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机械制图是高职模具专业的基础课程,为适应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新的目标要求,对高职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论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70-02
2014年以来,改革的车轮将职业教育改革推到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现代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2002年的“实用人才”到2005年的“技能人才”,再到2014年国家提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定位更加清晰,内涵也逐步扩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密切联系企业的生产实际。
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模具工业的前进,同时,模具工业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汽车、电子、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业中,60%~80%的零部件都是依靠模具成形。国内模具工业起步较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模具工业体系,但是由于受模具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等因素的制约,国内模具工业仍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问题。机械制图作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实训、顶岗实习的重要基础。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技术语言,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从事技术生产工作的能力,作为为社会、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抓好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显得迫在眉睫。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精选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不同于本科和中职院校,应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制图的基本知识,点、线、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投影,轴测投影图及三维实体造型,机件的基本表示法,零件图,装配图8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照搬课本、一字不落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而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够用、管用、适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将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最核心、最关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图和绘图技能的培训上,而不是原理的学习上。例如,在相贯线画法这种难度大、理解起来困难的章节学习中,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理解绘图的原理,势必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枯燥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同时,教学进度、教学效率也受到了制约,在当前“减少教学课时,增加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下,课程后续与模具专业紧密相关的零件图、装配图的重点内容必将无法顾及。因此,对于相贯线这种在加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难于理解的图形元素,完全可以采用简化画法以降低教学难度,提升教学效果。而对于三视图的画法,点、线、面的投影这种基础知识,则要加强理论教学,在反复的学与练中,确保学生完全掌握。
(二)密切联系实际,引进案例教学
在机械制图教材的选取方面,各高职院校通常是机械类各专业通用同一本教材,不设专业的区分。教材的内容也是较为传统的,与企业一线的生产实际相差甚远。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殊的绘图和表达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学完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后对模具零部件进行识读和绘图的能力严重不足,与生产实际脱轨。例如,在立体的投影与识读学习中,教材中的实例仅仅是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力为出发点考虑,难度较大,且没有专业针对性。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以校企合作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为依托,广泛收集企业生产中的典型模具图样,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专门针对模具专业的工程图样案例,引入教学中。一方面,案例来源于实际生产中,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到专业,增加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这种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教学案例与传统制图基础教学的有机结合,专业针对性强,对模具专业学生识读、绘图技能的培养,深刻入理。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板书为主,辅助一些静态挂图,将书本知识搬到黑板上,这种教学方法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性,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还受到授课教师徒手绘图能力的限制,特别是新教师,很难在黑板上准确绘制出几何体的形状和结构,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机械制图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为基础,教授学生应用投影原理和投影规律来解决工程图样的识读和绘制。多媒体作为具有丰富图片和动画功能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将空间的三维形状和结构变得形象、生动,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学生特别是初学时在理解和掌握识读和绘制时更加直观、透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剖视图的投影和绘图时,面对教材中静态的图片,学生很难掌握识读和绘制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学生全方位认识三维实体剖切的过程以及剖切后的形状和表达方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简单,增强了理论学习的直观性,给学生掌握剖视图的识绘提供便利。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拓宽了教学空间,缓和了实体模型不足的情况。
(二)结合计算机绘图,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随着与机械制图相关行业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对绘图方法进行革新的呼声。现代加工业愈加重视设计效率和绘图效率,计算机绘图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将变成当下的现实和趋势。机械制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初学时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不足,给学习带来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计算机软件绘图(如,AutoCAD、Pro/E、UG等绘图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三维实体的软件构造,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观察实体及其动态过程,降低了课程理解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增加测绘实践教学环节
为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制图的技能。在学习理论课程后,应增加制图测绘实践教学环节。制图测绘作为对学生制图综合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尺寸公差的检验能力、徒手绘图能力的锻炼和检验,同时也是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一个培养,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课程学习后,可以选择企业生产一线使用的中等复杂程度的冲压模或塑料模作为测绘实例,进行为期一周的制图测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从测绘报告和所绘制的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中得到全面反映。经过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测绘作为对整门课程的教学补充,对促进学生识读和绘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来确定,占总成绩40%的比例。期末考试则由卷面成绩决定,占比60%。试卷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制图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受考核形式的限制,很难实现对制图技能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笔者提出对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以探索更加符合时代和行业需求的考核方式。
结合机械制图课程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章节为单元分阶段进行考核,这样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普遍掌握不透的知识点,在课程的后续教学中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以确保学生对课程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各单元的考核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机件的基本表示法章节,可以采用绘制大作业的考核形式;对于绘图的基础知识可以采用面试的考核方式;对于零件图和装配图章节,可以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对于笔试的试卷,还应避免使用与其他机械类专业统一的试卷,应结合模具专业制定专门的试卷,试卷中的图样多采用模具生产中的零部件,以加深学生对模具零部件结构的认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社会和产业的发展对职教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现代化课程的需要。教学改革涉及众多因素,非朝夕能完成,机械制图作为模具专业传统的基础课程更是如此。但是教学改革目的明确,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革新,将传统机械制图的教学重点由“理”的学习转变到重视“技”的掌握,以培养符合时代和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经过近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这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对制图综合运用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涂志标.机械专业实习方式新探索:走模具产业化道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4(8):255.
[2]刘力.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8.
[3]彭敏.谈谈《机械制图》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148.
[4]周广波.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0):49.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70-02
2014年以来,改革的车轮将职业教育改革推到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现代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2002年的“实用人才”到2005年的“技能人才”,再到2014年国家提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定位更加清晰,内涵也逐步扩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密切联系企业的生产实际。
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模具工业的前进,同时,模具工业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汽车、电子、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业中,60%~80%的零部件都是依靠模具成形。国内模具工业起步较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模具工业体系,但是由于受模具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等因素的制约,国内模具工业仍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问题。机械制图作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实训、顶岗实习的重要基础。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技术语言,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从事技术生产工作的能力,作为为社会、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抓好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显得迫在眉睫。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精选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不同于本科和中职院校,应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制图的基本知识,点、线、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投影,轴测投影图及三维实体造型,机件的基本表示法,零件图,装配图8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照搬课本、一字不落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而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够用、管用、适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将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最核心、最关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图和绘图技能的培训上,而不是原理的学习上。例如,在相贯线画法这种难度大、理解起来困难的章节学习中,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理解绘图的原理,势必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枯燥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同时,教学进度、教学效率也受到了制约,在当前“减少教学课时,增加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下,课程后续与模具专业紧密相关的零件图、装配图的重点内容必将无法顾及。因此,对于相贯线这种在加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难于理解的图形元素,完全可以采用简化画法以降低教学难度,提升教学效果。而对于三视图的画法,点、线、面的投影这种基础知识,则要加强理论教学,在反复的学与练中,确保学生完全掌握。
(二)密切联系实际,引进案例教学
在机械制图教材的选取方面,各高职院校通常是机械类各专业通用同一本教材,不设专业的区分。教材的内容也是较为传统的,与企业一线的生产实际相差甚远。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殊的绘图和表达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学完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后对模具零部件进行识读和绘图的能力严重不足,与生产实际脱轨。例如,在立体的投影与识读学习中,教材中的实例仅仅是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力为出发点考虑,难度较大,且没有专业针对性。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以校企合作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为依托,广泛收集企业生产中的典型模具图样,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专门针对模具专业的工程图样案例,引入教学中。一方面,案例来源于实际生产中,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到专业,增加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这种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教学案例与传统制图基础教学的有机结合,专业针对性强,对模具专业学生识读、绘图技能的培养,深刻入理。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板书为主,辅助一些静态挂图,将书本知识搬到黑板上,这种教学方法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性,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还受到授课教师徒手绘图能力的限制,特别是新教师,很难在黑板上准确绘制出几何体的形状和结构,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机械制图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为基础,教授学生应用投影原理和投影规律来解决工程图样的识读和绘制。多媒体作为具有丰富图片和动画功能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将空间的三维形状和结构变得形象、生动,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学生特别是初学时在理解和掌握识读和绘制时更加直观、透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剖视图的投影和绘图时,面对教材中静态的图片,学生很难掌握识读和绘制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学生全方位认识三维实体剖切的过程以及剖切后的形状和表达方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简单,增强了理论学习的直观性,给学生掌握剖视图的识绘提供便利。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拓宽了教学空间,缓和了实体模型不足的情况。
(二)结合计算机绘图,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随着与机械制图相关行业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对绘图方法进行革新的呼声。现代加工业愈加重视设计效率和绘图效率,计算机绘图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将变成当下的现实和趋势。机械制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初学时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不足,给学习带来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计算机软件绘图(如,AutoCAD、Pro/E、UG等绘图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三维实体的软件构造,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观察实体及其动态过程,降低了课程理解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增加测绘实践教学环节
为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制图的技能。在学习理论课程后,应增加制图测绘实践教学环节。制图测绘作为对学生制图综合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尺寸公差的检验能力、徒手绘图能力的锻炼和检验,同时也是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一个培养,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课程学习后,可以选择企业生产一线使用的中等复杂程度的冲压模或塑料模作为测绘实例,进行为期一周的制图测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从测绘报告和所绘制的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中得到全面反映。经过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测绘作为对整门课程的教学补充,对促进学生识读和绘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来确定,占总成绩40%的比例。期末考试则由卷面成绩决定,占比60%。试卷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制图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受考核形式的限制,很难实现对制图技能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笔者提出对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以探索更加符合时代和行业需求的考核方式。
结合机械制图课程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章节为单元分阶段进行考核,这样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普遍掌握不透的知识点,在课程的后续教学中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以确保学生对课程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各单元的考核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机件的基本表示法章节,可以采用绘制大作业的考核形式;对于绘图的基础知识可以采用面试的考核方式;对于零件图和装配图章节,可以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对于笔试的试卷,还应避免使用与其他机械类专业统一的试卷,应结合模具专业制定专门的试卷,试卷中的图样多采用模具生产中的零部件,以加深学生对模具零部件结构的认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社会和产业的发展对职教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现代化课程的需要。教学改革涉及众多因素,非朝夕能完成,机械制图作为模具专业传统的基础课程更是如此。但是教学改革目的明确,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革新,将传统机械制图的教学重点由“理”的学习转变到重视“技”的掌握,以培养符合时代和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经过近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这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对制图综合运用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涂志标.机械专业实习方式新探索:走模具产业化道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4(8):255.
[2]刘力.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8.
[3]彭敏.谈谈《机械制图》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148.
[4]周广波.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