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因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将拥有选择的权利。他说这句话是因为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人人都能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靠脑力上进,人人都有机会,那么人的成功就更要看各人积极地争取和智慧地选择……
谁说专科生
不能进微软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8月29日,当我在位于北三环的现代汽车大厦中出席“微软IT学院计划”的启动仪式时,我还并没有意识到西方哲学家J·E·丁格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直到我有机会采访到几位“出身”微软IT学院的学生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在这个变革的社会里,选择之于人有着多么非凡的意义。
从普遍认同的教育价值观来看,对河南南阳理工学院的大专学历,即一所非名校并且非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来说,摆在他/她面前的道路并不会多平坦,而李文怡却用爽朗的笑声否定了我这种世俗的价值判断。她坦然告诉我,在旧有的教育体制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高考的失利对她打击挺大;后来调剂到南阳理工软件学院时,家里人也曾以女孩子不适合做技术的老眼光来阻止。“软件学院是与微软院校课程(微软IT学院计划的前身)合作的,当时我的专业是网络设计与编程,所以我一进校就接触到C#和.NET技术,而不是像传统IT教育那样,到大三才会接触到。可在当时,班里的大部分人连键盘上26个字母是如何排列的都不知道,可想而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们从这个菜得不能再菜的水平变成程序员,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而与之相呼应的是,在启动仪式的现场,较之于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书记、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校长等名校负责人来说,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肖放鸣院长竟“意外”地成为记者们最为关注的对象。作为现场唯一一所职业技术院校的代表,肖院长诚恳地对记者们说:职业技术院校在吸引企业招聘方面肯定没有名校那样有优势,因此“我们这类学校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就更具有迫切性!”
据微软教育培训事业部院校项目李朝晖,与以往企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关注重点院校不同,在微软IT学院计划合作的150多所院校中,职业技术院校的比例占到60%~70%,除此以外,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占到30%。也就是说,微软IT学院计划主要是为那些本没有太多优势的学生和学校提供了选择权,实现了“人人都有机会”的良好竞争氛围。
IT培训授之以渔
当选择的权利摆在贺一丁面前时,他理智地报考了福建农林大学中与微软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与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相比,他需要在短短3年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数据库方向的所有课程。“我们的课程安排得很紧,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课。比起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学得更精。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与传统IT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我上手更快,他们对一些专业技术理解起来要慢一些,需要给他们从底层的原理开始剖析,才能使他们理解。”不仅是就业之初,参与微软IT学院计划的学生在后续工作中也体现出不小的优势。“因为我们从上学的时候就是盯着一条微软的产品线来学习的,所以脑子里对技术的轮廓很清晰,对技术革新也比较敏感,把握起来更容易些。”
除了这些,最让人羡慕的是贺一丁居然丝毫没有经历过毕业时找工作的痛苦。“我在大三的时候入选了专为学习微软课程的学生设置的“潜力无限”实习生计划,并在之后被推荐到上海微创软件(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是上海市政府和微软公司共同投资创立的、以IT外包和服务为核心的新型综合型软件企业)。”比他更为“幸运”的是,通过微软实习生计划,李文怡最后进入了微软工作。
我想,其实很多人关心说,微软究竟能“包办”多少IT学院计划的学生的就业?像李文怡、贺一丁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在所有参与IT学院计划的学生中只是凤毛麟角?贺一丁回答说,在他的同学中,找工作耗时最长的同学用了3个月找到工作。而负责人李朝晖则详细地介绍了微软IT学院计划后的推荐机制,她说:“我们为我们几千个合作伙伴搭建了一个电子平台,定期地,我们会将哪些学校有微软IT学院计划毕业生的信息通过Newsletter发送到合作伙伴那里去。此外,合作伙伴也会直接去微软IT学院里面去做校园招聘。”
“特别是,我们还在IT学院计划中引入了微软实习生计划,按照企业选人的标准挑选适合的人才。这是一些二本、三本的学生以前不可能有的机会,因此他们非常珍惜,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心。部门主管也会留意他们,一些表现不错的学生就会被部门主管直接留下来,担任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的职务,比如微软内部的IT、技术支持等,或在微软做售前技术支持,因为他们非常了解微软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特色,可以帮助销售做一些售前的解决方案,告诉客户这个产品好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合作伙伴也非常喜欢这些学生,因为他们非常了解微软的产品、网络架构。”
一本二本
不如“培”本
国内第二大IT和服务外包公司海辉国际副总裁、首席学习官(CLO)安欣女士在启动仪式上说道:“可能听说过CLO——Chief Learning Officer这个职位的人不是很多,这确实是一个新的行当。其实简单讲,就是以前在企业里负责培训的人,那为什么现在叫这个名字?其实也体现包括东软、华信、浪潮等等这些外包行业现在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的事实。大家都知道印度有个Infosys,公司有8万人;大家也知道中国外包水平和印度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认为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人才的规模和对人才管理的水平上面。”她紧接着告诉记者,海辉目前是有3000人的规模,而到今年年底,则要发展到4000人。对于这样一个全速发展的外包企业来说,最关键的就是人力资源的后期储备。
以前,企业多将选拔人才的焦点放在重点院校,因为在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也很差,那还不如去重点院校招聘呢,他们的学生素质本身就会高出一些。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重点院校的学生,手里握着好几个不错的Offer。而企业就比较痛苦了,因为他们可能跑了好多重点院校后,收获的人才实际上却并不多。李朝晖说:“‘要用最好的’,其实是一种企业用人的误区,因为企业的人才是有结构的。”而微软正在做的,就是在帮企业搭建这个结构,帮学生融入这个结构。
在采访的最后,我给贺一丁出了一道选择题:如果回过头再让你选择一回,一边是重点院校的IT专业,一边是普通院校的IT学院,你会怎么选?他认真地说:“那我得好好想想……如果我的目标是做技术研究,我会选择重点院校,考研读博;如果我的目标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我还是会选择IT学院。其实没有最好的一条路,只是看你适合走哪条吧。”
谁说专科生
不能进微软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8月29日,当我在位于北三环的现代汽车大厦中出席“微软IT学院计划”的启动仪式时,我还并没有意识到西方哲学家J·E·丁格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直到我有机会采访到几位“出身”微软IT学院的学生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在这个变革的社会里,选择之于人有着多么非凡的意义。
从普遍认同的教育价值观来看,对河南南阳理工学院的大专学历,即一所非名校并且非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来说,摆在他/她面前的道路并不会多平坦,而李文怡却用爽朗的笑声否定了我这种世俗的价值判断。她坦然告诉我,在旧有的教育体制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高考的失利对她打击挺大;后来调剂到南阳理工软件学院时,家里人也曾以女孩子不适合做技术的老眼光来阻止。“软件学院是与微软院校课程(微软IT学院计划的前身)合作的,当时我的专业是网络设计与编程,所以我一进校就接触到C#和.NET技术,而不是像传统IT教育那样,到大三才会接触到。可在当时,班里的大部分人连键盘上26个字母是如何排列的都不知道,可想而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们从这个菜得不能再菜的水平变成程序员,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而与之相呼应的是,在启动仪式的现场,较之于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书记、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校长等名校负责人来说,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肖放鸣院长竟“意外”地成为记者们最为关注的对象。作为现场唯一一所职业技术院校的代表,肖院长诚恳地对记者们说:职业技术院校在吸引企业招聘方面肯定没有名校那样有优势,因此“我们这类学校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就更具有迫切性!”
据微软教育培训事业部院校项目李朝晖,与以往企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关注重点院校不同,在微软IT学院计划合作的150多所院校中,职业技术院校的比例占到60%~70%,除此以外,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占到30%。也就是说,微软IT学院计划主要是为那些本没有太多优势的学生和学校提供了选择权,实现了“人人都有机会”的良好竞争氛围。
IT培训授之以渔
当选择的权利摆在贺一丁面前时,他理智地报考了福建农林大学中与微软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与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相比,他需要在短短3年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数据库方向的所有课程。“我们的课程安排得很紧,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课。比起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学得更精。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与传统IT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我上手更快,他们对一些专业技术理解起来要慢一些,需要给他们从底层的原理开始剖析,才能使他们理解。”不仅是就业之初,参与微软IT学院计划的学生在后续工作中也体现出不小的优势。“因为我们从上学的时候就是盯着一条微软的产品线来学习的,所以脑子里对技术的轮廓很清晰,对技术革新也比较敏感,把握起来更容易些。”
除了这些,最让人羡慕的是贺一丁居然丝毫没有经历过毕业时找工作的痛苦。“我在大三的时候入选了专为学习微软课程的学生设置的“潜力无限”实习生计划,并在之后被推荐到上海微创软件(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是上海市政府和微软公司共同投资创立的、以IT外包和服务为核心的新型综合型软件企业)。”比他更为“幸运”的是,通过微软实习生计划,李文怡最后进入了微软工作。
我想,其实很多人关心说,微软究竟能“包办”多少IT学院计划的学生的就业?像李文怡、贺一丁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在所有参与IT学院计划的学生中只是凤毛麟角?贺一丁回答说,在他的同学中,找工作耗时最长的同学用了3个月找到工作。而负责人李朝晖则详细地介绍了微软IT学院计划后的推荐机制,她说:“我们为我们几千个合作伙伴搭建了一个电子平台,定期地,我们会将哪些学校有微软IT学院计划毕业生的信息通过Newsletter发送到合作伙伴那里去。此外,合作伙伴也会直接去微软IT学院里面去做校园招聘。”
“特别是,我们还在IT学院计划中引入了微软实习生计划,按照企业选人的标准挑选适合的人才。这是一些二本、三本的学生以前不可能有的机会,因此他们非常珍惜,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心。部门主管也会留意他们,一些表现不错的学生就会被部门主管直接留下来,担任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的职务,比如微软内部的IT、技术支持等,或在微软做售前技术支持,因为他们非常了解微软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特色,可以帮助销售做一些售前的解决方案,告诉客户这个产品好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合作伙伴也非常喜欢这些学生,因为他们非常了解微软的产品、网络架构。”
一本二本
不如“培”本
国内第二大IT和服务外包公司海辉国际副总裁、首席学习官(CLO)安欣女士在启动仪式上说道:“可能听说过CLO——Chief Learning Officer这个职位的人不是很多,这确实是一个新的行当。其实简单讲,就是以前在企业里负责培训的人,那为什么现在叫这个名字?其实也体现包括东软、华信、浪潮等等这些外包行业现在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的事实。大家都知道印度有个Infosys,公司有8万人;大家也知道中国外包水平和印度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认为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人才的规模和对人才管理的水平上面。”她紧接着告诉记者,海辉目前是有3000人的规模,而到今年年底,则要发展到4000人。对于这样一个全速发展的外包企业来说,最关键的就是人力资源的后期储备。
以前,企业多将选拔人才的焦点放在重点院校,因为在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也很差,那还不如去重点院校招聘呢,他们的学生素质本身就会高出一些。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重点院校的学生,手里握着好几个不错的Offer。而企业就比较痛苦了,因为他们可能跑了好多重点院校后,收获的人才实际上却并不多。李朝晖说:“‘要用最好的’,其实是一种企业用人的误区,因为企业的人才是有结构的。”而微软正在做的,就是在帮企业搭建这个结构,帮学生融入这个结构。
在采访的最后,我给贺一丁出了一道选择题:如果回过头再让你选择一回,一边是重点院校的IT专业,一边是普通院校的IT学院,你会怎么选?他认真地说:“那我得好好想想……如果我的目标是做技术研究,我会选择重点院校,考研读博;如果我的目标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我还是会选择IT学院。其实没有最好的一条路,只是看你适合走哪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