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学中的原理、概念都需要记忆,读书是一种常见的记忆方式,本文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读书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分配;回忆;标题;转化;压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生物学科以其具有众多的概念、专业术语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紧随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思考,课本中表述较为严密的专业术语和原理的文字也要记忆,在今后的考试中,答题才更专业化。对于上述内容的记忆,读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记忆方式。
一、合理分配读书课的时间
学校安排的读书课,一般都长达40分钟,而学生真正能积极阅读的时间,大约只有25分钟左右,其余时间就是在疲劳中进行的,不仅表现在身体上的疲劳,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疲惫,记忆效果明显下降,在此时若调整记忆的方式,又会出现新的记忆活力,如可以变出声阅读为做试题,即在做中记,此类习题不求多难,重要的是能检测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做题,会及时发现自己读书中所遗漏的知识点,以此重新唤醒学生对课本阅读的欲望,继而再次投入到激情阅读之中。
二、看课本标题,想一想本节的关键知识点
课本的标题是所有知识的浓缩,学生对相同内容阅读多遍之后,会误认为自己已全部掌握课本内容,无需继续阅读,即使慑于教师的高压之下而读书,那也是仅仅停留在“读”的动作上,谈不上加深记忆的效果。对此,教师可让学生只看每章、节的标题,思考课文的主干知识,如在看到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时,可让学生思考本章讲解了哪些与能量代谢的生命过程?细胞呼吸的种类、方程式、各个阶段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反应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反应式、反应的图解以及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确自己未曾记忆的内容,提高读书效率。
三、阅读文本,思考相关的题型
目前的高考试题大多以试题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所以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要想方设法提高读书的针对性,可在阅读课本时,思考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试题,如在读到酶的相关概念时,要思考酶的化学本质、基本单位是什么?合成的场所是什么?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酶的一些特性?实验材料的选取要注意什么?选择了不当的材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如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时,产生误差的原因是什么?操作步骤的顺序如何设计?若将实验步骤颠倒,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在图文、文图转化中实现对知识的记忆
生物教材中分布着多种图形,有描述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图,如必修1中第64页典型的动植物细胞,还有一系列的概念图,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过程图,等等。这些图形虽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内容,但会造成这样的一个结果:抽象、简洁化的图形,学生难以理解其中隐含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教授教材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图形、挖掘其中隐含的生物学信息,实现了图文转换。各年高考、调研试题中,有的需要学生绘图,或将所给的图形补充完整,如给出细胞膜的结构图,要求学生画出某种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图,这里就需要学生掌握文图转化的技巧。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不仅要阅读教材中的文字部分,还要对教材中的图形进行分析,挖掘出其隐含的信息,对一些极易混淆的图形,还要进行比较,如动物细胞、植物(低等、高等)细胞、原核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图像,等。为了减少学生绘图的失误,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对一些常见的图形在草稿纸上进行模拟画一画,画完之后再与课本原图进行比较,教师不要只是关注学生绘图的正确性,还要关注其美观性。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在黑板上画的图形要科学美观,方能起到模范作用。
五、注意搜读以前漏读的内容
经过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的调查,有一部分是因为对课本上部分知识记忆不牢的结果,如教材中正文小字部分、旁栏的补充知识、课后阅读,等等,这些均是学生很难关注到的,而这些内容有时会成为命题的情景,学生会因此感觉异常陌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就留下空白,考后才得知答案其实就隐藏在教材中,例如在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时,对课本中的四个事例,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时,事后批改试卷发现错误率极高,而答案就在课本之中。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使其关注角落知识,特别是对关于各个科学家探究的思路、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经过强化训练,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读书心理:读书,不仅仅达到温故的目的,还要善于寻找自己以前忽略的新知识。
六、给学生读书的压力,使其形成提前读书的习惯
教师上新课之前,往往都会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以此为跳板,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已学知识的复习,往往是采取提问复习的方式,而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遗忘,真正能完整回答出来的却很少,教师不得不再花一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的复习,这样无疑耽误了新课的学习,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上课起始就能及时复习已学知识呢?那就是要让学生提前进入复习的状态,读一读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解决的途径就是给学生一定的读书压力,教师在上节课下课之前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下节课上课开始就要提问,回答不出来的下一节课接着回答,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学生在上生物课之前的课间就会很自然地提前拿出生物书,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这就为新课的讲授节约大量时间,学生的读书时间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延长,当然这种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可形成。
读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的要求是要对专业术语记准,而不是留下似是而非的模糊印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快乐中读书,努力提高学生的读书效率,使学生的答题更准确、更专业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关键词】分配;回忆;标题;转化;压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生物学科以其具有众多的概念、专业术语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紧随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思考,课本中表述较为严密的专业术语和原理的文字也要记忆,在今后的考试中,答题才更专业化。对于上述内容的记忆,读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记忆方式。
一、合理分配读书课的时间
学校安排的读书课,一般都长达40分钟,而学生真正能积极阅读的时间,大约只有25分钟左右,其余时间就是在疲劳中进行的,不仅表现在身体上的疲劳,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疲惫,记忆效果明显下降,在此时若调整记忆的方式,又会出现新的记忆活力,如可以变出声阅读为做试题,即在做中记,此类习题不求多难,重要的是能检测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做题,会及时发现自己读书中所遗漏的知识点,以此重新唤醒学生对课本阅读的欲望,继而再次投入到激情阅读之中。
二、看课本标题,想一想本节的关键知识点
课本的标题是所有知识的浓缩,学生对相同内容阅读多遍之后,会误认为自己已全部掌握课本内容,无需继续阅读,即使慑于教师的高压之下而读书,那也是仅仅停留在“读”的动作上,谈不上加深记忆的效果。对此,教师可让学生只看每章、节的标题,思考课文的主干知识,如在看到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时,可让学生思考本章讲解了哪些与能量代谢的生命过程?细胞呼吸的种类、方程式、各个阶段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反应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反应式、反应的图解以及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确自己未曾记忆的内容,提高读书效率。
三、阅读文本,思考相关的题型
目前的高考试题大多以试题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所以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要想方设法提高读书的针对性,可在阅读课本时,思考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试题,如在读到酶的相关概念时,要思考酶的化学本质、基本单位是什么?合成的场所是什么?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酶的一些特性?实验材料的选取要注意什么?选择了不当的材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如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时,产生误差的原因是什么?操作步骤的顺序如何设计?若将实验步骤颠倒,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在图文、文图转化中实现对知识的记忆
生物教材中分布着多种图形,有描述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图,如必修1中第64页典型的动植物细胞,还有一系列的概念图,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过程图,等等。这些图形虽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内容,但会造成这样的一个结果:抽象、简洁化的图形,学生难以理解其中隐含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教授教材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图形、挖掘其中隐含的生物学信息,实现了图文转换。各年高考、调研试题中,有的需要学生绘图,或将所给的图形补充完整,如给出细胞膜的结构图,要求学生画出某种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图,这里就需要学生掌握文图转化的技巧。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不仅要阅读教材中的文字部分,还要对教材中的图形进行分析,挖掘出其隐含的信息,对一些极易混淆的图形,还要进行比较,如动物细胞、植物(低等、高等)细胞、原核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图像,等。为了减少学生绘图的失误,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对一些常见的图形在草稿纸上进行模拟画一画,画完之后再与课本原图进行比较,教师不要只是关注学生绘图的正确性,还要关注其美观性。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在黑板上画的图形要科学美观,方能起到模范作用。
五、注意搜读以前漏读的内容
经过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的调查,有一部分是因为对课本上部分知识记忆不牢的结果,如教材中正文小字部分、旁栏的补充知识、课后阅读,等等,这些均是学生很难关注到的,而这些内容有时会成为命题的情景,学生会因此感觉异常陌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就留下空白,考后才得知答案其实就隐藏在教材中,例如在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时,对课本中的四个事例,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时,事后批改试卷发现错误率极高,而答案就在课本之中。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使其关注角落知识,特别是对关于各个科学家探究的思路、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经过强化训练,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读书心理:读书,不仅仅达到温故的目的,还要善于寻找自己以前忽略的新知识。
六、给学生读书的压力,使其形成提前读书的习惯
教师上新课之前,往往都会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以此为跳板,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已学知识的复习,往往是采取提问复习的方式,而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遗忘,真正能完整回答出来的却很少,教师不得不再花一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的复习,这样无疑耽误了新课的学习,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上课起始就能及时复习已学知识呢?那就是要让学生提前进入复习的状态,读一读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解决的途径就是给学生一定的读书压力,教师在上节课下课之前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下节课上课开始就要提问,回答不出来的下一节课接着回答,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学生在上生物课之前的课间就会很自然地提前拿出生物书,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这就为新课的讲授节约大量时间,学生的读书时间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延长,当然这种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可形成。
读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的要求是要对专业术语记准,而不是留下似是而非的模糊印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快乐中读书,努力提高学生的读书效率,使学生的答题更准确、更专业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