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海高盐水入侵孟加拉湾的季节形态及动力机制

来源 :应用海洋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51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Argo温盐、Aquarius遥感盐度等资料,研究了阿拉伯海高盐水入侵孟加拉湾的主要路径及季节变化机制.分析显示阿拉伯海高盐水入侵孟加拉湾存在3种类型,即夏季型、冬季型和春季型.夏季型入侵发生在湾口西部,入侵时间为7—10月,净体积输送达1.53 Sv.冬季型(12月至次年1月)和春季型(3—5月)阿拉伯海高盐水入侵分别发生在湾口中部和东部,净输送量相对较弱,分别为0.39 Sv和0.41 Sv.夏季西南季风漂流分支的入侵是夏季型阿拉伯海高盐水进入孟加拉湾的主因.秋季赤道Wyrtki急流向东输运并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堆积,使得湾口南部海域海面东高西低,进而产生西向水平压强梯度力,地转平衡关系使得湾口南部高盐水向北入侵孟加拉湾,这一过程是造成冬季型阿拉伯海高盐水入侵孟加拉湾的主要机制.同理,春季Wyrtki急流是引起春季型阿拉伯海高盐水入侵孟加拉湾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种群生命表为基础,对位于广西珍珠湾内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种群、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种群、秋茄(Kandelia obovata)种群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种群采用径级法及匀滑技术,编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种群存活曲线、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进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①白骨壤种群、秋茄种群和木榄种群年龄结构呈倒“J”形,种群趋于Deevey?II型,即增长型,主要集中在I龄级,存活曲线、死亡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作为入侵物种,对我国沿海滩涂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筛选成本低、见效快的互花米草化学除控剂,本研究选取了草甘膦、草铵膦2种除草剂,采用盆栽与大田试验探讨除草剂剂量及复配对互花米草的除控效果,通过底栖生物白蛤(Mactra veneriformis)和青蛤(Cyclina sinensis)培养模拟实验评价其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单一施用时草铵膦效果要优于草甘膦,最佳用量是药剂制造商推荐量的150%,但单一施用对互花米草致死率仅为20%;复配可以显著提高
本研究以晋江盐场围填海项目为例,针对项目情况和区域环境特征,在收集现有资料和补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围填海工程建设的海洋生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①保护修复应推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有效机制,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良性发展.②围填多年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围填海项目,制定修复对策也应遵循现有的生态条件,充分考虑修复工程的成本与效益,增强修复方案的可操作性,做出最有利的决策.③生态修复模式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最大程度恢复生态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