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现阶段,在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下,水稻的栽培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但是受到水稻种植气候环境多变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水稻病虫害的出现概率较高及具有多重发的趋势。因此提出了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特点和意义,并重点分析了技术路线及技术实施要点等。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435.121.4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30
由于当前水稻病虫害防治作业中仍然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的方式,容易提升各类害虫和病害的抗药性、耐药性,还会污染和破坏周边的大气、土壤和水资源等生态环境,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基于国家对农业生态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想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并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提出了将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应用于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策略。
1 技术特点及实践意义
1.1 技术特点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特点有以下3个方面。1)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实现农药利用率的提升,同时还要鼓励使用正规农药,提升农药使用的高效性和实用性[1]。2)应总结水稻病虫害的发病规律,按照预防为主的要求开展综合防治工作,避免由于使用过量的农药而对土壤造成污染,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残留量的增加。3)应综合多种病虫害防治手段,通过综合防治的方式来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次数。
1.2 实践意义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且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性。针对比较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来说,大量使用农药会增加害虫中的抗体,影响水稻种植产量和品质[2],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等特点开展物理防控,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关系开展生物防治,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实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部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而其中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和落实,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
2 技术路线
为了实现水稻病虫害防治时的农药减量要求,应基于不同层面要求构建全面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工作,优化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在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时,积极应用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防治手段的应用,通过科学和多元化的防治技术,做好对水稻种植环境的改善,利用天敌等减少水稻生长环境中病虫害的出现,起到长效防治病虫害的效能[3]。
2.1 病虫害监测预警
在水稻种植区域,应结合此区域的种植和环境特点等来制定病虫害防治标准要求,结合病虫害出现规律开展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监测工作,发挥有害生物防控平台的作用,联合周边的植保部门,在平台中汇总可能出现的水稻病虫害类型,并分享病虫害的成功防治经验,持续优化病虫害防治方法。
2.2 优化病虫害防治策略
基于地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现状和规律的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来完善病虫害防治方法。比如针对较多的水稻病害具有联动性的特点,需要应用合适剂量的药剂来预防纹枯病和稻瘟病等,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等特点,保证所制定防治手段的科学性,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
2.3 积极应用高效低毒的农药类型
在水稻生长出现较为严重的病虫害问题时,尽量先使用效果良好的化学农药。但是此过程中,应转变用药思路,摆脱传统的化学农药,尽量使用具有较低毒性和较少农药残留量的化学农药类型。在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不应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2.4 优化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属于一种自然防治手段,主要通过保护天敌、为害虫天敌提供适宜生存环境的方式,以及使用生物农药等手段,逐渐代替化学防治方法,最大化减少使用农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病虫害防控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3 技术实施要点
3.1 化学防治技术
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应从针对性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2个方面落实农药减量控制技术。在水稻育苗栽培之前,使用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开展拌种工作,有助于将种子中的病虫和虫卵消除,起到对水稻生长阶段常见的稻瘟、稻飞虱、螟虫、稻蓟马等病虫害的预防作用[4]。为了保证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针对性,还应加强水稻种植大田中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动态监控病虫害现状并总结、分析其发展趋势。针对此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稻曲病、稻瘟病等问题,使用75%三环唑分散粒剂、25%噻呋酰胺悬浮剂等开展针对性防控工作。在农药减量控害防治技术应用时,减少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还要综合多种农药来提升单次用药的综合防治效果,实现用药频次的减少。同时要通过交替用药和混合用药的方式,防治害虫出现抗药性提升的问题,实现综合防治效益的提升。
目前水稻栽培阶段普遍存在的病虫害防治手段比较单一、广大农民由于缺乏用药知识而仅凭经验盲目用药的问题,基于全面推广统防统治策略的要求,统一管控此区域内的水稻病虫害,避免农药滥用问题,同时也减少农药用量。还应在示范区中与新型植保机械施药方式结合来提升农药利用率,并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病虫害现状及应用农药减量控害的效果。
3.2 非化学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利用农业手段对適宜病虫害生存的环境加以破坏,比如水稻螟虫问题,可以采取在冬季保持土壤干旱或者采取灌水灭蛹的方式来减少螟虫卵的数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农业科研部门研发具有更强抗病性和适应能力的优良品种,采取适当延缓播种时间的方式来错开病虫害的高发时期[5]。在种植水稻时采取统一播种或移栽的方式,保证同一稻田中的水稻处于同样的生长阶段,便于统一开展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在田间管理中,应积极施加复合肥来保证水肥充足,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的方式,实现水稻抗病虫害能力的提升,降低病虫害所造成的为害。 2)物理防治技术。利用的是害虫的趋光性和趋色性原理,将杀虫灯悬挂在稻田中,保证其离地1.54 m左右,或者可以在高度为1.5~2 m内设置粘虫板来诱杀害虫。在应用上述防治技术时,应定期对杀虫灯或粘虫板进行清理或更换。在采取诱杀害虫的方式时,还可以使用性诱剂将雄虫杀死,降低虫卵的受精率。比如在草把上涂抹性诱剂和粘结剂,对成虫起到吸引和捕杀的效果。此外,还应配合稻田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清除弱苗、病苗和死苗等。
3)生物防治技术。①针对水稻生长阶段容易出现的害虫,可以对其天敌进行保护,起到对害虫和害虫幼虫的捕杀作用,为天敌提供适宜生存的场所。②采取稻鸭共育的方式,还可以在稻田中養鱼等,比如在稻田中按照每667 m2放养6~7只鸭子的方式,不仅可以将稻田中的害虫加以捕杀,而且还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养料。在养鱼时则要进行沟渠和田埂的设置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最好是在返青季节投放,然后在稻田排灌之前捞出,这2种方法都可以在防治虫害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③应用生物农药这种新型农药产品。此种农药与化学农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其主要有细菌、病毒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等组成,利用其中的生长素或信息素等对病虫害起到杀灭或抑制的作用。比如针对黏虫和三化螟等可以使用阿维菌素将其虫卵杀死;或者针对稻瘟病等使用春雷霉素进行抑制。但是在应用此种防治技术时,通常是在傍晚或上午喷药,不能在连雨天使用,以避免受到干旱、雨水和高温因素的负面影响。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逐渐增多的病虫害问题及不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及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应将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应用其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手段,提升水稻种植质量和效率,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参考文献:
[1] 林世昌.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究[J].广东蚕业,2021,55(6):97-98.
[2] 项超.水稻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605(12):79.
[3] 余丙华,谭升平,李卫平,等.水稻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探析[J].农家科技,2019(6):51.
[4] 查绒淇,孙影.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J].新农业,2020(5):5-6.
[5] 刘涛.水稻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0):191-192.
(责任编辑:刘宁宁)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435.121.4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30
由于当前水稻病虫害防治作业中仍然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的方式,容易提升各类害虫和病害的抗药性、耐药性,还会污染和破坏周边的大气、土壤和水资源等生态环境,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基于国家对农业生态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想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并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提出了将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应用于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策略。
1 技术特点及实践意义
1.1 技术特点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特点有以下3个方面。1)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实现农药利用率的提升,同时还要鼓励使用正规农药,提升农药使用的高效性和实用性[1]。2)应总结水稻病虫害的发病规律,按照预防为主的要求开展综合防治工作,避免由于使用过量的农药而对土壤造成污染,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残留量的增加。3)应综合多种病虫害防治手段,通过综合防治的方式来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次数。
1.2 实践意义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且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性。针对比较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来说,大量使用农药会增加害虫中的抗体,影响水稻种植产量和品质[2],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等特点开展物理防控,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关系开展生物防治,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实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部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而其中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和落实,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
2 技术路线
为了实现水稻病虫害防治时的农药减量要求,应基于不同层面要求构建全面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工作,优化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保证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在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时,积极应用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防治手段的应用,通过科学和多元化的防治技术,做好对水稻种植环境的改善,利用天敌等减少水稻生长环境中病虫害的出现,起到长效防治病虫害的效能[3]。
2.1 病虫害监测预警
在水稻种植区域,应结合此区域的种植和环境特点等来制定病虫害防治标准要求,结合病虫害出现规律开展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监测工作,发挥有害生物防控平台的作用,联合周边的植保部门,在平台中汇总可能出现的水稻病虫害类型,并分享病虫害的成功防治经验,持续优化病虫害防治方法。
2.2 优化病虫害防治策略
基于地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现状和规律的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来完善病虫害防治方法。比如针对较多的水稻病害具有联动性的特点,需要应用合适剂量的药剂来预防纹枯病和稻瘟病等,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等特点,保证所制定防治手段的科学性,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
2.3 积极应用高效低毒的农药类型
在水稻生长出现较为严重的病虫害问题时,尽量先使用效果良好的化学农药。但是此过程中,应转变用药思路,摆脱传统的化学农药,尽量使用具有较低毒性和较少农药残留量的化学农药类型。在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不应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2.4 优化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属于一种自然防治手段,主要通过保护天敌、为害虫天敌提供适宜生存环境的方式,以及使用生物农药等手段,逐渐代替化学防治方法,最大化减少使用农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病虫害防控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3 技术实施要点
3.1 化学防治技术
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应从针对性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2个方面落实农药减量控制技术。在水稻育苗栽培之前,使用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开展拌种工作,有助于将种子中的病虫和虫卵消除,起到对水稻生长阶段常见的稻瘟、稻飞虱、螟虫、稻蓟马等病虫害的预防作用[4]。为了保证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针对性,还应加强水稻种植大田中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动态监控病虫害现状并总结、分析其发展趋势。针对此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稻曲病、稻瘟病等问题,使用75%三环唑分散粒剂、25%噻呋酰胺悬浮剂等开展针对性防控工作。在农药减量控害防治技术应用时,减少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还要综合多种农药来提升单次用药的综合防治效果,实现用药频次的减少。同时要通过交替用药和混合用药的方式,防治害虫出现抗药性提升的问题,实现综合防治效益的提升。
目前水稻栽培阶段普遍存在的病虫害防治手段比较单一、广大农民由于缺乏用药知识而仅凭经验盲目用药的问题,基于全面推广统防统治策略的要求,统一管控此区域内的水稻病虫害,避免农药滥用问题,同时也减少农药用量。还应在示范区中与新型植保机械施药方式结合来提升农药利用率,并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病虫害现状及应用农药减量控害的效果。
3.2 非化学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利用农业手段对適宜病虫害生存的环境加以破坏,比如水稻螟虫问题,可以采取在冬季保持土壤干旱或者采取灌水灭蛹的方式来减少螟虫卵的数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农业科研部门研发具有更强抗病性和适应能力的优良品种,采取适当延缓播种时间的方式来错开病虫害的高发时期[5]。在种植水稻时采取统一播种或移栽的方式,保证同一稻田中的水稻处于同样的生长阶段,便于统一开展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在田间管理中,应积极施加复合肥来保证水肥充足,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的方式,实现水稻抗病虫害能力的提升,降低病虫害所造成的为害。 2)物理防治技术。利用的是害虫的趋光性和趋色性原理,将杀虫灯悬挂在稻田中,保证其离地1.54 m左右,或者可以在高度为1.5~2 m内设置粘虫板来诱杀害虫。在应用上述防治技术时,应定期对杀虫灯或粘虫板进行清理或更换。在采取诱杀害虫的方式时,还可以使用性诱剂将雄虫杀死,降低虫卵的受精率。比如在草把上涂抹性诱剂和粘结剂,对成虫起到吸引和捕杀的效果。此外,还应配合稻田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清除弱苗、病苗和死苗等。
3)生物防治技术。①针对水稻生长阶段容易出现的害虫,可以对其天敌进行保护,起到对害虫和害虫幼虫的捕杀作用,为天敌提供适宜生存的场所。②采取稻鸭共育的方式,还可以在稻田中養鱼等,比如在稻田中按照每667 m2放养6~7只鸭子的方式,不仅可以将稻田中的害虫加以捕杀,而且还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养料。在养鱼时则要进行沟渠和田埂的设置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最好是在返青季节投放,然后在稻田排灌之前捞出,这2种方法都可以在防治虫害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③应用生物农药这种新型农药产品。此种农药与化学农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其主要有细菌、病毒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等组成,利用其中的生长素或信息素等对病虫害起到杀灭或抑制的作用。比如针对黏虫和三化螟等可以使用阿维菌素将其虫卵杀死;或者针对稻瘟病等使用春雷霉素进行抑制。但是在应用此种防治技术时,通常是在傍晚或上午喷药,不能在连雨天使用,以避免受到干旱、雨水和高温因素的负面影响。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逐渐增多的病虫害问题及不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及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应将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应用其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手段,提升水稻种植质量和效率,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参考文献:
[1] 林世昌.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究[J].广东蚕业,2021,55(6):97-98.
[2] 项超.水稻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605(12):79.
[3] 余丙华,谭升平,李卫平,等.水稻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探析[J].农家科技,2019(6):51.
[4] 查绒淇,孙影.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J].新农业,2020(5):5-6.
[5] 刘涛.水稻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0):191-192.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