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风》开辟《社团苑地》,先前每期只刊发一个文学社团的作品,2007年第4期刊发了3个文学社团的作品,第6期刊发了2个文学社团的作品(第5期是文艺汇演专刊)。这一信息表明:《东风》遵循扎根基层,扶植新人的办刊宗旨,坚定不移;我们也分明看到,《东风》沿着这条道路指向前方,脚步越走越坚实。这种热情与执著,是社会的需要,是文学的需要,是企业的需要,是读者的需要。我们为《东风》拍手叫好。
《东风》的苦心经营,收获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效,在“社团苑地”这棵大树上结出来的硕果越长越丰满。2007年第6期《东风·社团苑地》刊发的车城宾馆《幽兰》文学社4个作品和车身厂《青年》文学社5个作品,就昭示着这样一个发展走势。
下面就这一期其中几篇谈谈一孔之见。
爱情是文学创作经久不衰且将世代传承的主题,是一本年轻人倾心热捧孜孜以求爱不释手读也读不完的书。正是爱情与文学、爱情与青年这种必然与内在、本能与自然的糅合,文学青年一旦拿起自己喜爱的笔,笔尖就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或甜蜜或苦涩或浪漫或幽怨或……的爱情心得、爱情感悟、爱情体验、爱情故事。《文学苑地》的9件作品,有4件用优美动听的文字音乐,用跌宕起伏的声音节奏,缠缠绵绵缭绕着爱情这棵青春树,吹着洞箫,拉着二胡,弹着吉他,诉说心中的蜜言私语。
《霾开云散》写的是一个为人妻为人母的女子,自作多情婚外恋的心路历程。小说一开头用天气预报的“霾”作喻体,烘托主人公“她”这人物心中的“霾”,“她”心中的“霾”源自单位新来了一位很帅气的小伙子。小伙子总是有事没事找“她”说话,还对“她”说:“红色非常配你”。从来没有穿过红色衣服的“她”,买了一件大红的外套。“她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初恋的时候”。在小伙子请“她”吃饭的餐桌上才揭开密码:原来小伙子已经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女朋友。
小伙子并不是在玩弄情感,插足“她”的家庭,演绎一出三角恋的闹剧。而是他女朋友的姐姐因白血病死了之后,女朋友一直生活在姐姐没有死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小伙子忧心忡忡。来到这个单位后,他惊讶地发现“她”长得像女朋友死去的姐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要让女朋友和“她”结成姐妹,女朋友或许就能从姐姐没有死的阴影里摆脱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主动拉近与“她”的距离,疏通情感渠道。谁知“她”过于敏感的神经撩起了心里一层厚厚的“霾”,以为小伙子爱慕于“她”,便闹出一场自作多情的婚外恋。当小伙子设局请“她”吃饭,才知道一起吃饭的头发长长的女孩子是小伙子的女朋友。密码揭开后,“她的心中像被什么触了一下,觉得有点疼”,最后,自责“为什么还要恋着外面的阳光呢?”
故事编得有味可嚼,小说也就有了叫人耳目一新的立意,或许是这篇小说成功之所在。小说用气象的霾比喻“她”心中的霾,小说结尾又写道:“睡吧,天气预报说,明天开始霾就没有了。”终点回到起点,给作品划上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圆。
小说的不足也是明显的。故事中的小伙子筹划让女朋友与“她”相识,是故事发展的枢纽,也是小说的重头戏。可是,作者对这个至关重要的“包袱”轻描淡写,甚至根本就没有正面着墨,自然削弱了作品的张力,暗淡了作品的亮度,甚至有损人物性格的塑造。因为此处着墨不够,“小伙子有事没事找她说话”的动机也就变得模糊起来,让读者心存疑义;因为此处着墨不够,“她”心中起霾的来龙去脉就失去了外在的强有力的诱惑条件,“她”后来的觉醒也就有了牵强之虞。另外,题目不如净着一个“霾”,既有天气预报的霾,也有对小伙子误解的霾,更有“她”自作多情婚外恋的霾。
恋爱的季节仿如姹紫嫣红的春天,心儿乘着春风飞向云天;失恋的时候,则像树叶被萧瑟的秋风吹落一样凄凉。那么,是把失恋后的忧伤深深地埋在心底,还是在风雨中,去空气清新的旷野尽情呐喊,把心中的哀怨全部宣泄出来呢?《风雨中的呐喊》选择了后者。失恋了,看见树枝上的雨珠滴在泥土上“溅起一个个浅浅的小坑,我的心随之碎成千片万片。”这是失恋后的真实心态,经过一番情感撕裂的阵痛,“不再翻开那忧伤的记忆。”诚然,呐喊,充其量只是一种凄美,一种无奈,却闪着睿智的光晕;呐喊过后,是一种轻松,一种解脱,一种超然,一种情绪境界的升华。不是吗?“我弯腰捡起地上被风吹落的枯叶……夹在书中,它不再孤零零地被失落在风雨夜里。”过去的一切“只是打在我额头的印记。”如此,从失恋的痛楚中摆脱出来后,往事便会在岁月的皱纹中慢慢老去,“在绵绵秋雨中我开始渴望晴朗。”谁说,这不是选择一种健康向上的恋爱观呢?在《重逢》的吟唱中,我们则听到了天各一方,难得相依相拥的一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海誓山盟:“既然,生命只有一次属于我们/那么就让她在浪漫的情中凋落/重逢过去,不再有远山的呼唤/请在风雨过后的秋夜里候我。”
读得出,《车城的一抹幽兰》的作者,语言功力纯青,写作技巧娴熟。在民族文化的大海里,信手一掬,大把大把的方块字就攥在手中,玉笔轻轻一点,就跳出来一幅幅令读者心醉神迷的水墨丹青。“她秉承着东风文化的血脉……像一支蘸满浓墨的湖笔,时而灵动,时而厚重,让和谐延续着一种东风精神。”作者在为自己的文学园地《幽兰》吟诗。“广玉兰的清香沉静在整个庭院之中,环绕在厅堂的曲曲轻乐有如诗般飘动在楼邸之间……舒缓的氛围让一切疲惫释然,自由地体验一份恬静,一份柔美,一份轻灵。”作者在为自己工作单位车城宾馆泼墨。“都说这里的女孩很美,其实是一种气质。勤劳朴实塑造出他们内心的纯洁和真诚。”作者在为自己和姐妹们绣花。一篇600余字的短文,把三个描写的具象,用兰一线串珠,熔铸一炉,浑然天成。没有淡泊明志的文化修养,没有焚膏继晷的刻苦努力,没有渗入骨髓的生活感受,没有坚贞不二的职业操守,无论如何是完成不了的。
文中有一病句:“都说这里有一种近在咫尺却总感距离的情缘”。 “咫尺”和“距离”不能形成远近对应的关系,两者没有相反意义,即使近在咫尺,也有距离,因此两者不能形成相映成辉的烘托。改成“近在咫尺却总是遥不可及的情缘”,似乎要好一些。
同样,月亮是一个永恒的吟唱物象,自古至今,吟唱月亮的诗章,可以筑成一条银色的大道,从地球直通嫦娥的寝宫。而把月亮写得能发出清脆而甜美声音的篇什,实不多见,《掬一抔月光》则让我们听到了月亮的歌声。作者沐浴银白色的月光,觉得仿佛洗礼着“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在这种体验的情感深处,顿觉耳畔“此时闻松声,此时闻虫声,此时闻心声,此时闻月声。”这真是天人合一的美妙意境!身在这种意境中,仅凭视觉听觉已远远不能满足情感的需要,生命在渴望触觉、味觉,就像一对恋人渴望热吻,一个长途跋涉的探险者渴望饮食。于是作者写道:“如果有一种容器,我愿掬一抔月光,以慰我心。”赞美月亮,挚爱月亮达到了跨越秦岭的高度,文章的主题由此而凸显而升腾。
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引领每一个塑月人在茫茫征途中寻找自己路的方向,锁定自己路的轨迹。”这句话就像一段悦耳动听的音乐突然在拍节上乱了方寸,问题出在“自己路”。把“征途”改成“征程”,把 “自己路”改成“自己路途”,就有了顿挫感。“散发着淡淡地曲高和寡……”,这里的“地”应该是“的”。“会否想过它的心境呢?”“会否”,读起来别扭,听起来模糊,不如白话化,改成“会不会”,似乎要强一些。
每次读《社团苑地》,都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东风有如此人才济济的文学青年群体,这是东风文学发展的希望;尤其是,在经济浪潮汹涌澎湃冲击着每个灵魂的大背景下,东风青年如此锲而不舍地眷恋着清贫的文学园地,更是值得赞颂。今天的文学青年,将会成为明天的文学大家,我们期待着。
《东风》的苦心经营,收获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效,在“社团苑地”这棵大树上结出来的硕果越长越丰满。2007年第6期《东风·社团苑地》刊发的车城宾馆《幽兰》文学社4个作品和车身厂《青年》文学社5个作品,就昭示着这样一个发展走势。
下面就这一期其中几篇谈谈一孔之见。
爱情是文学创作经久不衰且将世代传承的主题,是一本年轻人倾心热捧孜孜以求爱不释手读也读不完的书。正是爱情与文学、爱情与青年这种必然与内在、本能与自然的糅合,文学青年一旦拿起自己喜爱的笔,笔尖就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或甜蜜或苦涩或浪漫或幽怨或……的爱情心得、爱情感悟、爱情体验、爱情故事。《文学苑地》的9件作品,有4件用优美动听的文字音乐,用跌宕起伏的声音节奏,缠缠绵绵缭绕着爱情这棵青春树,吹着洞箫,拉着二胡,弹着吉他,诉说心中的蜜言私语。
《霾开云散》写的是一个为人妻为人母的女子,自作多情婚外恋的心路历程。小说一开头用天气预报的“霾”作喻体,烘托主人公“她”这人物心中的“霾”,“她”心中的“霾”源自单位新来了一位很帅气的小伙子。小伙子总是有事没事找“她”说话,还对“她”说:“红色非常配你”。从来没有穿过红色衣服的“她”,买了一件大红的外套。“她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初恋的时候”。在小伙子请“她”吃饭的餐桌上才揭开密码:原来小伙子已经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女朋友。
小伙子并不是在玩弄情感,插足“她”的家庭,演绎一出三角恋的闹剧。而是他女朋友的姐姐因白血病死了之后,女朋友一直生活在姐姐没有死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小伙子忧心忡忡。来到这个单位后,他惊讶地发现“她”长得像女朋友死去的姐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要让女朋友和“她”结成姐妹,女朋友或许就能从姐姐没有死的阴影里摆脱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主动拉近与“她”的距离,疏通情感渠道。谁知“她”过于敏感的神经撩起了心里一层厚厚的“霾”,以为小伙子爱慕于“她”,便闹出一场自作多情的婚外恋。当小伙子设局请“她”吃饭,才知道一起吃饭的头发长长的女孩子是小伙子的女朋友。密码揭开后,“她的心中像被什么触了一下,觉得有点疼”,最后,自责“为什么还要恋着外面的阳光呢?”
故事编得有味可嚼,小说也就有了叫人耳目一新的立意,或许是这篇小说成功之所在。小说用气象的霾比喻“她”心中的霾,小说结尾又写道:“睡吧,天气预报说,明天开始霾就没有了。”终点回到起点,给作品划上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圆。
小说的不足也是明显的。故事中的小伙子筹划让女朋友与“她”相识,是故事发展的枢纽,也是小说的重头戏。可是,作者对这个至关重要的“包袱”轻描淡写,甚至根本就没有正面着墨,自然削弱了作品的张力,暗淡了作品的亮度,甚至有损人物性格的塑造。因为此处着墨不够,“小伙子有事没事找她说话”的动机也就变得模糊起来,让读者心存疑义;因为此处着墨不够,“她”心中起霾的来龙去脉就失去了外在的强有力的诱惑条件,“她”后来的觉醒也就有了牵强之虞。另外,题目不如净着一个“霾”,既有天气预报的霾,也有对小伙子误解的霾,更有“她”自作多情婚外恋的霾。
恋爱的季节仿如姹紫嫣红的春天,心儿乘着春风飞向云天;失恋的时候,则像树叶被萧瑟的秋风吹落一样凄凉。那么,是把失恋后的忧伤深深地埋在心底,还是在风雨中,去空气清新的旷野尽情呐喊,把心中的哀怨全部宣泄出来呢?《风雨中的呐喊》选择了后者。失恋了,看见树枝上的雨珠滴在泥土上“溅起一个个浅浅的小坑,我的心随之碎成千片万片。”这是失恋后的真实心态,经过一番情感撕裂的阵痛,“不再翻开那忧伤的记忆。”诚然,呐喊,充其量只是一种凄美,一种无奈,却闪着睿智的光晕;呐喊过后,是一种轻松,一种解脱,一种超然,一种情绪境界的升华。不是吗?“我弯腰捡起地上被风吹落的枯叶……夹在书中,它不再孤零零地被失落在风雨夜里。”过去的一切“只是打在我额头的印记。”如此,从失恋的痛楚中摆脱出来后,往事便会在岁月的皱纹中慢慢老去,“在绵绵秋雨中我开始渴望晴朗。”谁说,这不是选择一种健康向上的恋爱观呢?在《重逢》的吟唱中,我们则听到了天各一方,难得相依相拥的一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海誓山盟:“既然,生命只有一次属于我们/那么就让她在浪漫的情中凋落/重逢过去,不再有远山的呼唤/请在风雨过后的秋夜里候我。”
读得出,《车城的一抹幽兰》的作者,语言功力纯青,写作技巧娴熟。在民族文化的大海里,信手一掬,大把大把的方块字就攥在手中,玉笔轻轻一点,就跳出来一幅幅令读者心醉神迷的水墨丹青。“她秉承着东风文化的血脉……像一支蘸满浓墨的湖笔,时而灵动,时而厚重,让和谐延续着一种东风精神。”作者在为自己的文学园地《幽兰》吟诗。“广玉兰的清香沉静在整个庭院之中,环绕在厅堂的曲曲轻乐有如诗般飘动在楼邸之间……舒缓的氛围让一切疲惫释然,自由地体验一份恬静,一份柔美,一份轻灵。”作者在为自己工作单位车城宾馆泼墨。“都说这里的女孩很美,其实是一种气质。勤劳朴实塑造出他们内心的纯洁和真诚。”作者在为自己和姐妹们绣花。一篇600余字的短文,把三个描写的具象,用兰一线串珠,熔铸一炉,浑然天成。没有淡泊明志的文化修养,没有焚膏继晷的刻苦努力,没有渗入骨髓的生活感受,没有坚贞不二的职业操守,无论如何是完成不了的。
文中有一病句:“都说这里有一种近在咫尺却总感距离的情缘”。 “咫尺”和“距离”不能形成远近对应的关系,两者没有相反意义,即使近在咫尺,也有距离,因此两者不能形成相映成辉的烘托。改成“近在咫尺却总是遥不可及的情缘”,似乎要好一些。
同样,月亮是一个永恒的吟唱物象,自古至今,吟唱月亮的诗章,可以筑成一条银色的大道,从地球直通嫦娥的寝宫。而把月亮写得能发出清脆而甜美声音的篇什,实不多见,《掬一抔月光》则让我们听到了月亮的歌声。作者沐浴银白色的月光,觉得仿佛洗礼着“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在这种体验的情感深处,顿觉耳畔“此时闻松声,此时闻虫声,此时闻心声,此时闻月声。”这真是天人合一的美妙意境!身在这种意境中,仅凭视觉听觉已远远不能满足情感的需要,生命在渴望触觉、味觉,就像一对恋人渴望热吻,一个长途跋涉的探险者渴望饮食。于是作者写道:“如果有一种容器,我愿掬一抔月光,以慰我心。”赞美月亮,挚爱月亮达到了跨越秦岭的高度,文章的主题由此而凸显而升腾。
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引领每一个塑月人在茫茫征途中寻找自己路的方向,锁定自己路的轨迹。”这句话就像一段悦耳动听的音乐突然在拍节上乱了方寸,问题出在“自己路”。把“征途”改成“征程”,把 “自己路”改成“自己路途”,就有了顿挫感。“散发着淡淡地曲高和寡……”,这里的“地”应该是“的”。“会否想过它的心境呢?”“会否”,读起来别扭,听起来模糊,不如白话化,改成“会不会”,似乎要强一些。
每次读《社团苑地》,都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东风有如此人才济济的文学青年群体,这是东风文学发展的希望;尤其是,在经济浪潮汹涌澎湃冲击着每个灵魂的大背景下,东风青年如此锲而不舍地眷恋着清贫的文学园地,更是值得赞颂。今天的文学青年,将会成为明天的文学大家,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