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诗歌。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法
1 引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部分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古诗,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2 课题的界定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3 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好材料。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
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消沉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即可心领神会。
4 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增强感染力度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读出韵味,读出旨意。 例如,教学白居易的七绝《暮江吟》,在理解每句诗意后,就要强化朗读训练,不断地读,不断地品味,不断地感受。读第一、二句诗,主要领悟当时江水夕照的奇丽景色: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铺”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火红,一半碧绿。这里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呢?因为这时红日西沉,殘阳己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这样不仅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富有动态之美,而且“铺”字显得平缓、舒展,摹出了秋天夕阳的柔美,给人以恬静、安闲、怡然自乐的感觉。江水半红半碧、半动半静,亦明亦暗,光彩瞬息变化,于是就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诵读第三、四句诗,就要让学生体悟到当时幽静柔媚的夜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习习,晴朗的夜空挂着一弯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像珍珠一样圆润而闪烁。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清新、柔美、和谐的情景啊!这样通过反复吟咏,反复品味,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
5 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诗歌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经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使之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离其声,从而扣动心弦,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搭起入境桥梁。三是图像显示。课本中有不少插图,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诗句所表达的景物和情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6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那么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我们要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7 结束语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帮助与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法
1 引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部分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古诗,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2 课题的界定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3 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好材料。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
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消沉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即可心领神会。
4 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增强感染力度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读出韵味,读出旨意。 例如,教学白居易的七绝《暮江吟》,在理解每句诗意后,就要强化朗读训练,不断地读,不断地品味,不断地感受。读第一、二句诗,主要领悟当时江水夕照的奇丽景色: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铺”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火红,一半碧绿。这里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呢?因为这时红日西沉,殘阳己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这样不仅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富有动态之美,而且“铺”字显得平缓、舒展,摹出了秋天夕阳的柔美,给人以恬静、安闲、怡然自乐的感觉。江水半红半碧、半动半静,亦明亦暗,光彩瞬息变化,于是就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诵读第三、四句诗,就要让学生体悟到当时幽静柔媚的夜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习习,晴朗的夜空挂着一弯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像珍珠一样圆润而闪烁。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清新、柔美、和谐的情景啊!这样通过反复吟咏,反复品味,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
5 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诗歌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经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使之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离其声,从而扣动心弦,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搭起入境桥梁。三是图像显示。课本中有不少插图,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诗句所表达的景物和情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6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那么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我们要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7 结束语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帮助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