。
宋朝军事一直斗不过辽、夏、金,好歹通过轰轰烈烈的足球赛,输出了一点文娱影响力。
蹴鞠运动的发展
蹴鞠运动最早是一项军事训练项目,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管仲实行军政合一的体制就与蹴鞠有深刻的渊源关系,蹴鞠到汉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赛规赛制获渐趋完善,不仅军队中而且在宫廷和民间广泛盛行。到了唐宋时期蹴鞠走向繁荣,还出现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叫“齐云社”,又叫“圆社”,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
在蹴鞠的演进过程中大致出现了多球门直接对抗、单球门间接对抗和不用球门、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的“白打”三种主要形式。
汉代的蹴鞠场称作“鞠城”,四周围有矮墙,球门称作“鞠室”,像座小房子,每边六个球门,十二名队员上场比赛,有正副裁判执法,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是主要的军事训练项目。
唐宋开时,出现了中间隔着球门的间接对抗,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
宋代还非常盛行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形成整套花样和动作,使“球终日不坠”。由比赛射门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随着球体变轻,从唐代开始女子蹴鞠也开始盛行。
由此可以说,若汉代蹴鞠属于萌芽状态,那么,唐代就是迅速提高时期,而宋代则是蹴鞠运动的巅峰时期。
(编辑 朱晓婷)
早期球类活动的痕迹
人类的社会活动很早就跟球类器物有关。中国球类活动的历史痕迹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在原始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就依靠简单的球类工具进行狩猎活动。球形物体容易得到,俯拾皆是,如河边的石头,植物的果实等。因为它的形状以及它所具有的跳跃和运动的功能,逐渐成为人类日日相伴的游戏活动用具。人们可以蹴之、掷之、击之、踏之。这时的球类工具就不仅仅作为简单的生产工具而存在,而是以附加的娱乐器具的功能而存在了,这种兴趣的形成就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球类游戏活动的原始本源,是足球和其他球类活动的共源。
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黄河、长江流域甚至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球类活动的痕迹,中国是世界上“球类游戏”起源最早的地区。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发现了一件帛书《十六经·正乱》,其中一段文字是:“……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说的是大约四千六百年前,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进行了一场战争。黄帝大战蚩尤并擒杀了他,为了发泄余恨就把蚩尤的皮剥下来做成箭靶让士兵射箭,把他的胃填充起来做成“鞠”,让部下戏玩。帛书中还说,因黄帝的这种做法过于残忍,遭到禁止。
按照古人探讨事物起源的惯例,常将事物的发明和起因追溯到远古时代,借以证明其根源的久远,又同时喜欢选择一个历史伟人为其标识以表明其权威性。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共祖,是传说中的人物,因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发生的事情都是口口相传的。这个故事虽然不能当作信史来使用,但能够说明当时球类活动已经在黄河流域开始萌芽和酝酿了。
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发掘的石器中有不少石球,磨得光滑而规则,直径在1.5至6厘米。其中152号墓中有一个女孩,脚下摆放着三个石球。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以球类的物体作为游戏器物了。
体育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中发现了这样一段卜辞:庚寅,卜、贞,呼“(1)”舞,从雨。其中“(1)”字,象两只脚在踢一个球,有人推测这就是“鞠”字,这种舞应该是一种祭祀的时候跳的一种鞠舞。也有专家(如郭沫若先生)认为这是品酒的“品”字。还有专家(如陈梦家)认为这是征伐的“征”字,甲骨文中表示征伐意义时都用到这个字。
文中(1)为:
齐风齐俗与蹴鞠的诞生
任何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的发生、形成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有其物质、文化的条件和土壤,蹴鞠也是一样。
古代齐国地处海岱之间,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非常优越,适宜人类生存、居住。也正是因为这样,也使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是被争夺的对象,经常陷入战争的漩涡。当在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遭到侵略时,生活在这里的东夷族奋起反抗、殊死斗争。所以从远古时期的东夷族开始这里的人们就是一个勇敢的民族,他们在部族领袖的率领下进行过无数次的战斗,人人都成为斗士。他们身材高大、强健,性格豪放,热爱自由,崇拜英雄。在长期的渔猎生活方式中磨炼得机智灵活,具有搏斗的优势。
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蚩尤,就是一个勇猛善战的英雄。他发明了冶炼术和金属兵器,增强了东夷族的战斗力。蚩尤在与黄帝的大战中死后,天下大乱,黄帝只好命人画蚩尤像威吓八方,天下才复归平静。东夷人的另一个首领是大力士后羿,传说他发明了弓箭且射术精湛,他曾射落天上多余的九个太阳和山泽中的吃人怪兽,为民除害。传说是现实的折射,东夷族自古就具备爱国的英雄主义和战斗精神。
通过现代的史籍研究和考古发现证实,东夷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他们最先使用弓箭和金属兵器使人类结束了只能以木棒、石块用作武器的历史,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技术的一个革命性飞跃。所以蚩尤、后羿受到东夷人和华夏民族的崇拜,被尊为神祗。蚩尤是“东方八神”之首的“兵祖”(又称兵主、武祖),后羿是八神中的箭神,尤其是受到秦始皇、汉武帝这样有为的重视武功帝王的顶礼膜拜。另外,考古发现东夷原始宗教中有含球的习俗。含球者年龄有老有少,最小的只有6岁,球体一般在15~20毫米,说明东夷祖先对圆形物体有原始崇拜的习俗和情结。
东夷人民曾长期抵抗夏、商统治者的镇压,在周统治者怀柔政策的感召下,渐渐融入后来齐国,成为齐人的主要成份。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立齐国,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略。东夷人尚武、好勇、好田猎、擅技击的习战传统和剽悍性格,也被齐人继承、发扬。
现代汉语中“齐”字是个象形字,解释为三个排列整齐的箭头。在中国的文献中,把生活在齐地的先民称为“东夷人”,《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夷,东方之人也,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大,人也。”就是说,“夷”是个会意字,象一个人背着弓箭。如前所说,传说中箭射太阳的后羿就是东夷人。《诗经》中的《卢令》等篇章就描写了当时齐人放犬打猎的生活。
齐人的尚武传统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和激励下,更加发扬光大。春秋战国之际,齐人以勇武著称,历代齐君都喜爱善斗之士。《国语·齐语》说:“庄公陈武夫,尚勇力。”《晏子春秋·外篇》说:“是时齐王好勇”。
《荀子》《孙膑兵法》等都记载了齐人尊崇、擅长技击的事实。《荀子·议兵篇》说:“齐人隆技击。”“隆”就是尊崇的意思,齐地的人素有尊崇技击的民俗。《汉书·刑法志》说:“齐愍以技击强。”非常肯定地说明了齐人的技击水平。《管子·七发篇》更是总结了齐人技击的水平和能力:“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闪电,发之如风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驱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齐国的技击水平达到并代表了很高的境界。 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军事文化的普及、人民群众的尚武习战等因素的结合,使齐国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兵力和战斗力。春秋齐桓公时,经管仲的改革,齐国已拥有三万士兵和左、中、右三军编制,千辆战车。
受传统的影响齐地居民酷爱练武竞技和研究兵法,赛马、比剑、比射、角力等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齐人的好胜心还体现在他们爱好娱乐体育竞技上,《管子》说“齐民贪粗而好勇”,“士民贵勇武而贱利”,就是对齐民尚武好技击、好勇力习俗的注解。
正是这种尚武的渊源和长期战争的实践,齐国还成为我国古代兵学的中心。在齐国八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了一大批军事家和著名将领,如:姜太公、管仲、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田单等,还诞生了《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穰苴兵法》等中国十大兵书中近乎一半的作品。
刘向在《别录》中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蹋鞠是军事训练科目,靠它来检验士兵的训练水平,并且是通过嬉戏游乐的方法来讲练,这与春秋中期齐国宰相管仲在《管子·小匡》中“春搜秋弥以治兵”的阐述是一致。
尚武、好勇、好田猎、擅技击正式竞技和游乐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和精神内涵。可以说,齐地尚武、好勇、好田猎、擅技击的民风和深厚的军事文化背景为蹴鞠在临淄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和民俗基础。
世界足球的起源—蹴鞠
国际足联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让很多中国人都吃了一惊。中国古代足球的起源时间,
最早可追溯至二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曾记载苏秦与齐宣王会面时,提及人民安居乐业,喜欢“蹋鞠”。所谓“蹴鞠”或“蹋鞠”,就是指一种足球游戏;“蹋”或“蹴”都是指踢,“鞠”则是指球。
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十分盛行,成为宫廷中的高雅活动。
水浒里高俅平步青云,源于端王府的一场皇家足球赛。
按大宋规矩,皇家足球队的直接管理机构是教坊,由宣徽院主管。专业足球队员一般配置24或32名,和杂技、歌舞、戏曲演员等一道,平时生活在左右军,属于军事编制,类似今天的部队文工团、体工大队。
皇家足球队员对礼仪要求挺高,即使是临时选派的民间队员,都得接受教坊老师的专业培训。比如统一着装、赛前奏乐,赛后赢球还要谢主隆恩,身披皇帝赏赐的锦缎。
太后、皇帝寿辰,得搞足球比赛;册命亲王大臣、节日庆典、诸王赐会,也得搞比赛;每年春秋圣节,皇家举行三大宴,宴席程序如下: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吹觱篥,伴奏……第十二,足球队上场表演。足球赛是压轴大戏。
接待外宾,还得搞足球赛。高宗朝绍兴末期,宋政府和金国使者谈判,在杭州的招待晚宴上,共动用乐工300人、百戏演员70人、筑球队员32人、摇旗击鼓专业啦啦队员40人、相扑队员15人,其中筑球赛就是有球门的足球赛(《宋史》),场面壮观,朱门酒肉,却令偏安一隅的市民心寒。
北宋有位有心人孟元老,记述了开封一场皇家足球赛盛况。左军队长苏述,带领队员10多人,均穿红棉袄上场。右军队长孟宣,带领队员10多人,穿青棉袄上场。胜队奖赏丰厚,如银碗、锦缎;输家则大不幸,队长要挨鞭子,全体队员脸上涂满白粉,像奇怪的小丑,还得向胜队敬酒。
宋朝军事一直斗不过辽、夏、金,好歹通过轰轰烈烈的足球赛,输出了一点文娱影响力。
蹴鞠运动的发展
蹴鞠运动最早是一项军事训练项目,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管仲实行军政合一的体制就与蹴鞠有深刻的渊源关系,蹴鞠到汉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赛规赛制获渐趋完善,不仅军队中而且在宫廷和民间广泛盛行。到了唐宋时期蹴鞠走向繁荣,还出现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叫“齐云社”,又叫“圆社”,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
在蹴鞠的演进过程中大致出现了多球门直接对抗、单球门间接对抗和不用球门、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的“白打”三种主要形式。
汉代的蹴鞠场称作“鞠城”,四周围有矮墙,球门称作“鞠室”,像座小房子,每边六个球门,十二名队员上场比赛,有正副裁判执法,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是主要的军事训练项目。
唐宋开时,出现了中间隔着球门的间接对抗,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
宋代还非常盛行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形成整套花样和动作,使“球终日不坠”。由比赛射门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随着球体变轻,从唐代开始女子蹴鞠也开始盛行。
由此可以说,若汉代蹴鞠属于萌芽状态,那么,唐代就是迅速提高时期,而宋代则是蹴鞠运动的巅峰时期。
(编辑 朱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