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一行二十多人中,有好几位已逾半百,有少数人甚至已年逾六旬,要一鼓作气爬上一千二百多米的陡坡,在某些人看来,未免有点不自量力。特别是过了半山的玉屏楼后,坡度越来越陡,山径越来越崎岖,有几段路简直要手脚并用才能勉强爬得上去。但不管怎样,我们终于胜利地达到顶峰了,而且全体人员都安然无恙,精神焕发。可见毛主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两句词,确实是真理名言,发人深省。
这一次,我以两天半时间,从前山登山,从后山下山,除第一天有微雨外,后两天都是晴天,总算看到了黄山大部分主要景色,比徐霞客、刘大魁都幸运得多了。我觉得,黄山之奇,一奇在石,二奇在松,三奇在云海。
在黄山,石的奇和松的奇几乎是分不开的。例如“蓬莱三岛”是矗立在天都脚下的三座参差不齐的石峰,峰上容不下一尺深的泥土,却生长出好几棵生意盎然的松树来,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枝叶掩映在浮云浓雾中间,真好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上仙山。又如“梦笔生花”,位在千峰环抱、白云缭绕的北海宾馆附近,它的形状好像一支粗大的画笔,峰顶尖锐,像笔峰,一棵松树从尖端的石罅中盘旋而出,茂密的松针好像笔锋的颖毛架上,真是天生巧合的奇景。
其实松石之奇,在别的名山也并不罕见。最为瑰奇伟丽的还是黄山中的云海。我登山的季节正值九月初秋,宿雨初晴,碧空如洗,巨壑深谷,烟云弥漫,浩瀚无涯,宛如波涛起伏的大海。远近峰峦,像岛屿一样,隐现在虚无缥缈的云海之中。白云来去时起时伏,赛似波涛汹涌澎湃,山风起处,松涛轰鸣,又有点像拍岸的潮汐声。我很佩服创造出“云海”这个名称的人,他的想象力真是十分丰富,我们很难想出什么词比“云海”这个名称更能形象地描绘出黄山的实况了。平时的云海已经是倏忽聚散,变化莫测,气象万千,但最可观的还是旭日初升的时候看云海。九月十二日凌晨四时,我起床后就披上棉大衣,直奔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清凉台,这座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靠在石栏杆上就可以俯瞰和远眺黄山西海一带的全部景色。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强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比之在泰山玉皇顶上看日出,似乎更为多姿多彩一些,至少是别有一番风味。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10年第1期)
【周老师点读】
开始出发爬山,作者抓住“坡度越来越陡,山径越来越崎岖”写攀爬的艰难。游记的特色是重点写景,要抓住景物特色。文章节选部分抓住松奇、石奇和云海日出两点来写。写石奇松奇,抓典型景物象鼻峰,“一棵松树从尖端的石罅中盘旋而出,茂密的松针好像笔锋的颖毛架上”,还有“蓬莱山岛”“妙笔生花”几个景点。
其次写云海日出,从初日到旭日,还写出云海的瑰奇变化。“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紛披,灿若锦绣”,这里描写细腻,句式整齐。还用了对比之法,拿泰山日出作对比,提出黄山日出“更为多姿多彩一些”。
从出发主题来阐释,本文写的是一路上欣赏到的风景。没有跋涉,何来美丽!没有攀登,就不会看到奇松奇石、云海日出。出发就是为了获得,我们在乎的是一路上的风景。出发是一个美妙的原点,这个原点必须看到。但是我们若不去坚持攀登,必然会错失风景。选一个方向,定一个时间,剩下的只管努力与坚持,只管朝着目标“出发”。文中年逾半百的人都能做到,何况我们年轻人呢。
这一次,我以两天半时间,从前山登山,从后山下山,除第一天有微雨外,后两天都是晴天,总算看到了黄山大部分主要景色,比徐霞客、刘大魁都幸运得多了。我觉得,黄山之奇,一奇在石,二奇在松,三奇在云海。
在黄山,石的奇和松的奇几乎是分不开的。例如“蓬莱三岛”是矗立在天都脚下的三座参差不齐的石峰,峰上容不下一尺深的泥土,却生长出好几棵生意盎然的松树来,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枝叶掩映在浮云浓雾中间,真好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上仙山。又如“梦笔生花”,位在千峰环抱、白云缭绕的北海宾馆附近,它的形状好像一支粗大的画笔,峰顶尖锐,像笔峰,一棵松树从尖端的石罅中盘旋而出,茂密的松针好像笔锋的颖毛架上,真是天生巧合的奇景。
其实松石之奇,在别的名山也并不罕见。最为瑰奇伟丽的还是黄山中的云海。我登山的季节正值九月初秋,宿雨初晴,碧空如洗,巨壑深谷,烟云弥漫,浩瀚无涯,宛如波涛起伏的大海。远近峰峦,像岛屿一样,隐现在虚无缥缈的云海之中。白云来去时起时伏,赛似波涛汹涌澎湃,山风起处,松涛轰鸣,又有点像拍岸的潮汐声。我很佩服创造出“云海”这个名称的人,他的想象力真是十分丰富,我们很难想出什么词比“云海”这个名称更能形象地描绘出黄山的实况了。平时的云海已经是倏忽聚散,变化莫测,气象万千,但最可观的还是旭日初升的时候看云海。九月十二日凌晨四时,我起床后就披上棉大衣,直奔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清凉台,这座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靠在石栏杆上就可以俯瞰和远眺黄山西海一带的全部景色。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强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比之在泰山玉皇顶上看日出,似乎更为多姿多彩一些,至少是别有一番风味。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10年第1期)
【周老师点读】
开始出发爬山,作者抓住“坡度越来越陡,山径越来越崎岖”写攀爬的艰难。游记的特色是重点写景,要抓住景物特色。文章节选部分抓住松奇、石奇和云海日出两点来写。写石奇松奇,抓典型景物象鼻峰,“一棵松树从尖端的石罅中盘旋而出,茂密的松针好像笔锋的颖毛架上”,还有“蓬莱山岛”“妙笔生花”几个景点。
其次写云海日出,从初日到旭日,还写出云海的瑰奇变化。“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紛披,灿若锦绣”,这里描写细腻,句式整齐。还用了对比之法,拿泰山日出作对比,提出黄山日出“更为多姿多彩一些”。
从出发主题来阐释,本文写的是一路上欣赏到的风景。没有跋涉,何来美丽!没有攀登,就不会看到奇松奇石、云海日出。出发就是为了获得,我们在乎的是一路上的风景。出发是一个美妙的原点,这个原点必须看到。但是我们若不去坚持攀登,必然会错失风景。选一个方向,定一个时间,剩下的只管努力与坚持,只管朝着目标“出发”。文中年逾半百的人都能做到,何况我们年轻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