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之中,在当前的发展局势之下中国制造业的建设以及经济创造能力相当关键,所以还应当仔细的分析当前基本工作的现状,为今后中国制造业的建设方向提供一个可靠的决策基础。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的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现状,同时将其经济创造能力与国际进行了相互的对比,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工作的发展和改革,更好的实现项目的完善。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研究分析;国际比较;工作对比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9-0085-01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之中制造行业为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总的来讲,上述相关国家的经济建设之中核心力量就是制造行业。而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制造业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与其他的相关行业相比,发展相当迅猛。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之内的制造行业中心正在逐渐的向中国进行转移,而中国作为一个制造的大国,其自身的地位已经逐渐的被世界所认可。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一方面应当很好的分析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另外一方面还应当加强对中国制造业基本现状的分析,以更好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实现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1.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国际比较
将中国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情况与国际进行对比,一方面可以明确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另外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原则和理念的明确,不断的实现工作效应的增强。所以相关工作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统计显示,各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呈现相似的但不规则的波浪式变动趋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绝大多数年份高于其他国家,且为正值,并一度高达35%以上。自1994年以后,增長率一路下滑,到1999年开始反弹,呈阶梯式上升趋势。2001年,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都跌到一个新的低谷,分别出现5.38%和6.45%的负增长,此后两国增长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到2004年,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分别为3.85%和1.3%。同期相比,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远大于其他四国。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27%,20.21%。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到30.47%,而美国也降为17.48%。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势必逐渐降低。就当前的情况加以分析,中国制造业当前是以生产力相对较低并且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和生产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其中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较多,而在一些技术较为先进和发达的国家之中,其技术相对领先。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制造业中的核心技术依然是处于依靠国外的状况,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开发的能力。
2.中国制造业发展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工作开展的核心思想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中国制造业今后的改革方向。下文将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建设思路和战略调整的方式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旨在更好的实现制造行业的经济创造能力提升。
2.1 加快中国制造业中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加强中国制造业之中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相当关键。首先,我国当前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之中应当从传统的轻工业转化成为重工业技术生产,这一点是实现中国制造业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当前的主要力量过度的集中在轻工业技术领域之中,其中的核心技术发展出现了滞后的情况。在今后还 应当对重工业之中制造流程相对复杂的情况进行系统性的解决,通过核心技术的引入,不断的强调创新和发展,并且不断的加强投资的力度,尽可能的增强制造行业的发展建设水准,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工作的发展和改革,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经济创造力。
此外还应当不断的加强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扶持的力度,加强政策的引导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之中应当在强调创新的基础之上尽快的实现中国制造业之中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使得我国广大的企业建设发展均可以享受到政策上的优惠性,进而通过政府的良好引导,实现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的竞争环境,以更好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市场大力的引进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最终实现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同步发展和改进。
2.2 加强新技术的运用
在实践之中加强高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是真正意义上增强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关键点。在传统的工作之中高新技术的应用层面较窄,同时对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效应。在今后还 应当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进行全面的整合,应当加强对中国制造业基本现状的分析,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制造行业进行大力的改造和完善,同时还应当充分的发挥出技术之间相互关联的效应,以此为基础确定出技术的发展领域和建设方向,加强对相对应工艺和设备的分析,实现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进而不断的实现制造行业整体水准和工艺技术的增强。进而推动国内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结束语
总的来讲中国制造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而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制造业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与其他的相关行业相比,发展相当迅猛。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基本发展现状以及经济创造能力的基本情况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的开展方式和开展的核心思想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工作的改革,实现中国制造业的稳步向前发展。从本质上加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较强,在今后还应当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应振,李玉举.制造业发展的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与前景分析[J]. 生产力研究. 2006(09)
[2] 陈抗,郁明华.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6(05)
[3] 李随成,杨功庆.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分析及国际比较[J].生产力研究. 2006(02)
[4] 郑海涛,任若恩.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980—2004[J]. 经济研究. 2005(12)
作者简介
万松洲:1963年6月,籍贯:广东汕头,学历:大专,职称:会计师,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研究分析;国际比较;工作对比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9-0085-01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之中制造行业为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总的来讲,上述相关国家的经济建设之中核心力量就是制造行业。而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制造业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与其他的相关行业相比,发展相当迅猛。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之内的制造行业中心正在逐渐的向中国进行转移,而中国作为一个制造的大国,其自身的地位已经逐渐的被世界所认可。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一方面应当很好的分析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另外一方面还应当加强对中国制造业基本现状的分析,以更好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实现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1.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国际比较
将中国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情况与国际进行对比,一方面可以明确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另外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原则和理念的明确,不断的实现工作效应的增强。所以相关工作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统计显示,各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呈现相似的但不规则的波浪式变动趋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绝大多数年份高于其他国家,且为正值,并一度高达35%以上。自1994年以后,增長率一路下滑,到1999年开始反弹,呈阶梯式上升趋势。2001年,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都跌到一个新的低谷,分别出现5.38%和6.45%的负增长,此后两国增长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到2004年,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分别为3.85%和1.3%。同期相比,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远大于其他四国。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27%,20.21%。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到30.47%,而美国也降为17.48%。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势必逐渐降低。就当前的情况加以分析,中国制造业当前是以生产力相对较低并且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和生产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其中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较多,而在一些技术较为先进和发达的国家之中,其技术相对领先。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制造业中的核心技术依然是处于依靠国外的状况,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开发的能力。
2.中国制造业发展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工作开展的核心思想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中国制造业今后的改革方向。下文将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建设思路和战略调整的方式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旨在更好的实现制造行业的经济创造能力提升。
2.1 加快中国制造业中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加强中国制造业之中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相当关键。首先,我国当前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之中应当从传统的轻工业转化成为重工业技术生产,这一点是实现中国制造业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当前的主要力量过度的集中在轻工业技术领域之中,其中的核心技术发展出现了滞后的情况。在今后还 应当对重工业之中制造流程相对复杂的情况进行系统性的解决,通过核心技术的引入,不断的强调创新和发展,并且不断的加强投资的力度,尽可能的增强制造行业的发展建设水准,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工作的发展和改革,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经济创造力。
此外还应当不断的加强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扶持的力度,加强政策的引导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之中应当在强调创新的基础之上尽快的实现中国制造业之中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使得我国广大的企业建设发展均可以享受到政策上的优惠性,进而通过政府的良好引导,实现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的竞争环境,以更好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市场大力的引进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最终实现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同步发展和改进。
2.2 加强新技术的运用
在实践之中加强高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是真正意义上增强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关键点。在传统的工作之中高新技术的应用层面较窄,同时对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效应。在今后还 应当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进行全面的整合,应当加强对中国制造业基本现状的分析,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制造行业进行大力的改造和完善,同时还应当充分的发挥出技术之间相互关联的效应,以此为基础确定出技术的发展领域和建设方向,加强对相对应工艺和设备的分析,实现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进而不断的实现制造行业整体水准和工艺技术的增强。进而推动国内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结束语
总的来讲中国制造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而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制造业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与其他的相关行业相比,发展相当迅猛。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基本发展现状以及经济创造能力的基本情况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的开展方式和开展的核心思想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工作的改革,实现中国制造业的稳步向前发展。从本质上加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较强,在今后还应当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应振,李玉举.制造业发展的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与前景分析[J]. 生产力研究. 2006(09)
[2] 陈抗,郁明华.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6(05)
[3] 李随成,杨功庆.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分析及国际比较[J].生产力研究. 2006(02)
[4] 郑海涛,任若恩.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980—2004[J]. 经济研究. 2005(12)
作者简介
万松洲:1963年6月,籍贯:广东汕头,学历:大专,职称: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