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①这是党的十六大对党的基层组织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回眸历史可以看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多经历了建立、整顿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的队伍扩大了,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增强了。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现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一、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1927年7月,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地的组织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许多共产党员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到这年11月,共产党员数量已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余人。这期间,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转变,也要求党的组织工作的转变。会上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对党的工作方式由公开转变为秘密及党组织整顿问题作出指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议决案规定:“一切支部应当立刻进行秘密工作,并即按照此种目的而改造。”每小组尽可能地每星期集会一次,进行一切党的基本工作。②会后,在党的领导下,各地武装起义烽起,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入农村。这时,党的基层组织需要恢复和建立,党的队伍需要扩大,党处在“大发展时期”。③由于党员的急剧发展,农民党员的大量增加,党的基层组织出现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关于党组织的发展。在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展党员是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急剧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一是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在“拉夫式的吸收”、“群众集会公开征求”或“收编式的发展”等方式下,党的组织迅速扩大。例如,海丰县采取利用群众集会公开征求党员的办法,在1928年的4个月中,党员由3000人猛增到18000人;支部由200个增至460余个。④同年6月以后,湘赣边界党员数量一时增加到1万人以上,党支部的负责人多是新党员。突击发展党员,出现了“乡村中党的组织在南方虽甚发展但多半是群众的组织,且常随着农村暴动胜败而起落,有时一县可发展到数千数万党员,有时一个也没有”的现象。⑤党员队伍虽然扩大了,但是质量得不到保证。“许多投机分子乘公开征求党员的机会混入党内”,⑥造成党员队伍的严重不纯。
二是党的队伍阶级成份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愈来愈多的有觉悟的农民纷纷要求加入党的组织,各地党组织在斗争中大量吸收农民入党,党的队伍中农民比例迅速增长。例如,海陆丰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前,党员成份比例为,农民占十分之九,工人、知识分子、小商人占十分之一。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几乎完全是农民成份的党”。⑧根据中共中央的统计,到这年5月,发展的党员“几乎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农民同志”。⑨这时的党员队伍已“从知识分子占多数的党转到农民同志占百分之七十六。——产业工人同志占党的极小数量”。⑩
2.党的基层组织部分地表现出家族观念、地方主义等不良现象。例如湘赣边界,“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各县之间地方主义很重,一县内的各区乃至各乡之间也有很深的地方主义”。{11}“永新的党要公开脱离特委,成立‘独立国’”。{12}还有土客籍问题的存在,即“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界限,历史上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13}这种现象反映到党内,致使两部分党员之间出现不团结。
3.大多数党支部不能发挥作用。例如鄂东北区几乎没有党支部生活,在组织上非常散漫。{14}豫西南党的组织,基本上没有支部生活,尤其是农村的党支部。各县多数的支部会议有的仅仅是谈几句无关紧要的话,甚至是会会面就算了事。
为了纠正党组织中出现的问题,中共中央接连作出指示,对怎样建设党支部以及党员的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改进措施。1928年6月4日,中共中央在致朱德、毛泽东及前委的信中指出:“在组织的发展上要特别注意工人佃农雇农的成份之增加,对于富裕的农民非真有阶级觉悟的不可吸收,以保障党之无产阶级化”。“对于乡村要注意干部的训练,要使每一个支部都能训练出十至二十个干部成为党及群众的中心”。“在你们占领的区域要经常的开办党的训练班训练干部”。{15}同年11月25日,毛泽东根据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实际状况,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份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16}
1928年7月,党的六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针对党支部存在的问题指出:“支部是群众中的核心。”“没有支部生活,便产生不出干部人才”;“没有支部生活便没有党内生活的基础,也就没有无产阶级党的基础。”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支部的任务是,用有计划的共产主义的鼓动和宣传,在无党的工农群众中实行党的口号与决议,使工农站到党方面来;以党的组织的力量积极参加工农的一切的政治的经济的斗争,以革命的阶级斗争的观点讨论他们的要求,组织群众的革命行动,为取得工农的一切革命行动的领导而斗争,努力工作以吸收工农参加中国的与国际的无产阶级一般的革命斗争;征收和教育新党员,散布党的出版品,在党员及无党工农中进行文化的和政治教育的工作。{17}
11月11日,中共中央在告全体同志书中指出:“政治的宣传鼓动,群众的组织,只有支部才能深入;日常的斗争,只有支部才能灵敏的领导,如果仅仅高级党部定几个空架子的计划,发布几种宣传的文书,而支部不起作用,党和群众终究没有接近的时候。所谓支部生活,并不是仅仅开会,听政治报告,缴纳党费就算完事,最要紧的是讨论当地的政治问题,工作问题,无论是一工厂,一学校,一军营,一农村,一街道,范围虽小,都有他的不同的政治环境与工作的方法,要能把党的政策正确运用,首先要了解一切实际的情形。这是每个支部的任务,每个同志的任务。必须能充分执行这些任务,然后支部才能成为群众的核心,每个同志都成为群众的领导者。”{18}
1929年12月,毛泽东在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专门阐述了党的建设的原则、措施及其重要性。他要求,对不合乎条件的党员实行“厉行洗除”,并规定了发展新党员的五个条件,即: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赌博。对党员的教育,毛泽东提出:“各种训练同志的会议,及其他训练办法如训练班、讨论会等,都要有计划地举行起来。”关于党支部会的召开,强调“支委会及支委以上各级党部,应该有计划地每月规定支部大会及小组会讨论的材料,并规定会期,严密地督促开会”。要求在召开支部会前“负责人事先要准备议事日程,议事日程要具体化”;会议期间,如果有同志提出“有重要意义的超出题外的发展,不但不要大杀风景地去喝止他,而且要珍重地捉住这一发展的要点,介绍给大众,成立新的议题。这样会议才有生趣,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同时会议也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意义。”{19}毛泽东的这些指示,虽然是针对红四军中党的建设而作,但他提出的入党条件、怎样召开支部会议等方法,同样适用于纠正革命根据地党支部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
二、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的整顿与提高
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特别是毛泽东在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对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机关,针对党的基层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组织整顿,提出改进措施,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11月到1928年4月,先后建立了5个县委和2个特别区委。根据地内党组织已形成了一个由县委到区委以至支部的完整系统。1928年5月20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边界党的特委,毛泽东任书记。为了纯洁党的组织,9月以后,“厉行洗党,对于党员成分加以严格的限制”。在整顿中,“永新、宁冈两县的党组织全部解散,重新登记”。其结果是,“党员数量大为减少,战斗力反而增加”。{20}
10月,湘赣边界各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党必须彻底改造,从支部改造起,肃清组织上和政策上机会主义的领导。”“严密防止‘独立国’的倾向。”“党员成分必须是先进的觉悟的忠实的勇敢的贫苦工农分子,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富农,须严格限制。”“党的发展,特别注意质量,在介绍党员当中,介绍者应对被介绍者做许多宣传和考查工作。凡介绍一个新同志应在一个支部会议上通过,经过区委批准,反对拉夫式吸收党员,必须使每个党员成为无产阶级的战斗员。”{21}1929年9月6日,《湘赣边界目前工作任务决议案》对党支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支部是党的基础群众的核心,支部本身要有严密的组织,要有日常生活,要能经常开会,要讨论党一切政治问题,要分配每个同志工作,要有系统的训练同志,要交换同志间工作经验,要有计划的领导群众一切斗争和宣传组织群众,要能建立起群众中的中心工作,切忌代替了群众组织。”“注意支部会议,使党的正确路线深入下层组织,使支部也能认真争取广大群众工作。”“支部会议使同志个个发言,讨论实际和理论的问题,尤须加强同志政治上的认识。”{22}
闽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28日,中共闽西特委在第二次扩大会议上,针对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如工作开展不起来,支部会枯燥无味,彼此都无工作报告,同志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支部会中又不能解决,致使一些同志“视开会为畏途,而逐渐不到会”等,决定进行整顿。提出“把党内一切消极怠工、不听调动、富农自请脱离党,金钱观念过重于党,连三月不缴党费,三次不到会,破坏捣乱、昏庸不活动及吸鸦片的分子完全驱逐出党去;同时尽量吸收城市工人、农村贫农及积极活动分子入党,以改造党的成份”。同时提出下级要有经常报告和通信,上级应经常指示下级工作并要迅速;要使同志自觉地遵守纪律,不可犯惩办主义和命令主义;介绍同志要依照党章及训练材料所规定之手续,不得紊乱越权等五项要求。并指示要开办专门人材训练班,创造新干部。{23}
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针对支部工作不健全,没有独立工作能力,不能在群众中起有组织的核心作用等问题,提出:“党的支部工作必须有彻底的转变,要使支部真正成为党与群众的连环。必须培养支部在党的政治路线与策略之下独立工作的能力。”支部必须负起对于政府和周围群众组织经常的领导的责任。在党组织的发展方面,“要绝对消灭赣东南与一部分红军中过去不经过本人同意的正当介绍手续,而秘密拉夫式发展党的办法。对于非无产阶级分子入党后,必须严格执行候补期”。关于党内教育工作,强调“要实际斗争与理论问题能够很好的联系起来”。{24}
从1932年开始,中共苏区中央局每年在根据地范围内发动一次支部改造运动。即组织发动支部全体党员,对本支部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检查,发现缺点错误,制订整改措施;同时对支部领导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在评议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洗刷那些不称职的支部领导成员,选举那些觉悟高、工作积极、革命斗争坚决、群众观点好的党员担任支部领导。这种做法,对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出现过夸大支部领导缺点错误、乱扣帽子、无限上纲、过火斗争等现象,伤害了一些同志。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还开办各种训练班和学校,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中共苏区中央局组织部、宣传部及红军总政治部等机关,印发了许多通俗易懂的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基本知识的读物。1932年1月红军总政治部编印的《新党员训练大纲》作为党员学习的教材,组织党员学习。着重讲解共产党是什么,共产党的主张,共产党的组织,共产党的纪律和共产党员的任务。通过学习,广大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显著提高。许多原来文化水平低和理论基础差的贫苦工人、农民,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增强了党性观念,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0年4月1日,六霍六县联席会议针对如何开展党支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即:经常召开党支部会议,至少每周一次,讨论政治理论及上级党部的通告、决议、指示文件;讨论日常工作,决定每周工作计划,分配每个同志工作;按月交纳党费;参加群众斗争,指导群众斗争的策略等。要求“支部干事会与书记,必须是群众最积极而有威信的同志”。{25}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等地的党组织,也都先后提出改进支部工作的措施。在组织发展上,中共赣东北省委提出:“在苏区内不仅不许有拉夫式的,而且一定要经过相当候补时期,特别是亲族关系的互相介绍和完全亲族关系的组成支部,要立即执行改造式(或)解散。”{26}关于支部工作,中共鄂东南党委提出:“支部要根据上级决议和当地实际情况很科学很具体的拟定定期工作计划和工作日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一切工作,反对东扯西拉遇着什么做什么的事务主义。”支部会要讨论上级文件,适当地分配同志工作,督促同志工作,尤其要检查同志工作。要使“支部必须成为苏维埃各群众组织的推动机”。{27}
在党组织的发展中,为了纠正关门主义,1933年5月29日,中共苏区中央局指示:“对各种与工人阶级有关系的劳动者的先进代表关起门来,例如拒绝同情于工人阶级的职员及知识分子加入共产党,这无疑是错误的。”党组织的发展“应该把工人雇农苦力中所有的优秀分子和最革命的贫农吸收入党,因为这是党的基础”,“同时应该吸收真正进步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和中农入党,纠正对他们的关门主义”。{28}8月19日,中共中央组织局就健全地方党支部,致信苏区各级党部。指示新苏区“建立支部是首先最重要的任务,地方党部要从邻近的老苏区中调最好的支部干部去创立支部,不让一个新发展的乡没有党的支部”。并要求党支部要重视和发挥党小组的作用,对“瑞金有些支部八个月甚至一年多不开小组会”提出批评。指示“支部的日常工作必须在小组中建立起来”,“以小组为基础来健全支部的生活”。“支部不仅要使每个小组能够在一个村子的群众里面起核心作用,而且要经过党团作用去领导群众组织”。关于教育党员训练干部问题,信中提出:“必须把加强全党理论的武装当作党的基本任务,必须用尽一切方法来提高党内政治水平线,要在党员群众革命青年中进行特殊的教育工作,如办训练班等。这一重大任务的解决,要在支部里面。”“训练支部干事要成为加强支部生活上最重要的工作。”在组织发展上要纠正“把公开的群众大会的征收当作唯一方法”。{29}
根据中共中央及组织局的指示精神,1934年5月17日,中共湘鄂赣省委提出:“首先集中力量把中心支部工作做好,建立中心支部为模范支部,然后再以先进的支部组织突击队去帮助与推动落后支部。”{30}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指示新区,要“迅速在每个工厂、作坊、街道和每个乡村、每个武装部队的连队和游击队当中建立党的堡垒——支部”。{31}12月22日,省委在关于新区党的组织问题决定中又提出:“新区党应严格注意强固无产阶级基础,大批吸收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同时要加强党的纪律,对那些“少数不到会,不为党工作的同志,支部中要同他斗争。个别贪污腐化的同志,支部中要采取必要的纪律制裁”。要采取开办短期训练班和流动训练班的方式,加强对新党员的教育。{32}随后,省委专门发出《怎样开办支部流动训练班》的指导文件。
各革命根据地的党支部,通过学习和整顿,支部生活得到重视,支部工作有了很大改进,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例如:
中央革命根据地,自1931年冬以后,基本上是以乡为单位建立党的支部,村建立党的小组。对一些党员较多的支部,在乡支部之下以村为单位或几村联合建立支分部。据中共江西省委统计,到1932年3月,全省14个县建立了998个党支部。{33}在国民党的“围剿”中,党支部积极带领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军队进行顽强的斗争。被誉为模范支部的兴国县高兴区黄岭乡党支部,到1932年底,共有党员70多名。这些党员“十之七八是积极的,能够负责工作的”{34}。他们在支部干事会的领导下,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扩大红军、参战动员、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任务。还有安远县镇岗乡党支部,为保卫家园,勇敢地带领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1933年5月14日,国民党军的两个主力团,将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一座坚固的土围墙团团包围。乡党支部书记陈耀古,随即率领党支部成员和赤卫队员、革命群众200余人,依靠简陋的武器,凭借坚固的围墙,血战40余天,击退敌人数十次轮番进攻。战斗中,党支部成员既是指挥员,又是宣传鼓动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所有党员都站在最前面。6月24日,终因敌强我弱,敌人攻破了土围墙,最后坚守土围墙的男女老少全部被俘。陈耀古激励乡亲们坚持斗争,决不屈服。在共产党员的鼓舞和影响下,被俘群众任凭敌人严刑拷打,无一人屈服。156位镇岗儿女(其中包括20多名儿童和7位孕妇)被敌人杀害。{35}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支部,通过宣传教育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参军参战、购买公债、发展工农业生产、节约粮食和经费等工作中,他们不但动员群众去做,而且自己带头去做。中共鄂豫皖省委要求“每个党员自己(男党员)都要参加红军游击队或群众武装”,“妇女党员要个个替红军做鞋,每月做两双”。{36}
川陕革命根据地南江、长赤两县的党组织,在三年的战斗历程中,建立健全2个县委、22个区委、118个乡支部,发展党员2000余名。{37}党支部在创建与保卫根据地、扩大红军、发动群众、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与敌人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例如在宣传工作方面,通过及时、生动、通俗和示范性的宣传,激励众多青年走上战斗岗位。南江县官禄区赶场溪乡苏维埃主席魏家乐,在打土豪分田地中,由他经手保管的银元、粮食、物资有上千万,但他公私分明,一文不沾。他家5口人分的田是附近最不好的,分的房子是最差的,他本人还是当乡苏维埃主席以前的打扮:一双草鞋、一身布衣、一头白帕子。{38}
这期间,在党的组织发展上仍然存在着突击发展现象。193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红五月运动的决议》,提出:“在红五月中各地党部必须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做征收党员的运动。”{39}此后,各个根据地突击发展党员。从1932年夏到1933年秋,苏区中央局在中央根据地范围内发动了几次突击发展党员运动。1932年3月底,江西全省共有党员2.3万余人,到1933年4月猛增至67904人,到同年秋又增至97451人。福建全省1932年3月党员数约6800人,到1933年6月猛增至2万人。{40}其他根据地的党员数量,也都有较快的增加。对于发展党员采取突击入党的方式,中共中央后来指示坚决予以纠正。1936年9月17日,中共中央指出:“在苏区内特别在非苏区内有系统的征收党员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避免大批入党的办法。”{41}1937年5月,苏区党代表会议再次强调:“在发展党的工作上,应该严守个别吸收的原则,应该成为一种经常的有系统的工作,要反对把党的发展做一种运动式突击。”{4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许多正确指示,并给予具体指导,使党的基层组织在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以及对敌斗争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但是,也应该指出,10年间,党连续三次犯“左”倾错误,党在组织工作中“左”的政策,也严重地影响到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对党的建设政策的制定,影响到党的队伍健康发展。例如,推行“唯成份论”方针,实行“关门主义”政策。在党的发展上,1931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党员成份,必须以城镇工人与乡村雇农为基础,坚决的向工人雇农贫农开门,对党内的富农分子乃至地主残余,一刻也不应停留的将他们洗刷出去。”{43}1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指出:“在党的发展当中,必须特别要执行向工人雇农苦力开门的路线。地主富农分子完全不能容许入党。对小资产阶级分子入党必须有严格的条件。”{44}这种“地主富农分子完全不能容许入党”的政策,必将使一些经过斗争考验,意志坚强,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却因出身不好,或被拒之党的大门之外,或被当作阶级异己分子清除出党,从而削弱了党的力量。
过分强调党的指导机关“工农化”,也是“唯成份论”的一种表现形式。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组织任务是——将工农分子的新干部替换非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之干部。”要求“支部书记,区委,县委,市委,省委的成份,必须大多数是工人同志或贫农同志”。并作为“党的改造之重任”来完成。{45}这种以阶级成份划线,选举领导干部的政策实施后,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干部。正如周恩来指出的:“在‘八七’会议后,就把与机会主义作斗争看成了简单的人事撤换,这种形式主义影响到后来关于领导机关的工人化,把工人干部当作偶像,对知识分子干部不分别看待。”{46}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彻底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党的组织建设中“左”的政策才逐步得到纠正。关于党组织的发展,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决议中明确规定:“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份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党员的入党标准是:“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47}这是对党的发展中实行“唯成份论”的彻底纠正。但是,1936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又提出:“只吸收经过考察的工人农民与革命知识分子入党。”{48}显然,党中央的这个指示,否定了瓦窑堡会议决议中“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的入党标准。1937年5月,苏区党代表会议再次指出:要“注意调节成份只吸收工农及革命的知识分子入党,对其他成份应该经过郑重的审查与延长候补期。”{49}这个指示比上述“只吸收经过考察的工人农民与革命知识分子入党”的规定,有所放开。这些政策规定说明,中共中央对工人农民与革命知识分子之外的其他阶级阶层的先进分子,能否吸收他们入党这个问题,需要在革命斗争中逐步认识。
三、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启示
第一,健全党的组织生活,是提高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当革命根据地中的党支部,出现有的没有支部生活,有的支部开会无准备、会后无结果,不能团结党员共同奋斗等现象时,中共中央及党的地方各级组织,首先强调的是健全党支部生活。党支部生活的重要作用,在于统一党员的思想认识,把党员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战斗力,团结群众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及对敌斗争取得的胜利,充分证明这一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日益增多,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活动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依然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工作。
第二,党员的入党条件,特别是以阶级成份划线,“唯成份论”,在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发展中,有着深刻的教训。10年间,党从单纯地强调工人雇农,到“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一过程,既是党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使党的队伍健康发展,又为党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两新组织中的广大职工同样是工人阶级的一部份,在他们中间,又聚集着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一批年轻有文化的新时代产业工人。这是党的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党只有把这些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才有利于实现党的任务,有利于增强党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第三,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员进行科学的思想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在革命根据地,很多党员文化水平低,有的根本不识字,然而仅凭着朴素的阶级感情是不能完成党的历史重任的。因此,组织他们学理论、学文化、学知识,不断提高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投身于革命斗争,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本领,这一重任,就落在了党支部的肩上。事实证明,广大党员通过学习,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增强了党性观念。现在,加强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仍然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党在革命战争中积累的这一成功经验应永远坚持下去。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②{4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04页、第471页。
③⑥⑧{11}{13}{16}{20}《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75、77、74、74、77、75页。
④⑦《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270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⑨⑩{15}{17}{1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452、255、256、456、453、709页。
{12}{21}{2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188~189、381~383页。
{14}{25}{36}《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3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3、273~274、275~276页。
{19}《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9、90、91、92页。
{22}《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9、584、585页。
{24}{43}{4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72、481、475、271、480页。
{26}《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
{27}{30}《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第273、337页。
{28}{2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204~205、301、302、304、306页。
{31}{32}《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第177、188、190页。
{33}{35}《中央苏区党的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09页。
{34}《斗争》第5期。
{37}{38}《川陕革命根据地南江斗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125~126页。
{3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页。
{40}《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页。
{41}{42}{48}{4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8、223、98、223页。
{46}《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0页。
{4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621、620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王关兴
一、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1927年7月,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地的组织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许多共产党员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到这年11月,共产党员数量已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余人。这期间,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转变,也要求党的组织工作的转变。会上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对党的工作方式由公开转变为秘密及党组织整顿问题作出指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议决案规定:“一切支部应当立刻进行秘密工作,并即按照此种目的而改造。”每小组尽可能地每星期集会一次,进行一切党的基本工作。②会后,在党的领导下,各地武装起义烽起,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入农村。这时,党的基层组织需要恢复和建立,党的队伍需要扩大,党处在“大发展时期”。③由于党员的急剧发展,农民党员的大量增加,党的基层组织出现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关于党组织的发展。在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展党员是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急剧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一是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在“拉夫式的吸收”、“群众集会公开征求”或“收编式的发展”等方式下,党的组织迅速扩大。例如,海丰县采取利用群众集会公开征求党员的办法,在1928年的4个月中,党员由3000人猛增到18000人;支部由200个增至460余个。④同年6月以后,湘赣边界党员数量一时增加到1万人以上,党支部的负责人多是新党员。突击发展党员,出现了“乡村中党的组织在南方虽甚发展但多半是群众的组织,且常随着农村暴动胜败而起落,有时一县可发展到数千数万党员,有时一个也没有”的现象。⑤党员队伍虽然扩大了,但是质量得不到保证。“许多投机分子乘公开征求党员的机会混入党内”,⑥造成党员队伍的严重不纯。
二是党的队伍阶级成份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愈来愈多的有觉悟的农民纷纷要求加入党的组织,各地党组织在斗争中大量吸收农民入党,党的队伍中农民比例迅速增长。例如,海陆丰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前,党员成份比例为,农民占十分之九,工人、知识分子、小商人占十分之一。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几乎完全是农民成份的党”。⑧根据中共中央的统计,到这年5月,发展的党员“几乎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农民同志”。⑨这时的党员队伍已“从知识分子占多数的党转到农民同志占百分之七十六。——产业工人同志占党的极小数量”。⑩
2.党的基层组织部分地表现出家族观念、地方主义等不良现象。例如湘赣边界,“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各县之间地方主义很重,一县内的各区乃至各乡之间也有很深的地方主义”。{11}“永新的党要公开脱离特委,成立‘独立国’”。{12}还有土客籍问题的存在,即“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界限,历史上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13}这种现象反映到党内,致使两部分党员之间出现不团结。
3.大多数党支部不能发挥作用。例如鄂东北区几乎没有党支部生活,在组织上非常散漫。{14}豫西南党的组织,基本上没有支部生活,尤其是农村的党支部。各县多数的支部会议有的仅仅是谈几句无关紧要的话,甚至是会会面就算了事。
为了纠正党组织中出现的问题,中共中央接连作出指示,对怎样建设党支部以及党员的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改进措施。1928年6月4日,中共中央在致朱德、毛泽东及前委的信中指出:“在组织的发展上要特别注意工人佃农雇农的成份之增加,对于富裕的农民非真有阶级觉悟的不可吸收,以保障党之无产阶级化”。“对于乡村要注意干部的训练,要使每一个支部都能训练出十至二十个干部成为党及群众的中心”。“在你们占领的区域要经常的开办党的训练班训练干部”。{15}同年11月25日,毛泽东根据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实际状况,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份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16}
1928年7月,党的六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针对党支部存在的问题指出:“支部是群众中的核心。”“没有支部生活,便产生不出干部人才”;“没有支部生活便没有党内生活的基础,也就没有无产阶级党的基础。”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支部的任务是,用有计划的共产主义的鼓动和宣传,在无党的工农群众中实行党的口号与决议,使工农站到党方面来;以党的组织的力量积极参加工农的一切的政治的经济的斗争,以革命的阶级斗争的观点讨论他们的要求,组织群众的革命行动,为取得工农的一切革命行动的领导而斗争,努力工作以吸收工农参加中国的与国际的无产阶级一般的革命斗争;征收和教育新党员,散布党的出版品,在党员及无党工农中进行文化的和政治教育的工作。{17}
11月11日,中共中央在告全体同志书中指出:“政治的宣传鼓动,群众的组织,只有支部才能深入;日常的斗争,只有支部才能灵敏的领导,如果仅仅高级党部定几个空架子的计划,发布几种宣传的文书,而支部不起作用,党和群众终究没有接近的时候。所谓支部生活,并不是仅仅开会,听政治报告,缴纳党费就算完事,最要紧的是讨论当地的政治问题,工作问题,无论是一工厂,一学校,一军营,一农村,一街道,范围虽小,都有他的不同的政治环境与工作的方法,要能把党的政策正确运用,首先要了解一切实际的情形。这是每个支部的任务,每个同志的任务。必须能充分执行这些任务,然后支部才能成为群众的核心,每个同志都成为群众的领导者。”{18}
1929年12月,毛泽东在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专门阐述了党的建设的原则、措施及其重要性。他要求,对不合乎条件的党员实行“厉行洗除”,并规定了发展新党员的五个条件,即: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赌博。对党员的教育,毛泽东提出:“各种训练同志的会议,及其他训练办法如训练班、讨论会等,都要有计划地举行起来。”关于党支部会的召开,强调“支委会及支委以上各级党部,应该有计划地每月规定支部大会及小组会讨论的材料,并规定会期,严密地督促开会”。要求在召开支部会前“负责人事先要准备议事日程,议事日程要具体化”;会议期间,如果有同志提出“有重要意义的超出题外的发展,不但不要大杀风景地去喝止他,而且要珍重地捉住这一发展的要点,介绍给大众,成立新的议题。这样会议才有生趣,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同时会议也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意义。”{19}毛泽东的这些指示,虽然是针对红四军中党的建设而作,但他提出的入党条件、怎样召开支部会议等方法,同样适用于纠正革命根据地党支部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
二、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的整顿与提高
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特别是毛泽东在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对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机关,针对党的基层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组织整顿,提出改进措施,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11月到1928年4月,先后建立了5个县委和2个特别区委。根据地内党组织已形成了一个由县委到区委以至支部的完整系统。1928年5月20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边界党的特委,毛泽东任书记。为了纯洁党的组织,9月以后,“厉行洗党,对于党员成分加以严格的限制”。在整顿中,“永新、宁冈两县的党组织全部解散,重新登记”。其结果是,“党员数量大为减少,战斗力反而增加”。{20}
10月,湘赣边界各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党必须彻底改造,从支部改造起,肃清组织上和政策上机会主义的领导。”“严密防止‘独立国’的倾向。”“党员成分必须是先进的觉悟的忠实的勇敢的贫苦工农分子,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富农,须严格限制。”“党的发展,特别注意质量,在介绍党员当中,介绍者应对被介绍者做许多宣传和考查工作。凡介绍一个新同志应在一个支部会议上通过,经过区委批准,反对拉夫式吸收党员,必须使每个党员成为无产阶级的战斗员。”{21}1929年9月6日,《湘赣边界目前工作任务决议案》对党支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支部是党的基础群众的核心,支部本身要有严密的组织,要有日常生活,要能经常开会,要讨论党一切政治问题,要分配每个同志工作,要有系统的训练同志,要交换同志间工作经验,要有计划的领导群众一切斗争和宣传组织群众,要能建立起群众中的中心工作,切忌代替了群众组织。”“注意支部会议,使党的正确路线深入下层组织,使支部也能认真争取广大群众工作。”“支部会议使同志个个发言,讨论实际和理论的问题,尤须加强同志政治上的认识。”{22}
闽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28日,中共闽西特委在第二次扩大会议上,针对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如工作开展不起来,支部会枯燥无味,彼此都无工作报告,同志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支部会中又不能解决,致使一些同志“视开会为畏途,而逐渐不到会”等,决定进行整顿。提出“把党内一切消极怠工、不听调动、富农自请脱离党,金钱观念过重于党,连三月不缴党费,三次不到会,破坏捣乱、昏庸不活动及吸鸦片的分子完全驱逐出党去;同时尽量吸收城市工人、农村贫农及积极活动分子入党,以改造党的成份”。同时提出下级要有经常报告和通信,上级应经常指示下级工作并要迅速;要使同志自觉地遵守纪律,不可犯惩办主义和命令主义;介绍同志要依照党章及训练材料所规定之手续,不得紊乱越权等五项要求。并指示要开办专门人材训练班,创造新干部。{23}
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针对支部工作不健全,没有独立工作能力,不能在群众中起有组织的核心作用等问题,提出:“党的支部工作必须有彻底的转变,要使支部真正成为党与群众的连环。必须培养支部在党的政治路线与策略之下独立工作的能力。”支部必须负起对于政府和周围群众组织经常的领导的责任。在党组织的发展方面,“要绝对消灭赣东南与一部分红军中过去不经过本人同意的正当介绍手续,而秘密拉夫式发展党的办法。对于非无产阶级分子入党后,必须严格执行候补期”。关于党内教育工作,强调“要实际斗争与理论问题能够很好的联系起来”。{24}
从1932年开始,中共苏区中央局每年在根据地范围内发动一次支部改造运动。即组织发动支部全体党员,对本支部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检查,发现缺点错误,制订整改措施;同时对支部领导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在评议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洗刷那些不称职的支部领导成员,选举那些觉悟高、工作积极、革命斗争坚决、群众观点好的党员担任支部领导。这种做法,对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出现过夸大支部领导缺点错误、乱扣帽子、无限上纲、过火斗争等现象,伤害了一些同志。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还开办各种训练班和学校,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中共苏区中央局组织部、宣传部及红军总政治部等机关,印发了许多通俗易懂的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基本知识的读物。1932年1月红军总政治部编印的《新党员训练大纲》作为党员学习的教材,组织党员学习。着重讲解共产党是什么,共产党的主张,共产党的组织,共产党的纪律和共产党员的任务。通过学习,广大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显著提高。许多原来文化水平低和理论基础差的贫苦工人、农民,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增强了党性观念,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0年4月1日,六霍六县联席会议针对如何开展党支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即:经常召开党支部会议,至少每周一次,讨论政治理论及上级党部的通告、决议、指示文件;讨论日常工作,决定每周工作计划,分配每个同志工作;按月交纳党费;参加群众斗争,指导群众斗争的策略等。要求“支部干事会与书记,必须是群众最积极而有威信的同志”。{25}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等地的党组织,也都先后提出改进支部工作的措施。在组织发展上,中共赣东北省委提出:“在苏区内不仅不许有拉夫式的,而且一定要经过相当候补时期,特别是亲族关系的互相介绍和完全亲族关系的组成支部,要立即执行改造式(或)解散。”{26}关于支部工作,中共鄂东南党委提出:“支部要根据上级决议和当地实际情况很科学很具体的拟定定期工作计划和工作日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一切工作,反对东扯西拉遇着什么做什么的事务主义。”支部会要讨论上级文件,适当地分配同志工作,督促同志工作,尤其要检查同志工作。要使“支部必须成为苏维埃各群众组织的推动机”。{27}
在党组织的发展中,为了纠正关门主义,1933年5月29日,中共苏区中央局指示:“对各种与工人阶级有关系的劳动者的先进代表关起门来,例如拒绝同情于工人阶级的职员及知识分子加入共产党,这无疑是错误的。”党组织的发展“应该把工人雇农苦力中所有的优秀分子和最革命的贫农吸收入党,因为这是党的基础”,“同时应该吸收真正进步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和中农入党,纠正对他们的关门主义”。{28}8月19日,中共中央组织局就健全地方党支部,致信苏区各级党部。指示新苏区“建立支部是首先最重要的任务,地方党部要从邻近的老苏区中调最好的支部干部去创立支部,不让一个新发展的乡没有党的支部”。并要求党支部要重视和发挥党小组的作用,对“瑞金有些支部八个月甚至一年多不开小组会”提出批评。指示“支部的日常工作必须在小组中建立起来”,“以小组为基础来健全支部的生活”。“支部不仅要使每个小组能够在一个村子的群众里面起核心作用,而且要经过党团作用去领导群众组织”。关于教育党员训练干部问题,信中提出:“必须把加强全党理论的武装当作党的基本任务,必须用尽一切方法来提高党内政治水平线,要在党员群众革命青年中进行特殊的教育工作,如办训练班等。这一重大任务的解决,要在支部里面。”“训练支部干事要成为加强支部生活上最重要的工作。”在组织发展上要纠正“把公开的群众大会的征收当作唯一方法”。{29}
根据中共中央及组织局的指示精神,1934年5月17日,中共湘鄂赣省委提出:“首先集中力量把中心支部工作做好,建立中心支部为模范支部,然后再以先进的支部组织突击队去帮助与推动落后支部。”{30}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指示新区,要“迅速在每个工厂、作坊、街道和每个乡村、每个武装部队的连队和游击队当中建立党的堡垒——支部”。{31}12月22日,省委在关于新区党的组织问题决定中又提出:“新区党应严格注意强固无产阶级基础,大批吸收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同时要加强党的纪律,对那些“少数不到会,不为党工作的同志,支部中要同他斗争。个别贪污腐化的同志,支部中要采取必要的纪律制裁”。要采取开办短期训练班和流动训练班的方式,加强对新党员的教育。{32}随后,省委专门发出《怎样开办支部流动训练班》的指导文件。
各革命根据地的党支部,通过学习和整顿,支部生活得到重视,支部工作有了很大改进,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中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例如:
中央革命根据地,自1931年冬以后,基本上是以乡为单位建立党的支部,村建立党的小组。对一些党员较多的支部,在乡支部之下以村为单位或几村联合建立支分部。据中共江西省委统计,到1932年3月,全省14个县建立了998个党支部。{33}在国民党的“围剿”中,党支部积极带领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军队进行顽强的斗争。被誉为模范支部的兴国县高兴区黄岭乡党支部,到1932年底,共有党员70多名。这些党员“十之七八是积极的,能够负责工作的”{34}。他们在支部干事会的领导下,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扩大红军、参战动员、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任务。还有安远县镇岗乡党支部,为保卫家园,勇敢地带领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1933年5月14日,国民党军的两个主力团,将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一座坚固的土围墙团团包围。乡党支部书记陈耀古,随即率领党支部成员和赤卫队员、革命群众200余人,依靠简陋的武器,凭借坚固的围墙,血战40余天,击退敌人数十次轮番进攻。战斗中,党支部成员既是指挥员,又是宣传鼓动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所有党员都站在最前面。6月24日,终因敌强我弱,敌人攻破了土围墙,最后坚守土围墙的男女老少全部被俘。陈耀古激励乡亲们坚持斗争,决不屈服。在共产党员的鼓舞和影响下,被俘群众任凭敌人严刑拷打,无一人屈服。156位镇岗儿女(其中包括20多名儿童和7位孕妇)被敌人杀害。{35}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支部,通过宣传教育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参军参战、购买公债、发展工农业生产、节约粮食和经费等工作中,他们不但动员群众去做,而且自己带头去做。中共鄂豫皖省委要求“每个党员自己(男党员)都要参加红军游击队或群众武装”,“妇女党员要个个替红军做鞋,每月做两双”。{36}
川陕革命根据地南江、长赤两县的党组织,在三年的战斗历程中,建立健全2个县委、22个区委、118个乡支部,发展党员2000余名。{37}党支部在创建与保卫根据地、扩大红军、发动群众、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与敌人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例如在宣传工作方面,通过及时、生动、通俗和示范性的宣传,激励众多青年走上战斗岗位。南江县官禄区赶场溪乡苏维埃主席魏家乐,在打土豪分田地中,由他经手保管的银元、粮食、物资有上千万,但他公私分明,一文不沾。他家5口人分的田是附近最不好的,分的房子是最差的,他本人还是当乡苏维埃主席以前的打扮:一双草鞋、一身布衣、一头白帕子。{38}
这期间,在党的组织发展上仍然存在着突击发展现象。193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红五月运动的决议》,提出:“在红五月中各地党部必须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做征收党员的运动。”{39}此后,各个根据地突击发展党员。从1932年夏到1933年秋,苏区中央局在中央根据地范围内发动了几次突击发展党员运动。1932年3月底,江西全省共有党员2.3万余人,到1933年4月猛增至67904人,到同年秋又增至97451人。福建全省1932年3月党员数约6800人,到1933年6月猛增至2万人。{40}其他根据地的党员数量,也都有较快的增加。对于发展党员采取突击入党的方式,中共中央后来指示坚决予以纠正。1936年9月17日,中共中央指出:“在苏区内特别在非苏区内有系统的征收党员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避免大批入党的办法。”{41}1937年5月,苏区党代表会议再次强调:“在发展党的工作上,应该严守个别吸收的原则,应该成为一种经常的有系统的工作,要反对把党的发展做一种运动式突击。”{4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许多正确指示,并给予具体指导,使党的基层组织在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以及对敌斗争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但是,也应该指出,10年间,党连续三次犯“左”倾错误,党在组织工作中“左”的政策,也严重地影响到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对党的建设政策的制定,影响到党的队伍健康发展。例如,推行“唯成份论”方针,实行“关门主义”政策。在党的发展上,1931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党员成份,必须以城镇工人与乡村雇农为基础,坚决的向工人雇农贫农开门,对党内的富农分子乃至地主残余,一刻也不应停留的将他们洗刷出去。”{43}1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指出:“在党的发展当中,必须特别要执行向工人雇农苦力开门的路线。地主富农分子完全不能容许入党。对小资产阶级分子入党必须有严格的条件。”{44}这种“地主富农分子完全不能容许入党”的政策,必将使一些经过斗争考验,意志坚强,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却因出身不好,或被拒之党的大门之外,或被当作阶级异己分子清除出党,从而削弱了党的力量。
过分强调党的指导机关“工农化”,也是“唯成份论”的一种表现形式。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组织任务是——将工农分子的新干部替换非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之干部。”要求“支部书记,区委,县委,市委,省委的成份,必须大多数是工人同志或贫农同志”。并作为“党的改造之重任”来完成。{45}这种以阶级成份划线,选举领导干部的政策实施后,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干部。正如周恩来指出的:“在‘八七’会议后,就把与机会主义作斗争看成了简单的人事撤换,这种形式主义影响到后来关于领导机关的工人化,把工人干部当作偶像,对知识分子干部不分别看待。”{46}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彻底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党的组织建设中“左”的政策才逐步得到纠正。关于党组织的发展,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决议中明确规定:“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份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党员的入党标准是:“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47}这是对党的发展中实行“唯成份论”的彻底纠正。但是,1936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又提出:“只吸收经过考察的工人农民与革命知识分子入党。”{48}显然,党中央的这个指示,否定了瓦窑堡会议决议中“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的入党标准。1937年5月,苏区党代表会议再次指出:要“注意调节成份只吸收工农及革命的知识分子入党,对其他成份应该经过郑重的审查与延长候补期。”{49}这个指示比上述“只吸收经过考察的工人农民与革命知识分子入党”的规定,有所放开。这些政策规定说明,中共中央对工人农民与革命知识分子之外的其他阶级阶层的先进分子,能否吸收他们入党这个问题,需要在革命斗争中逐步认识。
三、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启示
第一,健全党的组织生活,是提高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当革命根据地中的党支部,出现有的没有支部生活,有的支部开会无准备、会后无结果,不能团结党员共同奋斗等现象时,中共中央及党的地方各级组织,首先强调的是健全党支部生活。党支部生活的重要作用,在于统一党员的思想认识,把党员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战斗力,团结群众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及对敌斗争取得的胜利,充分证明这一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日益增多,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活动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依然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工作。
第二,党员的入党条件,特别是以阶级成份划线,“唯成份论”,在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发展中,有着深刻的教训。10年间,党从单纯地强调工人雇农,到“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一过程,既是党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使党的队伍健康发展,又为党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两新组织中的广大职工同样是工人阶级的一部份,在他们中间,又聚集着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一批年轻有文化的新时代产业工人。这是党的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党只有把这些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才有利于实现党的任务,有利于增强党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第三,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员进行科学的思想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在革命根据地,很多党员文化水平低,有的根本不识字,然而仅凭着朴素的阶级感情是不能完成党的历史重任的。因此,组织他们学理论、学文化、学知识,不断提高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投身于革命斗争,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本领,这一重任,就落在了党支部的肩上。事实证明,广大党员通过学习,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增强了党性观念。现在,加强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仍然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党在革命战争中积累的这一成功经验应永远坚持下去。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②{4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04页、第471页。
③⑥⑧{11}{13}{16}{20}《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75、77、74、74、77、75页。
④⑦《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270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⑨⑩{15}{17}{1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452、255、256、456、453、709页。
{12}{21}{2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188~189、381~383页。
{14}{25}{36}《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3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3、273~274、275~276页。
{19}《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9、90、91、92页。
{22}《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9、584、585页。
{24}{43}{4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72、481、475、271、480页。
{26}《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
{27}{30}《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第273、337页。
{28}{2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204~205、301、302、304、306页。
{31}{32}《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第177、188、190页。
{33}{35}《中央苏区党的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09页。
{34}《斗争》第5期。
{37}{38}《川陕革命根据地南江斗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125~126页。
{3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页。
{40}《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页。
{41}{42}{48}{4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8、223、98、223页。
{46}《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0页。
{4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621、620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王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