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态旅游内涵
“生态旅游”又称“绿色旅游”,这是有别于仅仅把旅游业当作“无烟产业”的传统旅游业的一种新的认识。生态旅游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承载着观光、养生、游憩、探险和大众科学教育普及等功能。对于游客而言,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感官以及心理的体验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生态理念和生态教育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无止境的单向索取,而是在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有限的承载力的前提下,对自然带有敬畏感,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带着环保意识增加和自然亲近的机会,加深游客对自然和生态的理解。在旅游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非常受欢迎,被认为是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二、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社区参与,环境教育”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参与者享受美丽的风景,而且能够促进形成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负责任的旅游行为。
(二)美丽中国、大美龙江的展示窗口
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大力开展教育性、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活动,做好、做响黑龙江生态旅游品牌,成为“大美龙江”、“美丽中国”的窗口和名片。
(三)旅游可持續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旅游强调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要保护旅游资源,这与传统的旅游形式强调的是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而忽略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相区别。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自然性和原生性,根据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特点,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资源大省向经济大省跨越的迫切需要
黑龙江省是生态旅游资源大省,自然风光壮美,民族风情绚丽。随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生态旅游市场日趋繁荣,推动了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然而,与其他旅游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要使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能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形成一个大产业、大发展、强大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必须大力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生态和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构建生态旅游品牌,促进生态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三、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天然的资源优势。我国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等资源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高品位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础。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生态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与其他省市相比,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丰富,我省的森林覆盖率高达45.7%,林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建有104个森林公园,茫茫林海成为黑龙江给旅游者最直观的符号。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其他生态旅游的主体资源和等级都很高,可供开发的资源种类繁多,如火山、湿地、界江、草原、农业等资源都极为丰富,有诸如黑龙江、乌苏里江、五大连池、镜泊湖、扎龙自然保护区、兴凯湖、北极漠河、东极抚远、珍稀的鸟类和动物等质量好、等级高、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省内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充足,文化色彩鲜明,民俗边境游极具吸引力。
2.区位优势。黑龙江省在地缘上归属于东北亚经济圈和东四省经济带,并在这些地缘政治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地缘重要性对黑龙江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在历史、文化和民族等方面与我省有着密切的关系,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加强,贸易关系日益密切,成为远东非常重要的区域。另外,黑龙江省西部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吉林省接壤,是东四省(辽吉黑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重要省区,具备统筹东北代表性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区位优势。
3.气候自然优势。黑龙江省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和亚寒带,夏季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湿润多雨、清凉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冬季山区雪量大,雪质好,雪期长达120天左右,特殊的气候条件为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全省建有高、中档滑雪场近百家,无论在雪道、雪具、缆车等硬件设施,还是在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上都有很高的水平。
4.历史文化优势。黑龙江这片土地曾是唐代渤海国、辽代、金代及清代“肇兴之地”,至今还保留着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以及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此外,黑龙江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是满族的故乡,还是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世居之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的旅游者。
(二)劣势分析
1.宏观管理问题。截至目前为止,黑龙江省旅游管理体制和方式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首先,文化、文物、城市建设、园林、林业等部门仍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着多头管理,缺乏统一和高效的管理,未真正形成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其次,缺乏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监测、评估的标准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生态旅游观念问题。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不强。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更注重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轻视、忽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倾向于以经济收入和游客接待数量等经济指标判断旅游发展水平高低。这种观念忽略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对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的破坏负有一定责任。
3.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问题。黑龙江省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是开发较晚,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和开发深度不够;另外,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存在过热现象,在森林旅游、冰雪旅游等开发热点上项目过多,缺乏对自身资源特色的挖掘,市场产品定位不清,导致产品趋同化严重。
4.基础服务设施问题。一些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薄弱,内部交通通讯不畅,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另外,在开发建设中,更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建设,如指示牌、景观牌、解说牌、形象标志性建筑设计、宣传营销、旅游文化氛围营造等都相对缺乏系统开发。 5.旅游服务质量问题。生态旅游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和购买偏好,是提升生态旅游竞争力和生态旅游景区重游率的关键因素。而生态旅游服务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目前,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很难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让旅游者获得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缺乏专门生态知识,很难正确引导游客。
(三)机遇分析
1.政策机遇。生态省、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层面战略规划的发布,为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驱动下,黑龙江省以“请进来”、“走出去”为目标,加快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步伐。
2.市场机遇。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的重心逐渐转向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东北亚旅游业的發展,将会为黑龙江省提供更多旅游客源地。黑龙江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为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
3.生态意识觉醒机遇。随着空气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更加关注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旅游者对旅游的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对回归自然、享受美景和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内涵丰富的生态旅游恰恰可以满足这些需求。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为黑龙江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
(四)威胁
1.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生态旅游目的地众多,面对竞争激烈的生态旅游市场,如何突围而出,是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和旅游业面临的难题。如具有良好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水平的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旅游业管理体制较为完备,生态旅游产品也比较成熟,旅游竞争力非常强。而西北的云、贵地区,近年旅游业发展加快,加之依托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神秘独特的旅游形象在竞争激烈的生态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3。另外,东北三省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必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黑龙江省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能否确立起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避免同类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遮蔽”,也是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2.生态旅游环境恶化。目前,黑龙江省面临着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河流污染等环境问题,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严峻考验。同时,由于缺乏对生态旅游理论和内涵的准确把握,对环境资源保护力度不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旅游资源的降级。
3.意识观念尚需破题。由于生态旅游在中国旅游业中属于新兴业态,因此一些经营与管理者缺乏对生态旅游资源本质内涵的认识,盲目迎合一些旅游者的需求,结果虽然实现了短期效益,但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威胁。
四、总结
黑龙江省拥有发展生态旅游业所需要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地缘优势,丰富的地文生态景观,多样生物的物种、水体资源、气候资源、人文资源等,都是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系统规划、旅游客源结构不合理、旅游从业人员生态知识的匮乏、生态知识的教育普及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会影响我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和提高,对生态旅游资源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以生态资源的保护为前提,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利用,努力克服发展过程中和管理上的问题,充分利用机遇,化各种威胁为动力,实现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信雪晖.呼伦贝尔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http://www.gov.cn/test/2013-04/12/content_2376349.htm,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3.4.
[3]薛珊珊.广西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优化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雪晶(1980-),女,黑龙江省肇源县人,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张培培,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景区开发。
“生态旅游”又称“绿色旅游”,这是有别于仅仅把旅游业当作“无烟产业”的传统旅游业的一种新的认识。生态旅游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承载着观光、养生、游憩、探险和大众科学教育普及等功能。对于游客而言,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感官以及心理的体验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生态理念和生态教育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无止境的单向索取,而是在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有限的承载力的前提下,对自然带有敬畏感,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带着环保意识增加和自然亲近的机会,加深游客对自然和生态的理解。在旅游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非常受欢迎,被认为是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二、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社区参与,环境教育”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参与者享受美丽的风景,而且能够促进形成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负责任的旅游行为。
(二)美丽中国、大美龙江的展示窗口
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大力开展教育性、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活动,做好、做响黑龙江生态旅游品牌,成为“大美龙江”、“美丽中国”的窗口和名片。
(三)旅游可持續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旅游强调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要保护旅游资源,这与传统的旅游形式强调的是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而忽略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相区别。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自然性和原生性,根据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特点,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资源大省向经济大省跨越的迫切需要
黑龙江省是生态旅游资源大省,自然风光壮美,民族风情绚丽。随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生态旅游市场日趋繁荣,推动了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然而,与其他旅游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要使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能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形成一个大产业、大发展、强大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必须大力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生态和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构建生态旅游品牌,促进生态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三、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天然的资源优势。我国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等资源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高品位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础。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生态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与其他省市相比,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丰富,我省的森林覆盖率高达45.7%,林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建有104个森林公园,茫茫林海成为黑龙江给旅游者最直观的符号。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其他生态旅游的主体资源和等级都很高,可供开发的资源种类繁多,如火山、湿地、界江、草原、农业等资源都极为丰富,有诸如黑龙江、乌苏里江、五大连池、镜泊湖、扎龙自然保护区、兴凯湖、北极漠河、东极抚远、珍稀的鸟类和动物等质量好、等级高、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省内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充足,文化色彩鲜明,民俗边境游极具吸引力。
2.区位优势。黑龙江省在地缘上归属于东北亚经济圈和东四省经济带,并在这些地缘政治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地缘重要性对黑龙江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在历史、文化和民族等方面与我省有着密切的关系,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加强,贸易关系日益密切,成为远东非常重要的区域。另外,黑龙江省西部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吉林省接壤,是东四省(辽吉黑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重要省区,具备统筹东北代表性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区位优势。
3.气候自然优势。黑龙江省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和亚寒带,夏季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湿润多雨、清凉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冬季山区雪量大,雪质好,雪期长达120天左右,特殊的气候条件为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全省建有高、中档滑雪场近百家,无论在雪道、雪具、缆车等硬件设施,还是在接待条件和服务水平上都有很高的水平。
4.历史文化优势。黑龙江这片土地曾是唐代渤海国、辽代、金代及清代“肇兴之地”,至今还保留着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以及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此外,黑龙江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是满族的故乡,还是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世居之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的旅游者。
(二)劣势分析
1.宏观管理问题。截至目前为止,黑龙江省旅游管理体制和方式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首先,文化、文物、城市建设、园林、林业等部门仍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着多头管理,缺乏统一和高效的管理,未真正形成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其次,缺乏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监测、评估的标准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生态旅游观念问题。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不强。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更注重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轻视、忽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倾向于以经济收入和游客接待数量等经济指标判断旅游发展水平高低。这种观念忽略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对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的破坏负有一定责任。
3.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问题。黑龙江省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是开发较晚,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和开发深度不够;另外,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存在过热现象,在森林旅游、冰雪旅游等开发热点上项目过多,缺乏对自身资源特色的挖掘,市场产品定位不清,导致产品趋同化严重。
4.基础服务设施问题。一些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薄弱,内部交通通讯不畅,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另外,在开发建设中,更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建设,如指示牌、景观牌、解说牌、形象标志性建筑设计、宣传营销、旅游文化氛围营造等都相对缺乏系统开发。 5.旅游服务质量问题。生态旅游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和购买偏好,是提升生态旅游竞争力和生态旅游景区重游率的关键因素。而生态旅游服务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目前,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很难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让旅游者获得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缺乏专门生态知识,很难正确引导游客。
(三)机遇分析
1.政策机遇。生态省、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层面战略规划的发布,为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驱动下,黑龙江省以“请进来”、“走出去”为目标,加快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步伐。
2.市场机遇。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的重心逐渐转向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东北亚旅游业的發展,将会为黑龙江省提供更多旅游客源地。黑龙江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为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
3.生态意识觉醒机遇。随着空气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更加关注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旅游者对旅游的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对回归自然、享受美景和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内涵丰富的生态旅游恰恰可以满足这些需求。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为黑龙江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
(四)威胁
1.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生态旅游目的地众多,面对竞争激烈的生态旅游市场,如何突围而出,是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和旅游业面临的难题。如具有良好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水平的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旅游业管理体制较为完备,生态旅游产品也比较成熟,旅游竞争力非常强。而西北的云、贵地区,近年旅游业发展加快,加之依托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神秘独特的旅游形象在竞争激烈的生态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3。另外,东北三省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必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黑龙江省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能否确立起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避免同类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遮蔽”,也是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2.生态旅游环境恶化。目前,黑龙江省面临着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河流污染等环境问题,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严峻考验。同时,由于缺乏对生态旅游理论和内涵的准确把握,对环境资源保护力度不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旅游资源的降级。
3.意识观念尚需破题。由于生态旅游在中国旅游业中属于新兴业态,因此一些经营与管理者缺乏对生态旅游资源本质内涵的认识,盲目迎合一些旅游者的需求,结果虽然实现了短期效益,但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威胁。
四、总结
黑龙江省拥有发展生态旅游业所需要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地缘优势,丰富的地文生态景观,多样生物的物种、水体资源、气候资源、人文资源等,都是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系统规划、旅游客源结构不合理、旅游从业人员生态知识的匮乏、生态知识的教育普及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会影响我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和提高,对生态旅游资源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以生态资源的保护为前提,在保护资源的同时,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利用,努力克服发展过程中和管理上的问题,充分利用机遇,化各种威胁为动力,实现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信雪晖.呼伦贝尔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http://www.gov.cn/test/2013-04/12/content_2376349.htm,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3.4.
[3]薛珊珊.广西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优化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雪晶(1980-),女,黑龙江省肇源县人,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张培培,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景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