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生物学标志物在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ong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小血管病是导致中老年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情感障碍、尿便障碍、步态异常、生活能力下降和高致残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得到重视。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到缺氧/低灌注、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破坏、氧化应激、炎症反应、静脉异常和遗传因素等学说。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快速进展对于揭示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起到关键作用。重视生物学标志物在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加强此方面研究,可能为脑小血管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思路,也可能是当前缺血性脑卒中预治策略中的主要靶目标。

其他文献
期刊
本实验应用2450 MHz微波仪,自制热凝天线进行体外热模试验及家兔、香猪胆囊管的热凝闭塞实验,探索热凝效果及加热条件。结果认为:顶端钝圆的双极可曲细直径天线较为合适;电流量50~70 mA,时间10~6 s;中央温度60℃安全可靠,简便易行。
本实验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DNA和蛋白质的合成情况,同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细胞生长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第13~27代细胞,平均DNA含量较高,细胞核和细胞器均呈现旺盛的生长形态。30代以后的细胞,平均DNA含量减少,细胞逐渐衰老。
期刊
应用冷冻复型、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技术和扫描电镜方法对65例人胎儿眼晶状体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二个月胎儿晶状体纤维表面较光滑,三个月时其表面可见一些小型的球状突起。四个月胎儿纤维表面可见球形、指状突起,它们相互交叉并向相邻纤维内伸入。皮质深层纤维自四个月起在其表面开始有微嵴形成,随着胎龄增长,突起和微嵴的数量逐渐增多,其形态结构渐趋复杂。晶状体纤维间超微结构的连接装置主要为缝管连接。二个月胎儿较为罕
报告30例胸部病变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90%,良性肿块诊断准确率100%,总准确率93.3%。出现2例假阴性,1例出现小量气胸并发症。认为CT导向穿刺诊断率高,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讨论了CT导向穿刺对胸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
期刊
本文介绍了正常毛发和头癣病发的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重点描述了头癣病发的扫描电镜图像,并进行了分析讨论。作者认为,头癣病发的扫描电镜图像与毛发的病损程度有关。
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增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ArCSVD)越来越多。常见的两种类型是小动脉硬化型CSVD(aCSVD)和脑淀粉样血管病(CAA)。仅从临床症状上识别ArCSVD较为困难,现代成像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到CSVD在大脑中的病变,通过ArCSVD的影像学标志物可以更好地区分和诊断aCSVD和CAA。aCSVD主要与深部和非脑叶定位(基底节、内囊、丘脑、脑桥)相关,而CAA多累及脑叶。
脑淀粉样血管病和阿尔茨海默病常常共存,二者在临床表现上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β淀粉样蛋白在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明确Aβ的作用有助于认清疾病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两种疾病不同的临床特征,更好地作出诊断和治疗。