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信贷资本的市场活跃程度日益增加,但由于信贷资本盈利思想和逐利模式的缺陷,导致信贷资本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从而进一步压缩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本文从目前信贷资本的逐利模式和影响角度出发,来研究探索如何改革与完善信贷资本健康的盈利渠道和逐模式,藉此实现信贷资本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关键词:信贷资本;实体经济;民间借贷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3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78-03
一、信贷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含义
1、信贷资本的含义
信贷资本是借贷资本逐步演化并具有独特职能的一种货币资本。所谓的借贷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货币借贷行为,是一种以到期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具体表现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信贷方式积聚和分配的货币资金。但随着民间资本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民间借贷资本也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2、信贷资本的分类
根据信贷资金的来源不同,信贷资本分为银行信贷资本和民间信贷资本。银行信贷是一种间接的融资渠道,是目前信贷资金市场的主体力量,也是经济实体获得资金的主要源泉。民间信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主要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资金拆解。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此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
3、实体经济的含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创造社会财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二、信贷资本的逐利模式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银行信贷资本逐利模式及其影响
在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发放银行贷款。贷款比重1978年为98.6%,2008年高达86.7%。2011年,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五大银行的净利润总额达6808.49亿元,其赚钱主要靠发放贷款利息和主要的业务手续费等。2009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1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252亿元。中国银行业目前旱涝保收的利息收入和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早已被公众认定是银行暴利的“源泉”2007—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为70%,最高甚至达到101%,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只有9.5%,但中国银行业利润却占到了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从实业获取的利润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平。
从根本上说,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逐利资本并以利润为目标,在选择上一般是先满足有长期合作的固定客户,以及还款能力强的优质客户。因此,如果银行信贷收缩,首先会收缩中小企业的贷款。
人民币贷款利率表(2011-07-07)
注:人民银行历次贷款利息调整对照表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作为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国有企业不得不承受更多的还息负担,更进一步凸显了缺少政府资助的中小企业将遇到的生存困境。而且,在经济整体不景气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实现利润高增长,这为该行业受到“榨取实体经济收益获暴利”的质疑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证据。由于我国银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形成相对垄断,再加上我国资金需求刚性较强,导致银行贷款利率不降反升。作为信贷资金主体来源的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榨取”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尤其是本来利润就很薄的实体经济企业雪上加霜。银行体制改革不力造成的垄断乱象:金融业务伪创新、对实体经济不作为、服务质量改进难这些“暴利”不仅开始腐蚀中国银行业本就艰难的改革动力,也在对目前脆弱的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民间信贷资本逐利模式及其影响
我国民间借贷的存在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的影响加之其利率调整灵活、趋利性强、借贷手续简便、流动快速等优势,增强了一些地方金融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从而引致民间借贷市场更趋活跃,呈现出借贷规模扩张化、借贷用途多样化的特点。并对金融业的影响日渐加深,也引起社会尤其是金融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但由于受盈利思想的引导,民间借贷的逐利模式主要体现在发放高息借贷。有关统计数字表明,至2011年底,中国农村“高利贷”高达3.25万亿元,仅浙江省东南部地区就有13000多亿元。另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调查,2008年的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37.51%,私人借款占60.76%,其他占1.73%。可见,我国民间金融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农户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一度被视为企业贷款救星的民间资本,由于利益导向的问题纷纷逃离实业。给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由此不少实体企业的经济活动转向房地产、民间借贷等市场,一些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了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弱化的局面。在被称为“借贷之城”的鄂尔多斯、温州,由于缺乏可靠的投资渠道,大量民间资本进入了虚拟经济领域。这种状况不仅对实体经济毫无裨益,反而吹大了资产泡沫,给区域金融秩序带来冲击。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虚拟经济自我循环是一种自发的民间契约行为,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风险的发生很难监管也很难预防。因此,一个非法集资、高利贷案件的涉及面和资金量难以估计,一旦爆发风险,其波及力往往超乎想象。
众所周知,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而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另外,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往往制造“庞氏骗局”。金字塔式的借贷链条中每个环节都有高额的利息诉求,集资人往往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运作。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一旦链条断裂,就会进入所谓的“资金困境”不可自拔。加上自身的嗜利性,缺乏专业借贷经验,流入小企业的民间资金多呈现高利贷化倾向,这些短期逐利资金并非小企业发展所需的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但是,出于解决短期资金压力的需要,一些企业不惜饮鸩止渴,结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被压垮。
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实体经济利润率走低而虚拟经济存在暴利空间,同时伴随产业的外迁以及产业升级压力,一些地区的民间资金惰于继续留在利润率微薄、投资回收期长的实业,而是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矿产领域转移。其结果是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出又会加剧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现象。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措施
信贷资金的运用是否适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信贷资金的投量控制得当,有利于币值的稳定和市场商品供求总体平衡;信贷资金的投向控制得当,有利于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有利于支持和促进各部门、行业、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在保证货币流通量适应生产和商品流通需要的前提下,确定贷款的规模和投向。
针对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信贷资本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我们可以尝试性的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措施,以此来规范信贷资本逐利模式,并由此促进实体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银行的暴利并非来自它们的管理和创新,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行业垄断和制度保护
银行暴利的实质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公平。因此从宏观政策角度,我们应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及时有效的破除保障银行业高盈利的行政壁垒。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内,行业利润率最终会向社会平均利润率收敛。而我国银行业存在较高的行政壁垒和价格管制,为银行保留了足够的保护性利差。
2、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基本经济形态,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因此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加快金融创新,让投融资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并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及有力挤出暴利领域的泡沫,同时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3、转变经营理念,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各商业银行应改变以往老大独尊的姿态, 积极主动开展贷款营销, 为优良和潜在优良企业提供良好稳定的资金后盾, 以此建立良性互动双赢发展的银企关系。
4、优化信贷环境, 合理利用金融资源
地方政府应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 由财政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出资成立企业融资担保机构, 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改善金融投资环境, 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 切实提高金融机构依法收贷的实效。
5、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为民间资本投资找到健康的盈利渠道
只有回归实体经济,民间资本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而金融企业的主业就是融通资金、在社会各经济部门之间配置资金。民间资金如能顺利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可以借助金融企业的专业性,通过有组织的渠道,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回报,既解决了民间资金投资出路问题,也让金融企业获得新的发展资金,增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6、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逐利模式转型,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助力
在宏观层面,规范民间资本向实体经济流动,在具体领域,相关部门可出台特殊的优惠政策,让民资进入到新兴产业等潜力巨大的产业中。同时,应建立一个较高层面的引导机制,提高民资引导的效率等。规范民间金融、引导民间资金回归实业,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作出重要战略部署。
7、采取相应的金融立法,促使中国的民间借贷合法化
切实让“草根金融”从灰色地带走向阳光地带。构建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平台,为民间风险资本创造良好的法律和运行环境。
8、加快信贷资金周转速度
信贷资金供给规模受生产规模和社会资金周转速度这两个再生产因素制约
在生产规模既定的条件下,社会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则游离出来的货币资金就越多,从而信贷资金来源也会相应扩大。
参考文献:
[1]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范粉英.浅谈银行信贷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社会科学家,2006,(06):96。
[3] 朱强标.论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机制[D].湖南:湖南大学,2003:1-76.
[4] 张建江.关于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山西广播电大学报,2008,(06).
[5] 陈兴霞、李淑芬.对新农村建设中民间借贷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04).
[6] 郭友、莫倩.资本约束与信贷挤压[J].金融研究,2006,(07).
[7] 罗彩云、傅晓初.中国银行业市场化对信贷资金区域配置的影响[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4,(06).
[8] 许均华、高翔.虚拟资本与实质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0,(03).
[9] 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4.
[10]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09).
[11]王宪全.试论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J].金融论坛,2003,(10).
关键词:信贷资本;实体经济;民间借贷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3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78-03
一、信贷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含义
1、信贷资本的含义
信贷资本是借贷资本逐步演化并具有独特职能的一种货币资本。所谓的借贷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货币借贷行为,是一种以到期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具体表现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信贷方式积聚和分配的货币资金。但随着民间资本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民间借贷资本也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2、信贷资本的分类
根据信贷资金的来源不同,信贷资本分为银行信贷资本和民间信贷资本。银行信贷是一种间接的融资渠道,是目前信贷资金市场的主体力量,也是经济实体获得资金的主要源泉。民间信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主要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资金拆解。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此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
3、实体经济的含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创造社会财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二、信贷资本的逐利模式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银行信贷资本逐利模式及其影响
在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发放银行贷款。贷款比重1978年为98.6%,2008年高达86.7%。2011年,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五大银行的净利润总额达6808.49亿元,其赚钱主要靠发放贷款利息和主要的业务手续费等。2009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1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252亿元。中国银行业目前旱涝保收的利息收入和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早已被公众认定是银行暴利的“源泉”2007—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为70%,最高甚至达到101%,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只有9.5%,但中国银行业利润却占到了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2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从实业获取的利润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平。
从根本上说,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逐利资本并以利润为目标,在选择上一般是先满足有长期合作的固定客户,以及还款能力强的优质客户。因此,如果银行信贷收缩,首先会收缩中小企业的贷款。
人民币贷款利率表(2011-07-07)
注:人民银行历次贷款利息调整对照表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作为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国有企业不得不承受更多的还息负担,更进一步凸显了缺少政府资助的中小企业将遇到的生存困境。而且,在经济整体不景气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实现利润高增长,这为该行业受到“榨取实体经济收益获暴利”的质疑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证据。由于我国银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形成相对垄断,再加上我国资金需求刚性较强,导致银行贷款利率不降反升。作为信贷资金主体来源的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榨取”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尤其是本来利润就很薄的实体经济企业雪上加霜。银行体制改革不力造成的垄断乱象:金融业务伪创新、对实体经济不作为、服务质量改进难这些“暴利”不仅开始腐蚀中国银行业本就艰难的改革动力,也在对目前脆弱的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民间信贷资本逐利模式及其影响
我国民间借贷的存在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的影响加之其利率调整灵活、趋利性强、借贷手续简便、流动快速等优势,增强了一些地方金融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从而引致民间借贷市场更趋活跃,呈现出借贷规模扩张化、借贷用途多样化的特点。并对金融业的影响日渐加深,也引起社会尤其是金融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但由于受盈利思想的引导,民间借贷的逐利模式主要体现在发放高息借贷。有关统计数字表明,至2011年底,中国农村“高利贷”高达3.25万亿元,仅浙江省东南部地区就有13000多亿元。另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调查,2008年的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37.51%,私人借款占60.76%,其他占1.73%。可见,我国民间金融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农户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一度被视为企业贷款救星的民间资本,由于利益导向的问题纷纷逃离实业。给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由此不少实体企业的经济活动转向房地产、民间借贷等市场,一些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了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弱化的局面。在被称为“借贷之城”的鄂尔多斯、温州,由于缺乏可靠的投资渠道,大量民间资本进入了虚拟经济领域。这种状况不仅对实体经济毫无裨益,反而吹大了资产泡沫,给区域金融秩序带来冲击。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种虚拟经济自我循环是一种自发的民间契约行为,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风险的发生很难监管也很难预防。因此,一个非法集资、高利贷案件的涉及面和资金量难以估计,一旦爆发风险,其波及力往往超乎想象。
众所周知,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而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另外,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往往制造“庞氏骗局”。金字塔式的借贷链条中每个环节都有高额的利息诉求,集资人往往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运作。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一旦链条断裂,就会进入所谓的“资金困境”不可自拔。加上自身的嗜利性,缺乏专业借贷经验,流入小企业的民间资金多呈现高利贷化倾向,这些短期逐利资金并非小企业发展所需的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但是,出于解决短期资金压力的需要,一些企业不惜饮鸩止渴,结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被压垮。
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导致实体经济利润率走低而虚拟经济存在暴利空间,同时伴随产业的外迁以及产业升级压力,一些地区的民间资金惰于继续留在利润率微薄、投资回收期长的实业,而是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矿产领域转移。其结果是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出又会加剧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现象。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措施
信贷资金的运用是否适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信贷资金的投量控制得当,有利于币值的稳定和市场商品供求总体平衡;信贷资金的投向控制得当,有利于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有利于支持和促进各部门、行业、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在保证货币流通量适应生产和商品流通需要的前提下,确定贷款的规模和投向。
针对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信贷资本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我们可以尝试性的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措施,以此来规范信贷资本逐利模式,并由此促进实体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银行的暴利并非来自它们的管理和创新,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行业垄断和制度保护
银行暴利的实质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公平。因此从宏观政策角度,我们应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及时有效的破除保障银行业高盈利的行政壁垒。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内,行业利润率最终会向社会平均利润率收敛。而我国银行业存在较高的行政壁垒和价格管制,为银行保留了足够的保护性利差。
2、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基本经济形态,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因此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加快金融创新,让投融资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并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及有力挤出暴利领域的泡沫,同时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3、转变经营理念,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各商业银行应改变以往老大独尊的姿态, 积极主动开展贷款营销, 为优良和潜在优良企业提供良好稳定的资金后盾, 以此建立良性互动双赢发展的银企关系。
4、优化信贷环境, 合理利用金融资源
地方政府应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 由财政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出资成立企业融资担保机构, 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改善金融投资环境, 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 切实提高金融机构依法收贷的实效。
5、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为民间资本投资找到健康的盈利渠道
只有回归实体经济,民间资本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而金融企业的主业就是融通资金、在社会各经济部门之间配置资金。民间资金如能顺利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可以借助金融企业的专业性,通过有组织的渠道,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回报,既解决了民间资金投资出路问题,也让金融企业获得新的发展资金,增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6、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逐利模式转型,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助力
在宏观层面,规范民间资本向实体经济流动,在具体领域,相关部门可出台特殊的优惠政策,让民资进入到新兴产业等潜力巨大的产业中。同时,应建立一个较高层面的引导机制,提高民资引导的效率等。规范民间金融、引导民间资金回归实业,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作出重要战略部署。
7、采取相应的金融立法,促使中国的民间借贷合法化
切实让“草根金融”从灰色地带走向阳光地带。构建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平台,为民间风险资本创造良好的法律和运行环境。
8、加快信贷资金周转速度
信贷资金供给规模受生产规模和社会资金周转速度这两个再生产因素制约
在生产规模既定的条件下,社会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则游离出来的货币资金就越多,从而信贷资金来源也会相应扩大。
参考文献:
[1]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范粉英.浅谈银行信贷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社会科学家,2006,(06):96。
[3] 朱强标.论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机制[D].湖南:湖南大学,2003:1-76.
[4] 张建江.关于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山西广播电大学报,2008,(06).
[5] 陈兴霞、李淑芬.对新农村建设中民间借贷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04).
[6] 郭友、莫倩.资本约束与信贷挤压[J].金融研究,2006,(07).
[7] 罗彩云、傅晓初.中国银行业市场化对信贷资金区域配置的影响[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4,(06).
[8] 许均华、高翔.虚拟资本与实质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0,(03).
[9] 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4.
[10]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09).
[11]王宪全.试论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J].金融论坛,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