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影视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各类高校影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朝着内涵式的方向发展。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实施深度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视角,搭建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实训基地,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方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校企合作 影视专业
一、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校企合作组织方式
(一)依托影视创作基地开展“创学一体”组织方式
“创学一体”组织方式依托学院完善的创作影视实训基地,以影视作品和影视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创作相融合。“创学一体”组织方式以基础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创作基地实践训练为重心,以影视作品创作应用为目的,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目的。影视专业与影视制作公司或联合创作基地签约合作拍摄影视作品,带着实战任务进行实习实训,经过双方指导教师指导和培训,培养建立独立创作组。学生从选题、剧本创作、拍摄、表演、后期编辑全程参与创作或独立创作,搭建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真正做到产学研创紧密结合。
(二)政校企行联合组织方式
政校企行联合组织方式由一种政府和学校联合推动,政府搭建平台,学校提供支撑,引进企业入驻,社会参与合作,共建影视实习实训基地,促进地方影视产业调整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等应用型影视人才培养。政校企行联合组织方式能够促进地方影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参与的高校和影视专业能够受益,学生能够参与一线得到实惠,可实现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学生的共赢。
(三)学研创互动组织方式
学研创互动组织方式以影视行业企业针对自身需求委托高校影视专业创作,或从事影视教学的教师与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载体,结合教学过程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回馈影视专业学生学习和实际创作应用中,解决学习和创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学生在选题立项、方法设计、社会调查、资料整理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知识,培养科研素养。
二、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优质教育建设与实施——以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为例
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影视行业的龙头企业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单位,在校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及相关演出,从学科建设、学生能力、专业建设方面提供优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电影学院与凤凰吉林签约合作,在电影学院设立创作基地。电影学院师生承接凤凰网吉林频道的部分创作任务,其中旅游、美食、时尚、微电影等栏目已创作播出,双方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作队伍不仅覆盖电影学院三个专业,还陆续吸收其他学院学生。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凤凰吉林播出平台,点击率不断攀升。凤凰吉林冲击并影响着电影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联合培养教学机制。
电影学院与吉林东北风影视剧制作公司签约合作,在电影学院建立联合创作基地。进入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与东北风公司合作打造的日播栏目剧《家长里短》剧组,带着实战任务进行实习实训,经过双方指导教师指导和培训,培养建立电影学院独立创作组,在双方教师指导下完成创作任务和学习任务。
纪录片《历久弥深的电影梦》是由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制作团队制作的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纪录片以81岁的刘学先生编著的《梦开始的地方——忆长春电影学院》为契机,以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为创作中心,梳理了长春电影学院仅存的两年历史,为我国的电影事业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那段残缺的素材。该片大多采用历史素材与采访的纪实手法,解读原长春电影学院的历史。在中国电影历史的坐标中,该片完成了对中国电影历史的一次庄重表达。
三、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优质教育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一)“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以队伍结构的优化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关键,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体系,形成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代表、师德高尚、学风扎实、具有参与现代传媒产品生产能力、富有奉献与合作精神的“双能型”教师队伍。
(二)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改革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重构了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学科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认知领域目标锚定,即要保留传统的记忆、理解、应用层面的思维,又倡导分析、评价、创造等层面的高阶思维建构,把传播学、影视理论、文化研究理论作为学科课程核心。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实践课程强调训练到位、指导到位、人人过关的“单独吹竽”;采用任务驱动式(抛锚式)、翻转课堂、模拟式、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打造名片化、成果化教学作品。
(三)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考试形式改革以面向过程、注重能力考核为重点,贯穿所有学年、所有科目,重构了“三抓”+“一嵌入”考核评价体系。具体方法如下:理论课抓核心知识,通过丰富题型、多元考试内容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理论考查课抓文章,一学期打磨1篇论文,通过文章写作强化学生逻辑思维和规范表达;实践课抓作品,一学期打磨1—2个作品,通过作品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 实行作品评审“三人考核”方式;一嵌入:将专业技能嵌入所有理论、实践课程之间,互为平台;将考试嵌入日常的课程中,强调过程考核。
(四)实践教学改革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方面包括课内实训、第二课堂、国内各级各类比赛、校企合作工作室、毕业创作五维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训练到位、指导到位。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注重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课堂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深入开展系列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填补学生的精神空白,改善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潘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背景下国外优质教育資源的使用、开发和共享研究[J].轻工科技,2016(12).
[2]谭成才.民办高校影视艺术专业教育模式探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编号:JGJX2017D260)阶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地方高校影视类专业大德育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H165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才金凤,女,硕士,长春光华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影视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校企合作 影视专业
一、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校企合作组织方式
(一)依托影视创作基地开展“创学一体”组织方式
“创学一体”组织方式依托学院完善的创作影视实训基地,以影视作品和影视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创作相融合。“创学一体”组织方式以基础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创作基地实践训练为重心,以影视作品创作应用为目的,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目的。影视专业与影视制作公司或联合创作基地签约合作拍摄影视作品,带着实战任务进行实习实训,经过双方指导教师指导和培训,培养建立独立创作组。学生从选题、剧本创作、拍摄、表演、后期编辑全程参与创作或独立创作,搭建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真正做到产学研创紧密结合。
(二)政校企行联合组织方式
政校企行联合组织方式由一种政府和学校联合推动,政府搭建平台,学校提供支撑,引进企业入驻,社会参与合作,共建影视实习实训基地,促进地方影视产业调整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等应用型影视人才培养。政校企行联合组织方式能够促进地方影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参与的高校和影视专业能够受益,学生能够参与一线得到实惠,可实现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学生的共赢。
(三)学研创互动组织方式
学研创互动组织方式以影视行业企业针对自身需求委托高校影视专业创作,或从事影视教学的教师与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载体,结合教学过程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回馈影视专业学生学习和实际创作应用中,解决学习和创作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学生在选题立项、方法设计、社会调查、资料整理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知识,培养科研素养。
二、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优质教育建设与实施——以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为例
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影视行业的龙头企业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单位,在校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及相关演出,从学科建设、学生能力、专业建设方面提供优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电影学院与凤凰吉林签约合作,在电影学院设立创作基地。电影学院师生承接凤凰网吉林频道的部分创作任务,其中旅游、美食、时尚、微电影等栏目已创作播出,双方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作队伍不仅覆盖电影学院三个专业,还陆续吸收其他学院学生。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凤凰吉林播出平台,点击率不断攀升。凤凰吉林冲击并影响着电影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联合培养教学机制。
电影学院与吉林东北风影视剧制作公司签约合作,在电影学院建立联合创作基地。进入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与东北风公司合作打造的日播栏目剧《家长里短》剧组,带着实战任务进行实习实训,经过双方指导教师指导和培训,培养建立电影学院独立创作组,在双方教师指导下完成创作任务和学习任务。
纪录片《历久弥深的电影梦》是由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制作团队制作的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纪录片以81岁的刘学先生编著的《梦开始的地方——忆长春电影学院》为契机,以长春光华学院电影学院为创作中心,梳理了长春电影学院仅存的两年历史,为我国的电影事业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那段残缺的素材。该片大多采用历史素材与采访的纪实手法,解读原长春电影学院的历史。在中国电影历史的坐标中,该片完成了对中国电影历史的一次庄重表达。
三、应用型高校影视专业优质教育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一)“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以队伍结构的优化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关键,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体系,形成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代表、师德高尚、学风扎实、具有参与现代传媒产品生产能力、富有奉献与合作精神的“双能型”教师队伍。
(二)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改革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重构了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学科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认知领域目标锚定,即要保留传统的记忆、理解、应用层面的思维,又倡导分析、评价、创造等层面的高阶思维建构,把传播学、影视理论、文化研究理论作为学科课程核心。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实践课程强调训练到位、指导到位、人人过关的“单独吹竽”;采用任务驱动式(抛锚式)、翻转课堂、模拟式、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打造名片化、成果化教学作品。
(三)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考试形式改革以面向过程、注重能力考核为重点,贯穿所有学年、所有科目,重构了“三抓”+“一嵌入”考核评价体系。具体方法如下:理论课抓核心知识,通过丰富题型、多元考试内容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理论考查课抓文章,一学期打磨1篇论文,通过文章写作强化学生逻辑思维和规范表达;实践课抓作品,一学期打磨1—2个作品,通过作品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 实行作品评审“三人考核”方式;一嵌入:将专业技能嵌入所有理论、实践课程之间,互为平台;将考试嵌入日常的课程中,强调过程考核。
(四)实践教学改革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方面包括课内实训、第二课堂、国内各级各类比赛、校企合作工作室、毕业创作五维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训练到位、指导到位。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注重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课堂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深入开展系列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填补学生的精神空白,改善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潘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背景下国外优质教育資源的使用、开发和共享研究[J].轻工科技,2016(12).
[2]谭成才.民办高校影视艺术专业教育模式探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编号:JGJX2017D260)阶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地方高校影视类专业大德育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H165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才金凤,女,硕士,长春光华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影视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