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高师声乐课程及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已是高师声乐教育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从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理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教研,创新人才培养这三个方面展开探究与实践,望能为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建议。
[关键词]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022-03
目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的重点课程——声乐课程,面临着许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对高师声乐课程及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已是高师声乐教育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一、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随着近年教改的深入,有关研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文章不少,大家对师范教育是培养“能唱、能教、能讲、能辅导,具有理论知识,并掌握教学方法及有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能力的‘师范性’人才”达成了共识;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还是缺乏系统的、完整的、统一的教改方案,存在课程的开设不够健全,教学目的、手段、方法、理念多停留在表层,且理论探讨多于教育实践等问题。这种形式上的改革并不能彻底实现高师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多学科、多门类的文化支撑,而对将要在一线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范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将科学的发音方法和演唱技巧传授给学生,还肩负着传播美育、塑造人格、关爱身心健康、传授知识的重任。而培养健全、合格的音乐师资正需从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开始。
培养学生不仅满足不了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要求,也不能适应舞台表演的需求,使得高师声乐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出现了尴尬的局面。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对目前所设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淡化分科式课程,增强综合性课程,使课程结构得以优化,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并有所侧重,把每学期的课程分解为单元式课时的教学目标加以完成。
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目标,多角度、全方位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目前,高师声乐课程的开设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除专业小课和大课以外,与其相关的文化课开设几乎为零,使得毕业生的知识面过窄,其教学能力差、综合能力低下,很难成为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拓宽声乐学生的知识面,增设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在教授学生歌唱基础、演唱技能的同时贯穿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以下是我院课题组成员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社会调查、就业分配等方面的研究与考证,结合我院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的不同年级应开设的课程,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应开设声乐生理学、歌唱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自身的生理结构、各生理器官的相互作用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声乐是一门用人声来诠释音乐作品的艺术形式,优美动听的声音是人体各器官的协调控制来实现的。同时,歌唱艺术既是生理的艺术也是心理的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让学生早日学习歌唱心理及歌唱心理调控很有必要。
二年级应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具体包括: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声部类型的划分、歌唱嗓音的保护、歌唱艺术处理、伴奏艺术等。同时还开设歌唱语音语言学课程,因为声乐艺术是语言旋律化了的表演艺术,要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美,需要进行普通话的歌唱语音训练以及吐字、咬字运用中五音、四呼、歌唱十三辙和四声的训练。目前高师声乐学生绝大多数处于初级水平,尤其是器乐、舞蹈等专业的学生,声乐知识几乎为零。如果像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那样,只是对这些普修生简单的在声乐大课上练练发声,教唱几首歌曲,学生对其相关知识一概不知,毕业后又怎能成为称职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呢?
三年级应开设声乐欣赏、声乐表演、声乐教学法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体会歌词的文学美、歌唱的声腔美、歌曲的旋律美以及歌曲表演的整体美,并把这些美准确地传授给其就业后的教学对象。声乐教学法的开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声乐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掌握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教育,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四年级应开设童声及变声期少年儿童声音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小学生嗓音特点及保护、中小学优质音乐课歌唱教学案例欣赏、中小学课外歌唱活动训练辅导及组织等课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定期聘请当地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来校做优秀课例分析与讲解,以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丰富的实践经历,来校传经送宝。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使大学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接轨,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接触到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并以他们为榜样,献身音乐教育事业,为毕业后尽快进入中小学音乐教师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以上课程都以大课的形式开设,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系统性为原则,其目的在于突出教育的“师范性”,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强调“师范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专业性,一专多能是师范音乐教育的规律。实践证明,专业越突出,在教学工作中越能发挥作用,没有任何专长的师范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原因在于音乐艺术是一门表演性极强的艺术,音乐教学的讲台既是讲台又是舞台,示范过程中个人专业歌唱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关注度。所以说,在强调“师范性”、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应该是高师声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
二、改革教学理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学理念
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应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教学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当下高师声乐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发声技术和歌唱技巧过于强调,忽视了声乐本身的文化现象。音乐人类学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理解,声乐科学更应如此。因此,声乐老师要培养全球化眼光和历史意识,加深对各民族声乐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理解,研究多元文化音乐形态的声乐教学方法、多元的声音概念,丰富声乐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其教学目标就是运用丰富的综合性知识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一首作品风格特点演唱时,要进行歌曲的主题思想分析、音乐形象分析、情感表现分析、曲式结构分析、钢琴伴奏与和声分析,以及吐词咬字与行腔、声情并茂的对比控制、肢体语言表达等知识点的讲授,从而强化其他课程知识、技巧在声乐与演唱中的借鉴与运用,把声乐训练作为传播文化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下让学生去理解一种声音的概念,从而习得这种技能。这种教学方式,无形中给教师增添了大量的备课任务,虽然辛苦,但只要是爱岗敬业和热爱学生的教师是可以接受的,是愿意在有限的课时教学里奉献爱心与智慧的。 (二)改革考试模式
目前,传统的高师声乐考试体系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根本无法适应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考试不应仅检查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更应检验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鉴于高师教学的师范性特点,考试模式的改革应基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而多样化。首先,要改变过去只是独唱形式的单一考试局面。我们在实践中曾尝试新的考试模式,效果不错。新的考试模式是这样的:每位学生除必须用独唱的形式演唱以外,还必须要有一首与他人合作的演唱形式,可以是二重唱、三重唱或四重唱,演唱时必须是不同声部,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根据年级的高低,独唱歌曲可以规定相应的难度标准和数量;重唱歌曲可以规定除不同作品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以外,还有声部间的配合、声音的协调、相互间的合作等。教师可以从多角度评判学生的歌唱水平与演唱能力,这种考试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多种形式的歌唱水平,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综合演唱能力。
第二,增加声乐基础理论考试,内容包括:歌唱发音的基本原理、歌唱器官的构造、歌唱咬字与十三辙、歌唱心理、歌曲艺术处理、歌唱嗓音的保护、声乐表演基础、声乐教学法等内容,考核方式是闭卷笔试。以上考试内容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所开设的课程分别在四个学年中进行。通过这样的理论测试,可促进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今后演唱及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增设自弹自唱的考试内容。高师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是从事中、小学的音乐普及教育,在音乐课堂及课外辅导中,都必须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否则,将无法胜任今后的教学工作。这项考试可设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进行。考试曲目规定:三年级学生从小学1~3年级音乐课本、教材中抽取1~2首歌曲自弹自唱;四年级学生从小学4~6年级音乐教材中抽取1~2首歌曲自弹自唱。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让在校大学生提前接触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教材,提高弹唱能力,练就“师”的本领。
三、改革教学、教研,创新人才培养
一流名牌大学都是由学科众多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教研成果铸就的,所以,首先要建立健全教学教研机构与制度,并与经济管理挂钩,即:奖勤罚懒、扬优弃劣,各院系一年一度认真总结,学校给教学教研创设优良环境,既教学认真负责、课堂效果卓越、深受学生们欢迎,同时又同心协力搞教研、做课题、出论文、写著作的教师予以表彰与奖励。其次是积极鼓励教师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家重点大学或国外名校进修学习,开阔眼界、吐故纳新。再次是经常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定期定员开展优质公开课教学,请专家、名师来校做学术报告,研讨先进的教学理论、方法、观点等。各科选好学术带头人,团结全体教师爱岗敬业,同心协力搞好教学教研,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打破过去声乐课堂各自为政、独立门户、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使之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这种高水平的交流、研讨式教研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素质,久而久之还可以形成院校的品牌专业、优秀学科,以及名副其实的讲师、教授,受到学生、专家、社会的共同认可。
近年来全国有不少专家、教授、优秀教师提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和一些先进的教研成果,遗憾的是,没有专门的机构、行家去研究、归纳、整理这些成果,并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方法提炼成新理论加以推广。如果国家在组织编写教材时,把这些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研究成果,列入教学大纲,相信对提高教学质量及创新人才培养会大有裨益。
结语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修订高师声乐教学纲要、规范教学模式、拓宽办学思路、优化课程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是目前高师声乐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周世斌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章若艺)
[关键词]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022-03
目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的重点课程——声乐课程,面临着许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对高师声乐课程及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已是高师声乐教育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一、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随着近年教改的深入,有关研究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文章不少,大家对师范教育是培养“能唱、能教、能讲、能辅导,具有理论知识,并掌握教学方法及有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能力的‘师范性’人才”达成了共识;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还是缺乏系统的、完整的、统一的教改方案,存在课程的开设不够健全,教学目的、手段、方法、理念多停留在表层,且理论探讨多于教育实践等问题。这种形式上的改革并不能彻底实现高师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多学科、多门类的文化支撑,而对将要在一线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范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将科学的发音方法和演唱技巧传授给学生,还肩负着传播美育、塑造人格、关爱身心健康、传授知识的重任。而培养健全、合格的音乐师资正需从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开始。
培养学生不仅满足不了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要求,也不能适应舞台表演的需求,使得高师声乐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出现了尴尬的局面。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对目前所设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淡化分科式课程,增强综合性课程,使课程结构得以优化,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并有所侧重,把每学期的课程分解为单元式课时的教学目标加以完成。
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目标,多角度、全方位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目前,高师声乐课程的开设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除专业小课和大课以外,与其相关的文化课开设几乎为零,使得毕业生的知识面过窄,其教学能力差、综合能力低下,很难成为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拓宽声乐学生的知识面,增设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在教授学生歌唱基础、演唱技能的同时贯穿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以下是我院课题组成员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社会调查、就业分配等方面的研究与考证,结合我院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的不同年级应开设的课程,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应开设声乐生理学、歌唱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自身的生理结构、各生理器官的相互作用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声乐是一门用人声来诠释音乐作品的艺术形式,优美动听的声音是人体各器官的协调控制来实现的。同时,歌唱艺术既是生理的艺术也是心理的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让学生早日学习歌唱心理及歌唱心理调控很有必要。
二年级应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具体包括: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声部类型的划分、歌唱嗓音的保护、歌唱艺术处理、伴奏艺术等。同时还开设歌唱语音语言学课程,因为声乐艺术是语言旋律化了的表演艺术,要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美,需要进行普通话的歌唱语音训练以及吐字、咬字运用中五音、四呼、歌唱十三辙和四声的训练。目前高师声乐学生绝大多数处于初级水平,尤其是器乐、舞蹈等专业的学生,声乐知识几乎为零。如果像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那样,只是对这些普修生简单的在声乐大课上练练发声,教唱几首歌曲,学生对其相关知识一概不知,毕业后又怎能成为称职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呢?
三年级应开设声乐欣赏、声乐表演、声乐教学法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体会歌词的文学美、歌唱的声腔美、歌曲的旋律美以及歌曲表演的整体美,并把这些美准确地传授给其就业后的教学对象。声乐教学法的开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声乐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掌握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教育,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四年级应开设童声及变声期少年儿童声音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小学生嗓音特点及保护、中小学优质音乐课歌唱教学案例欣赏、中小学课外歌唱活动训练辅导及组织等课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定期聘请当地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来校做优秀课例分析与讲解,以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丰富的实践经历,来校传经送宝。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使大学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接轨,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接触到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并以他们为榜样,献身音乐教育事业,为毕业后尽快进入中小学音乐教师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以上课程都以大课的形式开设,以艺术性、科学性、广博性、系统性为原则,其目的在于突出教育的“师范性”,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强调“师范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专业性,一专多能是师范音乐教育的规律。实践证明,专业越突出,在教学工作中越能发挥作用,没有任何专长的师范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原因在于音乐艺术是一门表演性极强的艺术,音乐教学的讲台既是讲台又是舞台,示范过程中个人专业歌唱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关注度。所以说,在强调“师范性”、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应该是高师声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
二、改革教学理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学理念
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应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教学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当下高师声乐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发声技术和歌唱技巧过于强调,忽视了声乐本身的文化现象。音乐人类学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理解,声乐科学更应如此。因此,声乐老师要培养全球化眼光和历史意识,加深对各民族声乐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理解,研究多元文化音乐形态的声乐教学方法、多元的声音概念,丰富声乐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其教学目标就是运用丰富的综合性知识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一首作品风格特点演唱时,要进行歌曲的主题思想分析、音乐形象分析、情感表现分析、曲式结构分析、钢琴伴奏与和声分析,以及吐词咬字与行腔、声情并茂的对比控制、肢体语言表达等知识点的讲授,从而强化其他课程知识、技巧在声乐与演唱中的借鉴与运用,把声乐训练作为传播文化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下让学生去理解一种声音的概念,从而习得这种技能。这种教学方式,无形中给教师增添了大量的备课任务,虽然辛苦,但只要是爱岗敬业和热爱学生的教师是可以接受的,是愿意在有限的课时教学里奉献爱心与智慧的。 (二)改革考试模式
目前,传统的高师声乐考试体系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根本无法适应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考试不应仅检查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更应检验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鉴于高师教学的师范性特点,考试模式的改革应基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而多样化。首先,要改变过去只是独唱形式的单一考试局面。我们在实践中曾尝试新的考试模式,效果不错。新的考试模式是这样的:每位学生除必须用独唱的形式演唱以外,还必须要有一首与他人合作的演唱形式,可以是二重唱、三重唱或四重唱,演唱时必须是不同声部,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根据年级的高低,独唱歌曲可以规定相应的难度标准和数量;重唱歌曲可以规定除不同作品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以外,还有声部间的配合、声音的协调、相互间的合作等。教师可以从多角度评判学生的歌唱水平与演唱能力,这种考试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多种形式的歌唱水平,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综合演唱能力。
第二,增加声乐基础理论考试,内容包括:歌唱发音的基本原理、歌唱器官的构造、歌唱咬字与十三辙、歌唱心理、歌曲艺术处理、歌唱嗓音的保护、声乐表演基础、声乐教学法等内容,考核方式是闭卷笔试。以上考试内容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所开设的课程分别在四个学年中进行。通过这样的理论测试,可促进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今后演唱及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增设自弹自唱的考试内容。高师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都是从事中、小学的音乐普及教育,在音乐课堂及课外辅导中,都必须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否则,将无法胜任今后的教学工作。这项考试可设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进行。考试曲目规定:三年级学生从小学1~3年级音乐课本、教材中抽取1~2首歌曲自弹自唱;四年级学生从小学4~6年级音乐教材中抽取1~2首歌曲自弹自唱。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让在校大学生提前接触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教材,提高弹唱能力,练就“师”的本领。
三、改革教学、教研,创新人才培养
一流名牌大学都是由学科众多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教研成果铸就的,所以,首先要建立健全教学教研机构与制度,并与经济管理挂钩,即:奖勤罚懒、扬优弃劣,各院系一年一度认真总结,学校给教学教研创设优良环境,既教学认真负责、课堂效果卓越、深受学生们欢迎,同时又同心协力搞教研、做课题、出论文、写著作的教师予以表彰与奖励。其次是积极鼓励教师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家重点大学或国外名校进修学习,开阔眼界、吐故纳新。再次是经常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定期定员开展优质公开课教学,请专家、名师来校做学术报告,研讨先进的教学理论、方法、观点等。各科选好学术带头人,团结全体教师爱岗敬业,同心协力搞好教学教研,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打破过去声乐课堂各自为政、独立门户、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使之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这种高水平的交流、研讨式教研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素质,久而久之还可以形成院校的品牌专业、优秀学科,以及名副其实的讲师、教授,受到学生、专家、社会的共同认可。
近年来全国有不少专家、教授、优秀教师提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和一些先进的教研成果,遗憾的是,没有专门的机构、行家去研究、归纳、整理这些成果,并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方法提炼成新理论加以推广。如果国家在组织编写教材时,把这些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研究成果,列入教学大纲,相信对提高教学质量及创新人才培养会大有裨益。
结语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修订高师声乐教学纲要、规范教学模式、拓宽办学思路、优化课程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是目前高师声乐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周世斌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章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