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万州区分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9人,是重庆市农广校系统职工人数最多的一所分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万州区农广校多方争取培训资金和办学经费2000余万元,拥有办公和教学场地2000平方米,其中,多媒体教室、实作室、阅览室、活动室等1500平方米。周边配套有容纳300人的餐厅、宾馆,可开展校本部创业培训、渝东北片区基层农技干部培训、重庆市级重点班培训等大中型培训。学校先后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A级县级农广校”、“中职教育百强校”、“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是重庆市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万州区政府命名的移民技能培训基地。
为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学校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三面向四服务”办学宗旨。积极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农村移民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六大农民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8万余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骨干青年农民,对发展一方生产、带动一个产业、繁荣一圈经济、富裕一片群众作出了显著贡献。
一、科学管理,精心组织,始终把培训质量放在首位
为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档案管理、考务考核管理、农民培训等系列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尤其在教学管理上,狠抓各个环节,深入开展农民调研,认真制订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精心配置培训师资,切实做到教学相长。
同时,学校加强内部管理,从制度、机制上培养人、锻炼人,先后制定了《职工上下班制度》、《下乡制度》、《工作量化考核》等,使学校各项管理及教学工作有据可依,灵活运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工作状态,形成了“教学有方,训练有素,管理有序,培训质量有保障”的工作局面。
二、创新农民学历培养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
几年前,万州区农广校在调研中发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学历培养成为一个新课题。万州区农广校开全市先河,选取条件成熟的7个新农村示范村举办了7个现代农业中专学历班,共招收学员300多人,建立了每月到村面授3~5天的培训制度。此举措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通过培训,这些学员现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万州区是重庆市的农业大区,农业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和基础。万州区农广校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全区农业产业发展“一圈三带多园”空间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在培训内容、形式、管理和效果上下功夫,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是结合产业设置专业,实行理论授课、实地操作、经验交流、跟踪问效的四级教学法,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联合开展培训,形成了“企业 农户”、“合作社 农户”、“基地 农户”的培训模式。近几年,先后在45个乡镇、365个村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195个,“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班115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58个,开设柑橘、蔬菜、畜禽等培训岗位68个,建立教学实践实习基地76个,培养优秀青年农民达26000余人。经过培训,学员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提高了生产技能,而且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信心,他们依靠科技进行生产,依靠信息从事经营,依靠法律保护自己,很快成为当地的种植、养殖、加工专业大户和科技致富典型。通过发挥他们的开拓、先导、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农户学用技术120000余户,户均增收达20.7%,有力地推动了万州现代农业发展。
四、狠抓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4年以来,全国上下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万州区农广校按照“技能培训促转移,转移劳力促增收”的工作思路,突出就业主题,结合万州实际,以市场需求和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用人单位及劳动力市场的对接,以就业带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建立起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的联动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定向”、“联合培训”等模式,培训农村劳动力13000余人,推荐就业11000余人,探索总结出了“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公开招标定学校、直补农民发培训券”等做法,被国家六部委向全国推广。
五、创新移民培训方式,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万州区是重庆市最大的移民区县,动态搬迁移民超过26万人,占整个库区的五分之一。农村移民由于移民搬迁后土地等生产资料大量减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成为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和不稳定因素,安稳致富压力很大。移民培训对万州农广校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万州区农广校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思考,提出了“围绕产业,进村办班,集中教学核心培训,分户指导包教包会,示范带动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一是从移民最需要的技术入手,服务当前的农业生产;二是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经营管理知识相结合;三是新技术与传统种养技术相结合;四是制作培训“菜单”,将农业增产增收的实用技术制成菜单,让各培训班“照单点菜”,再根据移民学员所点“菜单”,竭尽全力去炒好这道菜。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全面开展培训工作,扩大了培训的覆盖面,保证了培训效果。万州区农广校先后在武陵、新田、太龙、大周、小周等重点移民乡镇,举办农村移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06期,培训移民19800人。据统计,90%的参训移民掌握了1至2项实用技术,5%的学员成为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5%的学员成为当地种植、养殖、加工和营销大户,参训移民户均增收24%。带出了如新田镇五溪村冉振爱、溪口乡大溪社区的曾绍武等一批移民致富先进典型。在培训中,万州区农广校把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作为培训重点内容,有力推动了移民乡镇特色产业发展,造就了一批特色产业村、专业村。如钟办小岩村在万州区农广校开办蔬菜技术培训的助推下,全村发展蔬菜种植大户24户,一般蔬菜种植户200余户,蔬菜种植面积达3100亩,极大地推动了该村蔬菜产业的发展。通过开展移民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村移民的生产水平和增收致富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有力促进了库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促进三农事业长远发展
基层农技人员是服务农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因素,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了抓住这个“牛鼻子”,万州区农广校十分重视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通过承担重庆市农业人才知识更新渝东北片区(八县一区)及重庆市级重点班培训,积累了开展此类培训的经验。截至目前,万州区农广校已累计开展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4000余人,有效提高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能力,收到了显著的培训效果。
近年来,万州农广校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年年被重庆市农广校评为“先进集体”,2010年被中央农广校表彰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校长付玲先后荣获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培训先进工作者”“重庆五一巾帼标兵”“万州区十大女杰”“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等荣誉称号。万州农广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蒸蒸日上,靠的是国家对农业科教的重视,靠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土地的热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农广校新的历史使命,万州农广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将会继续开拓创新,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为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学校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三面向四服务”办学宗旨。积极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农村移民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六大农民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8万余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骨干青年农民,对发展一方生产、带动一个产业、繁荣一圈经济、富裕一片群众作出了显著贡献。
一、科学管理,精心组织,始终把培训质量放在首位
为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档案管理、考务考核管理、农民培训等系列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尤其在教学管理上,狠抓各个环节,深入开展农民调研,认真制订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精心配置培训师资,切实做到教学相长。
同时,学校加强内部管理,从制度、机制上培养人、锻炼人,先后制定了《职工上下班制度》、《下乡制度》、《工作量化考核》等,使学校各项管理及教学工作有据可依,灵活运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工作状态,形成了“教学有方,训练有素,管理有序,培训质量有保障”的工作局面。
二、创新农民学历培养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
几年前,万州区农广校在调研中发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学历培养成为一个新课题。万州区农广校开全市先河,选取条件成熟的7个新农村示范村举办了7个现代农业中专学历班,共招收学员300多人,建立了每月到村面授3~5天的培训制度。此举措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通过培训,这些学员现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万州区是重庆市的农业大区,农业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和基础。万州区农广校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全区农业产业发展“一圈三带多园”空间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在培训内容、形式、管理和效果上下功夫,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是结合产业设置专业,实行理论授课、实地操作、经验交流、跟踪问效的四级教学法,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联合开展培训,形成了“企业 农户”、“合作社 农户”、“基地 农户”的培训模式。近几年,先后在45个乡镇、365个村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195个,“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班115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58个,开设柑橘、蔬菜、畜禽等培训岗位68个,建立教学实践实习基地76个,培养优秀青年农民达26000余人。经过培训,学员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提高了生产技能,而且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信心,他们依靠科技进行生产,依靠信息从事经营,依靠法律保护自己,很快成为当地的种植、养殖、加工专业大户和科技致富典型。通过发挥他们的开拓、先导、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农户学用技术120000余户,户均增收达20.7%,有力地推动了万州现代农业发展。
四、狠抓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4年以来,全国上下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万州区农广校按照“技能培训促转移,转移劳力促增收”的工作思路,突出就业主题,结合万州实际,以市场需求和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用人单位及劳动力市场的对接,以就业带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建立起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的联动机制,大力推行“订单”、“定向”、“联合培训”等模式,培训农村劳动力13000余人,推荐就业11000余人,探索总结出了“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公开招标定学校、直补农民发培训券”等做法,被国家六部委向全国推广。
五、创新移民培训方式,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万州区是重庆市最大的移民区县,动态搬迁移民超过26万人,占整个库区的五分之一。农村移民由于移民搬迁后土地等生产资料大量减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成为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和不稳定因素,安稳致富压力很大。移民培训对万州农广校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万州区农广校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思考,提出了“围绕产业,进村办班,集中教学核心培训,分户指导包教包会,示范带动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一是从移民最需要的技术入手,服务当前的农业生产;二是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经营管理知识相结合;三是新技术与传统种养技术相结合;四是制作培训“菜单”,将农业增产增收的实用技术制成菜单,让各培训班“照单点菜”,再根据移民学员所点“菜单”,竭尽全力去炒好这道菜。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全面开展培训工作,扩大了培训的覆盖面,保证了培训效果。万州区农广校先后在武陵、新田、太龙、大周、小周等重点移民乡镇,举办农村移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06期,培训移民19800人。据统计,90%的参训移民掌握了1至2项实用技术,5%的学员成为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5%的学员成为当地种植、养殖、加工和营销大户,参训移民户均增收24%。带出了如新田镇五溪村冉振爱、溪口乡大溪社区的曾绍武等一批移民致富先进典型。在培训中,万州区农广校把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作为培训重点内容,有力推动了移民乡镇特色产业发展,造就了一批特色产业村、专业村。如钟办小岩村在万州区农广校开办蔬菜技术培训的助推下,全村发展蔬菜种植大户24户,一般蔬菜种植户200余户,蔬菜种植面积达3100亩,极大地推动了该村蔬菜产业的发展。通过开展移民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村移民的生产水平和增收致富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有力促进了库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促进三农事业长远发展
基层农技人员是服务农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因素,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了抓住这个“牛鼻子”,万州区农广校十分重视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通过承担重庆市农业人才知识更新渝东北片区(八县一区)及重庆市级重点班培训,积累了开展此类培训的经验。截至目前,万州区农广校已累计开展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4000余人,有效提高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能力,收到了显著的培训效果。
近年来,万州农广校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年年被重庆市农广校评为“先进集体”,2010年被中央农广校表彰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校长付玲先后荣获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培训先进工作者”“重庆五一巾帼标兵”“万州区十大女杰”“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等荣誉称号。万州农广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蒸蒸日上,靠的是国家对农业科教的重视,靠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土地的热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农广校新的历史使命,万州农广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将会继续开拓创新,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