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众沟通”一词来源于管理学,是政府或企业为特定行政目标与工作就一些社会议题协商的过程。作为专有名词,它在核工业行业内使用的历史并不长。“公众沟通”一词最早与核工业发生联系是在2004年8月19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公众有“恐核症”?核能发展呼唤“公众沟通”》中,潘自强院士提出“核行业应该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使之更透明,为公众了解,受公众监督”。自此,“公众沟通”一词逐渐在核工业内部开始使用。如:2008年第11期《国防科技工业》杂志就刊登了《亚洲各国代表共议——关注核能安全、加强公众沟通》一文,延续了核能公众沟通的说法。
随后,不断有学术论文开始将“核能公众沟通”或“核电公众沟通”作为研究对象,《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第2期刊载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沟通、媒体交流与信息发布》一文,这是“公众沟通”首次出现在核科学与技术相关研究论文的标题中。
截至2021年1月26日,中国知网可搜索到以“公众沟通”为主题的核科学与技术相关研究文章共65篇,其中有不少集中在《中国核工业》(2015年第11期“月度聚焦——中国特色的公众沟通评估”)与《中国核电》(2018年第3期)的專栏中。
核行业公众沟通存在的问题
“邻避效应”对核产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核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开展核工业公众沟通,可以促使社会公众更好地走近核行业、了解核行业,进而更好地支持核行业的发展。涉核公众沟通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没有形成行业合力,系统统筹不足。核工业内部的涉核公众沟通工作,主要由核电企业承担,囿于产业规模与地域差异,其影响力相对有限。除了核能行业协会自2018年开始组织的公众沟通大会,鲜有持续性的大型论坛与会议。核工业内部缺乏常态化的公众沟通合作与协同机制,行业合力还有待形成。
二是内容范围相对模糊,岗位有待专业化、精细化。行业内部的涉核公众沟通工作范围没有比较明确的界定,通常也没有匹配的细分岗位,主要工作的承担者是企业的宣传、党群部门的工作人员,有时也由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实际上,涉核公众沟通工作对知识储备的要求较高,既要对核与辐射知识的内涵全面理解,又要熟悉宣传文化工作的方法,而且还要对社会科学知识有一定储备。因此,涉核公众沟通工作如果由宣传文化工作者或工程技术人员兼任,存在宣传文化工作者不懂技术,技术人员又不懂传播的问题,导致工作的专业性受到影响。
三是跨行业的公众沟通议题缺乏交流。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横向协同不足,公众沟通问题是很多科技行业面临的共同议题,如:三大运营商的基站“辐射”问题、石油化工行业的“PX”项目问题以及农业与生物产业的转基因问题等等,都曾对特定行业造成阻碍,当事企业也因此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与处理经验。核能公众沟通与其他行业的公众沟通存在一些共同之处,目标都是为本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社会环境。
核行业公众沟通思路探析
突出科学传播理念。科学传播在实践演化中体现为三种模式,分别为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有反思的科学传播。三种模式出现时间呈现显著的年代差距,依次序呈现越来越强的去权力化特征。
突出“科学传播”理念,打破传统的单向科普宣传思维定式,借鉴前沿社会科学理论、借助发达媒介信息技术,用系统性、全面性、多层次的方法,大力开展核科学与核技术、和平利用核能、核产业和核工业发展成就、核防护知识的“科学传播”。
积极推动核科普从单向宣传向公众参与转型,将公众参与重点放在公众知情、咨询和监督上。在具备去等级化、去中心化、技术赋权等特征的社交媒体环境里,把移动媒体作为重要宣传平台,推动更多公众参与,创新科学传播与科普途径,从而改进传播效果。
将公众沟通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中核集团是特大型国有独资企业,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国家战略核力量的核心和国家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实现了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这是核工业员工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提出“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继续坚持定点帮扶机制,适当予以调整优化,安排有能力的部门、单位和企业承担更多责任。”
乡村振兴工作是核工业员工融入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的着力点,一些企业主动配合当地政府,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虽然他们的工作内容与公众沟通没有直接联系,但这种与人民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的经历,无疑为公众沟通培育了良好的土壤。所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将对核工业企业在地区公众沟通工作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将公众沟通与产业融合有机结合。我国许多地区囿于发展条件的限制与路径依赖,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一产与二产发展的要素驱动特征明显。众所周知,核工业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与投资密集型的特质,其发展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益处,有助于促进产业融合。
广义的产业融合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即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传统的公众沟通与产业融合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若以核工业企业为主导,借助产业联动和体制创新,促进资源要素跨界集约化配置,那么将实现不同产业的紧密协同,最终达到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与本地居民收入增加的目标。核工业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过程,有助于提高“核”的接受性,因为来自其他产业和行业的大众,将在新生产与消费关系中增近与“核”的心理距离并加深对“核”的认识。如若该产业融合过程最终实现了本地居民收入的增加,那么无论在心理距离、认知层次还是利益共享上,产业融合均能显著提升核工业企业的公众沟通效果。
例如,秦山核电有限公司打造了核电特色小镇,主导了当地的产业融合,聚焦核电关联产业,突出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核电生产性服务业和核电工业科技旅游业。小镇自创建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额共计63亿元,小镇内企业数量234家。截至目前,前往小镇核电科技馆参观学习人数达10万余人次。小镇拥有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24个省市级研发中心、6个高校技术合作项目、521项专利。除此之外,海南核电有限公司借助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打造了“核电工业旅游”路线,与昌江县的棋子湾、海尾湿地公园等景点连成一片,激活了当地的旅游业。这一“工业旅游”方案在行业内获得了较高评价,海南核电有限公司也因此在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