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影像学改变,以减少误诊。方法 对5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脑梗死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头痛、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头颅CT早期诊断有假阴性,头颅MRI检出率高。总体预后较好。结论 小脑梗死临床特点多变,极易误诊,头部MRI确诊小脑梗死优于头部CT。病情严重者应早期外科手术,防治脑疝。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影像学检查 临床分析
小脑梗死的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化,发病早期可能症状较轻,但随后的病情恶化却很严重。为了探讨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笔者对2014年4月~10月在我院住院的5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小脑梗死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60.3岁;病因:既往有高血压病32例(64%),糖尿病16例(32%),冠心病12 例(24%),风心病房颤4例(8%)。
1.2 临床表现
静息状态下起病44例,活动时起病6例。28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伴恶心、呕吐;12例以头痛、头晕、行走不稳,伴恶心呕吐起病;10例以头晕,一侧肢体无力起病;40例有眼球震颤、共济运动差;16例有肢体麻木、面部感觉障碍、构音障碍;4例有吞咽障碍及Horner征;14例出现颈部抵抗、强迫头位,但克氏征阴性。所有患者入院后病情均有逐渐加重,其中6例发病1~3d逐渐出现意识障碍。
1.3 影像学资料
本组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24h内即行头部CT平扫检查者34例,均不能确诊为小脑梗死,28例在3d内复查头部CT确诊,显示第四脑室移位、变形或消失,基底池部分或完全消失,直接征像显示小脑较大面积低密度区。22例行头颅MRI检查确诊,确诊率达100%。其中一侧小脑半球梗死30例,两侧小脑半球梗死8例,小脑蚓部梗死4例,小脑半球和蚓部均有梗死灶4例,合并脑干梗死2例,合并枕叶梗死2例。
2 治疗
使用改善微循环、脑保护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适当吸氧,控制血糖,急性期患者血压可能持续偏高,但降压不宜过快,如果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则应采取头高位,同时采用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等脱水降颅压治疗,并通过物理或药物控制使体温保持较低水平,以及营养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等。
3 结果
本组50例,2例因意识障碍加重,病情持续恶化于3d后转脑外科行开颅减压术,余48例患者全部内科保守治疗。其中41例出院时症状消失,1例重症患者治疗1周后神志转清,2例有肢体共济失调、行走不稳,4例有持续头晕感。
4 讨论
小脑梗死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由于小脑梗死可以没有或只有轻微的症状和体征,或者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疾病相似,易造成诊断困难,而且常因认识不足而遗漏诊断。[1]自有头颅CT、MRI检测后,小脑梗死确诊率明显提高。有调查发现,小脑梗死占同时期脑卒中的1.5%~3.4%,占脑梗死的5%~15%,李敏等[2]认为,在我国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很可能是小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本组中糖尿病占32%,也是一个重要病因。CT检查受后颅凹骨性结构干扰对较小病灶难以发现,以及受发病时间的影响,发病24h内常常不能显示梗死灶,其诊断小脑梗死的价值受限,[3]本组即有3例初诊时无定位体征,头CT亦无明显异常,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梗死早期MRI更能准确诊断并能发现是否合并脑干梗死,其梗死灶呈长T1长T2信号以及第四脑室移位、脑干受压和梗阻性脑积水表现,尤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小脑梗死超早期即可发现病变。[4]
有人按临床表现、转归将小脑梗死归纳为三型:(1)良性小脑梗死:该型在小脑梗死中最为常见,临床上可不出现任何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症状,此型一般预后良好;(2)假肿瘤型小脑梗死:早期以小脑症状为主,如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发病12h至数天内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加重;(3)昏迷型小脑梗死:发病后早期出现昏迷,一般小脑梗死面积大,多伴脑干受累或梗阻性脑积水,预后不良。如小脑梗死后继发性脑干受压,意识障碍进行性恶化则是手术指征,且应尽可能在脑干受损前早期手术。[5]如果病情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脑积水,则可考虑脑室外引流术。总之,早期明确的有意义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对减少小脑梗死的误诊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张映琦,周东华,陈曼娥. 100例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09):155-156.
[2]李敏,胡振民. 占位性小脑梗死的MRI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5):303-306.
[3]李正军,马维亚,徐波. 急性双侧小脑梗死11例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2001,(12):231.
[4]关华.17例小脑梗死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3):48-49.
[5]徐保伟,黄文甫,马明娟.小脑梗死早期误诊10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923-4924.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影像学检查 临床分析
小脑梗死的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化,发病早期可能症状较轻,但随后的病情恶化却很严重。为了探讨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笔者对2014年4月~10月在我院住院的5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小脑梗死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60.3岁;病因:既往有高血压病32例(64%),糖尿病16例(32%),冠心病12 例(24%),风心病房颤4例(8%)。
1.2 临床表现
静息状态下起病44例,活动时起病6例。28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伴恶心、呕吐;12例以头痛、头晕、行走不稳,伴恶心呕吐起病;10例以头晕,一侧肢体无力起病;40例有眼球震颤、共济运动差;16例有肢体麻木、面部感觉障碍、构音障碍;4例有吞咽障碍及Horner征;14例出现颈部抵抗、强迫头位,但克氏征阴性。所有患者入院后病情均有逐渐加重,其中6例发病1~3d逐渐出现意识障碍。
1.3 影像学资料
本组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24h内即行头部CT平扫检查者34例,均不能确诊为小脑梗死,28例在3d内复查头部CT确诊,显示第四脑室移位、变形或消失,基底池部分或完全消失,直接征像显示小脑较大面积低密度区。22例行头颅MRI检查确诊,确诊率达100%。其中一侧小脑半球梗死30例,两侧小脑半球梗死8例,小脑蚓部梗死4例,小脑半球和蚓部均有梗死灶4例,合并脑干梗死2例,合并枕叶梗死2例。
2 治疗
使用改善微循环、脑保护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适当吸氧,控制血糖,急性期患者血压可能持续偏高,但降压不宜过快,如果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则应采取头高位,同时采用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等脱水降颅压治疗,并通过物理或药物控制使体温保持较低水平,以及营养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等。
3 结果
本组50例,2例因意识障碍加重,病情持续恶化于3d后转脑外科行开颅减压术,余48例患者全部内科保守治疗。其中41例出院时症状消失,1例重症患者治疗1周后神志转清,2例有肢体共济失调、行走不稳,4例有持续头晕感。
4 讨论
小脑梗死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由于小脑梗死可以没有或只有轻微的症状和体征,或者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疾病相似,易造成诊断困难,而且常因认识不足而遗漏诊断。[1]自有头颅CT、MRI检测后,小脑梗死确诊率明显提高。有调查发现,小脑梗死占同时期脑卒中的1.5%~3.4%,占脑梗死的5%~15%,李敏等[2]认为,在我国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很可能是小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本组中糖尿病占32%,也是一个重要病因。CT检查受后颅凹骨性结构干扰对较小病灶难以发现,以及受发病时间的影响,发病24h内常常不能显示梗死灶,其诊断小脑梗死的价值受限,[3]本组即有3例初诊时无定位体征,头CT亦无明显异常,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梗死早期MRI更能准确诊断并能发现是否合并脑干梗死,其梗死灶呈长T1长T2信号以及第四脑室移位、脑干受压和梗阻性脑积水表现,尤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小脑梗死超早期即可发现病变。[4]
有人按临床表现、转归将小脑梗死归纳为三型:(1)良性小脑梗死:该型在小脑梗死中最为常见,临床上可不出现任何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症状,此型一般预后良好;(2)假肿瘤型小脑梗死:早期以小脑症状为主,如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发病12h至数天内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加重;(3)昏迷型小脑梗死:发病后早期出现昏迷,一般小脑梗死面积大,多伴脑干受累或梗阻性脑积水,预后不良。如小脑梗死后继发性脑干受压,意识障碍进行性恶化则是手术指征,且应尽可能在脑干受损前早期手术。[5]如果病情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脑积水,则可考虑脑室外引流术。总之,早期明确的有意义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对减少小脑梗死的误诊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张映琦,周东华,陈曼娥. 100例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09):155-156.
[2]李敏,胡振民. 占位性小脑梗死的MRI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5):303-306.
[3]李正军,马维亚,徐波. 急性双侧小脑梗死11例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2001,(12):231.
[4]关华.17例小脑梗死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3):48-49.
[5]徐保伟,黄文甫,马明娟.小脑梗死早期误诊10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923-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